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什么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
Posted 诸侯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什么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什么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
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不曾想到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想当年,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出洛阳,从此再无立身之所。无奈之下返回家乡,遣散家资,招募义兵,意欲讨伐董卓。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孤,难以成事,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号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诛国贼。矫诏发出去之后,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最后,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整装待发。
既然是共同举兵,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以便发号施令,统一指挥。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的归属上。按道理说,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最后也就应允了。
盟主不是好当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这也还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但袁绍的另一个弱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缺少用人的气度。如此心态,于乱世之中,自然是曲高和寡,众叛亲离,不能长久。这次的讨董行动,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当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请求出战。而身为盟主的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加之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亏得曹操英雄气魄,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一把手不明白,再费力也白搭。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人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骄傲轻敌。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卓兵马,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奋勇争先,杀敌报国。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更不是为了百姓利益,而是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关大局,最怕私心。一旦有了这个心思,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推诿扯皮。
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的身上。想袁绍既然成为盟主,就应该不负众望,任人唯贤,广纳英雄。但袁绍自己做了盟主,却让弟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兄弟两人,一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虽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于其手中,还能不出事么。果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粮草。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更为可怕的是,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来是孙坚打头阵,不料济北相鲍信却动起了歪脑子,孙坚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显我等,揣着这样的私心杂念,鲍信就安排弟弟鲍忠抄近路赶到孙坚之前出战。结果鲍忠没有那个本事,反被华雄斩于马下。为了抢头功,不惜违抗军令,擅自出战,其心智与小儿无异。
要说董卓有吕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诸侯难以进军还可以原谅。但事实却是,吕布并非不可战胜,三英战吕布就曾让盟军大展威风。更何况,将在谋而不在勇,不能力战,可以智取。导致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军心涣散。想董卓迁都长安,正是大军掩杀的好时机,但当曹操提出乘势追袭的时候,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则无益为由不予理睬。对此,曹操据理力争,不想其他诸侯也皆言不可轻动,最后惹得曹操大怒而起,骂人的话都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还好,袁绍好脾气,并没有发作。
虽说失去了这次机会,盟军只要重新整顿,继续西进,也未必就不能消灭董卓。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盟军内部的分歧却日益显现。像是跳梁小丑,济世安民、共讨逆贼的雄伟壮志,逐步被利欲熏心所取代。董卓迁都,孙坚率兵进入洛阳城中,偶然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出于私心,孙坚就想来日托疾,辞众回军。由于做事不密,终被袁绍察觉。袁绍一听此消息,立即招孙坚前来追讨,孙坚哪肯轻易交出。于是,大帐之中剑拔弩张,几欲火拼,幸有众人相劝,才没有打起来。借着这次撕破脸皮,孙坚不敢怠慢,趁势拔寨而起,离开了洛阳。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十八路诸侯再无战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曹操见大家各怀异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干脆带上队伍离开了。看大势已去,兖州刺史刘岱又趁机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给,刘岱连夜杀入桥瑁大营,杀死桥瑁,尽降其兵。袁绍见众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离开了洛阳,另寻出路去了。
至此,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讨董行动终于在内讧中宣告失败。后来,还是司徒王允设下美人计,才将董卓老贼诛杀。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就是王允这样的秀才,却与一女子貂蝉,在不动声色中诛杀了董卓,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只是不知道后来,这些号称当世之英雄的诸侯们会作何感想。
原创 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真的存在吗
献帝初平,公元190年正月。因为董卓暴行,各路诸侯构成关东联军伐罪董卓。在演义小说中一共有十八路诸侯联盟。
实际上算上曹操、孙坚、张超也只有十三路军罢了【渤海太守袁绍、代理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广陵太守张超、兖州刺史刘岱、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
轮实力,关东诸侯联军绝对有实力与董卓一战。尤其是董卓焚烧洛阳王宫,挟皇帝往西去的时候是最佳时机。
曹操建议趁董卓西迁之际全力追击,定能获胜。若何各路诸侯都想留存实力,无一人响应。最后实力最为弱小的曹操决然决意自行追击,只有张邈派将军卫兹领一支军互助曹操。
(历史WWW.lishixinzhi.Com)董卓追击战,曹操遭遇徐荣,若何两军实力悬殊太大。曹操大北,若不是曹洪让马给曹操并拼死反对,估量曹操就要交待在这里了。
曹操狼狈万状的回到联军虎帐,看到各路诸侯居然还在喝酒作乐,甚是氛围,太息报国无门啊。
除了曹操之外,孙坚部也是奋勇杀敌,示意比曹操凸起很多。前期孙坚固然战败,但他敏捷收集残军进行反扑,一向打到了洛阳【败胡珍、斩华雄,还得了玉玺】
整个关东联军,看似声势浩荡,其实只有曹操、孙坚是真心杀敌。其余诸侯都是各怀鬼胎,究竟董卓还在长安持续为非作恶,这边的诸侯联军就已经互相杀得血肉恍惚。
鬼谷子识人术:做人不要太爱面子,学会放下是人生大智慧!相关参考
一提起演义,很多人都能说上一二,因为国人对于演义实在是太感兴趣了。下面(qiwen8)小编就细数一下那些发生过的大战。>>> 《三国演义》中,开局最热闹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三位超凡脱俗,骨
献帝初平,公元190年正月。因为董卓暴行,各路诸侯构成关东联军伐罪董卓。在演义小说中一共有十八路诸侯联盟。实际上算上曹操、孙坚、张超也只有十三路军罢了【渤海太守袁绍、代理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广
《三国演义》中有个情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相信小伙伴们也不陌生,袁绍和曹操正是在这次征讨中崛起的,不过十八路诸侯最终也没能打败董卓,董卓最后也是被吕布所杀,那么历史上真有此事吗?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打不过
东汉末年,因为张让等「”十常侍”欺君罔上、专恣擅权,肆意干涉朝政,出身外戚的大将军何进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便暗中谋划了针对宦官的清洗行动。不料,因为计划的败露,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将何进诛杀。紧接着,何进
董卓手下的四位大将分别是吕布,李傕,郭汜,华雄,牛辅吕布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一时间战火纷飞导致民不聊生,而导致这一局面的,除了黄巾之乱还有一个大罪臣就是董卓,董卓字仲颖,成长与凉州,喜欢结交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最后为何只剩三国?而这三国为何一时无法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很重视人才,每一国都重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所以才成鼎足之势。在起初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
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为什么打不过董卓?难道真的是实力不行?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末,宦官专政,外戚专权,二者的权益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矛盾,袁绍提议何进祛除宦官,何进就遵从了袁绍的提议,征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汉家的天下逐渐走向了倾覆的边缘。虽然朝中还有为天下尽心尽力的忠臣,但心怀不轨的外戚、宦官和朝臣也不在少数。面对逐渐走向混乱的局势,各地有心之人纷纷有所动作。而这其中的先行者,便是董
三国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个性飞扬的精彩纷呈的时代,正如小说开篇所引用的一首词中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流传深远,令无数的三国迷们津津乐道,正在于那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英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