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三请诸葛亮

Posted 茅庐

篇首语: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为何三请诸葛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备为何三请诸葛亮

2、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势力大,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投靠刘备?

刘备为何三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妇孺皆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帝业的故事,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态度写得栩栩如生,把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关羽、张飞的居功自傲描绘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段“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加以艺术构思而创作的。但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顾茅庐”?学术界各有说法。

《三国演义》中关于这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带领军队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主动登门去见此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见您。”可见,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说明是在茅庐中相见。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几句话,证据确凿。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了《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论天下形势的内容记载得更为详细。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困难重重,急需人才,从情理上看,“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过怀疑。

但现在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难以令人相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其意,他岂能大摆架子,而不抓住这个可能失去的机会?当时的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声下气地苦求?虽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不合乎情理的。

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景。《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马上就要对荆州发动进攻。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刘备。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根本不重视他。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今政局的对策,才使刘备逐渐信任他。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从诸葛亮本身的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才逐渐有了很深的感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见,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后来非常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是“一见”,是“再见”,还是“三见”,这只有当事人知道了,然而,“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吸引了无数人。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势力大,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投靠刘备?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势力大,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投靠刘备?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恭请卧龙先生,诸葛亮感其诚心,最终相见,在茅庐中与刘备谈三国局势,最后选择跟随刘备,奉其为主,鞠躬尽瘁。

当时的刘备,虽然已有一定势力,但是和孙权曹操比起来,不过了了,说是被诚心打动,那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化戏剧化,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在局势下做出的最适合他的选择。

诸葛亮是个极其厉害的谋臣,但是谋臣,需要遇上一位能够让他发挥全部才能,而不需要顾忌上下级关系的主子,曹操疑心太重,孙权格局太小,而刘备,只要有了诸葛亮这个谋士,就要全心全意仰仗他。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所图甚大,眼界甚高,他要将一个尚不强大的势力发展壮大,他想做的,是东汉末年的管仲之流。

谋士选择主子,先看主子想要的治国方略,刘备从一开始,表面功夫一流,不论是投靠哪一方,都站在道德制高点,没有留下被人说道的地方。

刘备起兵的名义,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借口,他的治国理念或许并没有多大优势,但显然不是以暴制暴,强权政策,相比曹操和孙权的治国理念,刘备是符合诸葛亮的要求的,但那也只不过到了及格线。

刘备的加分项,在于他的性格,还有知人善用,礼贤下士。

刘备是个聪明人,他很会笼络人心,关羽和张飞,草莽结义,便跟随了他一生。

刘备的性格是并非是纯粹的光明磊落,他该低头时会低头,该抬头时会抬头,很会顺势而为,刘备的城府很深,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在没有诸葛亮之前,他算得上是颠沛的,弯路走了很多,但是他对于自己想法始终坚定不移,失败那么多次,还是始终坚持,坚韧不拔,屡败屡战,这些都是他性格上的优点。

而刘备的知人善用,礼贤下士,刘备是做的最好的,曹操识才,却没有刘备爱才,他手下的大将,都是他笼络下来的,不论何时,他都会重用手底下的人才,三顾茅庐求一人才的主子,并不多见,何况态度谦逊,却也不低贱,不卑不亢。

在群雄相争的时候,刘备从未杀过大臣,在因为赵子龙救阿斗遭遇危险的时候,刘备气得要摔死阿斗,不论是真是假,哪怕是做戏,也是做到极致了,对下属能这样看重,是曹操和孙权怎么都做不到的。

相关参考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为何没称帝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尽管刘备也考虑到诸葛亮的权力过大问题,但是出于北伐中原这样的军事战争,也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刘备还是将军权交给了诸葛亮。在刘备嫡系相继陨落,益州本土派支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势力大,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投靠刘备?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势力大,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投靠刘备?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恭请卧龙先生,诸葛亮感其诚心,最终相见,在茅庐中与刘备谈三国局势,最后选择跟随刘备,奉其

诸葛亮为何能让刘备倾心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智者,早期的他隐居隆中,却胸怀大志,赢得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后来随着刘备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刘备死后受命辅佐刘禅,成为刘备的肱骨之臣。那么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位盖世奇才,他在乱世生存中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同东吴重签和约

刘备兵败吴国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也谨遵先帝遗愿辅佐刘禅。按理说,关羽、刘备之死都和东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对吴国应该怀有深仇大恨才对,然而不久之后,诸葛亮为何又同吴国签订和约?刘备死后,刘禅

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出战

公元221年,刚刚登基称帝的刘备统帅国中大部分兵力,以为报仇为名义,开始大举进攻东吴。不料吴军以逸待劳在第二年夏天大破刘备,刘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有很多人认为刘备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带随军出征,这也是

刘备为何不信鲁肃能成事?个人偏见?

诸葛亮看重鲁肃,但刘备不看好他,总觉得他不能成事。那么,刘备不用鲁肃是信不过诸葛亮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就有个说法,还是刘备自己说的:“孤之有孔明,如鱼...

刘备为何不信鲁肃能成事?个人偏见?

诸葛亮看重鲁肃,但刘备不看好他,总觉得他不能成事。那么,刘备不用鲁肃是信不过诸葛亮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就有个说法,还是刘备自己说的:“孤之有孔明,如鱼...

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曹操、孙权

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辅佐刘备,就是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到,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三顾茅庐”只不过是为了诸葛亮投奔刘备,司马徽、徐庶和诸葛亮施展的一计而己。东汉未年,天下大乱,

诸葛亮为何违背刘备遗嘱重用马谡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

刘备打仗为何从不带上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是历代文人的偶像,因为他做的事情千年来只有一例。诸葛亮是读书人,他的理想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辉煌。诸葛亮的待遇是非常的不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这是皇帝请大臣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