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蜀国之败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Posted 人才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蜀国之败诸葛亮脱不了干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蜀国之败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2、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蜀国之败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蜀国的失败,与其说是输在军事上,不如说是输在人才上。

有一句话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的就是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局面。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无论政治、军事都不可为。再加上蜀国地小人稀,虽然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姜维九伐中原,可是光复汉室终究是一句空话,到最后,只能被魏国灭掉。

那么,为什么魏国就人才济济,而蜀国却人才凋零呢?

这个,首先有地理上的原因。

在三国时代,中国的文化发达地带还是魏国占领的中原地带。我们且看曹操手下的人才,光颍川就贡献了很多人。荀、荀攸、徐庶、钟会、钟繇等都是颍川人,而这些人无不为曹操所用。

那么,为什么这里出这么多人才呢?

这就和历史的因袭有关。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有一个逐渐蔓延的效应的。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起初就是河南、陕西、山东一代地方,到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南迁,才逐渐发展到南方。南宋南迁之后,后来,江浙文化才逐渐和北方相提并论。晚清时期,随着湘军的崛起,湖南的文化才正式崛起。

在蜀国的老营四川,也存在这个现象。蜀地当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不能和中原相提并论。

而刘备建国四川,最初是诸葛亮的谋略。这一谋略虽然确保了刘备进可攻,退可守,但也局限了蜀国的发展。

可以说,蜀国从一建国起就先天不良。蜀国经济不行,培养人才就有难度。再加上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是外来人,可能对当地蜀人也存在轻视。这就像蒋介石最初到台湾的时候一样,用的基本都是大陆带过去的人。但带过去的人毕竟有限,当这帮人老了之后就会出现人才匮乏的不足。我们从当今台湾人才不足的局面,也可看出历史的相似。

另一个导致蜀国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诸葛亮诚然很有才,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事必躬亲。史书上说,连某某小兵被打了二十军棍,这种小事的落实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他手下的人才得不到锻炼。他认准了姜维,潜心培养姜维,但一个姜维毕竟改变不了蜀国的局面。

反观曹操,用人就能够不拘一格。敌方的降将、叛臣,少数民族的人他都能用。比如张A,本是袁绍手下大将。关羽也曾在曹操手下效力。曹操手下能够独挡一面的人太多太多。他死后,司马懿还能够与诸葛亮抗衡。

但诸葛亮则是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过问。诸葛亮生平谨慎,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但同时也过于正。但用兵则是正奇相辅才好。比如魏延曾经给他献计,兵出斜谷直逼长安,但诸葛亮不能采用,认为太冒险。不少历史学家都为魏延喊冤,觉得魏延的才能实在是没有发挥出来。而这也跟诸葛亮的性格有关。

你想想,如果你的领导关心每一件小事,你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么?

长期的结果就是蜀国上下全部仰赖诸葛亮一人。一旦诸葛亮身死,蜀国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三国,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蜀国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次之,230万人;魏国最多,约443.3万人。

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

至于吴国的人口数量,是比较难翔实的。有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另一本史书记载了灭亡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与242年的数据相差无几,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

西晋时期所著的一本书籍记载,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国人口,共94.3万户人家,537.3万口人,而另一本史书记载的人口数量也是吻合的。算下来,魏国大概就有66.3万户人家,合计443.3万口人。

根据以上数据,大概也能从中粗略判别出国家实力强弱,毕竟在劳动生产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着国家实力强弱。蜀国人口最少,实力也是最弱的。而恰恰蜀国也缺乏能够把羊羔训练成老虎的将领,所以相较其他两个国家,处处落了下风。其实就蜀国的得力干将来看,个个都不弱,可关键是别人家的得力干将也不弱啊,两相比较,蜀国的得力干将并不比其他两家占优势。

这一点,后期主政的费伟洞若观火,每当姜维想大肆举兵北伐的时候,费伟都不会批准,即便批准了,兵马也不会超过一万,他还经常劝说姜维:“论才干谋略,我们比起丞相差远了,他都不能做到的,我们又怎么能成功呢!还不如好好地保家为民,何必老想着要跟他们决一生死呢。”

蜀国实力最差,想要统一天下那只能找一个国家来合作。诸葛亮在这一点很机智,为了联合吴国,他老早就制定了一份瓜分魏国的计划。不过两国虽然一直联盟,隔阂还是很大,在不同的立场下,制定的攻魏计划从未成功过。

浮沉几十年,姜维看在眼里,也都明白实力悬殊,可他偏偏等到蜀国灭亡之前,才幡然明白过来,可惜已经迟了。

在蜀国灭亡的事情上,姜维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一个用兵太频繁,另一个是放弃了险要的关隘。

关于频繁用兵,廖化劝过他:“打仗时智谋不如对方,兵力也不如对方,这样打仗怎么行呢!况且战争连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何必去做这种无益处还劳民伤财的事情呢?”可不是嘛,从221年到蜀国灭亡,蜀国百姓户数增加了大约40%,而人口数增加只有4%,这可不就是穷兵黩武的危害吗?

而他的另一个错误显然也是致命的,他认为传统的部队分散驻守是消极抵御的姿态,于是下令把兵力全部集中起来,驻守在汉寿和乐城两处,而这个措施,等同于直接抛弃了重中之重的汉中。

果然,魏国已经在商量着攻打蜀国的事宜了:“现在吴国难攻,不如先进攻蜀国,大概算了一下,蜀国有十万兵马,驻守他地的有四万多,剩下可以打仗的只有五万。现在我们又把姜维困在了杳中,他顾不过东边,我们现在抵达守卫空虚的骆谷,然后伺机袭击汉中,必定能够拿下蜀国。”

其实单纯论姜维的人品,那绝对是作风正派的君子,那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对臣僚同事谦恭有礼,吃穿用度都格外简朴,家里没有养着多余的妻妾和歌姬舞姬,可以说,像他这样勤奋好学清廉节俭的人,实在是这个时代的表率。”

尽管如此,他的高尚品格依然掩盖不了他犯下的错误,有人直接把蜀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他,其实这样说很偏激,即便没有姜维,风雨飘摇的蜀国最终灭亡也是注定的,只是他的错误将灭亡的速度加快了而已。(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相关参考

张飞的死亡真相 幕后凶手是诸葛亮

三国时期,张飞是蜀国的大将,但是张飞的死亡真相却让世人不理解。为什么张飞会被范疆、张达两人所害。当然也有很多历史爱好者揣测张飞的死因。有人质疑张飞的死因跟诸葛亮脱不了干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就跟

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三国,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

张飞之死竟是刘备诸葛亮的算计

最近笔者在读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著作,看到一位汪姓学者撰文写到刘备实际上参与了剿杀的行动。当时大为哑然,看了之后觉得极为有理有据。不久之前,这位学者再次发文写道,关羽之死同样与刘备脱不了干系,并且与也有

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跟张飞之死脱不了关系

张飞原是幽州涿郡人,家世颇丰,曾经做过屠夫,也卖过酒,爱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他天生豪爽,一身热血,遇到皇室破落户刘备和逃难而出的关羽后,豪情冲天的他被他们二人折服,桃园三结义后更是将他们看作至亲好友,

与一位极品女人脱不了干系

北魏献文帝死亡之谜:与一位极品女人脱不了干系  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

姜维深得诸葛亮真传,为何却挽救不了蜀国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死与一个女人脱不了干系

北魏献文帝之死与一位极品女人脱不了干系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开阔胸襟与丰功伟绩,历代女性几乎无

孙策之死和曹操脱不了干系吗? 孙策怎么死的

在《三国演义》里孙策还是比较受大家喜爱的。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怎么死的呢?很多人觉得如果孙策没有那么早死说不定还能和曹操抗衡。孙策之死和曹操必定脱不了干系。12人小编为你分析。孙策怎么死的:被许贡门客

为什么说“五胡乱华”曹操脱不了干系?曹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为什么说“五胡乱华”曹操脱不了干系?曹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五胡乱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为凄惨的时代。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内斗不止,国力衰弱。匈奴、羯族、鲜卑、氐

与一位极品女人脱不了干系 北魏献文帝死亡之谜

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开阔胸襟与丰功伟绩,历代女性几乎无人望其项背,然而史书却没有留下这位“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