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建安风骨

Posted 风骨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魏建安风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魏建安风骨

2、颓势渐露,曹魏统治

曹魏建安风骨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r、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这一时代的作家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对于“风骨”二字,后世有着不同的解释:黄侃先生有“风意骨辞”说。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二者(指风骨――引者注)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宜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理,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这一论点影响颇大,其后追随者甚多。他们或在黄先生的基础上稍有深入,或在这一观点上作补充等。范文澜先生完全同意黄侃的说法。他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周振甫《文心雕龙释》中说:“先看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要求它写得骏快爽朗。”“骨是对作品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黄先生观点的补充。穆克宏先生《刘勰的风格论刍议》一文认为:风是指内容之充实,纯正和感染力。骨指文辞之准确、精炼、道劲和表现力。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认为刘勰所言“风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马茂元在《说“风骨”》中认为:“风骨”是兼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特点是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和《从〈文心雕龙?风骨〉说到建安风骨》一文中也说到:“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风骨结合起来,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上述所列诸家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内涵。

对“风骨”的研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黄侃先生等不同的看法。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这一观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刘永济先生认为:风以喻文之情思,骨以喻文之事义。廖仲安、刘国楹二先生共同撰写了《释“风骨”》一文,影响颇大。其对黄侃先生“骨是文辞”之说持反对意见,认为风骨是文章内在的人力与骨干,都是内容的概念。

文辞时形式的概念。风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体现;骨是指精确可信、丰富坚实的典故、事实,是合乎经义、端正得体的观点、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简而言之,风是情志,骨是事义。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

应该说这些观点各有所长。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

建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

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颓势渐露,曹魏统治

  曹丕、曹的统治> >   曹丕,字子桓,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做其父丞相操的副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魏王太子。>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为魏王。十月,曹丕代汉为帝,即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曹丕先已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代汉后,又改是年为魏黄初元年。曹丕在位六年而死,寿四十岁。> >   曹丕在位六七年中的政治措施,值得注意的有以下数端:> >   (1)颁布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 >   (2)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 >   (3)下诏禁止厚葬、淫祀。> >   (4)尊孔崇儒。> >   (5)下诏选用贤智之士。> >   (6)制九品官人之法。> >   曹操对以上建议,已经表示“称善”,只是未及推行。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不过两三个月,即颁布了九品官人之法。> >    曹丕推行九品官人之法之目的与结果:第一,为了让世族官僚拥护他代汉为帝,故推行了有利于世族的仕进制度;第二,设中正官以品评人物,如选用后发现名实 不副,尚可治以保举不实之罪,以避免选官好坏无人负责;第三,由吏部选用人才,即意味着减少公卿二千石辟用属员名额,有助于加强皇权;第四,从史料上看, 九品官人之法推行后,旧有察举征辟等制度,并未因之废除。> >   曹丕统治魏国前后共六年余,在军事上无何建树。他的最大失策是未能乘刘备伐 吴之际,挥师直捣吴国的江东心脏地区。他仅满足于孙权称臣纳贡的表面胜利,致使孙权安然度过受蜀、魏夹攻的危机。后来曹丕两次兴兵伐吴,均徒劳而返。曹丕 远不及其父节俭,曾筑陵云台、东巡台及九华台,已开明帝兴建宫室的奢侈风气。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索钟繇之璧,杀谏阻伐吴之霍性等,可以算是他轻佻骄贵的 事例。但同其他封建帝王比较起来,诸如以上事例也还算不上什么大的缺陷。> >   曹,字元仲,曹丕长子。母甄氏,本袁绍第二子袁熙妻。建安 四年(199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后,熙出为幽州刺史,甄氏留邺。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操攻克邺,甄氏为曹丕所纳。生而操爱之,“每朝宴会同, 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延康元年(220年,即黄初元年),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六月,曹丕赐甄氏死。因母诛,未得立为 太子。直至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始立曹为太子。曹丕死,曹即帝位,是为魏明帝。至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死,共统治魏国十二 年半,寿三十四岁。> >   曹原来不曾交结朝臣,也不过问政事,平日只研读书籍。即位后,群臣想望风采。过了几天,单独召见侍中刘晔,整整谈了一天。刘晔出来后,众人问他对皇帝的观感,刘晔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    曹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虽然他在位时期,魏国疆域比较大,总的来讲军事、政治、经济诸情况也不坏。但他统治的最后四五年,即自蜀相诸葛亮死后,魏西 方大患解除,他的奢侈淫逸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大修洛阳宫室,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使百姓“力役不已,农桑失业”。他“耽于内宠, 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凡数千人,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可。”“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 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 >   曹丕即位后,对于曾经帮助他当太子有功的臣僚贾诩、桓阶、陈群、司马懿等都 予以重用,其中名士世族陈群甚至被任为镇军大将军、领中领军,录尚书事;另一世族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这样,便打破了已往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 事大员的惯例。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曹丕临死前,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曹。此后五年中, 曹休、曹真相继死去,陈群只担任文职,统兵大帅唯有司马懿一人。司马懿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灭公孙渊,有很高的威望。当时曹魏统治集团内部有权势的大 臣,除了司马懿以外,应推掌管机要的刘放和孙资。刘放、孙资在曹操时即已为秘书郎,曹丕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曹对二人尤为宠 任,当景初二年(238年)曹考虑是否派司马懿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时,刘放、孙资曾加以赞助,故辽东平定后,放、资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侯。> >   曹本人没有生儿子,按理说,他应当从父、祖后嗣中择立贤而长者,可是他却收养了两个婴儿曹芳和曹询作为己子。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自己有“后裔”可以接替帝位,而不顾国祚之能否确保。景初三年(239年)曹病重,始正式指定齐王曹芳为太子。> >    对于选择辅政大臣,曹原来也曾产生过“使亲人广据权势”的想法,而且当他病重时,也曾拜少时与他同居相爱的曹操子燕王宇“为大将军,嘱以后事”。使燕 王宇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共同辅政。这样,燕王宇等执政之后,必然要斥退久典机密的刘放和孙资。因此,引起了二人的激烈反响。他们以先帝遗诏藩王不得辅 政的理由作为挡箭牌,并制造了毁谤燕王宇等的谣言。这时,曹头脑已经不大清醒,而且其父曹丕过去排斥亲兄弟的流毒也还在曹脑际作祟,所以听信了刘放、 孙资的谗言,而免去燕王宇等人的官职。放、资接着就推荐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也表示同意。燕王宇的被斥退和曹爽、司马懿上台,是关系魏政权由谁领导 的大事,以“凡品庸人”的曹爽而与“情深阻”、“多权变”的枭雄司马懿并肩共事,其危险性已为当时有识之士所料知。> >   曹爽专政> >   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曹死,曹芳继位。曹芳即位后,大赦;加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侍中衔,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曹爽、司马懿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值更,宿卫殿内。曹爽以司马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遇事均咨访,不敢专行。> >    曹爽周围之人认为,国家的重权不可以委之外人。丁谧、毕轨等屡次对曹爽说:“司马懿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诚委之。”丁谧为曹爽出谋,由曹爽上奏少 帝曹芳,以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得以使自己先声夺朝议,制其轻重。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其 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盛极。曹爽所亲近的何晏(字平叔)、丁谧(字彦靖)、邓飚(字玄茂,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毕轨(字昭先)、李胜 (字公昭)等人,自然得到重用。升何宴、丁谥、邓飚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

相关参考

颓势渐露,曹魏统治

  曹丕、曹的统治>>  曹丕,字子桓,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做其父丞相操的副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22

曹魏时期设立三公及诸卿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进爵为魏公,开始建立魏国政权,初设尚书、侍中、六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操为魏王,进一步加强统治机构,以钟繇为魏相国,华歆为御史大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钟繇因

三国名人之曹魏名将江夏太守文聘简介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武将。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镇守荆北。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位。当时曹操起兵南征荆州,刘琮与众官商议,决定举荆州之地投降曹

曹魏四友之一朱铄简介曹丕重要智囊之一朱铄

  朱铄(?—约226年),字彦才。三国曹魏将领。沛国谯县(治今安徽濉溪)人,建安后期入为曹丕僚属,与陈群、司马懿、吴质并称魏太子四友。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  为人削瘦,性急。曹丕称帝后,朱铄于黄初二

黄忠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为何封赏却少得可怜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029期图文/姑苏寒山)《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

三国时期皇帝列表

曹魏(220年——266年)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

关羽是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认命关羽为前将军,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

京漢鐵路開通後,昔日曹魏故都許昌發展迅速,人口增加3倍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一代梟雄曹操迎奉東漢王朝十三代皇帝——漢獻帝劉協,將其安置在豫州腹地的許縣,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此成為漢魏名城、曹魏政權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

曹操追悼会上发生散伙事件 贾逵无奈默许退役

导读: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治丧大臣是贾逵。这个时期的曹魏集团暂时处于空转时期,老大曹操死了,太子曹丕还在邺城,鄢陵侯曹彰也还在长安。曹魏集团的主导权,暂时落在治丧大臣贾逵手里

曹操去世后 三十万青州兵为何吵扰要散伙?

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治丧大臣是贾逵。这个时期的曹魏集团暂时处于空转时期,老大曹操死了,太子曹丕还在邺城,鄢陵侯曹彰也还在长安。曹魏集团的主导权,暂时落在治丧大臣贾逵手里。贾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