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立国之本是正统性
Posted 先帝
篇首语: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汉立国之本是正统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蜀汉立国之本是正统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V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
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可以看到诸葛亮当政之后的作法是完全按部就班来的。不过其中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不可行了,因为荆州此时已经在东吴手中了,此时便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一途了。
外结好孙权,内政理之后,这样就该开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了。西羌由于马超的原因,一直都很支持蜀汉政权的,而南中的少数民族,就不是能抚平的。因此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七纵七擒,南中平。这样,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从表面看来,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V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知道,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都是很贫瘠的,很少开发。至于蜀地,虽有天险,但是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就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很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发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但是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发展,等到你发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就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仅如此。
此时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已经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虽然再度和吴国联盟,但是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御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
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
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
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纵使时隔近两千年,每读出师表,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出武侯之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之情,千古之情。
蜀国内部,反对和阻挠北伐的派系一直存在。尤其是本土的川系,反对北伐是出于其地主集团的自身利益。这些集团在蜀地拥有土地家业。即使蜀国灭亡,投降魏国或西晋仍可安心做大官。而开战不光有危险,还损害其经济利益。
当然,北伐对蜀国的经济有一定副作用。史家并不讳言,在历时多年的北伐期间,一段时间内蜀国百姓面有菜色。但是,相对于不北伐的亡国亡土,流离失所要好的多。而且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也很注意修养生息。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这说明北伐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倘若诸葛亮的北伐比纯粹发展内政更损害百姓利益,令百姓怨声载道,绝不会为其立祠至千百年后。
北伐当然不是轻易,而是充满风险。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后方安安稳稳做太平丞相,把握大权,当然比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决战沙场更符合其利益。然而诸葛亮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崎岖的路。平生之愿?报先帝之恩遇?还是为了天下人......
六出祁山历时七年,星殒五丈原。诚如杜工部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相满襟。
渭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中,年54岁。之后,姜维的北伐也被迫终止。于是西晋使邓艾钟会攻蜀。彼时,蜀国并非无兵无粮,成都亦是天下闻名的坚城,何况外头还有姜维守住各处关隘。但投降派却马上就劝阿斗弃械。蜀汉从此灭亡。
天险可守,人心不可守。自古皆然。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 曹魏与东吴以及蜀汉谁才是正统
【剧照 曹丕】 文/纪年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 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张角率先喊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百孔千疮的汉政权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诸侯觊觎。 终于董卓带领一支西凉军打着「 ”勤王”口号奉诏入京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逐渐掌控朝权。才有了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王允利用貂蝉反间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最终董卓被杀。结束了三年的「 ”董卓乱政”,也把东汉时局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曹操灭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吴蜀联盟赤壁一战鉴定了三国鼎力之势。 据史料的记载,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 ”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 ”蜀”史称蜀汉,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正统。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写的多是褒蜀汉贬曹魏,相对孙权评论极少。 首先看孙权,与朝廷山高皇帝远,应时代要求成为一方诸侯,即便是后面的「 ”吴王”也是曹丕「 ”册封”而来,所以充其量只是诸侯,自然与正统毫无关系。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打着「 ”匡扶汉室”的旗号名正言顺的进行招兵买马,攻城掠地。公元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在洛阳称帝,刘备以「 ”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于第二年在成都称帝。 此时此刻,被迫退位后的刘协并没有死,刘备即称帝了。这就是僭越了,因此,从法理角度上来说就属于名不正言不顺了。 没有程序正义,没有实质正义。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这个皇帝是怎么来的,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胁迫汉献帝禅让来的,走的是律法仪规,曹魏是名义上与实际上的正统。 曹魏实行的依然是汉朝礼仪纲纪。 曹丕不论声望,才能,功勋还是军中威望都比不上曹操,只能称帝。改朝换代才能培养提拔自己的势力,褒奖安抚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将,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根基才能有所作为。 那么曹丕的称帝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注:原创文字-此文已在简书发布相关参考
【剧照曹丕】文/纪年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张角率先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百孔千疮的汉
【剧照曹丕】文/纪年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张角率先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百孔千疮的汉
明朝政权是在异族统治后光复中国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正统性最强的朝代之一,与汉朝相匹敌,唐宋皆有所不及,而我们所说的王朝的正统性,实际上就是政权来源的合法性。这种立国基础既给明朝打上了鲜明的汉族民族主义
读完不平等条约的感受领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是我们祖先用鲜血和生命为子孙后代换来的最宝贵的资源,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子子孙孙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与睿智来经营这片热土。我
#信结天下#包括诚信结于内政,诚信结于外交,诚信结于君臣,诚信结于百姓等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最早提出的构建诚信社会的治国理念。信结君主。管子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他强调君主之贵,贵在推诚布信于
清之所以一定要灭掉准噶尔,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到了你死我活,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二者并没有任何恩怨,有的只是利益冲突满清的立国之本就在满蒙联姻,而葛尔丹其目的恰恰就是进一步统一蒙古诸部,重现其
核心提示: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件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结论是:“兵民是胜利之本。”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本文摘自:人民网-中国
前言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
求关注:文章不写一句空!01.晚清传奇左宗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晚清重臣中最老成的是曾国藩,但最有侠气和肝胆的,却总是左宗棠。以上一副对联,体现士大夫的风骨和境
>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早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上力量,16世纪,大名织田信长建造了一种名为“安宅船”的铁甲船,装备多门火炮,可看做日本海军的雏形。到幕府末期的“黑船事件”中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