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魏武帝曹操:狡诈却不失为汉末能臣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真实的魏武帝曹操:狡诈却不失为汉末能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真实的魏武帝曹操:狡诈却不失为汉末能臣

2、曹操狡诈多疑,为什么那么多猛将愿意誓死效忠他

真实的魏武帝曹操:狡诈却不失为汉末能臣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碣石海边(今北戴河)留下的这一“吞吐天地之志”的《龟虽寿》名句,千年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不过,这位病故时仍是东汉丞相、魏王的古代着名统帅和诗人,在戏剧舞台上总被刻画成白脸奸雄,小说《三国演义》中更在他身上添加了诸多妖魔化的故事。蜀汉遗臣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和宋代司马光主创的《资治通鉴》,对曹操还以其子孙追谥的“魏武帝”尊号相称,并比较客观地称颂了他统一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雄才大略,从正史记载中作了充分肯定。

一些古人论及东汉末至三国史时贬曹尊刘,是出于封建正统观,认定一家独占的龙座转与他姓便是篡逆。其实按照唯物史观,判定当权者功过的主要标准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什么作用,而不是看面南称孤者姓刘还是姓曹。刘邦身后四百年的不肖孙辈治国无道,阉竖外戚专权,黄巾造反继之以军阀混战,使天下户口丧亡五分之四以上。腐朽的刘姓王朝大失人心、按封建天命观也算“气数已尽”,因而刘备、诸葛亮打出“匡复汉室”旗帜亦应者寥寥,重建北方安定局面的曹魏代汉势在必然。何况曹操的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汉献帝一直是他供养的傀儡,纵然取而代之又何“篡”之有?

189年董卓率军进京后,曹操作为校尉追随袁绍起兵,只有自散家财招募的几千本乡兵马。在十八路讨董诸侯中,他却最具战略眼光,有最高超的统兵伐谋之术,六年间便发展了10万军队并控制了一片相对安定的青州(今山东)地盘。当时各派军阀对黄巾造反者大肆屠戮,如皇甫嵩一仗便斩首30万首级堆积成山称为“京观”,曹操却在青州安抚收编30万黄巾部众,安置老幼后选几万精壮组成起家的军队。汉献帝被董卓部将追逐,北方实力最强的袁绍和其他诸侯也不肯收容,在饭食不济的危难之际被曹操接到许昌。这位得到合法任命的曹丞相便可“挟天子令诸侯”,攻打谁都能用“奉诏讨逆”名义,取得最有利的政治地位。

“军无辎重则亡”。供养军队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在于定都许昌后便于196年实行屯田。他的士兵多是从黄巾军收编的庄稼人,擅长农耕,连年出兵各个击破吕布、袁绍、刘表等部就此有了粮秣保证。相比之下,在淮南原称兵多粮足的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便忙于称帝,尽力搜刮所辖两州的财力大造宫室,结果百姓或逃或亡,经济崩溃导致军队溃散,其本人也在饥饿中吐血而死。

曹操狡诈多疑,为什么那么多猛将愿意誓死效忠他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的确是多疑的。孙盛在《杂记》中记载,董卓祸乱朝纲的时候,曹操只身出逃,寄宿于吕伯奢家中,夜间听到有器物碰撞的声音,误以为吕家想杀害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尽灭吕伯奢满门,并曾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在行军的过程中,因为粮草不足,他将主管后勤者,推出来顶缸一事,则体现了他的奸诈。如此看来,曹操的人品,的确不值得别人信任,应该很难吸引别人为他卖命。可是他手下却有无数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这是为什么呢?对于此事,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多疑和奸诈,是枭雄的必备素质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虽然人品较差的人,依旧会被世人唾弃,例如吕布便因反复叛主,为人不齿。但是在那个时候,想要成就大业,仅凭仁义行事,对任何人都推心置腹,是完全行不通的,刘璋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用人不疑,结果刘备入川之前,法正等人便开始叛主,入川之战打响之后,吴懿等人纷纷投敌;他心系百姓,一向仁慈,结果刘备围困成都之后,他选择了直接投降。因此,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曹操不值得别人效忠,但是在时人眼中,这是成为枭雄,成就大业的标志。

二、曹操从不无缘无故的怀疑别人

虽然曹操曾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他并不是一向坚持这个原则,纵观他的一生,因为曹操多疑而被杀害的人,除了吕伯奢一家之外,几乎没有。死在曹操手中的人,例如许攸、娄圭、孔融、杨修等,虽然被冠上了怀有不轨之心,或泄漏机密等罪名,看似死于曹操多疑,但是如果细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处死他们,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三、曹操能够做到用人不疑

虽然用人不疑和多疑,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可是这矛盾的两点,却在曹操身上,完美的融合了。不管是文臣,还是谋士,不管是曹操的老部下,还是后来的归降者,只要有能力,就能够得到曹操的重用。

例如名将张郃,原是袁绍的部下,投奔曹操之后,他被委以重用,甚至在夏侯渊被杀之后,得到了假节的权力;贾诩原是张绣的部下,随张绣归降曹操之后,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并得到了曹操的认可;庞德是原是马超的部下,他的旧主和哥哥都属于刘备阵营,襄樊之战时,曹操照旧敢把他派往前线。由此可见,虽然曹操是一个多疑之人,但是为他效命的众人,却能够感受到被信任。

四、曹操雄才大略,能成大事

在那个乱世中,除了真正的隐者之外,大部分有大才的人,或想要匡扶汉室,或想要功成名就。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无篡位之心,想要匡扶汉室者,忠于曹操,可以借机,平衡他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想要扬名立万者,则可以借助曹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要曹操不亏待他们,他们便愿意为曹操卖命,至于曹操的人品,则不是他们关心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虽然多疑且奸诈,却得到了无数人的效忠,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是他在那个乱世中,立足的根本,而且他虽多疑且奸诈,却几乎从未负过自己的属下。

相关参考

曹操狡诈多疑,为什么那么多猛将愿意誓死效忠他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的确是多疑的。孙盛在《杂记》中记载,董卓祸乱朝纲的时候,曹操只身出逃,寄宿于吕伯奢家中,夜间听到有器物碰撞的声音,误以为吕家想杀害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尽灭吕伯

汉末第一忠臣曹操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

魏武帝曹操终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魏武帝曹操终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魏武帝曹操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代枭雄重情又嗜色如命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的是:“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就是一个大奸贼,是篡权夺位的乱世臣子。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这样的吗?撇开历史人

三国最狡诈的谋士,曾设计击败过吕布曹操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贾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这个谋士他的战绩完全超过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他设计击败了吕布、曹操、马超,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六岁,这个人就是贾诩。当时吕布杀死了董卓,控制了朝廷,

原创 三国君主们的临终遗言,曹操最接地气,司马懿最狡诈

东汉末年的乱世里群雄并起,英雄纷争,最后曹操、刘备、孙权离别竖立了魏蜀吴三国(注:曹操只是魏王,固然竖立魏国但没有称帝,而是其子曹丕称帝)。英雄垂暮,回首平生的时候,那些年青年头时候的离心离德、明争冷

原创 三国君主们的临终遗言,曹操最接地气,司马懿最狡诈

东汉末年的乱世里群雄并起,英雄纷争,最后曹操、刘备、孙权离别竖立了魏蜀吴三国(注:曹操只是魏王,固然竖立魏国但没有称帝,而是其子曹丕称帝)。英雄垂暮,回首平生的时候,那些年青年头时候的离心离德、明争冷

灭齐也害死了自己 汉武帝身边的能臣主父偃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一鼎一的能臣,先后帮刘彻搞定了燕齐两个藩王国,可是主父偃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细说起来,主父偃开始时,也不是非要灭亡齐国不可。他当时想的是,老子现在有地位了,身份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