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Posted 太子

篇首语: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2、历史人物 乾隆晚年做了哪些昏庸的事情?贪污导致清朝国力迅速衰退

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昏招(昏着)是围棋术语,意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晚年的孙权身上是合适的。

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话说这也叫自作自受吧。

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但孙权是情种啊,后宫妃嫔不少,他独宠王夫人。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腐败总是与政治相交织,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譬如出现官官勾结、利益输送、拉帮结伙、人身依附等现象,毕竟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之人打交道。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于是他们大搞阴谋诡计,围猎太子。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可是不见面就能相安了吗?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确实做到了和为贵。但是鲁王及其党羽会放过太子吗?太子的拥泵们会坐视不管吗?双方的斗争仍然一度白热化,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劝谏: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才能)上下获安。他还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娄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曾因功封爵华亭侯,后又晋升娄侯,当时以丞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寮,以上大将军、右都护,节制全国兵马,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

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屁股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

孙权不便把陆逊怎么着,那是国家柱石呀!所以仅派了内侍去训斥几句拉倒。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迅速的将吾粲下狱(七年后处死),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蛮荒之地。陆逊闻之,忧愤难当,于次年即公元245年去世,太子孙和的境遇随之岌岌可危。

是非不分搞清洗

话说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经意间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同父异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全公主,闺名孙鲁班,历史上少有的悍妇之一。她倒不是对孙和有啥成见,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觉得父皇过于宠爱王夫人,淡薄了本该属于她的父爱。可是这两种爱能相提并论吗?莫名其妙!

由喝醋发展到憎恨,对女人而言,几乎没有过程。王夫人哪怕是极正常的言行举止,在孙鲁班看来都是极不正常对自己极不尊重的。就为了这点儿莫名的仇恨,她给太子母子扣上了兼具深度广度的帽子。

247年,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她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可能还借机策划了什么,此所谓不忠不孝;同时,她又告诉孙权说,王夫人见您生病,不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此所谓不守妇道、薄情寡义。

孙权郁闷了,好像王夫人母子都是白眼狼似的。当然这也是活该!知子(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诬告,他就信,老糊涂了不是。

249 年,他终于发出暴烈的吼声,下决心废太子,顺便测试一下,看看到底还有谁没有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之前所有的口水战、流徙等等,与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相比,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小儿科。

古时候废储君,要按部就班落实,比如先软禁,然后朝议,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当孙和刚被软禁,朝臣们即已嗅到了味儿。且不说文臣的反对折子如流水般涌向孙权案头,单说军队将士们,因为深受陆逊的影响,也齐刷刷站了出来!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等率领众多将吏以行为艺术表示抗议----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天天到宫门外闹腾;随后,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等人也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史实据理力争……

家属干政,不啻现在是腐败根源之一,古代亦然。

比如汉武帝搞明堂辟雍,以皇家礼制建筑,象征王道教化,其礼制核心就在于防范妇人豫政事。这其中虽有男尊女卑的糟粕,但是对于朝廷律政亦不乏积极意义。然而孙权似乎秀逗了,不去反思女儿的做法是否正当,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统帅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见倒相左,眼里没自己这个皇帝呀,他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朱据、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为平息众怒,他还用了转移矛盾的损招,赐死孙霸,以构害孙和之罪诛杀全寄、吴安等鲁王党徒,连已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尸体扔进长江里喂鱼。屠刀一举,群臣再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人才凋零致灭国

对于孙和,时人后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如陈寿说: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裴松之说: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韦曜也说:和少岐嶷有智意,……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这些人看来,废长立幼倒在其次,主要是孙和德行尚可,若顺利即位,东吴自不会出现童孺而无贤辅的窘状。

孙权晚年也正窝心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其臂膀尽失,回来焉能再有作为?肠子都悔青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言下之意,如果陆逊活着,我还愁什么!

瞧他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就知道有多无奈:

诸葛恪,陆逊称他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国之才;滕胤,循规蹈矩有余,回筹转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辅政的料,很快引发内讧被杀。

东吴从此国力日衰,二十年后为晋所灭。

所谓外王事功,属于古代官员基于天理人心的内圣追求,即存有保国保天下的建功立业之心,没把皇帝放第一位。就律政而言,此为正道,宜鼓励而非打压。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官员有民本思想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退而求其次,具有外王事功之精神,亦无不可。有了这种精神,必能苛严治吏,有利于赢得民心、巩固政权,取得长远的发展。孙权晚年纵容腐败,继而无端废太子,其间律政之昏招,导致人才凋零,教训深刻。陈寿尖锐批评道: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个事件还存在一个假设空间,即如果没有这些昏招,情况会怎样?据史料分析,以陆逊为首的太子帮,贤臣、能臣云集。陆逊、陆抗父子,都是一代名将兄;吾粲有卿相之骨,朱据则轻财好施、才兼文武。陆逊的几个外甥均非泛泛之辈,如顾谭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顾承、姚信等敦悦儒学,具参赞之才。长君、有德之君加贤臣、能臣的治国结构,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兴之相。孙权去世时,孙和28岁,倘即位,保守估计也能活三十年。君臣一体,励精图治,西晋想灭东吴,委实不易。

历史充满变数,吴也许最终不敌晋,但国祚当不会定格于公元280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无法重来一回,呜呼!

历史人物 乾隆晚年做了哪些昏庸的事情?贪污导致清朝国力迅速衰退

乾隆算是一位非常会花钱的皇帝了,不近把雍正留下的白银花得精光,而且还让国库出现了亏损。但更可怕的是,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还做了几件昏庸无能的事,导致清朝国力迅速衰退,让嘉庆上位后非常为难。乾隆虽然执政时间长,但在经济方面他的确比较外行,几乎没做出什么有效的贡献,而且还让和珅成了贪污重犯,和珅的家产都比国库一年的税收要高。所以嘉庆一上来就定准了和珅,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说清朝哪个皇帝比较出名,非乾隆莫属了,乾隆在位几十年,开创了康乾盛世,他所统治的大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大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0%以上,整个大清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453平方公里,是元朝以来最大,并且控制力最强的一个时期。

而且乾隆继位后将全国的人口总数增加了一倍,用10亿亩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不得不说乾隆的治理能力确实很强大。可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帝王在晚期却犯了致命错误,导致了清朝国力的衰弱,最终使大清滑向了深渊。

乾隆登基的过程非常的顺利,他不像自己的祖父一样需要和辅政大臣作斗争,也不像自己的父亲雍正需要和兄弟们争斗。再加上乾隆天资聪颖,乾隆登基 后,他统治的时期大清风调雨顺,并且乾隆统一了新疆和云南等地区。在功绩上超过了父亲和祖父,将大清带上了世界强国,因此乾隆在晚年就开始纵容自己的喜好,变得愈发骄傲自大,并且贪图享受,追求生活上的奢华。

乾隆晚年最大的错误就是重用大贪官和珅,让整个大清的朝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引发了大清官员的贪污受贿之风,乾隆对和珅非常的纵容,虽然和珅贪污的问题屡次遭到官员的弹劾,可是都被乾隆置之不理。

反而和珅的官位却越升越高,和珅更是把持朝政,纵容属下,当时整个朝廷的官员如果不贪污就没钱给上司送礼,没有办法交好同僚,更为严重的是不贪污甚至无法继续当官,会被排挤出这个腐败的官僚系统,因此从上到下都是贪污成风,这直接就造成了军纪腐败,朝廷对官员的震慑力逐渐下降。

乾隆早年曾为当初雍正制造的文字狱进行过平反,可是他的晚年却兴起了一百多次文字狱,毁灭了大量的书籍,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再次禁锢起来。并且在西方世界进行工业化改革的时候,乾隆却对西方文明毫不感兴趣,他的骄傲自满让他认为天朝第一,对西方世界的发展视而不见,继续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治理方法。

乾隆中后期所犯下的错误导致了清朝的衰落,乾隆刚退位就出现了白莲教的起义。等到嘉庆登基,财政已经出现严重亏空,各地的财政甚至需要借债才能为官员发工资,这都说明大清的衰落,但是乾隆却继续庇佑和珅,直到乾隆去世,嘉庆才忍无可忍,对和珅进行了严厉的处理,可是嘉庆却是个极为平庸的皇帝,他对整个官僚系统的贪污受贿毫无办法,虽然经过多次肃贪却毫无起色,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相关参考

比黄金还珍贵的三样东西,异国特产,中国大规模引入后,国力暴涨

中国在秦汉完成大一统后,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左右。接下来每逢乱世,人口大减,只剩下一半,极端时会减到不足一千万。再次统一后,又会慢慢恢复到五千万。因此,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口的多少,能够养活五千万

乾隆知道和珅是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呢

和珅犯了这么多的错,乾隆不可能不知道的。既然乾隆知道和珅是贪官,为何却不处理他,相反还很是信任他?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有不少人猜测说是乾隆之所以不处置和珅,实则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宇文泰病逝之后,宇文氏实力大减,为何还能成功篡位

​公元556年,占据河北地区的高洋已经篡夺了东魏的江山建立北齐,皇帝当得有滋有味;可西北地区还是挂着西魏的牌子,权臣宇文泰没能成为皇帝,并在这一年病逝。宇文泰去世之后,西魏的众实力派(于谨、赵贵、独孤

太上皇退位生30子报复 武则天1狠招解决、唯独么儿活命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因为对继任人选悬决未定,又纵容儿子之间明争暗斗,导致爆发玄武门之变,60岁的李渊被逼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当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对父亲李渊有求必应,甚至专门建造一座宫殿,不料

段誉勤政贤君 真实金庸人物

...侠小说中,段正淳是一个用情不专的情种,段誉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段延庆的儿子。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相段誉他爸不是段延庆在大理国历史中,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联合37个部落发动起义,夺取王权。但这个联合政权,...

古代帝王为平衡权利大多纵容下属争斗,玄武门之变是否是李渊纵容造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帝王心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知道,古代帝王有一种操作,就是故意纵容手下们争斗。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玄宗对手下的那些大将大臣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哥舒翰、王忠

一个使刘备成功,一个导致刘备惨败

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认为刘备一生事业成败的最关键的是这两个人,其实,不然刘备事业成败最关键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糜竺和糜芳。一个促使刘备成功,一个导致刘备失败。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不同作为,才导致了刘备

土木堡之变时为何长城失效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军事、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此战过后勋贵武将集团势力大减,加上长城防线没有发挥出预警功能,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是文官集团阴谋的想法。这个论断有两个致命错误,第一就是把文官集团想象成了

西周灭亡后出现两个周天子,互相卖地给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文/平沙无垠「”二王并立”乃是两周之交的一件大事,惜乎太史公手头史料不够丰富,致使此事于《史记》失载。然而,《左传》《竹书纪年》(无论今本古本)与新近发现的《清华简·系年》均交代了此事件的许多材料。尤

秦赵长平之战--围歼战,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否真的不堪一击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历史上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至此以后赵国国力大减,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左庶长变法,至长平之战爆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