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自己的下属是怎样使用驭人之术的
Posted 手下
篇首语: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对自己的下属是怎样使用驭人之术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曹操对自己的下属是怎样使用驭人之术的
核心提示:曹操打败仗都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打胜仗就会把功劳给手下,不以亲疏分远近,无论是同宗同族还是异姓之臣,都能奖罚分明。他能从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北方枭雄,这和他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
魏种背叛
魏种刚一开始是曹操举荐做了孝廉的,后来兖州有人反叛,曹操就说:“魏种是不会抛弃我的。”这结果听说魏种也跑了,这简直就是打自己脸。曹操生气的说:“只要他没有跑到南越北胡之地,我就不会放过他。”攻下犬城,活捉魏种,曹操却说:“魏种是个人才啊!”仍然人用他。
上善若水
曹操打败袁绍,看到手下很多人和袁绍互通书信,有人就说,把这些人一个个揪出来杀掉。但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让人把这些书信全烧了,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更何况是别人呢?”
陈琳檄文
当时袁绍攻打曹操,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痛骂曹操,甚至祖宗都不放过,但活捉陈琳之后,曹操还是没有杀他,留为己用。对于曹操来说,他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使遭到背叛,也会原谅,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能遇到这样的明主,又怎么会不誓死效力呢?
典韦之死
郭嘉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比曹操年轻,曹操本来打算把后事托付郭嘉的,但郭嘉英年早逝,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让手下无不感动。典韦是曹操手下大将之一,宛城之战,曹操因为贪恋张绣婶婶美色,张绣背叛,结果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力战身死。这一战,曹操还折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曹操就亲自祭奠典韦,并且说:“这次战斗中,我的儿子、侄子都战死了,我不特别心痛,唯独对典韦的逝去感到悲伤!”这对于武将来说,简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所以手下大将莫不感动,争为之死。
曹洪战死
曹操被马超战败,曹洪为了救曹操,把马让给他,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不能没有曹公。”再后来的许褚救曹操,一手举着马鞍挡箭,一手划船,终于救下曹操。可以说,这些都与曹操的驭人之道是分不开的。这些虽然是曹操的驭人之术,但也是他诚心之表现,所以他手下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愿意为他甘心效命,至死不渝。
伟人点评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一派胡言,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大家赞成不赞成啊。
君王的驭人之术--《资治通鉴》卷一读书笔记
很多精简版的《资治通鉴》会把很多内容比如司马光的评论和一些和主体故事没有太大关联的历史事件删减掉,这样会使内容更集中,故事性更强,便于阅读,缺点就是会破坏这一章节逻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团队,一起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编纂完成的。其中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取其实是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和权衡的,古代印刷术没有现代发达,书中的文字和篇幅都是经过推敲的,里面应该没有闲笔;史料的选取也是有很强的倾向性的,在这些事件和人物背后应该会有一条主线像珍珠项链的绳子一样把这些珠子串起来。 《资治通鉴》主要的目的就是编给皇帝看的,他的视角就是从一个上位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如何如何。司马光本人是北宋洛学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大家,所以他的治史思想完全是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的,和孔子著《春秋》用的春秋笔法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从他在战国历史时一直用大一统的周王朝的纪年还有对其他诸侯的称呼就可以看出。 和他比起来,司马迁虽然也可以算是一个儒家的信徒,但是由于西汉儒家初步建立统治地位,所以思想上还是有更多样性,也更开放。如果要用人的一生来作对比的话,我觉得《史记》有点像青春期的记忆,朝气蓬勃,活力十足,个性鲜明;而《资治通鉴》有点像人到中年的成功学,经历过不少兴亡更替,身心也遭受过摧残,能活下来,当然有活命的资本和失败的教训,所以理性而又充满智慧,行文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文字的背后波涛汹涌,杀机四伏。 卷一在讲完三家分晋之后,后面的主要篇幅就基本上是讲君王的驭人之术。 首先是赵襄子和豫让。赵襄子灭了智伯之后就把他的头盖骨做成酒器,而豫让作为智伯的旧臣不堪受此侮辱,所谓「 ”主辱臣死”,所以决定要为智伯报仇,要刺杀赵襄子。但是被赵襄子识破,刺杀失败被俘。但赵襄子没有杀他,因为觉得豫让能为已经没有翻身可能的智伯复仇,完全是出于对旧主的忠心和义气,这样的义士如果杀了他的话,会让人觉得赵襄子没有肚量。而豫让忠于旧主,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为了个人富贵改换门庭投靠杀自己旧主的仇人赵襄子,所以只能自残来明志。 最后赵襄子也成全了他的义气,把他给杀了,再说如果一直放任豫让这么闹腾,搞不好真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杀他。 作为侠义之士,卷一同时还将一段宝贵的篇幅给了聂政,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刺客:聂政也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但是他要在他母亲去世之后,尽完孝道之后再去赴死;他成功的刺杀了韩相侠累报答了严仲子,然后又把自己的面目划烂让仇家认不出他来,以免拖累他的姐姐。但是他姐姐聂嫈就更厉害了,她为了不让自己弟弟的事迹被埋没,主动出认聂政的尸体,并且自杀身亡,堪称一代侠女! 在这一章中,主要篇幅都给了魏文侯,一般古代谥文的君主都堪称一代明君。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文侯以师礼待国士,由于他尊重人才,所以各地的贤士纷纷来投奔他;文侯言而有信,在他和群臣饮酒作乐玩得正嗨的时候,还能及时从宴会中收心去赴事先安排好的田猎约,就算是下大雨也阻止不了。 韩国和赵国交战,都来向魏国借兵求援,但是文侯对双方都说:你们都是我的兄弟,不是我不帮忙,而是我借兵给谁都不好,所以就都不借。韩赵两国刚开始时被拒绝都很不爽,等后来知道魏国也同时拒绝了对手的求援后,都对魏文侯这样的处置表示了认同。魏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逐渐上来了,实力盖过了其他诸侯。这也可以从后面的一个事件得以体现: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 ”田氏代齐”,这在当时也算是篡位,为了得到合法的名分,田氏请魏文侯去跟周王还有其他诸侯说情,王许之。这样看来魏文侯的面子还是挺大的,而周王也再一次给了那些忤逆之臣名分。 具体事例还有: 1,文侯纳谏 在乐羊伐中山国大胜后的庆功宴上,任座不分场合批评文侯封子不封弟,激怒了文侯,但是文侯在听取了翟璜的劝谏之后,又亲自下堂迎回了任座。这件事情看,魏文侯应该是做做姿态,这样的桥段在之后的历史上,经常发生,但是像任座这样的人也基本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只是作为国君能容人的一个标签存在,魏征是个例外。那任座为什么会这么干呢?要不这人家里有矿是个贵族,家族势力可以保证他不用看国君脸色行事,要不就是和文侯弟弟是一伙的,在这个时候为他弟弟没被封中山国鸣不平,一般的情况下,能混到这么高位置的人应该不会这么没眼力见。 2 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文侯和田子方评乐,文侯炫技说能听出编钟的左右音不同,但是田子方却认为,君主没必要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下功夫,只要管理好乐师就好了。 这句话虽然很短,但是却另有深意:君主不能太偏执于某一具体的事务,这样很容易被下面的人效仿,并且放大,造成混乱,「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3, 魏文侯选相 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在这里司马光通过李悝之口提出的用人五个标准:看他平时交往的圈子,有钱的时候是不是富贵逼人,举荐人的时候有没有肚量把比自己更好的人才推举出来,到困境的时候有没有坚守,贫穷的时候会不会饥不择食。 通过这五个标准,文侯在魏成和翟璜之中,选出了魏成作为相国的人选。翟璜不服气,找李悝说理,但是通过这五条一比对,翟璜自知不如魏成,所以心服口服地接受了现实。 4,魏文侯与吴起 很多版本的《资治通鉴》将这一章名为魏文侯与吴起。是将吴起作为一个能臣的典型来说事的。吴起是战国时期的猛人,他在战场上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心甘情愿为他卖命;在鲁国能帮鲁国克齐国,在魏国训练出不败的魏武卒,横扫周边,把秦国封在函谷关以内进出不得;后来到了楚国,不管在内政还是在军功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猛人,能驾驭得了的人不多。他是卫国人,本来想在在卫国谋个官职,但是家财被骗光了也没谋到出路,还被人嘲笑,一怒之下就把那些人给杀了,逃到了鲁国;由于在鲁国期间母亲去世,没有回去奔丧,所以在周礼最完整的鲁国就落下了一个不孝的恶名。 鲁国和齐国打仗,吴起为了消除鲁国人的顾虑,有机会掌兵,就把他齐国的老婆给杀了,终于获得了领兵打败齐国的机会。鲁国在利用他打败齐国之后,就觉得他 急功好利,残忍薄行的名声会拖累鲁国。所以他就投奔了魏文侯。 魏文侯在接受吴起之前也问过李悝,李悝给吴起的评价是"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 那就是品行不好但是有能力的意思。文侯还是用了吴起,吴起也给了他巨大的回报 「 ”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但是文侯的继任者武侯,好像就掌控不了吴起这把利刃,从他一直不拜吴起为相可以看出他对用吴起的顾忌和防范心理。所以后来吴起也被魏国君臣逼到楚国为相了。 同时在卷一中,司马光同时又给出了子思言苟变于卫侯例子来说明怎么样用品行有亏的人这个问题:苟变有领兵的才能,但是以前做吏的时候手脚不干净,卫侯因为这个而不想起用他,子思的答案是: "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类似的情况,在后世有刘邦用盗嫂受金的陈平,曹操发布的求贤令,明确表明唯才是举。但是这种人才也只有明主才能镇得住,如果镇不住的话,后患也无穷。 而子思言卫侯说卫国的政事混乱的原因,就是国君自以为是,没有广开言语,听取民间真实的声音。 "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 作为与卫侯的对应的正面例子是齐威王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齐威王重奖即墨大夫,因为他真心办事,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所以那些人都到齐王跟前诋毁他,但是他治理的即墨却井井有条;而阿城大夫,心思都花在收买齐王身边的人给他传好话,领地却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被齐威王煮了,从此以后齐国大治。相关参考
雍正皇帝的驭人之术是有一套的。他作皇子时(当时还是叫胤,为方便起见,本文且一律叫雍正),建立了智囊团,养了一群谋士。一般来说,对自己的智囊,应该是沟通无间、坦诚相待,这样才能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异士为他们效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用驭人之术能够因人而异领导这些能人异士。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谙这驭人之术其中的奥秘,并且能够娴熟的掌握这门技巧。唐太宗李世民凭借多年
...人异士为他们效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用驭人之术能够因人而异领导这些能人异士。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谙这驭人之术其中的奥秘,并且能够娴熟的掌握这门技巧。唐太宗李世民凭借多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争了大半辈子的天下最终被司马懿给捡漏了去,这结局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司马懿是曹操的下属,为什么曹操会被自己手下给挖了墙角呢?实际上,曹操对司马懿不是没
顾名思义,帝王之术乃古代皇帝的权谋之术,也可简单理解为与群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或许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古代皇帝才是老大,相当于企业的CEO,而大臣只是高级打工仔,皇帝看谁不顺眼,分分钟把他开除,甚至让侍
曹操对酒《对酒》是曹操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著的杂言诗。曹操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曹操像《对酒》原文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
曹操捉刀曹操捉刀讲的是匈奴使者觐见魏武帝的事,是曹操不自信的表现。话说,匈奴使者求见魏武帝,但是魏武帝曹操却觉得自己容颜丑陋,不好接见使臣,于是便让外表端正的崔琰来装作他接见使臣,而他自己就拿着刀充作
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其中英雄辈出的时代当属三国,群雄逐鹿,必有豪杰。在中国的三国时期,除却英雄人物辈出外,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是在推进历史发展中,却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揭秘刘备打袁术的战役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前,听闻袁术想要投奔自己的哥哥袁绍,想要兄弟二人珠联璧合,算然袁术对自己没什么威胁,但曹操还是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派了手下两员大将,关于曹操的做法在日后有什么...
揭秘刘备打袁术的战役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前,听闻袁术想要投奔自己的哥哥袁绍,想要兄弟二人珠联璧合,算然袁术对自己没什么威胁,但曹操还是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派了手下两员大将,关于曹操的做法在日后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