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得陇望蜀,后主乐不思蜀

Posted 剑阁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王得陇望蜀,后主乐不思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魏王得陇望蜀,后主乐不思蜀

2、后主刘禅为啥落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魏王得陇望蜀,后主乐不思蜀

刘备白帝城托孤,使诸葛亮决心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但六出祁山,终至回天乏力。之后姜维九出中原,劳而无功,而魏国司马氏掌权后,国势日隆,最后三路大军伐蜀,刘阿斗无奈,只好……

赤壁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在三国之中,魏的疆土最广,它西至跪,东到辽东,南至淮河以南。大约有汉十三州中的九个(司隶、冀、幽、并徐、青、豫、凉)。吴国次之,它北以长江为界,西抵蜀,南至交州,约有汉十,州之三(扬、荆、交趾而蜀国最小,北至汶中(今陕西南),南至南中(约今云贵),仅有汉十三州之一(益州就富庶和人口来说,也以魏为最。.在灭蜀前,魏有户66万多,人口230万人。而蜀灭之前仅28万户,人口94万。

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北方地区遭到了严重破坏。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但自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在境内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并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使北方经济逐步回升。吴蜀两国由于条件所限,虽也注意恢复生产,开发土地,但仍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在三国争斗之中,吴蜀常常联合抗魏。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国政治比较清明。史称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又说他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但诸葛亮为酬三顾之恩,念念不忘伐魏大业,他在五月渡泸平定南方之后,开始出兵北伐,由于力量悬殊,五次北伐均未成功。在公元234年第六次北伐时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前线。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按诸葛亮遗言,以蒋琬为辅政大臣。246年,蒋琬死,又以费t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执掌蜀国军政大权。

蒋、费二人执政时期,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对内保国安民,休养生息;对外和好孙权,北伐曹魏有所节制。史称蒋、费为相,克遵划一,未尝徇功妄动。所以基本能维持蜀国的安定局面。

这一时期,蜀国主要统兵将领是姜维。姜维,字伯约,原为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附蜀国。诸葛亮非常器重他,说他敏于军事,深知兵法,心存汉室,才兼于人。故升他为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累迁为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姜维自觉才武过人,对陇西风俗民情很熟,总想兴师北伐。但遭费t反对,他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待能者。但费t死后,姜维迁为大将军,几乎年年兴兵北伐,却收效不大,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后主刘禅自小在深宫长大,为人懦弱,不理政事。整天在后宫玩乐。宦官黄皓,趁机投其所好,受到刘禅的宠信。费t、董允等人在世时,他尚不敢胡作非为。董允死后,黄皓开始参与政事。不久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几乎控制了朝政。姜维曾劝刘禅说:黄皓奸巧,专权自恣,国家将亡在他手。因此劝后主杀掉黄皓。但后主不同意。姜维见后主昏庸,黄皓党羽日盛,害怕危及自己,便领兵常驻沓中。蜀国政治日益腐败。

公元262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兵马。姜维上书刘禅,建议应派人率军驻守阳平关和阴天桥头,以防魏军进攻。但刘禅听信黄皓的话,根本不作准备。

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人马伐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领兵三万,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进攻;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从祁山向阴平附近之桥头进攻,以断姜维归路;然后由钟会率十万大军,自斜谷、子午谷等地直取汉中。

消息传到成都后,刘禅十分惊慌,忙派廖化领兵去沓中支援姜维,令张翼去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帮助守将傅佥。但钟会大军已提前赶到汉中,在蜀援军到达前攻占阳平关,守将傅佥战死。邓艾在西路也很快到达沓中,并向蜀军发起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已失,便向阴平撤退。中途击退诸葛绪率领的魏军。到达阴平后,同从成都赶来支援的廖化、张翼军会合,向南退守剑阁。

这时,钟会以诸葛绪畏缩不前为由,将其押回洛阳,军队并入自己手下,然后统大军直趋剑阁。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又名剑门山,由大小剑山相连而成。山势雄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恃险拒守,钟会大军连日攻打不下。这时,粮食供应不上,军中乏食,钟会想领兵退还。但邓艾不同意,他向钟会建议派人从阴平小路偷越过去,出剑阁以西百里,出其不意,进攻涪城。这样,剑阁蜀军一定回救涪城,如果剑阁军队不去支援涪城,那么魏军即可占领涪城,从而威胁成都。钟会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派邓艾领兵进攻阴平。

阴平是羌族居住地区,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人烟稀少,汉武帝征西南夷时,曾派人凿阴平小路,但久已废弃,蜀军也无防守。邓艾身先士卒,克服重重困难穿过阴平小道,直奔江油。江油守将见到魏军,惊慌失措,未作抵抗就献城投降。涪城守将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他出兵拒战,被邓艾打败,于是同儿子诸葛尚退守绵竹。邓艾写信劝降,答应封他为王。诸葛瞻杀使者,坚守城池。邓艾率军攻城,经激战,蜀军大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绵竹陷落,蜀军无险可守,魏军直逼成都。

魏军的到来,使蜀国朝野一片混乱。刘禅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臣中有人主张逃往南中,有人主张投靠东吴。光禄大夫谯周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古没有在他国为天子者,投靠东吴只能称臣。从国力来看,魏可以灭吴,吴不、能吞魏,与其称臣于吴,不如现在就降魏,免得将来受第二次耻辱。至于逃向南中,也不可行,因为,现在大敌已近,人心不稳,车驾南行,恐生不测。即使能到南中,大量耗费都加在诸夷身上,必然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会发生叛乱。所以他主张降魏。他甚至劝后主说:如陛下降魏,魏定能裂土分封,以礼相侍。

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决定降魏。刘禅子刘湛坚决反对,要求抵抗。刘禅不听,于是刘湛跑到祖庙,面对刘备的灵位大哭一场,杀死妻子,然后自杀。刘禅让人把刘湛及妻子的尸体装人棺木,然后派人捧玉玺去见邓艾求降,邓艾接受。接着,刘禅又派人去前线敕令姜维等人投降。当蜀汉将士接到投降诏令时,许多人拔刀砍石以示不满。最后,姜维等人去钟会军前投降。

不久,邓艾军队到达成都,刘禅率太子诸王及大臣60余人,让人抬着棺材,自己反绑双手,去邓艾军前投降。邓艾亲自给他松绑,然后让人放火烧掉棺材,表示接受刘禅的投降。并派人把他送往洛阳。至此,蜀国灭亡。

关于蜀亡之原因,东吴张悌曾分析说:蜀汉宦官专权,国无政令,又穷兵黩武,百姓困苦,士卒疲弊,竟于外利,守备不修。论力魏比蜀强,论谋智魏比蜀高。司马昭乘西蜀之垂危而发起进攻,定能取胜。可以说评论比较得当。刘禅被迁往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让人表演蜀地歌舞,蜀降臣皆感伤而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刘禅之昏庸可见一斑。所以司马昭对贾充等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

蜀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至公元263年灭亡,共历2帝,43年。

后主刘禅为啥落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刘禅降魏后,曹魏权臣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演出蜀地歌舞,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无不触景生情,深感悲痛,只有刘禅一人嬉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便问刘禅,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历史上经典成语从此诞生。当然,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贤才。

保全自己性命,这是人的本能,但究其刘禅当时“乐不思蜀”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身为一国之主,却身不由己先后娶了两位奇丑无比的皇后,而使自己陷入了婚姻失败、性生活不协调的悲惨境地,失去了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性福”。那么,刘禅到底娶了哪两位丑女为后呢?据《三国志》中说:“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陵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十五年薨,葬南陵。后主张皇后,前后敬哀之妹也。建兴十五年,入为贵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联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三国演义》中也说:“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

刘禅竟然娶了张飞之女为妻,而且一娶就是两个,并先后均立为皇后,刘禅的婚姻生活的悲惨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张飞虽然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当世英雄,但生的却是一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貌相。这貌相不仅惊世骇俗,而且还令婴孩闻名止啼。张飞有如此貌相,而张飞之女的容貌可想而知。刘禅娶这样的女人为妻,对于一个男人,尤其对于一个九五之尊的帝王的身心打击是何等的巨大?当时只有十七岁的刘禅应该只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着人生幸福的小男人,但他生在帝王之家,因此他无力摆脱政治婚姻的束缚。他只有继承先主刘备那忍辱负重,审时度世的优良基因,帮助自己渡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觉得既然已经失去了婚姻生活幸福的权利,就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到国家大事上来。虽然还是太子,但他已经开始发愤图强,学习理政,在先主刘备率兵伐吴期间,也曾做过监国太子。即位后,他立志继承先主联吴抗曹、以图天下的战略思想,派遣诸葛亮率兵伐魏。

但刘禅的后宫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只有用跑马斗鸡等娱乐活动来安慰麻醉自己,甚至开始乐于敷衍起张妃来了,可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人生的苦难,这才刚刚开始。看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张飞性格上是有缺陷的,他常常喜欢饮酒至大醉,又喜欢酒后鞭挞士兵。而张妃作为张飞的女儿,身上无疑也潜伏着这些缺陷的性格。深宫生活的寂寞,时间漫长,而心高气傲的张妃只有把时间打发在身体单薄的刘禅身上。而刘禅对她欲迎还拒的敷衍态度,无异令她的生活更加苦闷。当这些因素都凑到一起,并且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量变演变成了质变,张妃身上那些潜伏的性格缺陷开始逐渐的明显起来。于是,刘禅真正的灾难来临了。当然,事情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后世已经无从稽考了,只知道后主刘禅时常背人而泣。身为刘备之子,于先主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是为后主。历来对后主刘禅各方面专家的评价一直不佳,不是说他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就是说他不战而降,苟且偷安。而“乐不思蜀”一句成语更让刘禅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使之成为后世公认的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之一,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由于刘备弥留之际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成为名正言顺的辅弼大臣,因此刘禅初为皇帝时,对诸葛亮充分信任,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这位赤胆忠心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虽然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为国操劳,鞠躬尽瘁,但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蒋琬等朝廷重臣贤相相继去世后,刘禅自身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成为了亡国之君。

其实,当曹魏兵困成都之时,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守城将士一定有很大伤忙,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

刘禅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刘禅也无疑是一个缺乏和谐性生活的帝王。那么谁是这场失败婚姻的幕后推手呢?其实《三国演义》中说得很明白:“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不言而喻,这场失败婚姻的幕后推手正是鞠躬尽瘁、为国操劳的诸葛亮。也正是因为刘禅这位可敬的相父率领群臣的一句“上言”,葬送了刘禅的一生婚姻的幸福。其实,诸葛亮为刘禅遴选一位丑女皇后并不是偶然而为之,这是建立在他婚姻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做法。诸葛亮自己娶的就是当时著名的丑女黄月英,而且二人两情相悦,十分恩爱。不仅如此,颇有才识的黄月英还成为他处理朝政的难得帮手。于是,依照自己“家有丑妻是个宝”的经验,诸葛亮为刘禅选择了张飞之女。这也就成为刘禅恼恨诸葛亮的重要原因。

十五年后,当张皇后死去,刘禅长长出了一口气,准备过一点有尊严的生活的时候。谁知诸葛亮的继承人蒋婉却作主将张飞的小女儿又娶进了宫中,先纳为贵人,后立为了皇后。既然是张飞的女儿,不论是大女儿也好,还是小女儿也罢,其容貌恐怕都是难以恭维的。于是,刘禅继续承担和忍受第二次失败婚姻带来的痛苦,直到魏兵围城,自己投降,来到洛阳,司马昭送来了许多真正的美女之时,他才从失败婚姻阴影下得到完全的解脱。可以想见,“此间乐,不思蜀”无疑是刘禅的一句肺腑之言。说到此,刘禅的“乐不思蜀”的真正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参考

刘禅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看到刘禅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到成语“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王(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人们常用来形容刘禅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哪位历史人物最无能?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

“乐不思蜀”的阿斗

  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蜀汉灭亡后,刘禅还留在蜀地。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都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

刘禅是怎么乐不思蜀的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蜀汉后主刘禅如何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刘备儿子刘禅为什么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

刘禅乐不思蜀背后有什么无奈

乐不思蜀可能是后主刘禅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不但不知羞耻,苟且偷生,还贪图逸乐,丝毫不以故国为念,可谓昏聩至极。但其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当时,曹魏的大军已经包围成都

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所隐含的智慧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

刘禅是阿斗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汉语成语)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

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真是曹操的儿子吗

刘禅是曹操的儿子刘禅因为投降魏国时,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而扬名天下。人们乐此不疲地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埋汰他的无能懦弱。此外,对他的身世之迷也是诸多探索。曹操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