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2、历史人物 刘禅的"乐不思蜀",到底是真傻还是刻意伪装?

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公元263年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被押送到了魏都洛阳。司马昭将刘禅好酒好肉伺候着,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在席间演奏蜀乐,刘禅竟发出了乐不思蜀的感叹。不管刘禅的表现是真傻,还是隐忍。蜀国在此时却已大乱,钟会邓艾为了争夺功劳,发生冲突,蜀中正经历着又一场浩劫。姜维本来意图挑拨钟会邓艾,却没想到局势难控,乱军丛中,姜维也被砍死,蜀国的大业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偏安江南的东吴,此时又在做些什么呢?

此时的东吴,已没有了陆逊、诸葛恪等文臣武将,在任的是东吴的第三个皇帝孙休。孙休自然不能和孙权相比,甚至连孙权最喜欢的孙登、孙和、孙霸等相比,可能也有所不及。不过因为前面几位都在夺嫡大战中非正常死亡了,孙亮又被掌权的孙D赶下了台,孙休被推举到了任上。

历史对于孙休的评价似乎还算中规中矩,毕竟最牛逼的人物在他父亲那辈儿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文臣武将,不足以再发动诸如赤壁之战如此的战役。所以孙休在任的时候,主要也是与民休息,颁布良制,施惠于百姓,在东吴的几代皇帝中,也可以说是个中兴之帝王。

不过从历史的碎片里,我们也看到,孙休其实对于帝王的位置并没有多少兴趣, 孙D发动政变, 罢黜孙亮为会稽王, 恭请孙休继位,孙休是辞让过几次的。孙休很有可能早就厌倦了兄弟间的夺嫡大战,所以情愿不做皇帝,也想求得安稳。可惜,东吴再难找到更合适人选。孙休这个人能够成为帝王,除了正统血脉,其本身的素质多半也是不差的。史书中说孙D权倾朝野,却被孙休除掉了。有扶植之功劳,又能号令百官,孙D之死也先得特别蹊跷。若非孙休之筹谋,实在没有其他解释。

三国志作者陈寿 :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 可谓是对孙休最好的评价,作为孙权的儿子,当然也想有父亲的雄风,若孙休的心中没有半点儿统一天下的想法,是绝对不可能的。

历史中对于孙休的武功方面评价比较少,但在公元264年,也就是刘禅在魏都洛阳发出乐不思蜀的感叹的这年里,孙休派出五路大军,向巴蜀进军,一是想帮助蜀国复国,二是乘机侵占部分蜀国土地,魏国正处于巅峰时期,孙休的部队当然也非对手。

按理说,孙休此时正想乘蜀国灭亡之机,大展拳脚,而且其年龄正值壮年,史书中却说孙休病重,竟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最后英年早逝。死的时机非常可疑,不过孙休的继任者孙浩,当时似乎并没有在南京,当时孙皓的官位是乌程侯。而孙休去世,推荐孙皓的是左典军万,这个人曾经也当过乌程令,与孙皓关系非常好。这个人的角色挺奇怪,并不是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竟很快得到认同,也向太后称颂孙皓遵守法度勤俭好学。值得一提的是,孙皓在继任后,表现的是相反的行为。那么,有没有可能孙休的死也是个阴谋呢?公元264年的江南,风霜雨雪,却也难以遮掩那隐藏在深宫里的刀光血影。

历史人物 刘禅的"乐不思蜀",到底是真傻还是刻意伪装?

刘禅的"乐不思蜀",到底是真傻还是刻意伪装?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时期的蜀后主,也就是刘备的儿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傻瓜一般的人物,这样的人做一个平凡人还好,偏偏成了皇帝,以至于每次被人提起来都要嘲笑一番。尤其是他“乐不思蜀”的故事,更是让人觉得可笑不已,这样一个傻到家的人,倒也算是有傻福,蜀国灭亡,他不仅没有被杀,司马昭还专门养着他。可是,他真的是一点头脑都没有吗,他的傻究竟是真的还是故意做出来的?

刘禅是历史上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几次北伐,累死了都无济于事,姜维也对蜀汉忠心耿耿,最后也没有逃脱被曹魏灭亡的结局。而投降后的乐不思蜀,更让人觉得刘禅窝囊,软弱,只知道贪图享乐。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我们先来看一下乐不思蜀的故事。在刘禅投降曹魏被迁到洛阳后的某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宴会之前,司马昭恶毒地嘱咐乐人要演奏蜀中的乐曲。当在做的蜀汉旧臣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就想起亡国之痛,他们个个或掩面或低头流泪,只有刘禅一点也没有悲伤的样子,嬉笑自如。司马昭恶毒地问刘禅,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的旧臣郤正听说了,嘱咐他说,下次司马昭如再问你,你一定要哭着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果然,司马昭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就把郤正教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很奇怪地问,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非常惊奇地说,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再也不怀疑刘禅了。

这个故事历来是刘禅扶不起来的重要依据,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会从中发现倪端。这个倪端要从刘禅投降开始说起。

对于投降,当时的蜀汉大臣有不少反对意见。《汉晋春秋》记载,刘禅的儿子刘谌是反对声音最强的一个。他的理由是,应该背水一战,就是战死,被敌军攻破城池,这样也才能对得起父亲刘备打下的基业。可是,刘禅不同意。刘谌到宗庙里哭了一通,回去后先杀了自己的妻儿,又自杀了。

刘谌是反对声的一个代表,他是作为武将提出反对意见的。他的理由是,要对得起祖父打下的基业。可是,作为皇帝的刘禅,想到的是百姓的疾苦。战争对于百姓造成的伤害,这么多年的北伐已经充分证明了。大概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刘禅也是不太同意的,但诸葛亮是父亲的托孤大臣,又拿出前后出师表,刘禅才不得不同意。投降,虽然自己肯定会失掉皇帝的位置,甚至人头都有可能保不住,但成都会免受战争之苦,成都的百姓也会免受战争之苦。

事实证明,刘禅的作法是有益于百姓的。钟会作乱,军队到处烧杀抢掠,以至于城中尸首狼籍,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安定。这就是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弹丸之地的蜀汉,经过那么多年的北伐战争,刘禅大概早厌倦了。

再回到乐不思蜀的故事。刘禅的后一句话让司马昭哈哈大笑。这里的刘禅,一副毫无心机的样子,可是,他真的没有心机吗?应该不是。司马昭是谁?又聪明又多疑又小心眼,在这种人的眼皮子底下求生存,稍有不慎就会杀头。只有像刘禅这样傻乎乎的样子才不会被怀疑,这才是大智若愚。

相关参考

邓艾大军压境,刘禅为何直接投降,而不去投奔吴国或孟获的后人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国还是灭亡了,刘禅和蜀国的一班大臣被押解到了洛阳,此后上演出一幕乐不思蜀的故事。刘禅真的走投无路只能投降吗?其实并不然,除了投降,刘禅至少还有两路可以走,一条是去东吴避难,一条是逃

乐不思蜀的刘禅,墓地有多寒酸

东汉末年,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备,因为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族已经沦落为普通百姓,靠织席贩履为生。恰逢天下大乱,刘备认为大丈夫应该干一番大事,扔掉手中正在编制的草席,抄起家伙就走上了

辛亥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1911年,宣统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年在世界上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大事,对于世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又以中国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宣统辛亥年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其中

三国乐不思蜀的刘禅在历史上其实一点也不傻

刘禅,蜀汉后主,小名为阿斗,刘备的儿子。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

刘禅开城投降后,还有8大猛将为蜀汉血战到底,第一令人感动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这三国中,蜀汉是灭亡最早的一方,其亡国之君刘禅,更是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被嘲讽、鄙夷了近一千八百年。可是国主乐不思蜀,不代表蜀汉没有忠义之士,在灭蜀之战中,有十大悍将,用生命

亡国的刘禅被俘之后真的乐不思蜀?恰恰相反,遭遇让人忍不住落泪!

亡国的刘禅被俘之后真的乐不思蜀?恰恰相反,遭遇让人忍不住落泪!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热热闹闹的三国真的应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际已经暗示东汉末年

深度解析三国刘禅真的是个缺心眼皇帝吗?

世人都讥讽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一直背着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的头衔。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不知道寒了多少读者的心。真实的刘禅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他真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皇帝吗?刘禅,蜀...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与东吴修好

原本,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蜀国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派人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皇帝,同时将年号改

刘禅是怎么乐不思蜀的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刘禅为何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