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张昭的故事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
Posted 项羽
篇首语:正因为生命有限,时光匆匆,所以才要加倍努力,不然以后拿什么来回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亚父张昭的故事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亚父张昭的故事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
曹魏有荀,蜀汉有诸葛,孙吴有张昭。三人都是三国顶尖的智者,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为各自君主的事业奠基;但是三人的结局各自不同:荀最后与曹操决裂,被赐死;诸葛接受托孤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昭则渐渐被孙权边缘化,在抑郁孤愤中终老。小编今天所要说的是亚父张昭的故事。
楚汉争霸时,项羽尊称手下谋士范增为亚父,但是刚愎自用的楚霸王嘴上叫得好听,事实上并未善待这位亚父,最后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无情地将其赶走,以致于亚父悲愤而死。想想范增在世时却是殚精竭虑,一心替这假子着想,期望能辅他项羽成就天下,临了却落这悲惨下场,不由令人好生痛恨那项羽是如此薄情寡义。
再观三国时东吴,张昭臣事孙权也如同范增对项羽,孙权接替孙策执掌江东时,年幼根基未稳,全赖张昭尽心辅佐,使其在政权统治上能顺利地过渡而去。况孙策临死时,亦曾托付张昭照看孙权,并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此言又与刘备托孤诸葛亮之说话大同小义,所以称张昭为孙权亚父一点不过。(孙策死时,孙权18岁,张昭44岁。)
张昭这个人脾气性格与范增几乎如出一辙,一样的忠诚刚直,又一样地以长辈兼顾命老臣自居,对于孙权的错处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如孙权好冒险射猎、嗜酒贪杯醉后戏弄群臣等,令到孙权相当难堪。在孙权未称帝前,尚能采取消极应付却屡教不改的态度,到其称帝后,由于志满意得,他也变得同项羽一样刚愎自用起来,因为张昭一直公开教训他,使得他这个做君主的脸面无光,自尊心大挫,于是开始逐渐疏远同张昭的关系,从任命丞相事上他宁用无名之辈孙邵,也不接受百官同荐张昭便可看出。
这种隐藏的矛盾终于有一天暴发出来,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孙渊遣使向孙权称臣,孙权糊涂地答应下来,甚至还要派兵送赠大量金银财宝去给公孙渊,张昭知情后,竭力反对,苦苦相劝孙权不要轻信对方,孙权此时非但不听,居然拔刀怒向,张昭那年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上了年岁的人通常比较固执,气性也旺,因此火头之上便借口称病不朝,孙权则针锋相对,命人用土封张昭家的大门,就象两个小孩子呕气般,张昭也不屈服,你不在外面封吗?我就在里面封。这君臣间的斗气直到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节被公孙渊杀后,孙权才如梦初醒,自知犯错,遂命人向张昭道歉,不料张昭这回气伤了心,坚决不去朝见孙权,孙权无奈想通过烧张宅大门吓他出来,张昭任凭其烧,就是无动于衷。孙权急令灭火,又在门外诚心等候,张昭这才接受孙权的检讨与歉意。
纵观张昭与孙权事,除赤壁一战张昭见解有误,大多时都是象范增对项羽一般,苦口婆心地引导孙权正确行事,虽然态度生硬了些,未考虑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自尊心、面子问题等),这就象大人教育小孩,方式方法上可能有待商榷,本意却是好的。另一方面孙权毕竟要比项羽一介武夫要有政治头脑,也相对理智些,否则张昭就有可能成为范增第二了。
公元229年,孙权即东吴皇帝位,拜以为辅吴将军,改封娄候,邑万户。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论语注》。 公元236年,张昭因病逝世,谥文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历史 亚父张昭的故事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
曹魏有荀,蜀汉有诸葛,孙吴有张昭。三人都是三国顶尖的智者,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为各自君主的事业奠基;但是三人的结局各自不同:荀最后与曹操决裂,被赐死;诸葛接受托孤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昭则渐渐被孙权边缘化,在抑郁孤愤中终老。小编今天所要说的是亚父张昭的故事。
楚汉争霸时,项羽尊称手下谋士范增为亚父,但是刚愎自用的楚霸王嘴上叫得好听,事实上并未善待这位亚父,最后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无情地将其赶走,以致于亚父悲愤而死。想想范增在世时却是殚精竭虑,一心替这假子着想,期望能辅他项羽成就天下,临了却落这悲惨下场,不由令人好生痛恨那项羽是如此薄情寡义。
再观三国时东吴,张昭臣事孙权也如同范增对项羽,孙权接替孙策执掌江东时,年幼根基未稳,全赖张昭尽心辅佐,使其在政权统治上能顺利地过渡而去。况孙策临死时,亦曾托付张昭照看孙权,并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此言又与刘备托孤诸葛亮之说话大同小义,所以称张昭为孙权亚父一点不过。(孙策死时,孙权18岁,张昭44岁。)
张昭这个人脾气性格与范增几乎如出一辙,一样的忠诚刚直,又一样地以长辈兼顾命老臣自居,对于孙权的错处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如孙权好冒险射猎、嗜酒贪杯醉后戏弄群臣等,令到孙权相当难堪。在孙权未称帝前,尚能采取消极应付却屡教不改的态度,到其称帝后,由于志满意得,他也变得同项羽一样刚愎自用起来,因为张昭一直公开教训他,使得他这个做君主的脸面无光,自尊心大挫,于是开始逐渐疏远同张昭的关系,从任命丞相事上他宁用无名之辈孙邵,也不接受百官同荐张昭便可看出。
这种隐藏的矛盾终于有一天暴发出来,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孙渊遣使向孙权称臣,孙权糊涂地答应下来,甚至还要派兵送赠大量金银财宝去给公孙渊,张昭知情后,竭力反对,苦苦相劝孙权不要轻信对方,孙权此时非但不听,居然拔刀怒向,张昭那年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上了年岁的人通常比较固执,气性也旺,因此火头之上便借口称病不朝,孙权则针锋相对,命人用土封张昭家的大门,就象两个小孩子呕气般,张昭也不屈服,你不在外面封吗?我就在里面封。这君臣间的斗气直到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节被公孙渊杀后,孙权才如梦初醒,自知犯错,遂命人向张昭道歉,不料张昭这回气伤了心,坚决不去朝见孙权,孙权无奈想通过烧张宅大门吓他出来,张昭任凭其烧,就是无动于衷。孙权急令灭火,又在门外诚心等候,张昭这才接受孙权的检讨与歉意。
纵观张昭与孙权事,除赤壁一战张昭见解有误,大多时都是象范增对项羽一般,苦口婆心地引导孙权正确行事,虽然态度生硬了些,未考虑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自尊心、面子问题等),这就象大人教育小孩,方式方法上可能有待商榷,本意却是好的。另一方面孙权毕竟要比项羽一介武夫要有政治头脑,也相对理智些,否则张昭就有可能成为范增第二了。
公元229年,孙权即东吴皇帝位,拜以为辅吴将军,改封娄候,邑万户。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论语注》。 公元236年,张昭因病逝世,谥文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该怎样评价张昭呢?张昭这个人实在是不好说,甚至有的时候看他的人格都有些冲突,《三国演义》里面对张昭的描写也并不是完全的丑化与杜撰。 先看看张昭这个人吧 张昭
张昭的儿子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曾写道,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世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也决不会是等闲之辈。那么张昭的儿子们又是怎么样的呢?张
对于张昭,孙权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并非没有历史依据。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六月间,26岁的孙策被刺客刺杀,气
> 有一次,不听张昭的意见,与他反复辩驳,而张昭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和不客气,孙权实在难以忍受,终于手按着刀愤怒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杀死张昭。> 张昭对自己的话没有被采纳十分气愤,便称病不朝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
张昭是东吴老臣,跟随孙策建立了东吴基业,孙策非常优待张昭,把军政大事都交于他处理。直至孙策遇刺,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在这种内忧外患,人心不稳之时,是张昭率先统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并辅佐孙权成就
张昭,东吴的重臣,因避难逃到江南,遇到孙策,受到孙策的重用,跟随其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在孙策的手下,张昭是如鱼得水,深受信任,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策临终托孤,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不管是不是孙策
三国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
三国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