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武侯祠的“父子名将”

Posted 豪强

篇首语:过去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相信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配享武侯祠的“父子名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配享武侯祠的“父子名将”

2、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名将

配享武侯祠的“父子名将”

在成都武侯祠中,有个文臣武将廊,共有文臣武将28人,被称为“蜀汉二十八臣”,是三国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在这28人中,有两对父子,除董和与董允(董允因在《出师表》上有名而被众人熟知)外,另一对父子傅肜(rón溃┖透蒂荩qiān),低调地分列在文臣廊和武将廊中。他们人生的闪光点,都是在蜀汉政权几近倾颓的时刻,作出了无限悲壮的牺牲。

父亲傅肜:宁可战死 也不投降东吴

傅肜,三国时期义阳人,大约属于今湖北枣阳一带。史书中对他的出生时间没有详细记载,生平记载也十分简短,说他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任别督,是伐吴大军的分部指挥之一。 这位名将甚至在《三国志》中都没有属于他的列传,关于他的记载,还要到其他名将列传中去找。《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说:“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在这段记载中,傅肜排在各个分部将领中的最后一位。不久后,他就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断后之路上。 傅肜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三国时蜀汉名将、大将军,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开国将领,又称始将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将”称号的丞相,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将”。 但在武侯祠兴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文臣廊中,傅肜排在了第四位。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t、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对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排名令人不解。这14个文臣中,傅肜可能是最不熟悉的人物,而大家熟悉的法正却没有入选。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傅肜入选的背后,是蜀汉军制、政治斗争及中国古代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虽然傅肜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可以被遗忘的人。

荆州集团的夷陵之战

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中,最主要的似乎就是傅肜的出生之地了。义阳,属荆州管辖。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详细介绍了蜀军在夷陵之战时的军事布置:大都督冯习(南郡人)、廖淳(廖化,襄阳人)、辅匡(襄阳人)、傅肜(义阳人),全是荆州人。在史书中威名远扬的“五虎上将“,一个都没有出现。 那么,“五虎上将”们此时都在干什么呢?关羽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战前已亡,张飞出师未捷被杀。黄忠,战前一年病死,马超正在重病中。还有个赵云,但他把刘备得罪了。 《三国志・赵云传》中记载,孙权袭荆州,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刘备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赵云的建议是非常好的,但刘备没听进去,也没让赵云出席夷陵之战。所以,这场战斗真正成了刘备和他的荆州集团的战争。

虽然历史只记录了傅肜寥寥几笔,但如果仔细去了解蜀国的军制,我们或许可以勾勒出傅肜的人生轨迹。

有了人脉就有了军队

著名古典文献学专家王鑫夫在《补三国兵制》中说,蜀国当时的兵制很复杂。其中,蜀军设有曲长这一职位,证明蜀军中有部曲军制的存在。 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5部,部下有曲。三国时期的部曲,基本指的是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绝对服从将领的指挥。战乱使流民数量急剧增加,人民需要寻找豪强依附,私人武装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收留流民众多的豪强就成了割据势力手下的武将。这样,就形成了君主控制武将、武将控制部曲的割据斗争形势。三国时期的名将,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就是这个原因。 流浪了半生的刘备,靠着鲁肃与诸葛亮,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有了人生第一个靠谱的根据地荆州。在这个地方,他发挥善于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很得人心,笼络了大量地主豪强。有了豪强的支持,也就有了军队,这也是刘备能迅速进入益州的原因。 傅肜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冯习、廖化等人的人生轨迹,与傅肜十分相似,都是这时加入刘备集团的。因为刘备的人望,他们对刘备忠心无二,荆州军成了刘备入蜀的主力。 当刘备带着傅肜、冯习这些好兄弟,带着好不容易换来的家底去夷陵拼命时,就已注定了蜀国走向衰败。

傅肜战死荆州军衰落

刘备进入益州后,军队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有的荆州军,还多了另一支投降的部队,就是刘焉、刘璋父子留下的东州兵。这支军队主要由南阳、三辅等地的流民组成,实质上还是部曲。部曲的士兵,基本上只听自己将领的话,君主的命令都可以不管。 夷陵大战后期,在著名的火烧连营后,刘备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蜀军溃不成军,大部分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为护卫刘备,傅肜带领最后一波生力军死战殿后。

在这场战斗中,傅肜经历了人生中最闪光的一刻,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三国志・蜀书・邓宗张杨传第十五》记载: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荆州军消失的后遗症

夷陵之战,让刘备的荆州军几乎伤亡殆尽。刘备一生中所汇聚的最忠诚的生力军,随着傅肜的呐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后,刘备病死,蜀汉政权再没有机会去汇聚这样一支忠心的有生力量。在军事力量中失势的荆州军团,与军心未定的东州军、益州本地豪强之间,开始了暗流汹涌的政治斗争。 刘备托孤,委托东州军代表人物李严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意在联合荆州军和东州军再图天下。可惜诸葛亮最后以补给不利为由将李严贬斥,令李严郁郁而终。刘备的核心人事思想,没有被诸葛亮执行。此后,东州军逐渐淡出政坛。蜀国长期依仗飞军(青羌)、z叟(z人)、白军(南中少数民族军队),并在人口稀少的益州征兵,让军队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最终让反战情绪爆发。这一切,都是失去荆州军的恶果。 蜀汉政权灭亡前7年,代表益州土著及少数民族利益的谯周,怒作《仇国论》,反对姜维穷兵黩武,蜀国积累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这时,仍有一个人继承着荆州军的遗志,继承着父亲的忠诚,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人叫傅佥,傅肜的儿子。

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名将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高句丽是大唐的属国,在征服高句丽后,有一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众多奴隶当中有一位叫做高舍鸡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高句丽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将军,他的儿子叫高仙芝,后来成为了唐朝著名名将。

《旧唐书》中记载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句丽人尚武,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

高句丽人强悍善战,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时候,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不能抗衡转而要求唐政府保护。唐朝趁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封新罗王。就在这个时候,高姓家族被迁往中原,其中有后来的高舍鸡。

高舍鸡有子高仙芝,高仙芝是大唐非常著名的将军。少年时高仙芝随亲父至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此番大获全胜。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

天宝八年,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初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朝廷说:“师王亲附吐蕃,困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奉命出军。从安西到竭师国的距离还要远于小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式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

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边令诚到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又带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宣示敕书,随后高仙芝在无奈之下被杀。

相关参考

清朝配享太庙名单,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

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胤祥、张廷玉、富察·傅恒、图海等。1、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

宋太祖的配享功臣为何是宋真宗确定的

古代中国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政治和礼仪制度———功臣配享制度。功臣配享是帝王对有功之臣的最高酬劳,也是激励其他臣僚、引导政治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功臣配享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透过配享的功

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为何是这三人配享仁宗庙庭

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是宋仁宗,君临天下四十一年。宋仁宗一朝,名臣灿若群星,不可胜数。宋仁宗四十一年的统治中,宰相便有三十一人,枢密院臣更是超过半百指数。按配享皇帝庙庭的基本标准,宋仁宗配享功臣遴选的人选

张廷玉是谁?张廷玉为什么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谁?张廷玉为什么配享太庙?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那么张廷玉是谁?张廷玉

大清王朝中唯一配享太庙的异姓汉臣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功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清朝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

杜预凭什么能配享文庙和武庙 他有何过人之处呢

说道杜预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但是问题不大的呀,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话说啊话说这个杜预是三国末期的人,而且他好像还是唯一的能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这个就厉害了啊,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他到底有什么过人

深得雍正的器重,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导读: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开创者为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满清入关后,为了更好的统治,虽然也任用了不少汉臣,但对他们却依旧有所防备,不能做到充分的信任。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大臣,深得雍正帝的

雍正上位为何三大功臣配享太庙三大功臣遭遇横祸

康熙的生育能力强,他以35子、20女(写上宗谱的有24子11女)的骄人成绩,成为了帝王体系中名副其实的翘楚。他的儿子们,为了他那把龙椅和那坨玉印,结成了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著名的“

生前功勛卓著,死後全部配享曹操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曹操在洛陽行刺董卓失敗,歷盡艱險逃回家鄉陳留之後,向四方州郡發布矯詔,豎起了討伐董卓的大旗,號召天下諸侯共同出兵勤王,拯救朝廷社稷。作為發起人,曹操也在家鄉陳留正式舉義起兵,招

配享太庙-清朝十四位王爷和十二位大臣获此最高荣誉,仅一位汉人

北京太庙太庙,是供奉皇家先祖和历代皇帝灵位的祭祀场所。在清朝,皇族宗室和功劳巨大的臣子经皇帝御批后,其灵位可以供奉在太庙配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被称为-配享太庙。有清一代,共有十四位王爷和十二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