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他与诸葛亮情同父子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姜维是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他与诸葛亮情同父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姜维是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他与诸葛亮情同父子
一、姜维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闪亮登场,一开始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将计就计击败了老将赵云,可谓先声夺人;姜维战死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一个人占了27回,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后的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姜维,姜维一死,仅仅一回,这部伟大著作便匆匆收笔,为什么?没有峻岭,没有高峰,这山,还叫山吗?
二、马谡失街亭,赵云兵败箕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败,但幸得姜维,又使他喜不自胜,先是命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又致书蒋琬,对姜维赞赏不已,“姜伯约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又让姜维统领虎步兵。虎步军,那可是蜀汉的精锐部队,对于年仅27岁,未有多少战功的姜维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举动,几乎超出他的想象。
三、公元228年,姜维入蜀,但在诸葛亮在世的六年中,未见有大的建树,为何?姜维为魏人,又为无奈投降,因而一开始不被蜀人信任情有可原。在姜维孤独无助的时间里,只有诸葛亮对他无条件地信任,让其参与军事讨论。也许正因如此,更加坚定了姜维留在蜀国的决心。诸葛亮不但对姜维礼遇有加,而且还“尽传平生所学”。
四、公元 234 年诸葛亮去世,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无异于殿失强梁,尽管诸葛亮临终前作了尽可能周密的安排,但这种安排除了短期效应外,很难产生长期作用。国内潜伏的矛盾随着诸葛亮的逝世而变得日益尖锐复杂。刘禅倚重荆州集团(魏延、杨仪、蒋琬、费t等基本上全是刘备旧部),益州土著再无出头之日,自然导致蜀汉分裂,矛盾日渐公开。
五、杨仪私杀魏延,甚至私自夷灭了魏延九族。魏延是一个名高声广,劳苦功高的征东将军,又岂是不报刘禅就随随便便灭族的?对于人才已经捉襟见肘的蜀国来说,这次事件,除军事人才的损失外,负面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自诸葛亮病逝,不到20年时间,诸葛亮北伐时朝廷内外魏延、杨仪、蒋琬、费t四人中竟有三人非正常死亡。
六、处于矛盾纠结中的姜维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命运之神本就不怎么偏爱蜀国和姜维,回头四顾,物是人非事事休,历史留给他的舞台已经非常狭小。纵观姜维历次北伐战绩,大胜2次,小胜3次,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使人极容易想起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七、蜀国除了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朝政更是腐朽不堪,刘禅宠信了一个极度阴险小人――宦官黄皓。公元262年8月,姜维上书后主,“黄皓奸巧专权,将败国家,请杀之。”若刘禅英明,蜀国或许还有一次重振朝纲的机会,但机遇又一次丧失。公元 263 年,姜维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万分危急关头,刘禅竟然听信黄皓求神问卜,预言魏国不会攻入,机会再一次丧失。
八、公元 263邓艾兵向骆谷(在今陕西周至西南),姜维只得一路退至剑阁,钟会软硬兼施皆奈何不得。但刘禅却让姜维及全军将士就地投降。作为忠臣,姜维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听命投降。见姜维降,钟会傲慢地问:“为何来迟?”姜维流泪曰:今天我觉得这已经很快了!(今日见此为速矣!)”姜维是流泪吗?不,他是在流血,一个末路将军悲凉的血。
九、姜维先是与钟会交好,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密告邓艾谋反。姜维进一步鼓动钟会叛乱,而绝地反击,恢复蜀汉。姜维密书刘禅:希望陛下忍耐几天的侮辱,我想使国家转危为安,复兴蜀汉(“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安乐公刘禅将密信交出,消息泄露,姜维、钟会皆战死。
十、尽管这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但姜维无愧英雄的称号,他心有远图,立志复兴蜀汉,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他明知结局是悲剧,也要拚死一搏,选择英雄的悲剧――悲情的人生,悲剧的命运,这就是姜维,这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写真。(原文来自文天下任俊的头条号)
历史人物 姜维是什么下场
姜维为什么会败?两个缺点道出真相大家喜欢吗?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姜维也有两个很大的缺点,导致他最终功败垂成。>第一大缺点——贪功冒进>>诸葛亮用兵是很谨慎的,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可是姜维的用兵风格和诸葛亮截然不同,力求毕其功于一役的姜维用兵是非常大胆冒险的。譬如姜维取得洮西大捷以后,张翼曾劝说姜维见好就收,否则这可能会毁掉这次大胜利,可是姜维却说张翼的劝说是“为蛇画足”,坚持追杀王经,包围狄道城。当时姜维取得洮西大捷以后,其实有三个方案供他选择:>一:趁着洮西大捷的势头,雍凉守军几乎全军覆没之际,传檄动荡不安的雍凉各郡,再依险固守,阻截东边的援军,消化雍凉地区,开疆扩土。>二:趁着洮西大捷的势头,见好就收,缩小防线,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由于洮西大捷魏国见识了姜维的军事能力,再加上损失大量精锐兵力一时半会无法恢复,魏国不敢加兵,可以保证蜀汉最少十年的安宁。>三:包围狄道王经残余部队,引诱魏国关中军支援,然后用围点打援的计策打败支援的魏军。当然姜维的对手是陈泰邓艾,围点打援未必能够成功,这个计策比较冒险,胜负几率各占一半。>可是姜维并没有选择的三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而是选择强攻狄道,可能由于狄道久攻不克,姜维早有退意,陈泰派出的的援军给了他台阶,居然被陈泰疑兵吓的退守钟提。当然此时姜维还不能算是失败,蜀汉的主力部队依然徘徊在陇右地区不愿退去。之后不久,姜维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这场战争使洮西大捷的成果,功亏一篑。如果姜维没有贪功冒进,在取得洮西大捷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张翼劝说,停止追击王经,慢慢的收拢陇西,相信结果会更好。>>第二大缺点——知兵而不知人>第一次,姜维和天水太守约定,自己去翼县布置防守,太守拖住诸葛亮大军。等翼县布置好防守,太守再退守翼县,等待在上邽的郭淮的援军。可是当姜维进入翼县被诸葛亮包围,太守却自己跑路了。>第二次,姜维多次联络羌人一起北伐,但是羌人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姜维却不知道,结果多次被羌人拖后腿。>第三次,姜维想以自己为诱饵引诱邓艾于段谷,然后和胡济来个反包围,和胡济约定在段谷汇合,结果胡济失约。姜维等不到胡济的支援部队,在段谷遭到惨败,无当飞军为了掩护姜维撤退全军覆没,使得原本控制的陇右地区动荡不安。>第四次,姜维以“敛兵聚谷”代替“错守诸围”,虽然这不失为一个好计策,可是却用人不当,直接导致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战死,阳安关失守,汉中门户大开。>>最后一次,姜维提醒后主防守“阴平”,却不知道被奸宦迷惑的后主没有听从,直接导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姜维的计策需要他人的完美配合,但是他人不一定能够完美的配合姜维导致姜维有很多看似完美的计策,漏洞重重,实在是可惜了。>如果当初姜维能够克服这两个缺点,恢复中原未必只是一句空话。相关参考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
诸葛亮是为三国第一谋臣,他的智慧非常人能及。姜维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他曾是蜀汉的降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重用姜维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中了孔明的离间计,姜维走投无路,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执维手曰:“...
诸葛亮是为三国第一谋臣,他的智慧非常人能及。姜维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他曾是蜀汉的降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重用姜维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中了孔明的离间计,姜维走投无路,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执维手曰:“...
作为诸葛亮、蒋琬、费礻韦之后的蜀汉重臣姜维,古往今来对其褒贬不一。或云其为天下英俊,或云其为一时仪表,或云其玩众黩旅,或云其为亡国乱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耶非耶,值得探索。因为这既关系到诸葛亮荐人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
清代毛宗岗父子评价诸葛亮是「”智绝”,但诸葛亮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汉室江山的忠心,对刘备父子的忠诚。那么自刘备崩后,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真的是表面上的「”情同父子”?我看不是,分明是表里不一,笑
建安二十五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次子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从而以魏代汉,也标志着汉王朝的彻底灭亡。次年,在众大臣的建议下,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开创了蜀汉政权,仍以匡扶汉室为己
郭淮和姜维郭淮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足智多谋,料敌准确,屡立战功。而姜维是蜀汉的大将,他们俩各为其主,屡次交锋。那么,在郭淮和姜维之间,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姜维画像姜维是蜀汉的名将,受到了诸葛亮的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
姜维是失败的英雄,穷其一生进行北伐,为了追逐遥不可及的梦而献身,虽然自己身心俱疲,别人看着也感到不舒服。但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后世之人或许不大熟悉诸葛瞻、但都会记得诸葛亮有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