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Posted 伯父

篇首语: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2、16岁为中郎将的李典为什么总能让人钦佩?

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东吴三世老将程普曾高度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里着重表明了周瑜为人儒雅、胸怀宽阔,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汉末三国,不仅是东吴的周瑜有儒将之风,在曹魏,也有一位谦谦君子,陈寿评价其“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个人就是李典。

恂恂长者-李典

恂恂,在笔者看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温顺、恭谨,做事有章法,第二层则是小心谨慎。

不论是从历史的眼光,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恂恂”二字对李典的评价都是高度契合。下面笔者就来依次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形象――恭谨明理历史上的李典,温顺、恭谨,做事冷静、进退有据,符合“恂恂”的第一层含义。

史载,李典出生于山阳钜野县,其伯父李乾是当地的大户,有雄烈之风。李乾早年跟随曹操平定黄巾、征讨袁术,可谓战功累累。紧接着,在曹操同吕布的对峙中,李乾奉命返回故里召集人手、整备兵马。当时,吕布的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想暗中策反李乾,但是遭到了李乾的拒绝,于是薛兰、李封恼羞成怒刺杀了李乾。李乾之子李整,亦颇具父亲的风范,他在李乾离世后果断重新整备兵马,和曹操的其他将领一起讨伐薛兰、李封,又一路随曹操平定兖州,最后升任青州刺史。

可是不久,李整也不幸去世。这时,李典作为宗族的继任者,便自动接下伯父和兄长的重任,开始带领众人继续为曹操效力。和伯父、兄长的个性不同,魏书记载,李典年少时就十分好学,不喜欢兵戈征战,而喜欢博览群书,还专门拜师阅读《春秋左传》,这和“有雄气”的伯父可谓大相径庭。

因此,曹操对李典另眼相看,不仅让他接替伯父和兄长带兵,同时还试着让李典治理百姓,李典也不负众望一直从颖阴令做到中郎将最后升迁为离狐太守。早年李典的经历可谓坎坷,不仅经历了汉末天下的动荡,还目睹了家族中两位重要亲人的离世,但是,李典的个性并未因外在的环境而变得狷狭,相反却反求诸于自己的内心,培养出了“贵尚儒雅”的品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图)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李典之“恂恂”,不仅表现在他个人的修养上,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也谦虚谨慎,以国事为重。

曹操初平河北时,李典认为虽然接受了诸多封赏,但自己性格怯懦且功劳微薄,应该带动更多的族人为国出力,于是主动向曹操请愿将自己居于家乡的宗族迁徙到需要人手的魏郡进行协防。在合肥之战时,李典更是摒弃了与张辽的私怨(笔者按:张、李之私怨大抵是因为吕布欲策反李乾而其不从,李乾遂遭吕布势力攻杀,因此身为兖州大户李氏宗族成员的李典和吕布势力有杀亲之仇,故和吕布旧部张辽结怨。),同心协力,最终以七千人击破孙权十万人的围攻。

历史评价李典,“义忘私隙,美矣。” 在处理同僚关系上,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与人之间或有不和或有意见不同。但是,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人际矛盾。如果仅仅以私人间的些许矛盾就一味否认对方,处处掣肘,是非不分,嫉恨他人,那么如此,气度未免有些小了。大度者恩怨、公私分明,不以私怨而不明是非。

假使李典气量狭小,那么合肥之战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我们佩服张辽长于调度,而更应该钦佩李典的深明大义。和平年代,我们不是更需要李典这样的人物作为同进退的队友吗?

此外,李典亦是能文能武,在战场上也能够冷静分析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曹操攻打袁尚、袁熙时,李典奉命率领亲兵从水路运送粮食补给。此时,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领兵把守水路,粮草难以通行。虽然李典得到了曹操的手令――如果水道不通可以改走陆路。但是李典根据观察发现,高蕃的兵少而且自恃有地理优势,这样对方的士兵必然轻敌没有好好防备,如果攻击一定能取胜,同行的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李典率部渡河击败了高蕃,确保了水路的畅通。在此战中,李典还提出了 “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在战场上需要变通,不能拘泥于上级的命令。这种观点不仅仅强调了要擅于根据客观的变化调整战术,还提出了行军、治军的准则――那就是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眼光。

同样的事例还有博望之战。当时,刘备领兵攻击叶县,李典跟随夏侯一起防御作战,刘备假装兵退博望,引诱夏侯率军冒进,李典认为敌人无故撤退,一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又长满草木,要小心火攻。但是夏侯不听,结果遭到失败,幸得李典率领后军前往救助才不至于惨败。

文学形象――小心谨慎关于李典,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能够窥见其恭谨、明理、冷静的个性。

在后世的小说中,李典的这些品质也被进一步演绎。小说《三国演义》,似乎是借助了“恂恂”的第二层含义,将李典刻画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角色,

第三十五回,吕旷、吕翔败亡,曹仁欲起兵报仇,李典曰:“二将欺敌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动,申报丞相,起大兵来征剿,乃为上策。”同时又告诫曹仁“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面对曹仁的斥责和嘲笑,李典也没有恼羞成怒,仍是尽力辅助曹仁,客观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三十九回,夏侯轻敌冒进,李典又指出“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

在四十二回,张飞拆断长坂桥后,曹操力主追击,而此时手下诸将仅有李典提出“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

(图)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

诸如此类的记载可见李典在小说中为人谨慎,和文学作品中曹魏大多数将领急功冒进的形象迥然不同。同时在周大荒《反三国演义》中,魏国为蜀国所灭,而李典作为曹魏少数名将存活并任曹彰的大丞相,亦可见李典的形象是文武兼修。

不容否认,李典在小说中,和诸多名将搭档过,而且都是以优秀的队友角色出现,在面对曹魏名将曹仁、夏侯、张辽,李典不仅能够很好地相处而且都有能容人的气度,他不嫉恨同僚对自己的嘲笑、否定,不嫉妒他人的军功,不害怕下位者超越自己,不因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轻视对手。而更多的是用诚恳的态度打开局面,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重新与人合作,这样的人是大度的,也是团队协作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16岁为中郎将的李典为什么总能让人钦佩?

三国李典

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

李典画像

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活了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了。后来,曹丕念在他往日的功劳和高尚的节操,追谥其为愍侯。

李典成名于少年之时。当初,李典不喜兵法,而偏爱各种儒家典籍。后来他的伯父李乾,集结了数千食客投奔了曹操,被吕布手下薛兰等人给杀死了。李乾之子带领部下大败薛兰等人,而李典也因平定之功而升任为刺史。在李整死后,李家的部队就由李典来统领。

200年,李典为曹操供应军需,使曹操大败袁绍。之后,又奉命用船运输军粮,在水道被断绝之时,北渡黄河,使水路得到了畅通。204年,李典跟随在曹操的身边攻克邺城,取得大胜后,被升为捕虏将军。而李典谦虚谨慎,自愿请求将封地迁往魏郡,大受曹操的赞扬。

209年,李典与张辽等人合攻合肥。虽然李典与张辽等人素有罅隙,但是却能顾全大局,合力破敌。

李典好学好识,儒雅而有礼,对贤士非常礼遇,而军营的人也都对李典非常尊敬。可惜的是,李典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他的爵位由其子继承。后来,曹操之子曹丕念其有功于合肥之战,就追谥其为愍侯。

李典厉害吗

李典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屡立战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可惜的是,李典英年早逝,否则他的功勋不会亚于张辽等人。那么,李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李典他厉害吗?

李典画像

李典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他为人谦和,待人温厚,对有识之士尤为尊重,颇有长者之风。除此之外,他素来以足智多谋而著称。

李典早年就投奔于曹操,只是一开始他只是负责粮草运输,过了很久才得以调往前线。在一次运输粮草的途中,发现水道被断绝,导致船只无法通过。有人建议放弃水路走陆路,但是李典说:“敌军能够依仗的只是水势而已,而且他们认定了我们无法过去,怀有轻敌之心,倘若这时候出其不意的攻打他们,定能取胜。而且在军队之中,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进攻。”于是,在李典的带领下,他们利用敌军对水势的依赖以及轻敌的心理,北渡黄河,使得水路得以畅通。

202年,夏侯淳与李典等人奉命抗击刘备。刘备烧掉阵营撤退,夏侯淳见状立即追击,李典劝他说:“敌人突然撤退,定然有诈。且道路险阻,不能追击。”但是夏侯淳不听,执意带队追击,而李典则留守于后。夏侯淳一路追击过去,果然就遭到了刘备军队的埋伏,战况危急。李典早有所料,带着兵赶来救援,刘备见此才退兵而去。

李典是怎样的人

李典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名将,他高贵儒雅,尊重贤士,军中的将士们都将其视为长者,对其十分尊敬。那么李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典吧。

李典画像

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他深明大义,又谦虚谨慎,从来都不会与人争功。李典偏好儒学,尊重博学之士,高贵而又儒雅。

204年,助曹操围攻邺城,取得胜利,被加官进爵。后来,李典主动请求将封地迁往魏郡。他说:“我性格懦弱,又没什么功劳,但是却有一个这么大的爵位。所以,因该带领整个家族的人,一起来为您效劳。除此之外,在天下未定之时,迁往魏郡有利于抵御来自四方的动乱。”就这样,李典率领万余人,定居于邺县。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李典的谦虚与淡泊功名,为了大局,甘愿牺牲小利。

209年,李典与张辽等人面对孙权的大军,合力破敌,保住的合肥。李典和张辽等人素来不睦,在张辽打算出城迎战的时候,还在担心李典会不配合。李典却对张辽说:“事关国家利益,是要是好的计策,饿哦又怎么会因为私怨而阻止你呢?”果然如李典所说,他配合张辽,大败了孙权。从此处又可以看出,李典能够顾全大局,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先。所以,李典又是个深明大义之人。

所以,李典是个谦虚谨慎,能够顾全大局,深受别人尊敬的人。

李典怎么死的

李典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好儒学,素有长者之风,为人谦虚谨慎,从不与人争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和将士们的尊敬。但是李典英年早逝了。那么,李典又是怎么死的呢?

李典画像

李典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他不喜兵法,素来喜爱儒家典籍。后来跟随堂弟投奔于曹操麾下,为其伯父报仇。在堂弟死后,李典就统领了李家的部队。一开始,李典只是负责运输粮草,后来才有机会前往一线作战,他的军事天赋以及宽容的肚量才得以显露。至于李典的死因在史书上没有任何的记载,有人根据他的谥号推测,李典是战死于逍遥津之中,而且死状十分凄惨、

李典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曹丕继位后追谥其为愍侯。而愍同悯,是怜惜和哀愁的意思。于是,就有人猜测有战死的可能。

当然,对于李典死因的这个猜测,是基于李典生于174年,死时36岁的这个条件之上。因为对于李典的生卒年,史书上同样没有详细的记载。关于李典的生卒年也就有了四个可能,一是上文提到的,二是李典生于174年,而他并不是死于36岁,而是46岁。其三是李典生于174年,而他死于36岁,而其中与孙权的交战指的是第一次合肥之围。但是这样一来,之后关于三国志张辽传等的记载都是错误的。另外的可能就是其他的未知因素了。

所以,关于李典的死因并没有什确切的定论,只知道李典是英年早逝的。

相关参考

三国大将张辽李典不和的故事

李典是曹魏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待人温和,高贵儒雅,被人视为长者,其高尚的品德可见一斑。而李典与张辽不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张辽是谁?张辽和李典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张辽雕像张辽是曹操麾下的重要

三国曹操部下李典究竟实力如何

三国李典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画像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

三国曹操部下李典究竟实力如何

三国李典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画像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

揭晓三国曹魏名将李典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三国李典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揭晓三国曹魏名将李典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三国李典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三国曹魏著名名将李典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活...

三国曹魏著名名将李典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李典是东汉末年之时,曹操麾下的一员名将。李典为人谦虚谨慎,深明大义,又好儒学,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典的简介吧。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活...

曹魏名将李典是怎么死的 李典的墓在哪里

李典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名将,他高贵儒雅,尊重贤士,军中的将士们都将其视为长者,对其十分尊敬。那么李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典吧。李典画像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

李典的墓在哪里 曹魏名将李典是怎么死的

李典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名将,他高贵儒雅,尊重贤士,军中的将士们都将其视为长者,对其十分尊敬。那么李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典吧。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所...

三国名将李典为何没能入列曹魏五子良将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三国ID:shuosanguo三国名将李典为何没能入列曹魏五子良将?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智勇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