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

Posted 祁山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

2、为什么能从一个魏国降将,一跃成为蜀汉军政领导人

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

将战火燃向敌后,取彼粮款以为北伐之资,无时不成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如意算盘。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争议连绵不绝。其中两个较为经典的观点,一是说“穷兵黩武”的此举加重了本来就很严重的“益州疲弊”的形势,使得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更显孱弱;二是说以蜀国的地形和资源条件而论,如果内修政理而外御强敌并满足于偏安一隅,其不至于成为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而诸葛氏出于政治目的的北伐,因为在先前已经丧失了“隆中对”中确定的两大方面之一的荆州重镇,已经呈现为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的局面而必将徒劳无功。

从纯粹技术性的角度,这样的指斥都不无道理。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以其最小的版图,确实居于最为弱势的一方。相对于魏国的人口440万、军队60万而言,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的蜀国真可谓蕞尔小邦了。相比于国亡时尚存米谷280万石的吴国而言,虽有蜀锦和漆器之利,而在农桑方面并无雄厚基础,以致在后期出现“经其野民皆菜色”的蜀国实在满足不了长期战争的需要。以城市而论,富有“五都”(即长安、谯、许昌、邺、洛阳)的魏国仅一个邺即“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比之于只拥有一个像样的城市(即号称“货殖私庭,藏镪巨万”的成都),不知要富裕了多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强行北伐,确实有点以卵击石的感觉。如果安于守成,凭着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天赋和已经在农桑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取得的短期成效,达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目标并不是梦想。

尽管从实际结果上来看,诸葛氏精心筹划的北伐曹魏和当年刘备负气而行的东征孙吴都一样是损兵折将、耗财弱国,其在决策上的眼光却是不同的。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这样的外线作战,也绝不是只出于政治的考虑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秀,而是有着明确的战略谋划和经济考虑。从战略上讲,把战火烧向对方占领区这样的以攻为守之策,即如中国革命史上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一般,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从经济上而言,“取给”于敌域并相机化敌之根据为我之根据,也是在资源上处在弱势的一方的权变精明之策。二者结合在一起所体现的,乃是一种努力扩张自身税收实力次第扩张军力和国力的指导思想。

在以租调制为主要税制形态的三国时代,人口和农桑是税收的主要源头。在这方面,居于整个中华版图经济中心地位的魏国,无疑具有更强的实力。据《三国志》说:“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正因为如此,对于曹操在北方所推行的“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蜀、吴争相效仿。蜀汉虽小,其志向却是远大的。当刘备、诸葛亮们从张鲁的手中取得了当年汉高祖的龙兴之地汉中,其下一步兵锋指向盛产军马的陇右和富饶的关中地区并进而图谋更大的疆域,便是以“隆中对”、《出师表》为基础的国策题中应有之义了。由此,外向型的税收之路,实际上与诸葛亮的“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不得不为的“六出祁山”,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更是经济和税收考量上的必然。

从北伐的进程上看,诸葛亮的税收考虑也是周详而具体的。在已经纳入常规的屯田计划――比如在南征时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以及招募5000人到汉中进行屯田并派吕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之外,诸葛亮也积极地谋求取资于敌的途径。

《方舆纪要》中说“武侯出祁山,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就是一个例证。为了打破司马懿的拒战耗敌之计,诸葛亮甚至在渭水分兵屯田,摆出借助敌区物力资源打长期战争的姿态。便是在今天的五丈原附近,还有着大片平整肥沃的“诸葛田”,就是当年蜀军留下的屯田成果。只是可惜,已经在北伐中站稳脚跟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指向的战略思想终至无以为继。倘若孔明不死,北伐所得又岂止天水、南安、安定等郡?

聪明盖世如诸葛亮者之所以立下北出祁山的决策,必有其不同于常人的考虑。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样的考虑既是必须又是无奈。在拥有超常的文武人才――仅仅从胜率上来看,曹的“五子良将”显然不是刘备的“五虎上将”的对手――的情况下,不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领土优势是可惜的。而在荆州已为盟友孙权占领的场景下,北出祁山几乎成为诸葛亮“北定中原”唯一的“出气孔”。后人只以成败论英雄,并提出“偏安”的消极策略以质疑孔明的六出祁山,实在是偏离当时情势和当事人内心的纸上谈兵。无论成败,坚决北伐都是诸葛亮的必由之路。其税收功利使然,其政治、军事、经济战略亦使然。

就这样,在三国的税收版图上,诸葛亮用他的六出祁山,演绎了一场弱者向强者索取税款征收权的悲情大剧。“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是诸葛亮的宿命,是他非如此便无以报答刘关张三顾之恩并坦言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宿命。“偏安”和坐享天平都不是诸葛亮字典中的词汇,“以战养战”且将战火燃向距离成都更远的地方,并寻机占领可以带来更多税收利益的敌方重镇,才更符合他的性格。

为什么能从一个魏国降将,一跃成为蜀汉军政领导人

诸葛亮临死前,一直在为接班人事伤破脑经,摆在诸葛亮的人选就这么几个:魏延、杨仪、姜维、费祎。在这四人中,姜维聪明,忠诚,有战略观,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是作为魏国降将,加入的时间太短,不能服众,再说,当初姜维在魏国那里深受曹真的器重,这些都会导致蜀汉军队将领们对姜维产生疑虑。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姜维成为蜀汉军政领导人的"绊脚石",就这样本身最不起眼,资历不够的姜维却在诸葛亮逝去不久,成为了蜀汉新一代军政领导人物。

为什么姜维,姜伯约能从一个魏国降将,一跃成为蜀汉军政领导人那?笔者现在就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其中的原因。

青年时期的姜维

第一,费祎作为文臣,太年轻,是一个老好人,不适合作为一个领导者。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幕僚,太过年轻,资历不够,而且在蜀汉政界一直扮演着一个和事佬,老好人的角色,有三件事情就可以反映出费祎的人物特点.:第一件,充当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和事佬,第二件,出使东吴搞外交。第三事情,眼睁睁的看着魏延和杨仪斗的你死我活。

  • —— ——充当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和事佬;大将魏延和长史杨仪素来不和,两个人只要坐在一起,就会争吵,虽然作为文臣的杨仪嘴上得了便宜,但是大将魏延每次语言说不过杨仪的时候,都会拿出他的大刀恐吓杨仪,杨仪一见魏延有意要杀他,变失了态,这个时候,费祎一见这种局面,就会站出来充当和事佬,劝和他们两人,虽然说费祎可以次次出来劝和他们,但是却没有解决两个人的矛盾,治标不治本,所以说费祎只是一个老好人,而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 —— ——出使东吴搞外交:费祎在出使东吴的时候,和吴主孙权聊的很投机,孙权很欣赏费祎,对费祎的外交能力给予肯定,期间,吴国的诸葛恪、羊茞等人有意刁难费祎,在言语上对费祎进行讽刺,但是费祎争锋相对,据理力争,使的二人无言以对,最终妥善的处理好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但从这个事例上来说费祎只是一个言臣,一个搞外交的大臣。

祎别传》: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 —— ——第三事情,眼睁睁的看着魏延和杨仪斗的你死我活: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斗争到达到了一种白热化的局面,但是此时费祎却没有及时喊停,造成了魏延先死,杨仪后亡的局面,致使蜀汉一时间权利真空。所以说费祎没有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资质,毕竟领导者会调节自己同僚或者属下,双方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让这种矛盾继续扩大,造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费祎作为文臣,是一个好的幕僚,一个好的外交家,但他缺少一个领导者解决矛盾的能力,或许因为自己性格的问题,他更多的想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所以他的性格制约了他成为决策者。

“老好人”费祎

诸葛亮和费祎等众人

第二,魏延先死,杨仪后亡,四大接班人已去其二。

—— ——魏延先死: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为权利的交接问题,和杨仪正式撕破脸皮,杨仪依靠将领王平对魏延的带领的蜀汉军士进行喊话,劝返,使的魏延带领的军士全部临阵倒戈,致使魏延成为了孤家寡人,魏延最终在逃跑的时候,被马岱所斩杀。

三国志》: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 ——杨仪后亡:杨仪以为杀了魏延,就可以携次功劳位极人臣,但后主刘禅后续调查”魏延事件“,发现杨仪公报私仇,魏延并没有反叛之心,至此,开始渐渐疏远了杨仪,杨仪眼见自己失势,气急败坏,遂上书抨击朝纲,被后主刘禅下狱,杨仪最终自杀于狱中。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就这样蜀汉两位重臣在相互的斗阵中,全部消亡殆尽,二人的斗争让蜀国失去了两大战力,至此,蜀汉由强盛开始走向衰败。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矛盾重重

杨仪死于狱中

第三,姜维秉承丞相之遗愿,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姜维作为诸葛亮在北伐降伏的魏国降将,但是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平生所学,皆倾囊相授,姜维是不仅是诸葛亮意志的延续者。更是蜀汉光复汉室的一面“大旗”。

姜维自从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后,多次发动北伐,皆有胜败,使的蜀国并没有因为失去诸葛亮,魏延,杨仪等人后,而一蹶不振,所以说姜维是诸葛亮最好的一个接班者,也延续了诸葛亮的的夙愿。

姜维多次北伐

魏国(33)东吴(26)蜀汉(41)

相关参考

如果诸葛亮让姜维守街亭,是否能守得住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起大军攻伐魏国。史称第一次诸葛亮北伐。第1次北伐诸葛亮的蜀汉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由于进攻迅速,并且在斜谷部下疑兵牵制曹真的兵力,魏国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导致西线战场连连失利

崇祯皇帝在自杀前,放走了三个孩子,这三人让清廷担心了几百年

众所周知,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宣告这明朝的覆灭,随后崇祯皇帝朱由检杀死了自己的妃子和女儿,自己也选择前往煤山上吊自尽了。不过在朱由检临死之前却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李自成、乃至满清皇帝都不能安稳的

驸马与驸马的亲属都不能当官吗

驸马与驸马的亲属都不能当官?ANS: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在历史上,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这种官,起初多让皇室或外戚及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

到底是不是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刘备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魏国曹苯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

让诸葛亮望而却步的是何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在陈仓遇到了劲敌。诸葛亮数万大军攻打二十多天,云梯、冲车、地道战,诸葛亮各种攻城器具玩了个遍,也没奈何得了他,最后无奈退兵。这个挫了诸葛亮锐气的魏国守城名将就是郝昭。郝昭字伯道,太

纵横家为何是在魏国发展起来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战国时期,魏国为何是纵横家发源地?有哪些纵横家,特殊地缘政治,三晋文化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时期,这期间

刘备生前不伐魏国是有何难言之隐 三国那些事儿

...被范疆张达杀死后投降东吴,此时,刘备执意举兵伐吴,诸葛亮和赵云都力劝刘备,后来伐吴失败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更是让很多人后悔当时的决定,那么刘备一定要伐吴还不是去伐魏呢?且说关羽死后,刘备“一日痛哭三五次...

刘备生前不伐魏国是有何难言之隐 三国那些事儿

...被范疆张达杀死后投降东吴,此时,刘备执意举兵伐吴,诸葛亮和赵云都力劝刘备,后来伐吴失败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更是让很多人后悔当时的决定,那么刘备一定要伐吴还不是去伐魏呢?且说关羽死后,刘备“一日痛哭三五次...

乾隆帝安稳承继大统关键因素

雍正继位,可谓是腥风血雨,其他八个参与竞争的兄弟,只有同父异母的老十三胤祥至始至终为他效命。雍正上台后,恩怨分明,对老十三给予的政治待遇和地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皇帝的阿哥们也必须对其进行

嫁人生子安稳一世 揭秘薛宝琴结局如何

薛宝琴,中国古典著作《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她是薛宝钗和薛蟠的堂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查看《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并没有她的判词。后人经过整理,将薛宝琴编入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在《红楼梦》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