为什么他会作壁上观
Posted 谋士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他会作壁上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为什么他会作壁上观
演义第二十四回,在平定京城的董承之乱后,曹操准备继续统一的步伐。郭嘉对北方的另外两股势力,袁绍和刘备做了一个简单而明了的分析。郭嘉认为:“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此前不久,刘备还在曹操帐下,因袁术骚扰徐州,守将车胄求救。刘备几个月装孙子果然有了效果,曹操答应让刘备率军五万前往徐州。结果袁术没消灭,刘备杀掉车胄,霸占徐州。但是,驻守徐州的军队本就是曹操的部下,并且刘备此人,在笼络部将的方面手腕还算可以,在训练士兵,提升部队的凝聚力上其实很烂。之前早到的刘备被后来的吕布打的满地找牙就是明证。此时郭嘉建议先打军心不稳的刘备,正是击中刘备军团要害。曹操大喜,率军出征。
听到消息,刘备急忙派遣谋士孙乾前往冀州找袁绍,希望袁绍能够攻打曹操。刘备和孙乾都是无谋之人,来到袁绍处,就知道一味要求袁绍出兵相救,说不出攻打曹操袁绍能够捞到什么好处。反倒是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看出时机难得,认为此时攻打曹操,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可是袁绍却因为小儿子生病,说自己无心用兵,放弃了这次机会。那么,袁绍是不是真的就如谋士田丰所说,袁绍是因为顾惜婴儿之病,而丧失最基本的军事决断了呢?
我看不是。《三国演义》本是一部拥刘贬曹的小说,而袁绍则是曹操的手下败将,对于袁绍的描写,大都是粗线条的,甚至是丑化式的描写。但是,正史中的袁绍则不然。袁绍能够从一个小小的渤海太守,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成为割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的北方大地势力最强的诸侯,当然有其过人之处。《三国演义》当中的有些情节,是罗贯中主观虚构,但是还有不少精彩片段本身就是正史人物的言行。本回袁绍拒绝刘表就是其一。因此,分析袁绍为何在曹操刘备争夺徐州的大战中,袁绍坐壁上观的原因,若结合正史探讨,或许有更全面的认识。
徐州曹操刘备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的正月月。此前,198年的12月,刘备被吕布击溃,只能投奔曹操,然后引导曹操夺取了徐州,消灭了吕布。刘备在曹操的手下装了六个月的孙子,在199年的六月率军拦截袁术。袁术众叛亲离,兵败而死。就在199年的3月,袁绍攻破盘踞幽州全境,青州、并州一部的公孙瓒,一统北方最为繁盛的四个州。
袁绍势力壮大之后,并不是像演义中一样,胆小懦弱,碌碌无为,而是骄傲得意,一心想要灭到曹操一统天下。从199年的3月份开始,袁绍准备了十万精兵,一万匹战马,准备和曹操展开大决战。袁绍的首席谋士沮授劝说,在消灭公孙瓒之后,袁绍一方实力也受到极大损伤,并且,几个州的百姓刚刚归附,也应该花时间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修缮武器,整顿军队。此时不如先和曹操求和,向汉天子告捷,然后率军南下,整顿城防,筹备和曹操一战,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好办法。但是袁绍手下的另一波谋士却认为,袁绍已经灭到公孙瓒,以袁绍用兵如神的谋略,统帅四州能征惯战的军士,进攻曹操,易如反掌,又何必等待。沮授的建议尤其稳妥的一面,而其他谋士(郭图、审配)则更多是附和袁绍,满足袁绍的虚荣心,并且趁机进攻沮授,说沮授统领袁绍三军,权威已经危及袁绍。袁绍就让沮授、郭图、审配三人各自领一军,并且积极筹备进攻袁绍。
应该说,袁绍当时虽然经历一场大战,实力受损,但是总体战斗力依然远在曹操之上。《通鉴》中说,当听闻袁绍要进攻许都,许都的将领都十分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和荀等人才大力宣扬,袁绍为人志向很大,但是智谋短浅,外表勇武,但内心怯弱,千方百计中伤抹黑袁绍,以安抚众将百姓的心。
并且,为了让进攻曹操的行动进行的更加顺利,袁绍派人向其他诸侯发出邀请,共同讨伐曹操。虽然说,大多数诸侯都表示中立,比如荆州的刘表,凉州的马腾韩遂。但是,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其他诸侯表示中立其实就意味着站在袁绍一边。
就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时刻,发生了这次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徐州之战。
当时曹操提出攻打刘备的时候,将领们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和曹操争夺天下的乃是袁绍。现在袁绍大兵压境,可是曹操作为主帅竟然离开前线,实在是过于危险。可是曹操确认为:“刘备,人杰也!”如果不趁着现在刘备羽翼未丰的时刻消灭刘备,一旦坐大,必然成为心腹之患。郭嘉作为曹操肚中的蛔虫,非常了解曹操的心意。郭嘉告诉众人,袁绍性格迟缓而多心,就算是收到曹军主力东向的消息,也必然不敢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刘备刚刚得到徐州,军心不稳,此时由曹操亲自出征,必然一击成功!
原来,事情并非是像演义描绘的一样,是曹操进攻刘备在先,刘备派遣孙乾向袁绍求救,然后袁绍拒绝。而是曹操在袁绍大军压境,两军大决战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时刻,出奇兵突袭刘备。在袁绍还在犹豫曹操是不是故意放出假消息,引诱他袁绍的时刻,曹操就把刘备给收拾掉了。
结果果然和曹操、郭嘉预料的一样!
正史中并没有孙乾求救,但是却有审配的进言。审配希望袁绍抓住机会,进攻曹操后方,必然可以大败曹军。袁绍以小儿子生病,无心打仗为理由拒绝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担心儿子的病应该就是一个借口。袁绍拿不准此时曹操忽然离开前线是真是假。曹操带兵,一贯喜欢耍诈。作为拥有四州的袁绍,根本不需要搞冒险突袭,双方的兵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于是,我认为,袁绍此时坐壁上观,不掺合曹操和刘备的争斗,也是有其道理的。就算是曹操稳定了徐州后方,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袁绍只要按照既定的军事部属,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曹操就难逃覆灭的结局。只是世事难料,军情更是瞬息万变,谁会想到参与机密的谋士许攸会最终叛变,投靠曹操,搞得袁绍军粮被袭,最后一败涂地呢?
历史典故 壁上观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壁上观成语故事_成语“壁上观”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秦朝末年,秦军章邯率领40万军队把另一支起义军——赵王赵歇的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中。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起义军领袖怀王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率领军队前去援救,但宋义行军至安阳,借故秦军强大,把军队驻扎下来。
项羽对此非常气愤,趁宋义不注意时杀掉了他。然后率领起义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每人带三天的粮食,表示不获胜利,决不活着回来。到了巨鹿,项羽的军队包围了王离的军队,与秦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前后一共进行了九次大战,断绝了秦军的粮道,终于击败秦军主力,杀死大将苏角,活捉了王离。另一大将涉间不愿投降,就自焚身亡。
当项羽的军队与秦军在巨鹿城外展开浴血奋战时,诸侯的军队也先后赶到巨鹿。他们惧怕章邯,不敢出兵迎敌,龟缩在兵营中作壁上观,即在军营的墙上旁观。战场上,项羽的兵力仅有秦军的二十分之一,但他们面对死亡,毫无畏惧,个个奋勇杀敌,呼声惊天动地,无不以一当十。诸侯的军队连在营中观看都心惊胆战。
项羽击败秦军后,在营中召见各诸侯将领,当他们跨进项羽的军营大门时,感到十分惭愧,跪在地上,低着头,不敢仰视项羽。
最后,项羽把他们联合起来,乘胜追击秦军的残兵败将。
含义及用法:后用“壁上观”形容坐观双方斗争,不给任何帮助。
注:王离,章邯手下的将领。
相关参考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攝影師:王劍波【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攝影師:王劍波【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攝影師:王劍波【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攝影師:王劍波【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攝影師:王劍波
观,上,作,壁可以组成什么成语作壁上观zuòbìshàngguān【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
清末,列强入侵时,多数百姓不止不反抗,为何反而愿意和洋人接触
清朝末期,列强侵略之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一般都未曾抵抗,好一点百姓就作壁上观,至于差一点的,甚至直接去帮洋人的吗忙,更有甚者自愿去帮洋人刺探情报。首次鸦片战争之时,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说是曾经
导读:曹操少年之时便传名于当世。及出仕时正直敢言执法严格不避权贵。当董卓之乱时首举义兵。在各路诸侯作壁上观之际,独将弱兵向前,几至身丧。凡此种种天下英杰秀士莫不思归若渴。唯杀戮徐州名始坏,然此时其羽翼
同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故事情节看起来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发生在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则是北宋末年梁山,单从时间上来看,相差了近千年。但是,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关系不一般,施耐庵是罗贯中
刘荣到底是什么死的?为什么他会落到自杀的下场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曾经汉景帝在立储的这件事情上也是有过很多的犹豫,在继位之后把皇太子刘荣就给立为了太子,这样做也是符合了规矩,但在后宫
黄忠,字汉升,西蜀名将,后将军、关内侯,演义五虎将之一,在定军山一战,斩杀北魏名将,征西将军夏侯渊,此战为黄忠成名之作,威镇汉中,也是曹操戎马一生中,损失最大的一员将领,曹操得知之后,曾大哭一场,咬牙
赵匡胤受母亲杜氏的命责,传位弟赵光义(太宗),终其身没有因为继承问题而在他左右产生的阴谋。虽然这种纪录在赵光义一朝就不能保持,宋朝宫闱间的纠纷这三百一十九年内(包括北宋及南宋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
看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蜀汉最终的灭亡和刘禅的懦弱投降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可以说当时蜀汉的兵马是节节败退的,当时邓艾是一路胜仗打到了成都,眼看着再怎么努力也无力回天的刘禅选择听从群臣建议出城投降,即使再无
1.伍次友看出康熙并非真心康熙对伍次友说:无论你是要人,还是要物,你都可以说出来,有话现在就说,晚了...朕可能会后悔。伍次友回答:谢皇上隆恩,在下一无所求。伍次友还算是个拎得清的人,康熙名为允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