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没有成建制的骑兵

Posted 骑兵

篇首语: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汉没有成建制的骑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蜀汉没有成建制的骑兵

2、宋朝骑兵行不行

蜀汉没有成建制的骑兵

赵云出身在河北,是河北的壮士。看看曹植《白马篇》里说了什么吧,控弦破左的,又发摧月支;扬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踢。这正说的是幽、并一带的健儿啊,而赵云正是这一批健儿中的佼佼者。他刚开始出仕的时候没有去侍奉当时的河北大族袁绍,而去投奔了北方的公孙瓒,为什么?我看不光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认为袁绍不如将军(公孙瓒)私明,因为在当时袁氏并没有什么失政,他去投奔公孙瓒,我认为他是看好了公孙瓒强大的骑兵军团,北人骑马,南人乘船。在北方出身的人当然精于骑射,而公孙瓒虽然在和中原群雄逐鹿时显得很软弱,但其在北方抗击异族时却是相当有名,号为白马将军,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当时的名气也是相当大的。我认为赵云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去投奔公孙瓒的。

在公孙瓒那里遇见了真正有英雄气质的刘备,是他一生的转折。他看中了刘备的领袖气质,刘备也同样看中了他优秀的良将素质,两人一拍及合。互相都有一种默契,不久刘备离开了公孙瓒,赵云也借口离开了公孙瓒。

刘备看人向来是很有眼光的,为什么会看中赵云?一是在和赵云平时的交往中了解到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非常看中他的人品和才能。二就是在征战中了解到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当然只要是指挥骑兵。北方出身的刘备当然知道骑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对于这么一个才能出色的将才,他当然要想方设法把他拉拢到自己一方,作为自己以后统帅骑兵的得力大将。

刘备兵败徐州,投奔袁绍,这个时候赵云在邺城见到刘备,并且终此一生一直跟随刘备。在这个时候,他帮助刘备私下招募了一批私人武装作为刘备的部属,而且没有让袁绍发现,这不能不说明了赵云的能力。离开袁绍,赵云作为骑将跟随刘备,史书上说为先主主骑这个主字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做统帅解。也就是为刘备率领骑兵。当然在这个时候,刘备没有实力组建大批的骑兵部队,也根本没有实力去组织一批骑兵让赵云率领,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数量较少的骑兵根本不能参与军团作战,那么赵云这样的勇将安排在什么样的一个岗位呢?刘备不能不考虑。因为赵云处事稳妥,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刘备最终决定把他放在自己身边。赵云也不计较,而且这个职位赵云一干就干了十几年。

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打败,赵云在乱军之中救出了刘备的妻儿。《三国演义》上说,曹操看中赵云的能力,不准用暗箭伤他。这也是值得推敲的。赵云以数量少而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曹操号称精锐的骑兵阵中往来冲突,游刃有余。善于用人的曹操不能不眼红。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在情理之中。对于这样杰出的功勋,任谁都要奖励的,而且对于赵云这样屈才而且又一直忠心耿耿的将领,刘备正式任命给他将军衔,来表彰他长久以来的忠心和这次的杰出功勋。但赵云仍然没有自己的军队---骑兵兵团。

公元208年,历史发生了逆转,孙、刘联军在赤壁和曹操决战,打败了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刘备也趁势夺取了荆南的几个郡县,刘备第一次有了自己稳定的地盘。他不的不再一次考虑长久以来跟随自己的将领,关、张本来就有自己的部队,而且长久以来就担任了统军的大任。那么他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赵云了。这时,他给了赵云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攻克桂阳,赵云不辱使命,很成功的攻克了桂阳。

刘备在雒城失利,派诸葛亮、赵云、张飞入蜀助战。张飞下巴西,诸葛亮顺江直下,赵云负责攻取南边的健为等三郡,并且最终和刘备在雒城会合,也是迫使刘璋投降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刘璋投降,他所部的钱粮兵马也都归附刘备。在益州经营两代的刘璋不可能没有骑兵部队,那么这批骑兵部队很可能就被划入赵云的麾下。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激战,赵云表现非常英勇,使得刘备也对赵云刮目相看。也从中看到了赵云统帅步兵的能力。此战中固然需要弓箭手的狙击,但也少不了骑兵的突击,否则不可能把曹操打的那么狼狈。

最后在派谁去守卫汉中的争论上,刘备可能是从锻炼新人的角度上着想,(早期跟随刘备的将领已经都年过半百),赵云的骑兵部队也不利于守城,所以最终派了魏延。

关羽荆州失利,刘备兴兵伐吴,没有带赵云,可能是由于他忠勇直谏的原因。

公元222年,刘备病势,赵云这时也有60多岁了,尽管诸葛亮还是很信任他,但一直没有担任统兵的大任。据史书上记载,赵云父子一直在赤岸一带负责屯田。

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赵云率偏师作为疑军吸引曹真的主力军队,从而为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的出发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态势。重寡悬殊,胜败也很平常,何况赵云这时也已经70高龄了,但赵云沉着的指挥,使得所部损失不大,体现了其优秀的统军才能。为了避免魏军的追击,赵云下令烧毁了赤崖的栈道。这可能也是被贬官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以上的论断来看,赵云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因为刘备一直没有实力组建一批强大的骑兵部队,从而使赵云一直没有统兵作战的机会。等到刘备发迹的时候,赵云也老了,在起后期的一系列作战中可以充分展现其优秀的统兵才能。所以,刘备欠赵云一个骑兵兵团。另外从阻谏刘备伐吴和主张分田地给农民这两个举措来看,他还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作为武将来说,这一点是实在难得的。

宋朝骑兵行不行

众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临缺马的窘境,所以骑兵一向不强。有些骑兵部队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马匹,编制为骑兵部队却没有马匹是常态。然而,强与不强都是相对而言,几十万规模的军队里,自然也会突出精锐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实宋军里也有一支精锐的具装骑兵,土豪到一人五马,更曾暴打辽国的铁林重骑兵。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支部队还是杂牌军出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支精锐的宋军具装骑兵部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网络上不那么著名的「 ”静塞军”。而且,静塞军一开始也不过是易州地区自己组建的厢军部队。由于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有时能自行组建强兵。而易州位于宋辽前线,民风彪悍,地产马匹,战士为守卫家乡而战,泯不畏死。其「 ”静塞军”虽然只是厢军部队,但却也得到了精心经营,是一人五马的具装骑兵部队,精锐异常。其机动力显然超过了「 ”每正军一名,马三匹”的辽国骑兵。雍熙北伐后,龙卫军等原来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静塞军遂一跃为大宋王朝的王牌。 易州位于宋辽对抗的河北前线,可惜后来被辽国夺取 其实,以静塞军为代表的宋代重骑兵武器种类繁多,除了常用的长枪之外,还有「 ”双钩枪”「 ”单钩枪”「 ”环子枪”等戟的变种;网传说法认为静塞军全部配钩连长枪,就是因此产生的以讹传讹。 宋代环子枪 静塞军的副武器则有各式各样的刀剑与钝器,也使用弓箭。被称作「 ”旁牌”的盾牌往往用于护身,一般是圆盾,固定在左臂上。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全铁马甲在宋代几乎销声匿迹。虽然宋朝重铠形制延续唐朝的札甲并加以改进,但马甲却变为铁皮结合。《武经总要》记载——「 ”马装,则并以皮,或如列铁,或如笏头”。这里的「 ”列铁”「 ”笏头”都是绘制在皮革上的花纹,与马铠上编缀的铁片外观相似,远望能形成一种全铁的假象。马装的含铁量下降,当然与宋代马政和马种都远不如唐代有关。但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具装骑兵也确实存在负载过重,续航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 宋代马铠 那么,静塞军的马装含铁率不高,是否代表宋军重骑兵防御力力不如辽国重骑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辽重骑兵的马铠显得单薄 比起曾经威震天下的鲜卑重骑兵,辽国重骑兵只能算猴版,其防护比起当年的高句丽重骑兵都要来得逊色。辽国采取放养政策,提供了巨大的马匹蓄藏量的同时,马匹远不如用精粮喂养来得耐战。经济实力的限制也使得辽国的铁资源匮乏。在冶铁技术上,辽国甚至还不如东北密林中的女真人。辽这个国号意为「 ”镔铁”,真是缺什么补什么,就好像金国也缺金子只能找南宋收点岁币救急一样。 当然,关键还是契丹人确实缺乏重骑兵传统,更偏好骑射。契丹人建国后虽然组建了重骑兵部队,但实在不足以与鲜卑、突厥、回鹘这些富于重骑兵传统的民族相比。网传的契丹「 ”铁林军”,也是一种误传。辽国根本没有所谓铁林军的编制,铁林是辽国对具装重骑兵的一种统称,而率领重骑兵的军官则被称作铁林相公。宋史中出现的两个铁林相公,都以被宋军击毙告终。 重骑兵作战拼的就是装备,既然辽国重骑兵装备不如静塞军,静塞军自然可以在辽人面前逞强争能。 在唐河之战中,宋军李继隆和袁继忠两名指挥官命令静塞军「 ”摧锋先入”,将有数量优势的辽军重骑兵部队,如热刀子切黄油一般切成两半,而后全军压上。名将耶律休哥也无法阻止溃败,不得不撤退到曹河。宋方记载「 ”斩首五千,获马万匹”。 不过,辽军虽然遭到挫败,但是却没有立刻退回辽国。直到次年(989年)正月初一,辽军才班师回朝。由此可见,由于宋军骑兵数量的劣势,唐河之战只是一次击退战,歼敌数量不宜高估。而之后的徐河之战则是耶律休哥实实在在的惨败。此战一开始,宋将尹继伦通过轻装部队奇袭,使得耶律休哥军陷入混乱,但当时如果缺乏及时的配合,辽军恢复秩序后马上会吃掉尹继伦部。 北宋名帅李继隆,曾经两次击败耶律休哥 关键时刻,李继隆又率领着以静塞军为核心的大军赶到,与尹继伦进行夹击。骁锐的静塞军如同铁锤一样,砸在契丹皮室军的正面。须知契丹皮室军号称辽国精锐,结果却在静塞军面前不堪一击。静塞军的夹击,形成了完美的砧锤战术,契丹军阵好像被灭霸打了响指一样迅速坏灭,崩散向四面八方。虽然此战辽军依靠骑兵优势逃出了大部分人马,但仍然被歼5000人以上,此后南下入侵的强度明显减弱。 当然,静塞军能够屡屡挫败辽军,不代表北宋其他重骑兵部队就不是辽军的对手。实际上,铁林相公们在宋军重骑兵面前经常送人头。《宋史·何承矩传》: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擒其酋所谓铁林相公者,契丹遁去。《宋史·魏能传》: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 总之,由于缺乏优质重骑兵,契丹人在对付宋军时只能依靠骑兵数量优势,寻求击破宋军步兵。毕竟宋军以步兵为主,如若步兵阵势崩坏,少量精锐具装也无法改变战局,北宋对辽国的几次惨败,便来源于此。有意思的是,后来金国的女真兵衰退后,依靠契丹人为主的乣军作战。在中都保卫战中,又出现了蒙古重骑兵打不过契丹重骑兵的现象。可见蒙古人虽然以骑射闻名,但重骑兵的战斗力却不怎么突出的。 澶渊之盟后整个河北地区的宋军都快速衰退 总之,放眼早期宋辽战争,宋军的胜利往往是精良的具装骑兵取得的。但澶渊之盟后,北宋的马政却快速衰败,静塞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北宋和西夏开战之后,马政也几乎没有恢复的迹象。之后,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 ”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范仲淹说「 ”自古骑兵未必有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沈括则从另一角度分析,以为「 ”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宋则利弓弩,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宋祁说得最干脆:「 ”臣料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驱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 认为堡寨战术可以医治西夏问题的范仲淹 由于范仲淹为首的大宋君子们反对重振马政,主张以步制骑,所以西军虽然名声喊得响,其实一直都未能出现北宋初年静塞军级别的强力骑兵,面对金人的铁骑,也只能被践踏得一片狼藉了。 参考资料: 《宋史》 《武经总要》 《契丹官仪》 《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 《辽金乣军及金代兵制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参考

大明中后期为什么没有大规模骑兵部队

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并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中后期的明朝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一、战马的产地限制了大规模的骑兵数量。古代骑兵最讲究品种优良的战马,游牧民族的生存就是在草原上,拥有良好的战马,更好的

宋朝骑兵行不行

众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临缺马的窘境,所以骑兵一向不强。有些骑兵部队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马匹,编制为骑兵部队却没有马匹是常态。然而,强与不强都是相对而言,几十万规模的军队里,自然也会突出精锐的存在。在北宋

宋朝骑兵行不行

众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临缺马的窘境,所以骑兵一向不强。有些骑兵部队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马匹,编制为骑兵部队却没有马匹是常态。然而,强与不强都是相对而言,几十万规模的军队里,自然也会突出精锐的存在。在北宋

700多年前,蒙古骑兵纵横欧亚两大洲,为什么当时没有统治非洲

700多年前,蒙古骑兵纵横欧亚两大洲,所向披靡。但却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北部一个叫艾因扎鲁特的小地方功亏一篑,失去了唯一一次进入非洲大陆的机会。1251年,蒙哥登上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宝座。此时,其祖父成吉

战国以前中国没有骑兵?原因居然是一条裤子

中国的古代,因为钱财食物因为领域疆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一直战争不断。打来打去双方互有胜负,游牧民族痛恨农耕民族修城墙,动不动就是好几米高,人和马根本爬不上去,简直不讲江湖道义;农耕民族痛恨游牧民族骑

夏启建制有哪些影响 夏朝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

...遇到他的美女老妈涂山氏,于是便有了他,可惜他老爹既没有明媒正娶他老妈又没把他老妈带在身边,而是把他老妈留在了娘家,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就是这一家三口的故事。启他老妈也是硬气,怀着孩子就找他老爹大禹...

蜀汉名将陈到,不比关羽和张云差多少,《三国演义》却把他删了

提到三国时期的精锐部队,由亲信武将统领的曹操「”虎豹骑”;由大将高顺带领的吕布「”陷阵营”;由公孙瓒率领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等等,都是战斗力超强的精锐之师。与之相比,作为刘备禁卫军的「”白毦兵”却

蒙古骑兵为何能征善战,横跨欧亚?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东北亚的蒙古人,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没有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蒙古骑兵向来所向披靡,百战百

维京人的骑兵 ”欺软怕硬”

维京人素以北欧海盗的身份知名,他们擅长航海,精于导航,一旦登陆,就化身为无所畏惧的狂战士。一般来说,维京军队代步用船,战斗靠脚,很少听到他们骑马打仗,不过鲜有耳闻并不是说维京人没有骑兵。维京人不仅有骑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没有断过而其他古国的历史都断了

个人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奴隶制结束较早,进入封建制较早,封建制较奴隶制更为先进,其文明的生命力更强,延续性更强,这为历史的延续、记载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且中国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说是汉族的历史,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