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为什么他还坚持北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不仅仅是诸葛亮,只要肩膀上的六斤半里面装的不是浆糊,都会选择北伐。
诸葛亮是聪明人,但是到北伐是注定失败,但他只能一个人扛起北伐大旗。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好好发展一下呢?为什么要急着还于旧都呢?”
诸葛亮也知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但是此时此刻,诸葛亮没得选择,因为蜀汉内部矛盾已经到了即将激化的地步。
说白了就是:“玄德公扔下的一个烂摊子,让诸葛亮收拾了一辈子!”
诸葛亮必须北伐,鉴于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利益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人不太清楚蜀汉王朝的利益团体构成,笔者在这里简要解释一下。
蜀汉一共有三个利益剧团共同组成:原本的益州士族集团、刘焉父子入主蜀汉的政治势力、刘备入主西川的政治势力。
在历史研究领域,这三种政治势力先后称为: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荆州集团。后期三种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分别为谯周、李严、诸葛亮。
三个利益集团表面上和和睦睦,实际上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因为利益分配不均。
原本的一块蛋糕,完全属于益州士族集团,结果刘焉父子来到蜀中,这块蛋糕一分为二,而且统治者占有的远远要比被统治者多。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带来了荆州集团,蛋糕被分成了三份,荆州集团拿走的最多,东州集团受到吉他压榨,益州集团沦落到了权力底层。
三种势力一直针锋相对,尤其是夷陵战役蜀汉大败、元气大伤,刘备又死了,维系三大利益集团的最后一根主心骨断了。
为了维护统治,刘备在死前也做出了安排。诸葛亮为托孤大臣,目的是确立荆州集团的利益主导位置;册封李严掌握军权,并且同为托孤之臣,是为了维系东州集团;至于益州集团,在荆州集团团结大多数之后,它又能如何呢?
诸葛亮掌权之后,提出了新的方案。那就是建立寒门法治社会,从而维持阶级稳定。与此有关的重大事件有诸葛亮挥泪张马谡、谯周误国等。
大致稳定的集团内部仍旧风起云涌,诸葛亮最终走上了北伐的道路。因为战争是最能培养凝聚力的事业,也是最能转移社会矛盾的措施。
原因二:政治口号极具弹性的代价
有了根本原因,那就要有直接原因、次要原因。
既然要进行战争,那就要有一个准确的战略目标选择。
此时的政治势力有三个:魏、蜀、吴。要讨伐哪个?
这时候,蜀汉最初的政治纲领就被重新提出来了,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联吴抗曹。
其实,深入学习过历史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政治口号是具有极大弹性的。
举个例子,孙中山先生的十六字方针,首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的目的是恢复中华,这在激发民族革命热情是极为有作用的,是正确的。但是,满清逊位之后,孙中山先生立马提出了“五族共和”,承认了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与政治权利。
按照最初的口号意义,中华是汉民族的天下,然而在后期,民族共和成为了口号的内核。难道说之前的方针是错误的嘛?并不是,在彼时彼刻是完全正确的。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事物是运动的。这要求我们要探索规律,具体分析问题。对于政治口号来讲,集中体现在其极其富有的弹性。
言归正传。刘备最初造势用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在前期,这个政治口号为其创造了大量的政治优势。但是时过境迁,在其建立王朝之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经成了一个干瘪的口号,休养生息,发展国力才是当务之急。
诸葛亮当然知道北伐劳民伤财,但他又不得不北伐,北伐的目标自然而然是曹魏,这是符合其前期政治口号的。无形之中,过时的政治口号成为了诸葛亮最大的负担。
原因三: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关系到其政治目标、并且与减轻利益集团斗争息息相关的一个原因。
前面说过,诸葛亮为了缓和利益集团的斗争,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建立寒门法治社会、北伐。
其实,建立寒门法治社会是诸葛亮一生的政治追求,诸葛亮何等聪明,他怎么可能会为一个过时的口号奋斗终身,他所做的一切嗾使为了蜀汉能有一个新局面、一种新的阶级统治环境、一种新的阶级层次。
对于以为政治家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其实现政治理想更能让其疯魔成活的。
现实是悲剧的,曹操奋斗终身的政治细想破灭了,荀彧奋斗终身的政治理想破灭了,诸葛亮奋斗一生的政治理想同样破灭了。
荀彧自不必多说,一生为了恢复汉王朝,结果就是面对理想破灭,悲痛欲绝,其死因史书上有矛盾的地方。不论何种原因而死,荀彧绝对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什么会比理想破灭最当人心痛。
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理想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建立寒门法家社会,也就是庶族法治社会。这里大家要明白一点,此法治并非我们现在讲的法治,虽然都是依法治国,但是对象是不同的。前者的对象是统治阶级,而后者的对象是全国公民。
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曹操也要面临利益集团的困扰,如汉室旧臣、自身集团、以及夹杂在自身集团中的忠于汉室的人们。
这些原来的庶族最终成为了士族,得益于陈群为曹丕建议的九品官人法,这是得士族权力被长期保证,曹操功亏一篑,唯才是举的寒门子弟最终成为了新士族。
诸葛亮更加难受,奋斗了一生,刚刚长眠便祸起萧墙,杨仪与魏延矛盾彻底激化。后来谯周误国,刘禅无能,决定投降。蜀地回到曹魏统治之后,立马成为了益州士族把持绝对利益的区域,蜀人治蜀,何乐而不为?谯周此人就是益州集团人氏。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实不仅仅是诸葛亮,只要肩膀上的六斤半里面装的不是浆糊,都会选择北伐。诸葛亮是聪明人,但是到北伐是注定失败,但他只能一个人扛起北伐大旗。或许有人
的后半生几乎和“北伐”紧密相连,就连生命的终结也是在北伐的路途上。人们对此的普遍认识是因为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誓要“匡复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首先,蜀汉已经没有能力恢
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因为罗贯中的喜爱,在演义中被赋予正统使命的蜀汉政权,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中充满了悲壮色彩,而创就这种悲壮的,是蜀汉一前一后两大权臣——丞相诸葛孔明与大将军姜伯约。说是「”悲壮”,那是我们心怀同情,如
原标题: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灭掉北魏、统一天下吗南宋词豪辛弃疾有一首压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时的盛况。不过,刘
一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我们描述了一曲蜀汉复兴未果的悲歌,其中蜀国中的诸葛亮作为全书中描述最为精彩的角色之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后人的评价中,以一句多智而近妖来描述他的无所不能。说起来
诸葛亮北伐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究竟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对是错?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你是这样看的吗?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一直以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精神为后世津津乐道,也是历代书生的楷模。扶幼主而不欺,揽权而不专权。也被帝王立为标杆,多少中道崩殂的帝王多么希望自己的托孤大臣也
此人是蜀国大将,独自北伐,兵败后神秘消失,百年后四川发现其墓
读汉末三国历史,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亮,一直继承着“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志向,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北伐战争,最后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在第二年,蜀汉再一次有人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