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Posted 后主

篇首语: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2、其实是仁德之君 “刘禅”被后人污蔑了千年

“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t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如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t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日趋没落。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本还可能苟延,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而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黄皓干政上,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

关于后主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三国志》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e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则占了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t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其实是仁德之君 “刘禅”被后人污蔑了千年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刘备曹操孙权皆为人中龙凤,诸多诸侯地最终被他们三位所占有,形成三国鼎立之时,古往今来虎父无犬子深入人心,人人都认为三国的曹丕、刘禅、孙亮都应该是人中龙凤,把三国推向另一个高度。可以想象人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了,再让后人去超越去比较是对后人的一种妄想期望,殊不知人都一样时期也不一样武断的决定一个应该有多强,是不是这个人的悲哀,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阿斗,后世人把没用的人都比成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真的这么差吗?小编带大家看看历史真实的阿斗,并非扶不起而是能力有限吧。

事实上,刘禅不仅不傻,还天资聪颖。刘禅登基时,蜀国是内臣不和外刚经夷陵战败,五虎上将皆失,人心惶惶,可以称得上内忧外患。刘禅继位后,积极推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使蜀国的民生生产恢复了元气,军队实力也渐渐恢复。诸葛亮南征四郡,兵力后援可以想象是怎么来得。在位的他还让西蜀几年内就稳定了下来。

诸葛亮死后,刘禅在没有诸葛亮辅佐下,二十九年的时间内。蜀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不仅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将诸葛亮手上的权利一分为二,蒋琬负责行政,费袆负责军事,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权高震主的事件发生。可见刘禅的治国之才,及君臣之间的权力划分还是相当得当的。

在执政后期,刘禅虽然宠幸宦官,但实权还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其实后期的刘禅更希望据险固守,积蓄国力。只可惜,姜维等多次北伐,国力大大损耗。更在与邓艾的战争中接连败退,损兵折将。后魏之势力已远远超过蜀国。看见大势已去,刘禅选择投降魏国,使蜀中的百姓免受战火,救一方百姓。

刘禅并非无能,只是当时的三国形式已经明了,蜀国已是奄奄一息。而魏国国富明强,实力已远远超过蜀国,刘禅只是相对与父刘备及魏国君王差点而已,如果换成太平盛世,报国之安宁的能力我想刘禅还是有的,只可惜生错了君王家啊。刘禅在投降后,更是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打消了司马昭的杀心,使他自己能安然在洛阳度过晚年。可见刘禅愚吗?还是真的扶不起。

相关参考

三国‘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原来被世人误解了千年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读三国,我们不免发现太多豪杰纷争让人心驰神往,我们常常说虎父无犬子,曹操生了曹丕夺掉了汉室政权建立曹魏,孙坚更是生下孙策和孙权兄弟,孙策驰骋战场打下江东河山,孙权固守江南,

废柴扶不起的阿斗,心机可比曹操,睿智可比诸葛亮

导语:经典有可能误读千年,人物也有可能误解千年。欢迎收看这一期的柚说历史,我是阿柚。【柚说历史024期】今天的文章在这里就要讲一个被大家误解千年的人物。就是蜀汉后主刘禅——大家对他来印象应该十个有八个

揭秘刘阿斗刘禅其实智商极高可和齐桓公等高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

刘禅,被误会千年之久的圣明之君

刘禅,只能说生不逢时,若在太平统一年代为君主,将是国强民富的圣明之君!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仍能在时局动荡时代自然死亡,实属聪慧过人。毕竟蜀国实力依旧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因别人假借自己名义,向他老爹一样打着「

扶不起的阿斗

导读: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

刘禅被拐 女儿不知下落

除养子刘封外,三国时期蜀汉建立者的刘备子嗣一共有三男二女,包括长子刘禅,次子刘永,三子刘理,以及两位没有在史籍中留下的女儿。可是关于刘备的这五位子女,却有着三个未解之谜在历史中并没有得到的记载。1、刘

刘禅是阿斗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

三国里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儿子,蜀国后来的君主,“乐不思蜀”也是由他引出来的。后世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

刘禅在用人上远比刘备大气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

刘禅他为何拒绝为诸葛亮修寺庙?

...天我们要说的是刘禅。历史上的刘禅被称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然而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刘禅果真如此昏庸无能吗?事情始于君王刘备思劳成疾,宣召诸葛亮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的才干比曹丕高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