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2、历史人物 彭羕临终前的遗言是什么

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第二个人选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李严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任区区的成都县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善于识人的刘备将其提升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犍为是蜀国要郡,毗邻成都,物产丰茂,刘备入蜀国后铸造的“直五百铢”钱币,背左有直书“为”字,就是铸造于犍为郡。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回报以耿耿忠心。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李严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镇压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及越Q土著高定。

《三国志》里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此时刘禅还在成都,没有见到刘备最后一面,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刘备地下有灵,治国无能、不战而降的刘禅恐怕也无颜见刘备,相见不如怀念,徒增烦悲而已。

托孤时诸葛亮自然是一号角色,那二号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李严是尚书令(但不录尚书事),军职是“中都护”,相当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在郡守之上。

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应该说是费了心思的:诸葛亮是可以信赖的荆襄老人代表;李严虽是荆州人士,但原是刘璋属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刘备用他来平衡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魏国曹苯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如李严请求割益州东边五郡为巴州,诸葛亮没有许可;李严因为犯错被诸葛亮免职等,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托孤之谜。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

历史人物 彭羕临终前的遗言是什么

彭羕临终遗言中的十个字令人费解:这是对诸葛亮的勉励还是诅咒?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是蜀中仅仅是缺少统兵大将吗?当然不是,刘备乃至刘禅手下,更缺智谋之士,以至于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开《三国志》看来看去,蜀汉阵营似乎就诸葛亮一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提线木偶。而不想当提线木偶的,死的死、贬的贬,有七八个谋臣武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曹魏阵营,也舍不得如此浪费。>>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庞统死了,而刘备的侍中、刘禅的长水校尉廖立,也因言获罪被一免到底,白身病逝。同受顾命的李严李正方,也被赶回了老家。位置仅次于李严的车骑将军刘琰刘威硕,因为打了老婆两个耳光,居然被拉到大街上砍了头(弃市)。至于刘封和魏延,那就更不用说了。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蜀汉阵营还有一个顶尖人才,也被无辜杀掉了,而其原因还真不是因为马超的告密——细看《三国志》我们就会发现,马超还真不应该为彭羕之死背黑锅——他顶多需要负一半责任。>彭羕是庞统和法正联名推荐给刘备的(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而刘备也是相当器重彭羕的:“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从一个髡钳徒隶(受髡刑做苦力)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州牧佐贰(主管州之选署及众事),彭羕有点嚣张,就跟署左将军府事的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产生了一些隔阂(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于是诸葛亮就多次去找刘备打小报告(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因为刘备最信任的谋臣是诸葛亮,所以就把彭羕降职去当了江阳太守。>>从刘备的心腹嫡系之一,变成了一个江阳太守,按说这官职也不小了,但是彭羕是想干大事做大贡献的,所以就有怨气,并且千不该万不该去跟马超发了牢骚。大家知道,马超这个坑爹货,眼里是没有朋友的,于是就把彭羕的牢骚话报告给了刘备。但是我们细看彭羕的牢骚,似乎一点造反之心都没有,绝对罪不至死。>为了公平起见,咱们先来看看《三国志》中的记载: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这话明显是要勾起彭羕的怒火)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有人说彭羕这是在骂刘备是个老兵,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名,过去有个说法,叫“谁背后没骂过皇上”,更何况刘备还不是皇上,叫一声老兵,也真没啥大不了的,估计刘备也不会太往心里去。>>而马超举报的最犯忌的一句话,就是“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话还真犯不着刘备的忌讳,因为刘备不可能事必躬亲,过去是关张主外,诸葛赵云主内,彭羕和马超再搭个班子跟诸葛关张分庭抗礼,在刘备眼里还真是一件好事。所以彭羕就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意思是认错服软,想谋条活路。但是这封信里,彭羕除了认错检讨替自己辩白之外,还有几句话特别让人不解:“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分子之厚”,有人说是“分了刘备对儿子的厚恩”,意思是刘备对彭羕的恩情天高地厚,就相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器重关爱。但是这个“子”,在古代似乎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一个称呼对方的尊称。

相关参考

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典范,并非刘备与诸葛亮这对黄金搭档,尽管二人有如鱼得水的美誉。刘备对诸葛亮,并不完全掏心掏肺,“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词极有可能是杀心已起的政治试探;诸葛亮盖世才华真正的施展,要等刘备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当刘备面称其天资仁敏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

刘备临终最毒一计,一箭三雕为刘禅斩草除根,诸葛亮临终如梦初醒

三国时期的刘皇叔堪称“创业皇帝”的典范,从最开始的织席贩履,再到最终入居川蜀君临天下,期间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佳话。而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刘备的人物形象,想必都会系之以“仁德”二字吧?不错,如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诸葛亮临终前的钉子,能维持蜀汉29年

诸葛亮是蜀汉不可或缺的第一军师,当年曹操再三邀请诸葛亮出山都没能成功,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才把诸葛亮纳入自己的军师。诸葛亮为蜀汉在关键之时带来不少决策,这也使得蜀汉强大的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直到诸葛亮生老病

刘备临终奇怪任命不只害到诸葛亮更害惨自己国家

三国蜀汉主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退守白帝城并着手进行托孤,但刘备却做出一个十分矛盾的任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导致诸葛亮无法掌握军权并领导蜀汉,而真正握

曾力挺后主刘禅即位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

解密诸葛亮与刘备的真实关系

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希望他可以帮自己打天下。而刘备临终之时,又将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好生调教。刘备为何如此重视诸葛亮,并将政权交由他处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亲密吗?>刘备三顾茅庐刘

刘备临终交待诸葛亮取代刘禅

刘备托孤不是谜,而是明白的历史事实。而他的一句"君可自取",不见得就是试探诸葛亮,更有可能是对诸葛亮代替刘禅当皇帝的认可。章武三年春,东征失败的刘备率军返回蜀中。大军到了永安,亦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