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吃一斤饭被嫌少
Posted 度量衡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行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临死前吃一斤饭被嫌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诸葛亮临死前吃一斤饭被嫌少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意思是诸葛亮只吃这么点儿饭,恐怕离死不远了。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跟现代人比起来,这个饭量不能算小。
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或许在那个时代,人的饭量普遍比今天要大?
《魏书》卷52有“阚S传”,说北魏时期,敦煌人阚S“性能多食,一饭至三斗乃饱”。北魏多用大斗,三斗约合今天12公升,“一饭至三斗”,也就是一顿饭要吃掉12公升。这12公升如果指的是米,要有20斤,如果指的是面,要有18斤。
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S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但我怀疑这段记载有夸大的地方,至少违背了我们现代人的常识。
《宋书》卷86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千八百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则六到七升大米约有两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宋书》卷19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七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晋书》卷64“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七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梁书》卷36,江革传)“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三升就断言“其将死也”也算说得过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六到七升粮食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年男子正常饭量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会感到吃不饱;而每天三升粮食则是当时成年男子维持生命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要饿死。
或许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饭量确实比今天要大,抑或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有误,魏晋一升远远达不到0.2023公升?这个问题留待高手们去解答。
历史秘闻 诸葛亮临死前每天竟吃一斤粮食
现代人比古代人平均身高高大,而且现代人营养也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人应该比古代人的饭量要大,但是有的时候事实却跟你想象的完全相反。
网络配图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而且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司马懿根据诸葛亮的食量推断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这是什么情况呢?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跟现代人比起来,这个饭量不小。
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已经到了人之将死的时候了,因为生病的人才能吃的少,或许在那个时代,人的饭量普遍比今天要大?
可能您觉得这个只是个例,还有其他的例子,在《魏书》卷52有“阚骃传”,说北魏时期,敦煌人阚骃“性能多食,一饭至三斗乃饱”。北魏多用大斗,三斗约合今天12公升,“一饭至三斗”,也就是一顿饭要吃掉12公升。这12公升如果指的是米,要有20斤,如果指的是面,要有18斤。
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骃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当然这个肯定有夸张的承认,但是就算是夸张了10倍,那饭量也有1.2升啊,那差不多还是诸葛亮的两倍。
网络配图
还有《宋书》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据考证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千八百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则六到七升大米约有两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宋书》卷19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七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晋书》卷64“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七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无独有偶,还有个将军在死的时候饭量与诸葛亮差不多,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梁书》卷36,江革传)“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三升就断言“其将死也”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网络配图
那么通过以上的历史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个成年男子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粮食是每天三升(按照古代的度量衡),低于这个标注就处于饥饿状态了,所以才有“忘身赴难”的说法。
但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饭量难道真的比今天要大?或者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有误,魏晋一升远远达不到0.2023公升?这个问题就交给专业的高手和历史迷们来解答吧。
有时候,历史是细思极恐啊!
相关参考
本文原载于2005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作者李江树,原题《风雨菜市口》。清朝菜市口旧照菜市口在古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留下一笔的所在,不仅因为「”六君子”曾在这里舍生取义,还因为它的周边,积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所写“三顾茅庐”,可谓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的关键一节。说刘备刘玄德太看重诸葛亮的才华了,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闭门羹,还是被小书童奚落,更不顾风雪寒天,执意要见诸葛亮,不请
加拿大公園管理局9日公布的這張圖片,顯示的是位於加拿大北部海床上的一艘船的側掃聲納圖像。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宣布,該國已經發現160多年前,在北極地區神秘消失的、由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爵士率
加拿大公園管理局9日公布的這張圖片,顯示的是位於加拿大北部海床上的一艘船的側掃聲納圖像。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宣布,該國已經發現160多年前,在北極地區神秘消失的、由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爵士率
众所众知,现代的一斤为十两,而在古时候,一斤为十六两。这是咋回事呢?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命丞相李斯制定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李斯很快制定出长度、钱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重量标准的时候,李斯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幕剧情十分经典,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临死前将其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其实,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刘备也是托孤诸葛亮的。我们都知道,刘备死后政权尽在诸葛亮的控制之中,刘备临死前为何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共有两位接受托孤的大臣,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可是刘备最后却只对诸葛亮这样交代到:“你的才能是那曹丕的十倍还要多,我相信若是你的话,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刘禅是可以辅佐的皇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度量衡发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般来说,我们在称重的时候,用到的最多的单位就是“斤”,而一斤相当于500克,但是我们也知道,斤这个单位在古代的时候,和现代的重量其实是完
这几这段时间,听到很多地方的猪肉都开始涨价了,许多市场的主流价格已经达到了16元/斤的行情,甚至好多地方的猪肉价格已经突破了20元/斤。比如说华南地区的猪肉价格基本上在这20元/斤的价位,当然还有一些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何世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何世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刘备从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