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引《三国演义》典故不想设“国家主席”

Posted 国家主席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曾引《三国演义》典故不想设“国家主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毛泽东曾引《三国演义》典故不想设“国家主席”

2、历史典故 不想为官的千古名相

毛泽东曾引《三国演义》典故不想设“国家主席”

导读:

近日,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由薛庆超撰写,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南方决策》一书。1971年8月至9月,毛泽东南巡,会见各地的党政军负责人,特别是湖北省委和武汉军区、广东省委广西区委和广州军区、福建省委和福州军区、江苏省委和南京军区、北京市委和北京军区的党委书记、司令员、政治委员等,发表一系列“南巡谈话”,作出粉碎林彪集团的“南方决策”。

《毛泽东南方决策》

本书运用大量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集团的审判记录等原始材料,用确凿的证据,回答了国内外有关“九一三”事件的种种“传说”,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下为本书节选。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情况确实复杂,许多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由于不明真相、在发言中犯错误不足为怪。

因为林彪集团虽然目的在于“抢班夺权”,打的却是“称颂毛主席为天才”、“坚持让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这样的冠冕堂皇的旗号。

林彪集团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发起进攻时,用的又是“揪出反对毛主席的黑手”、“捍卫毛主席”这样的“打着毛主席的旗号打击毛主席的力量”的名义。

对于林彪集团的这种手法,根本不了解上层斗争情况内幕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怎么能识破得了呢?

关于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的一些详细情况,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回忆说:

4月11日,林彪出面向中央政治局正式提出设国家主席的意见,并建议毛主席兼任国家主席。12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林彪意见的报告上批示:“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

4月下旬,毛主席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再次讲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他还借《三国演义》中的典故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7月中旬,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的情况时,又讲到一些人提出了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毛主席要我打电话给周总理说:不要设国家主席;设国家主席,那是形式,不要因人设事。

此后,在庐山开会期间,即8月25日政治局会议开会前,毛主席分别找林彪和周总理谈话,都谈过不要设国家主席,他也不当国家主席的问题。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上,毛主席还严肃地说过:“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毛主席还对林彪说:“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谁去当!”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先后六次讲过不设国家主席和他不当国家主席的话。毛主席的想法、意见和决心应该说再明白不过了。

可是,林彪在野心的驱使下,一意孤行。据吴法宪后来交代,5月中旬,林彪同吴法宪谈话时还在强调说:不设国家主席,国家就没有个头。并要吴法宪在宪法工作小组会上提出宪法要写上国家主席一章。7月间,叶群还向吴法宪当面说过: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这充分反映了林彪坚持设国家主席的真实图谋。

历史典故 不想为官的千古名相

“东山再起”是用来形容牛人的,因为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牛人:谢安!

谢安能文能武,生活过得小资、风流,但指挥起战争来,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导演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小资谢安

大家求着谢安出来当官

与现在的公务员热相反,年轻时的谢安不想当官。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一群王公大臣求着他出来做官,并放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话,意思是说,你谢安不出来当官,让天下百姓怎么活呢?

谢安是谢裒的儿子、谢鲲的侄子。谢裒是东晋的吏部尚书,谢鲲是豫章太守,谢安是典型的“官二代”。

但是,谢安对当官没什么兴趣。他喜欢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与王羲之、孙绰等人谈论诗歌,“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

为什么大家这么想让他出来做官呢?这和那时的选士方式有关。

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谢纯灵说,当时选士首先要看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其次,就是看声望(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再次,就是看人品。大家都想看看,谢安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匡扶社稷,为国争光。

东山再起

家道遭变,谢安出山为官

其实,谢安的名气真不是吹的。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 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东晋初年名士王承)。”东晋朝廷多次征召他,并许以“东晋组织部长”,都被他推辞了。

这惹恼了满朝文武官员,于是,他们联名上书谴责谢安,朝廷也感觉威严受到了触犯,就下了一道圣旨,对谢安永不叙用(后收回成命)。

其实,谢安也做过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很崇拜谢安,就再三邀请他出来与自己搭班干事。次数多了,谢安受不了,就应允了。不过,一个月后,他就辞职了。然而,公元360年,谢安40岁,在东山隐居了20年后,他却出山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东山再起”的典故就此诞生。

那么,谢安为什么又愿意从政了呢?

因为,谢家出了变故。彼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因病去世,弟弟谢石因打了败仗而被贬为庶民,眼看着曾经显赫的谢氏家族将就此走上末路。

此时,桓温专权。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谢安必须挑起这个担子。

匡扶王室

挫败桓温夺权,稳定朝野

谢安选择了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其实,桓氏与谢氏是面和心不和。桓温家族掌握着军权,一心想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

公元372年,刚登基一年的简文帝司马昱去世,桓温很高兴,眼看江山就要到手了。但没想到,谢安联合王氏家族立即拥立小太子司马曜即位。第二年,桓温以给老皇帝吊孝为名,兵临建康城。谢安和王坦之出城迎接,周围都埋伏着刀斧手,随时准备把他俩剁成肉泥。

但谢安很从容,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意思是,有道的诸侯都镇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

一句话,让桓温愣住了。昔日手下的小司马,竟如此旷达、自若,这么忠义之人,怎能杀之?桓温随即笑道:“老朽也是没办法啊。”命刀斧手撤下。

桓温死后,谢安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重用了他的弟弟桓冲。桓冲知道自己德望不及谢安,便乖乖地镇守边关。一时,东晋出现了一个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淝水之战

晋军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军队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带领百万大军,想一举吞并东晋。这一次,东晋的八万军队,又该如何应对百万敌军呢?

公元383年5月,战斗打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军队挨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过不去。谢玄就派了说客,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应速战速决,能在一天之内消灭我们最好。你们现在的排兵布阵都是打持久战的节奏啊。不如这样,你们往后退一些,让我们过去,咱再好好打一架,那多过瘾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苻坚同意了。他打算等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铁骑击杀,一举可胜。

结果,事与愿违,这一退阵脚大乱。前秦军队来源复杂,有些还是晋朝的俘虏,人心不稳。有人趁机起哄:秦军失败了。后面军队又没手机、微博,不知道前方信息,一看退下来了,好吧,为了活命,跑吧。

苻融死了,秦军越跑越害怕,越害怕越跑。夜晚露营,远处风吹草丛沙沙作响,鹤群还叫了两嗓子(风声鹤唳),秦军一看,晋军来了,兄弟们,继续跑吧。结果,又冷又饿,又困又乏,八成秦军在东晋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逃命马拉松赛中累死了。

相关参考

7元帅200将军参战

核心提示:青杠坡战斗也被称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高级别的战斗”,这是为什么?这是我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可谓将星云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3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

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为何要讲秦将孟明视的典故

核心提示:19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同志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王任重随行,王的日记里记下了毛泽东同志一路同他的谈话。毛泽东同志讲了秦穆公用大将孟明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后来在伐晋战

晋国介子推因不想当官被逼死了的古代孝子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

同从 ”木匠”成为国家主席

李先念是一个木匠。刘少奇也是木匠出身,至少通晓木工活。1951年夏的一个傍晚,刘少奇看到中南海迎熏亭正在修缮,忍不住走过去干了起来。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主席。1983年6月

同从 ”木匠”成为国家主席

李先念是一个木匠。刘少奇也是木匠出身,至少通晓木工活。1951年夏的一个傍晚,刘少奇看到中南海迎熏亭正在修缮,忍不住走过去干了起来。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主席。1983年6月

因不想当官被逼死了的古代孝子 介子推简介

...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

因不想当官被逼死了的古代孝子 介子推简介

...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灯的来历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借东风的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设计了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桥段,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孔明借东风表面上来看是孔明设坛施法求来了东风,使得赤壁之战中孙刘联

哪位中将的两位部下分别成国家主席和国防部长

核心提示:秦基伟后来成为共和国第七任国防部长,遇见此人都是毕恭毕敬,先敬礼,再握手。詹才芳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陈冠任,原题:这个中将的勤务兵成了上将,两部下一成国家主席,一成国防

红军时期蒋介石曾出10万大洋买哪个开国元帅的人头

  红军时期,他的人头跟毛泽东一个价,值10万大洋。他也经历过人生最低谷,把部队全打没了,毛泽东送他一句话,让他享用一生,他就是经历五代领导人而不倒,手下出过一个国家主席和一个党的总书记的徐向前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