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夷三族是因没学会隐忍
Posted 魏延
篇首语: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无限期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延被夷三族是因没学会隐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魏延被夷三族是因没学会隐忍
近几年来,由于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在谈论魏延谋反这段历史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魏延是因为不听话被诸葛亮害死的,又有人说因为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要将其除掉,对于两者都认为魏延谋反是不成立的。但是笔者认为,魏延有没有谋反这点,很难论证,但是从魏延性格来说,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就不存在魏延冤死的疑问了。
魏延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子午谷奇计”与曹操偷袭乌巢和邓艾偷渡阴平如出一辙,由于诸葛亮认为其计太险而没有采用,被后人认为诸葛亮嫉贤妒能,关键魏延没有什么好让诸葛亮妒忌的。论智慧、地位和权力的话,魏延还是不如诸葛亮的,如果论金钱,诸葛亮死的时候家财不多,所以诸葛亮是不会妒忌魏延的。
魏延的死,更多在于自己性格过分的张扬,最后被杨仪泄私愤所杀。起初就因杨仪不肯说自己的好话,魏延与杨仪关系就势同水火。然而杨仪也是一个典型的书生脾气,坚决不向魏延低头,惹得魏延对杨仪拔刀相向,当然杨仪的性格也不好,在费t面前诽谤朝政,被贬为平民,文人好面子,杨仪就自杀了。
其实魏延和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也很为难。《三国志》中记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大意是指诸葛亮喜欢杨仪的才干和魏延的骁勇,但非常的惋惜两人不和,又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从此处可见,诸葛亮对于杨仪和魏延两人的恩怨也表示无奈,所以不存在诸葛亮偏袒杨仪,而不重用魏延之说。
魏延之死,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不会隐忍。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小时候很聪明,才能尽显其外,其父诸葛瑾曾说诸葛恪不是能够保全家庭的人,诸葛恪最后也在吴国的权利斗争中被孙峻所杀。不过魏延谋反的罪名,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为魏延的谋反还没成功就已经被镇压了,并且魏延也只称是为了杀杨仪而夺兵权,杀杨仪只是为了泄私愤,所以谋反证据不明,不能够定为谋反罪。
但是杨仪是朝廷命官,不是魏延说杀就能杀的,而且魏延还说是为了兵权,兵权是刘禅的,去抢杨仪的权就是抢刘禅的权,肯定刘禅相信杨仪而不会相信魏延了。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去兵权,举兵北伐,那又会不会佣兵自重、铲除异己而威胁刘禅呢?依魏延的性格,威胁刘禅的可能性很大,从李唷⒐汜之乱完全可以证明,吕布和王允杀掉董卓之后,部将李嗪凸汜起兵杀到长安城下时,也曾保证过只杀王允而已,但最后李唷⒐汜弄权,搞得长安鸡飞狗跳。
或许说魏延不是李唷⒐汜之辈,但真等到魏延操纵蜀汉国政之时,魏延能够做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魏延能够做到真正的安分守纪吗?诸葛亮尚且避免不了受刘禅的怀疑,何况赳赳武夫的魏延呢?或许说魏延的政治经验不足以颠覆蜀汉国政,但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岂能够儿戏?其实不管魏延有没有谋反,但明知道自己兵少将寡,不隐忍以避祸,反而举兵攻打杨仪,非明智的人所做的事情。历史终究是成王败寇而论英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也没有发现多少后世之人对他吐糟,更多人却说曹爽是弱智。
中国古代史中,因霸气外露而不能立于世间者也不再少数,如项羽、吕布之辈,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在于隐忍。即使拥有雄心壮志的曹操也曾隐忍待发过,曹操迎献帝入许昌时,因袁绍势大而封其为大将军、太尉,不争虚名爵位足见曹操的远见卓识;司马懿在政变前,隐居家中而不问政事,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打听虚实,司马懿装病得以瞒过,趁曹爽随魏帝曹芳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时,率少量兵马控制洛阳而成就大功,司马懿在曹魏复杂的权利斗争中,凭隐忍而后发制人,然而魏延就不明白这一点,最终落得夷三族的下场。
蜀汉被冤死的大将魏延,他为何不得不死
人常说少不看三国,我却时常翻看,因为《三国志》文言较为难以理解,我翻看的是《三国演义》,对好几个人物都印象颇深,今天要说的是这个被冤死的蜀汉大将——魏延,还被夷三族!以至后期蜀中无人,还出了一个典故。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多数人以为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其实是出自清末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第二十四回,正史之中没有记载。
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北伐时,蜀汉五虎上将都已亡故或病逝,魏延则是被马岱杀死。仔细看《三国演义》,蜀汉的将领从头到尾就是这五六位大放异彩,其余诸位只是陪衬。刘备入川以后,虽有短暂的休养生息,战乱依旧频繁,武将争相上场,而那些武将二代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历练。短暂出场的关平与张苞虽都在自己父亲帐下听令,没有学习到计谋领兵,缺少独当一面的的机会。
先锋一般都是年轻小将,随军历练,可以凭借军功升职,这里说的廖化做先锋不无讽刺意味。因为廖化最早以前是关羽帐下的主簿,有多大年纪想想就能明白,七老八十还上战场为先锋,说好听点是老当益壮,不好听的可不就是蜀汉无人了。
诸葛亮指他脑后有反骨,为不忠之人
魏延出场是在演义中第四十一回,在刘表帐下不得重用,初为守城门的小官。当时刘备战败,被曹军追赶,行至襄阳,魏延感刘备仁义,大开城门,刘备为不扰民过门而不入。后来投靠长沙韩玄,关羽与黄忠战长沙,韩玄指责黄忠放水欲杀之,魏延气愤不过,杀韩玄投降刘备。
面对黄忠、魏延基本同时投降,诸葛亮欣赏黄忠的忠义,然后当面指责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魏延处决,刘备求情方才作罢。因为是在帐中当面提起,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也为后续诸葛亮病逝,杨仪等人筹谋设计杀死魏延埋下了一个借口。
为何如此区别对待?难道诸葛亮看相很准?私下以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1、魏延杀主韩玄,无论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还是为保黄忠性命,杀主不忠之名逃脱不掉。
2、给刘备创造收服人心的机会,以刘备玄德之名必会阻拦,收获魏延知遇感恩之情。
3、诸葛亮推断魏延桀骜不驯,给他一个下马威,同时凸显对黄忠的看重。
魏延擅奇谋弄险,与诸葛亮的谨慎理念背道而驰
魏延惯于弄险,在进攻雒城时,为争军功贪心冒进,反陷入苦战,幸得黄忠所救;在马超进攻葭萌关的时候,单枪匹马击败马岱,却一时大意,被马岱放箭所伤。看演义还能见到好几处皆是如此,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贪功冒进,有时不听军令。
至于奇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第一次北伐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率领五千精兵,轻兵出子午谷快速攻下防守空虚的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以奇制胜。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诸葛亮没有采纳,因为觉得太过冒险,怕葬送了那五千精兵。近两千年以来,历史上对于“子午谷奇谋“”众说纷纭,有的赞同诸葛亮,有的觉得诸葛亮错失良机。但究其根本,只是计策,并未实行,孰好孰坏,未为可知。但北伐时;在诸葛亮向天借命时,不慎碰倒主灯,导致诸葛亮失败。暂且不说是否真能续命成功,就凭这些轻浮草率,确实有些难当大任。
诸葛亮死后,蜀中声望无人能及魏延
这一点尤为关键。蜀汉老将谋事在此时基本已经过世的过世,告老的告老,年轻一辈无人能担当顶梁柱。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还能年轻,资历不够,绝对压制不住魏延。因为就算诸葛亮在世,魏延奉命进攻箕谷,都能随意无视军令,险些败北,姜维要是处理不好魏延的脾气绝对无法让他信服。
蜀汉正在风雨飘摇当中,如若把军权交给魏延,很难保证其能统领守好汉中,也许仍会轻易冒进,把弱小的蜀汉拖入曹魏的旋涡之中,万劫不复。
如若不把军权交给魏延,凭借他的资历,没人制得住,也许会真的反叛?诸葛亮不敢去赌这一点。所以宁愿军权暂交军师杨仪之手,不过杨仪此人性情狭隘,诛杀魏延后静夷其三族,害怕报复!
演义中记载,杨仪此人,回到成都后,不甘心自己的官职低于蒋琬,常生对旁人抱怨,更说出“当初宁愿投魏”的话来,后主大怒,贬为庶民,后自刎而死。
魏延不会反叛,死得冤
当初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要诛杀时,被刘备劝住,自此刘备得到了魏延的忠心。之所以认定魏延不会反叛,原因在于:曹操刘备汉中之战时,曹操赞其英勇,亲自招降。魏延不为所动,反而对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虽被庞德击退,但已结下私仇,投魏根本不可能。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演义(16)刘备(92)蜀汉(41)相关参考
人常说少不看三国,我却时常翻看,因为《三国志》文言较为难以理解,我翻看的是《三国演义》,对好几个人物都印象颇深,今天要说的是这个被冤死的蜀汉大将——魏延,还被夷三族!以至后期蜀中无人,还出了一个典故。
他才高位卑,攀附权贵被夷三族,一生不幸,却因 ”美”名流传千古
公元300年的一天,洛阳的刑场四周早早便围满了前来观刑的百姓。身披囚衣,手戴重枷的潘岳被士兵催促着走到刑场中央,人群中一片唏嘘。这张美得惊人的面孔,依然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然而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
《三國演義》中文鴦是當之無愧的三國後期第一猛將,用“前表呂布,後表文鴦”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和很多猛將武力被高估不同,正史中對文鴦武力的記載和演義中相差不大,比如最能體現其勇猛的樂嘉城單騎退雄兵,《資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蜀將魏延的印象應該都比較深刻吧?在演義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反骨的形象,他傲慢無禮、他心胸狹隘,他不忠心事主。這樣的他當然不能夠遭到大眾的歡迎。不過當拋開演義重新去看魏延這個人
公元234年十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期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以叛乱之名被夷灭三族,蜀汉军中可以独当一方的宿将已经不多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真实地反映了蜀汉军事人才
公元234年十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期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以叛乱之名被夷灭三族,蜀汉军中可以独当一方的宿将已经不多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真实地反映了蜀汉军事人才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
在三國歷史當中,關於魏延的死有很大爭議,很多人覺得魏延之所以會被殺那是因為魏延有反骨。其實在正史當中也並非這樣,那么諸葛亮決意要殺魏延是因為什么呢?諸葛亮是蜀漢的頂梁柱,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以後,諸葛亮就
在三國歷史當中,關於魏延的死有很大爭議,很多人覺得魏延之所以會被殺那是因為魏延有反骨。其實在正史當中也並非這樣,那么諸葛亮決意要殺魏延是因為什么呢?諸葛亮是蜀漢的頂梁柱,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以後,諸葛亮就
世人皆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却不知,蜀汉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员战将魏延,正是被蜀汉朝廷诛杀,并夷灭三族。此后,蜀中再无大将,人才凋零,国力日渐虚弱,终于被邓艾偷渡阴平,偷袭成功,一朝亡国。在演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