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魏延的下场为什么会这么惨 除了杨仪外还有这两个人
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根据这种判断,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还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只不过在已经出发数十里后,听说了魏延的死讯,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结束后,魏延被灭了三族。这就是说,无论是事发还是事后,魏延都是被当成“叛乱”处置对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乱,那么,杀了魏延平定叛乱就是大功一件,理应在官爵利禄方面得到重大的赏赐才是,但是,杀魏延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虽说他的那个官职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却是有职无权,反倒成了闲人一个。那么,杨仪为什么得不到奖赏呢?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返回蜀国,并没有把兵权完全交给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费t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t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t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费t以“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为名瞒过魏延,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魏延明白过来后悔不已,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于是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军队的大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指挥权,就连魏延、姜维这些具体带兵的人都由他亲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让费t和他一道拟定了一个名单,准备让一少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征讨魏国。为什么会是这样?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领,而他和费t这个“中军帐”的司马联合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而杨仪,只不过是一个丞相府的参军长史,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前线参谋长(有人说长史是秘书长,单纯说是这样。但由于诸葛亮是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为前线和留守两大块,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应该是更多承担秘书长事务,而随军的丞相府“参军长史”,履行的只是参谋长职责)。杨仪这个职务没有经过诸葛亮或者是刘禅的授权,是不能指挥军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回来”,并不是让他代替自己指挥军队。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还是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刘巴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t,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t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t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t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t能够成为宰相。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费t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因此,费t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皇帝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t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司马懿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t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
历史人物 魏延的下场为什么会这么惨 除了杨仪外还有这两个人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魏延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最开始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读到魏延谋反那一回章节,就觉得事有蹊跷,谋反一事盖棺定论过早,未免太过草率。总不能因为一个人脑后长有反骨就说他日后必反,这不是典型的算命胡说八道吗?鲁迅先生都说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不像样子,差不多就是妖魔鬼怪了。妖魔鬼怪的话能信不?当然不能信。既然如此,那就要好好斟酌魏延谋反一案是不是真实的了?如果不是的话,那魏延真的就成为千古奇冤的典型。> >《三国演义》中魏延出现在第四十一回,登场不早不晚,恰巧魏延最落魄的时候,此刻的魏延说他是丧家之犬也不过分,兵少将寡,前有猛虎,后有饿狼。在这最重要的时候,魏延干了什么?为了搭救一个不相干的人和敌人奋勇作战,下场却凄惨无比,不但全家被杀,还要四处流浪。这个不相干的人就是刘备。这种人你说他会谋反,打死我也不信。> >正史上说的就比较客观了,就是在蜀国北伐曹魏的时候,诸葛亮于大营中病逝,他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言。据《三国志魏延传》载,诸葛亮的遗言是这样的:“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当时的魏延是部队前锋,哪能说撤退就撤退,其他人的大部队离他又远,于是费祎就跑去和魏延说丞相的遗命,魏延听后一百个不愿意,作为一个以勇猛著称的武将,他表示要继承北伐的使命,不愿撤退。《三国志魏延传》称,魏延表示:“丞相虽亡,吾自健在,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乎?”> >魏延没撤兵,但是其他人开始撤了。不巧的是主持撤兵的是魏延头号敌人杨仪,杨仪这个人和魏延是同事,两个人同朝为官相处,闹得非常不愉快,近乎于生死大敌,就是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程度。> >杨仪看魏延不撤,心里就开始琢磨起来:你说你魏延也是胆子大,以前丞相还在世的时候你还算听话,如今丞相死了你魏延以后还不是肆意妄为,我们关系本就恶劣,你欺负我的日子还长着呢!不行,得想个办法弄死他。杨仪想了个什么办法呢?还别说,他还真想到一个好办法。你魏延不是不撤兵吗?那我撤,不但撤,我还给你使绊子。于是杨仪一边撤军一边给朝廷写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我杨仪听丞相的命令回来了,但是魏延他不回来,他一看丞相死了,就决定谋反啦!> >魏延知道这个事情后头皮发麻,他知道现在是“黄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绝对不能让杨仪这个小人得逞,于是他也写信给皇帝,信的内容完全相同,就是把杨仪和他魏延的位置换了一下。皇帝一看两边的信件也是头皮发麻,到底谁反啊?>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两个人的态度决定了魏延的命运。据《三国志魏延传》载:“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董允和蒋琬的态度终于令刘禅站到了支持杨仪的一边,魏延也因此成了蜀汉公敌,最终以悲剧收场。> >不过,从以上记载也能得出一个结论:魏延谋反就是一桩千古奇冤的案子,是杨仪和魏延内斗的结果,只是杨仪先下手为强,巧妙借势,果断出手,让皇帝灭了魏延。当然,魏延的悲剧结局本身与他平常不会做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他能搞好与杨仪及其他大臣的关系,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而杨仪这个人在魏延死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蒋琬和费祎取代丞相的位置,杨仪自己什么好也没得到,于是心生不满,满腹牢骚,最后被皇帝弄死了。总而言之,魏延谋反实在是一桩千古奇冤。>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相关参考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诸葛亮在西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突然病情加重,病逝五丈原,他死前告知丞相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撤军的安排,让大将魏延断后,若对方不听从命令,就随他便。事后魏延果然不服安排,甚至阻挠大军撤退,还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六出祁山得寸土,却也不得不去见先帝了。但是,他却给身旁的人留了一道意味深长的遗言:“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在杨仪听来是诸葛亮认为魏
...丞相诸葛亮刚刚去世,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能臣——魏延和杨仪为了争夺兵权在汉中发生火拼,最后魏延寡不敌众,被杨仪所杀。蒋琬和杨仪都是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随军出征,筹度军粮,谋划分部,想都不用...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军第五次伐魏。八月,诸葛亮病死在军中。诸葛亮之死,给蜀军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加之军粮将尽,迢使蜀军不得不退兵汉中。蜀将魏延素与杨仪不睦,诸葛亮一死,魏延便借故为乱,但一战就被击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费祎、杨仪、姜维、王平、马岱等人,个性迥异,背景差异也大,却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魏延冤死的凶手、帮凶、旁观者。一、杨仪世人评为心胸狭小之人,初为魏官,后投奔关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
三国时期蜀汉除了五虎上将外,后期最有名的猛将就是魏延,但他个性孤傲,曾骂诸葛亮不会带兵,晚年还被佞臣杨仪害死,头被对方当球踢,难道魏延有勇无谋吗?其实他不但是常胜将军,甚至还想出可行性很高的「子午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