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蜀国不设史官

Posted 史官

篇首语: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蜀国不设史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蜀国不设史官

2、第2节 坐拥天下美女,为何不设皇后

为何蜀国不设史官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唐朝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说: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可见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样的职责,他们共同记录着王朝大小事务,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两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两个著名史官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设史官,其中主要原因也是害怕史官记录他的不好言行,阻碍他行权做事。

以诸葛亮的达于为政和其思维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亲决的精细作风,应该是不会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全国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务咸决于亮。高度集权会使他容易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随时随地都会有过激行为发生,比如他如何排挤李严;如何颐指气使对待刘禅;如何对待仓促发动北伐等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例如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违众拔谡,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担当前锋,结果惨遭失败,诸葛亮为保护自己地位,挥泪斩了马谡,然而马谡当时并没有像外间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后被缉捕归案。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于狱中病故。马谡潜逃案还导致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叔父),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不难设想,蜀国当时要有史官的话,对于里面所发生的内情定会有详细论述。

国不置史这个举动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蜀亡以后,即使是作为蜀汉著名史学家谯周弟子的陈寿,在当代人修当代史的情况下,奉命修编的《三国志》里也惟有蜀书因为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各类资料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无法单独作传,最后仅仅只修了一卷便作罢了。倘若说在刘备手上的时候是因蜀汉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政权稳固度应该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诸葛亮犹有未绸这样简单的失误所能解释得通了,而要是从行事多遗这个角度去看,更会多少令人疑惑其国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诸葛亮感觉,设立史官会使他做事不能为所欲为,与其提心吊胆做事,不如根本就不设史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2节 坐拥天下美女,为何不设皇后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   据说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后,就从六王的宫殿里,把嫔妃美女们全部收罗出来,统统塞进了自己的王宫里。以至于秦国宫殿装不下了,后来便盖起了阿房宫。 > >   由此可见,秦始皇还是相当好色的,对美女的收集、霸占同样不遗余力。 > >   面对咬牙切齿的六国国王,秦始皇说出了最流氓的一句话: 老子不但要抢你们的土地、财富,还要抢你们的老婆,给你们都戴上绿帽子! > >   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你能有什么办法?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胜利者强占了失败者的家园和老婆,还反过来非说你是强盗。你却偏偏一点辙都没有! > >   于是,怨愤之余,诸侯们只有吐血而死的份了。 > >   秦始皇既然拥有了这么多美女,自己也当上了始皇帝,按说应赶快立一个皇后才是。然而奇怪的是,秦始皇似乎并没有这个打算。他在坐拥天下美女,享受胜利成果时,好像压根忘记了自己身边应该有个皇后的。 > >   难道,大 秦朝刚刚建立帝制,后妃体制还不健全?或者,当时还没有皇后这一职位? > >   当然不是。 > >   事实上,早在秦孝公时,也就 嬴政爷爷的爷爷的爹当政期间,秦国对于立后这项国家大事已经相当重视了。随着秦国的发展壮大,各种国家制度也臻完善。 > >   秦始皇称帝后,在后宫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等级分明的后妃体制。 > >   然而,秦始皇却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就成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 >   这个千古一帝还真是不一般,到处不按常规出牌,拿现在的话这叫做,另类、耍酷。 > >   关于嬴政不设皇后的原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可信的说法,但是也无非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性格有所相关。 > >   历史上凡是雄才大略的主儿,性格上肯定有不同常人的地方。 曹操多疑、 刘备怀柔、 项羽残忍。 > >   有观点认为嬴政多疑,认识到设立皇后反而可能造成对自己的制肘,加之从小没能得到多少母爱,喜欢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快活。于是立后一事一再搁置,终成遗憾。 > >   但是这一点恐怕站不住脚,想想嬴政摆平 吕不韦,荡平六国,统一天下时是何等的少年英雄。以嬴政的才略、胆识,哪里有被女人羁绊的可能。倒是可怜了秦宫娇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 >   还有一种说法不能忽视,秦始皇是中国帝王中不惜一切寻求长生不老的始作俑者。正是有长生不老的厚望,嬴政在男女之事上不大上心。 > >   他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谁知求仙不成这帮男女却为中国繁衍出日本这样一个对头,这是后话。 > >   话说回来了,追求长生不老在历代其他皇帝那里照样也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为什么偏偏嬴政谨小慎微,因而不设皇后?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牵强。 > >   较合理的解释是,嬴政由由怨母而仇视女人。 > >   嬴政母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赵姬,是个典型的性解放者。她淫乱后宫,并和大阴人生了两个儿子。为此,嬴政曾经把赵姬赶出了首都咸阳,后来虽然悔过,但那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嬴政骨子里不知道多恨他娘。 > >   赵姬的阴影,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有损国家形象啊! > >   少年嬴政在思想上受害甚深,甚至可以说是终生难忘的伤痛。不排除青春期的嬴政有因为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致使他称帝后在立后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 > >   点评: > >   在嬴政的骨子里是很瞧不起女人的,宫中众多女人,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再加上他那种霸道的性格,当然不容许一个女人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相关参考

第2节 坐拥天下美女,为何不设皇后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说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后,就从六王的宫殿里,把

丞相死后,没有再遇到这样 ”妥当”的人

一《晋史》中记载,桓温讨伐蜀国的时候,诸葛亮当年的小史官还活着,现在的年纪已经是170岁了。桓温伐蜀桓温问他:依照你的了解,诸葛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史官想了想回答: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听了史官的话,

蜀国有许多武将,在《三国志》中只用了一两句话就带过了

《三国志》虽然是三国这段时期最可靠的史书,但由于是个人编撰,人力财力都有限,导致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写进去,特别是一些武将。《三国志》本身对战争描写的就少,对武将则更为轻视。蜀国由于没有设置史官,资料就

清朝为什么不设宰相一职

朝代名称备注秦丞相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西汉丞相初承秦制中书令大司马大将军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

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的历史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如懿死后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内 不设神牌不祭祀无人知晓

乌拉那拉如懿的原型人物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纯帝继皇后,然而二人反目成仇,乌拉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命人将其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内,不设神牌、不祭祀,连普通嫔妃都不如。实际上,那拉皇后的丧礼比皇贵妃的级别还

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两大典范,从一介草根到九五之尊,他们的发迹之路走得格外艰辛,之所以最终能问鼎天下,建立新王朝,离不开身边一

诸葛亮的隆中四友,后来都有怎样的发展,徐庶真的“不设一谋”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为密友。这四位密友,除徐庶外,在演义中都没有多大的戏份,那这四人在历史上,后来各自的发展如何?一、徐庶徐庶

揭秘蜀汉最后一个谜团 刘禅本来以死抵抗为什么最后却妥协了

还不知道:刘禅最后为什么会妥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时期,因为当时的史料很少,比如蜀国就没有专门史官来负责记载历史。而各个国家之间的史官都是以各自国家的立场来做事的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光了蜀国家底,东吴为何不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夸张的战役规模,但确实也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决定性大战役,而且还是以蜀国的大败、吴国的大胜而收尾。对于吴国来讲,经历了此等大胜,的确有继续西进攻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