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根据这种判断,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还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只不过在已经出发数十里后,听说了魏延的死讯,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结束后,魏延被灭了三族。这就是说,无论是事发还是事后,魏延都是被当成叛乱处置对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乱,那么,杀了魏延平定叛乱就是大功一件,理应在官爵利禄方面得到重大的赏赐才是,但是,杀魏延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虽说他的那个官职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却是有职无权,反倒成了闲人一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那么,杨仪为什么得不到奖赏呢?
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返回蜀国,并没有把兵权完全交给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费t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t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t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费t以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为名瞒过魏延,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魏延明白过来后悔不已,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于是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军队的大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指挥权,就连魏延、姜维这些具体带兵的人都由他亲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让费t和他一道拟定了一个名单,准备让一少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征讨魏国。为什么会是这样?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领,而他和费t这个中军帐的司马联合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而杨仪,只不过是一个丞相府的参军长史,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前线参谋长(有人说长史是秘书长,单纯说是这样。但由于诸葛亮是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为前线和留守两大块,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应该是更多承担秘书长事务,而随军的丞相府参军长史,履行的只是参谋长职责)。杨仪这个职务没有经过诸葛亮或者是刘禅的授权,是不能指挥军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回来,并不是让他代替自己指挥军队。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
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还是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刘巴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t,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t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t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t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t能够成为宰相。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费t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因此,费t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皇帝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
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这应该也有杨仪的责任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
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t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司马懿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t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
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
历史人物 如果魏延投降曹魏,会不会受到重用?
三国时期的魏延,因为与丞相长史的杨仪关系不好,又因为诸葛亮死后,在继续北伐还是撤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两人都向刘禅上表说对方造反。但是由于两人平日的表现,很显然大家都相信杨仪说的话,怀疑魏延造反,魏延也因此而死。可是,在魏延还有的选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投降曹魏,那么,如果魏延投降,在爱惜人才的曹魏阵营的魏延,会不会受到重用呢?
先来说说看,魏延为什么没有投降。
也许有人对于魏延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时候,就命令左右把他拉出去杀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他脑袋后面长了“反骨”,认为这个人日后必定会背叛,为了防患于未然,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但是,最终被刘备拦下了,魏延也就逃脱了这一次的“劫难”。
但其实,这种话和这种事情,诸葛亮还真的没有说过也没有做过,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老先生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识人之明,呼应后文诸葛亮死后魏延造反的情节而虚构出来的。与小说里面完全相反,魏延不但没有造反,反而对蜀汉十分忠诚,他没有选择投降曹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能够证明魏延忠诚的并不止这一件事情。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两个人原本就互相看不对眼,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还能从中调解一下,现在诸葛亮不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急速恶化。就比如在北伐问题上,杨仪认为,应当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退兵,而魏延却说,让杨仪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去,自己执意要率领军队继续北伐,毕竟北伐大业,怎么能够因为诸葛亮的死就停止?
从这点上来看,魏延必定是忠于蜀汉无疑的了。毕竟,与没有造反的杨仪比起来,魏延却是如此急切地想要征讨魏国,刘备与诸葛亮他们这些蜀汉的老一辈的人们,不就是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才屡次北伐,最终为了汉室鞠躬尽瘁的吗?所以说,魏延这样做,更是希望能够早日完成大业,如果他有背叛之心,别说是继续北伐,恐怕会比杨仪更希望早日撤回蜀中,或者立刻就起兵。
但是,因为两人的意见不合,或许是出于报复心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上书蜀汉皇帝刘禅,说对方意图谋反。皇帝拿不准,就去问大臣们,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都站在了杨仪这一边,也许真的是因为魏延人品实在太差,相比之下,如果真的要造反,在他们看来,魏延的可能性比杨仪要高了太多。也就因此,魏延即使还没有彻底失败,也离失败不远了。毕竟,皇帝的天平偏向的是杨仪,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还怎么可能会赢呢?
魏延手下的士兵,也都因为这件事情都逃散了,无奈之下,魏延只能逃往汉中,那里毕竟是他镇守了近十年的地方。只是,杨仪派出马岱去追杀魏延,魏延被斩首,杨仪甚至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大喊:“看你是不是还能作恶!”就这样,蜀汉失去了一个虽然性格不好,但是十分忠心的将领,可谓是自掘坟墓了。
那么,如果魏延当初真的有反叛之心,没有逃回汉中,而是直奔曹魏大本营而去,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个时候的曹魏,皇帝是曹叡,曹操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如果曹操还在世,以他对待人才的态度,也许真的会很高兴魏延的到来,也可能会因为魏国人才饱和的情况,而对魏延没有那么好。
第一种可能,重用魏延,曹操那可是一个连杀了自己最好的继承人儿子的张绣都能亲切对待的人,可见他对人才真的是太渴求了,陈琳还曾经帮着袁绍痛骂曹操,还骂到他祖宗上面去了,曹操都能放过他,所以,魏延也有可能受到重用。
第二种可能,不太重用。毕竟这个时候的曹魏,人才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魏延又不是那种绝对不可缺少,世上独一无二勇猛有智谋的武将,被放在一边晾着,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加上,现在的统治者是曹操的孙子曹叡,他对于人才,与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并不是如出一辙,所以,有人认为,魏延就算真的投降了曹魏,最终也可能只能混的和以前的对手文聘差不多的水平。
不过,这种事情,对于忠心于蜀汉的魏延来说,是想也不会去想的。他在生死存亡之际逃回了汉中,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参考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诸葛亮在西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突然病情加重,病逝五丈原,他死前告知丞相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撤军的安排,让大将魏延断后,若对方不听从命令,就随他便。事后魏延果然不服安排,甚至阻挠大军撤退,还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丞相诸葛亮刚刚去世,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能臣——魏延和杨仪为了争夺兵权在汉中发生火拼,最后魏延寡不敌众,被杨仪所杀。蒋琬和杨仪都是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随军出征,筹度军粮,谋划分部,想都不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费祎、杨仪、姜维、王平、马岱等人,个性迥异,背景差异也大,却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魏延冤死的凶手、帮凶、旁观者。一、杨仪世人评为心胸狭小之人,初为魏官,后投奔关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
三国时期蜀汉除了五虎上将外,后期最有名的猛将就是魏延,但他个性孤傲,曾骂诸葛亮不会带兵,晚年还被佞臣杨仪害死,头被对方当球踢,难道魏延有勇无谋吗?其实他不但是常胜将军,甚至还想出可行性很高的「子午谷奇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有转载,敬请标明据小说《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曾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故临终前授马岱密计,嘱咐马岱待魏延造反证实后,趁他毫无防备时出其不意将其斩杀。魏延一死则叛乱可熄,而汉祚可续也!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没办法,只能打开丞相留下的锦囊,里面说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自有杀他之人出现。杨仪如计而行,对魏延说你大声说三遍谁敢杀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里,得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