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马谡关系如何 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我走在逃离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马谡关系如何 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刘备马谡关系如何 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
刘备马谡
刘备在临死前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可以自取之外还特意提到了马谡,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那么马谡到底是谁呢?刘备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要特意提到他呢?而且为什么刘备会认为马谡的才能有限不能重用呢?
马谡的画像
首先来说说马谡,他是刘备的手下马良的弟弟,在刘备入蜀的时候就在刘备的手下办事。马谡为人才气过人,而且对于军事谋略也是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很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觉得马谡是值得培养可以信任的,后来在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时候还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放了孟获。但是后来在一场诸葛亮出兵讨伐曹魏的时候,特意提拔马谡为将作为先锋,或许是马谡急于立功想要将张A一网打尽,所以依仗南山之地势,在山上扎营,但是结果被张A大败,因此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自己也被诸葛亮斩首。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看出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重用呢?其实这和刘备的性格有关,他不喜欢那些能言善辩但是实际行动少的人,相比起来他更喜欢那些说的少做的多的人,也是因此庞统、蒋琬这样不喜欢做小事的大才一开始都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因此马谡也是如此,但是和庞统蒋琬不同的是,马谡确实才能有限,经验不丰富,刘备这么说他也不算错,而且刘备知道诸葛亮很器重马谡,有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想法,所以为了避免以后蜀国会落到马谡这样“纸上谈兵”的人手中,刘备才特意劝告诸葛亮。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三国时著名的战略要地。其山势高耸,悬崖陡峭,最狭窄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往今来,大大小小无数恶战在此发生。
街亭遗址
话说刘备去世之后,刘禅刘阿斗登基。因为先父临死之前千嘱咐,万叮咛,所以刘禅对诸葛亮尊敬有加,政治军事,大小事务,都要请教诸葛亮。蜀国境内休养生息,不几年后就国泰民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并没有偏安一隅,心中常常回响起刘备遗志。建安六年,诸葛亮厉兵秣马,率蜀国大军北上伐魏。一路之上,蜀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的沿途百姓人心。于是每仗必胜,魏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魏明帝得知后寝食难安,后来手下有人说张A熟读兵法,可敌蜀军。于是魏明帝派张A率大军前去抵抗。诸葛亮深知张A用兵如神,非等闲之辈。于是派出得力战将马谡出战。
谁知蜀军久无败仗让马谡十分轻敌,他认为区区张A完全不必放在心上。王平曾在魏国效力,深知张A之勇猛,于是劝马谡万万不可轻敌,但马谡完全没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王平过分多事,他斥责王平道: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我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有见过?需要你来教育我?
王平只得作罢。
自古骄兵必败。马谡当然也是如此。张A大军压境之后,断掉蜀军水路,马谡被困,援军无法赶到。后来自己率领几人杀出一条血路逃出。不过,他还是没有逃过军法的处置。
刘备的谋略
也许有人认为刘备就是凭借着乐善好施,宽厚仁义的性格,聚得一众兄弟为他办事,然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说到刘备自己真正的谋略,是比不上同时期的北魏曹操和东吴孙权的。然而不然,刘备确实有着常人所不及的谋略和眼光,同时他也懂得如何韬晦自保,从而在将来锋芒毕露。
刘备
刘备的智谋是贯穿他的一生的,从刚刚加入群雄逐鹿的浪潮之时,他就懂得利用憨厚仁义的幌子骗过如饿狼般的敌人。有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那就是吕布。吕布同刘备一样,多次跳槽,先是丁原后是董卓,但他最后失败了。因为吕布太过于招摇了,他得了便宜就会谋害前任主子,待到自己实力壮大了又四处谋取更大的猎物,最后被曹操视为眼中钉,给杀了。
刘备不同,他在投奔一个主子之后,不是得了便宜就反咬,而是暗地里求取发展。最后在做好表面公关后,名正言顺地去找下个老板。如此以来,刘备就是在各路诸侯的眼皮底下,渐渐发展了自己的实力。
当然刘备的智谋不至于这种小心思,由于受到小说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刘备的江山多是诸葛亮出主意打下来的。实则不然,至少有三个大的战役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首先是荆州,大背景的确是诸葛亮的功劳。不过却是刘备自己看准了时机,在赤壁之战后顺势拿了荆州,直叫东吴跺疼了脚。第二个益州和第三个汉中,都是刘备亲率大军征讨,诸葛亮只是被他放在家里管理后勤。在这两场战役中,皆是刘备亲力亲为,无论任用人事还是战事布局,无不没有他的影子。而这三场战役下来,基本上让刘备拿下了大汉的半壁江山。所以说刘备的谋略不在其他二位枭雄之下,他看的准时机,懂得韬光养晦,知晓眼光得放的长远,在群雄共舞的乱世争的一席之地。
刘备称帝了吗
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于是曹丕成了原来三国之中第一个称帝的一方。就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也紧随其后称帝,定都成都,国号为“汉”,定年号章武,也就是章武元年。
蜀主刘备
至于刘备为什么会称帝,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刘备早先的确打下了辽阔的势力范围,有了足以称帝的实力和底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顺势夺取了荆州从此奠定了他三分天下的实力。随后西取四川拿下益州,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甘肃湖南等地均归属于他刘备。更别谈后来关羽“威震华夏”之时杀于禁夺取了广袤土地,连实力强大的曹操都被蜀军打得连连败退。实力如此之大,怎会不让刘备心生称帝之意。
第二是北魏的曹丕已经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魏”。这样就令原本刘备意欲匡扶的汉室就此在汉献帝手中灭亡,刘备始终打着的旗号也就在此出现了漏洞。于是众臣力荐刘备也称帝,一者可以与北魏抗衡,作为汉室宗亲必须要延续汉室的天下。二者刘备称帝可以抚恤了这些跟着他多年辛苦劳累的老臣们,毕竟开国功臣的帽子还是很大的。
第三,就是刘备个人的想法了。看着挟天子的北魏居然直接丢弃了这个工具自己称帝,让深处南方一直恪守本分的刘备如何不眼红。如果说刘备对皇位没心思那是不可能的,当了这么多年的主公和王公,权利欲早已膨胀。从刘备小时候就放出言语,自己将来是要坐帝车的人,便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有这个欲望,只是他克制了而已。所以说刘备称帝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刘备是哪国的
从公元纪年起的第二个世纪开始,中国从原本大统一时代的秦汉渐渐走向分裂,形成了多国乱斗的局面,这种纷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三百年之后的隋唐时期才结束。天下分崩,群雄逐鹿中原,都为着各自心里的盘算的计划倾出兵力,老百姓的生活自然是朝不保夕,更别谈基本的生活保障了。面对着国家日渐式微的现实,一个人自小开始,就怀揣着报国救世的梦想,他就是刘备。
三国时局图
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的东汉王朝,老家在幽州的涿县,就相当于现在涿州市的所在地。刘备老家处在华北平原的西北部,交通可谓是便利的,而且这里汇聚着丰厚的灵气,要不然是不会出了众多人杰。除了刘备,还有郦道元、卢照邻、贾岛,更有后世帝王赵匡胤。只不过是刘备率先吸收老家的灵气。本是东汉公民的刘备眼看国家分崩离析,各路诸侯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意欲对中央王朝不利,所以心怀天下的刘备悍然起义匡扶汉室。
后来的刘备虽然受过很多苦,时常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拖家带小地东奔西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在赤壁之战后熬到了头,不仅借机问东吴“借下”荆州,又取下益州,夺下汉中。刘备一下子做大到可以和其他两路势力齐平的地步了。不过在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了他,所以东汉王朝也就此灭亡了,刘备的东汉公民身份也到头了。刘备不是东汉的人了,他自己倒是也称了帝,国家叫蜀汉。所以刘备从公元221年开始就是蜀汉的人,虽然只做了三年皇帝就去世了。
刘备打东吴
刘备之所以要攻打东吴,战争的导火索在于刘备的结拜二弟兼大将关羽在麦城被东吴擒杀,而且关羽的首级还被割下献给了北魏曹操。至少在情义上,刘备是对东吴孙权恨之入骨了,彼时的刘备真是气过头了。所以当东吴提出和好罢兵之时,刘备直言除非他死去,否则是不会考虑罢兵一事,他要孙权伸长了脖颈等着他来取其首级!
夷陵一战
于是刘备几乎是带上了所有家当跑到东吴的家门口开打起来,在战争前期蜀汉的部队也的确是势如破竹取得了优异的战绩。但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双方军队在夷陵僵持数月,最后在七月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刘备驻扎在林中的连营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用火攻击败。蜀汉军队被打的所剩无几,刘备携带剩下的力量来到白帝城,并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托孤诸葛亮后,病逝白帝城,
那么真的只是刘备意气用事,造成了这样令人惋惜的局面吗?身为一国之君,半生戎马的刘备真的就看不到其中利害?其实不然。刘备用兵东吴的确有他为义弟报仇的成分在,通过这种手段也能够达到激发将士斗志,表现自己仁义的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北魏处于内乱,不能迅速对南方战事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蜀国在经历多年的经营后实力的确胜过东吴的,不然就不会有战争前期一边倒的局势。所以刘备所选时机是正确的,而错就错在刘备对东吴的实力过于低估了,这从他对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的不屑可以看出。而且东吴虽然实力不够与蜀汉相争,可是他还是有实力自保的,刘备就败在了战术不精上。
因其与马良的良好关系 诸葛亮为何重视马谡
刘备永安宫托孤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①!”马谡何人?以致令刘备如此眷顾,直至临死前,依然还念念不忘。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良之弟。马良兄弟五人,都因才能而出名,尤以马良最为出色。刘备占据荆州时,马谡随兄长马良投奔到刘备麾下,马良官至侍中,是刘备的重要幕僚。马氏兄弟中最有才能的马良仅是侍中,说明弟兄五人的才能有限。马谡以从事身份随刘备出兵益州,曾担任绵竹、成都两县县令,后升调越嶲郡太守。
马谡被杀时三十九岁,刘备对诸葛亮说及此人时,是三十三岁。西蜀朝廷中王侯将相比比皆是,刘备都没有提及,独对一个边远地区的年轻郡守十分在意,不反常么?这得从诸葛亮同马良的关系说起。据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推测,马良“与诸葛亮是结义兄弟,或者结为儿女亲家,因之马良将诸葛亮称为尊兄②”。以尊兄称呼诸葛亮者,除了马良外,西蜀满朝文武中再无他人,所以裴松之大致没有说错。刘备之所以特别提出马谡不能大用,就是考虑到自己身后,诸葛亮因为与马良非同寻常的关系而重用马谡。
诸葛亮当国之后,并没有遵照刘备叮咛,而是立即将马谡调任参军。东汉时没有参军一职,曹操以丞相身份总揽朝政时设此职务,意为参丞相军事,诸葛亮遂加以沿用。参丞相军事参与到什么程度,没有定数,完全看丞相对他的信任程度。马谡担任参军后深得诸葛亮信任,以至于经常整天在一起谈论不休③。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诸葛亮置满朝送行文武大臣于不顾,将马谡拉上自己的车辆说:“虽然相议了几年,今日临别,请你给我再献良谋。”马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④。”
马谡所说的是军事常识,已经在一起议论了几年,还有拉上车辆再议的必要吗?既然有必要,马谡又是参军职务,何不带其一同出征?不带是没有必要,最后交谈只能是一种借口,用拉上自己车辆的特殊礼遇,向朝臣放出氢气球,用意在于暗示众人:他要破格启用马谡,你们得有思想准备。果不其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顾高级将领的一致意见,坚决排斥宿将魏延或吴益,而提拔马谡担任督前部一职。督前部相当副帅,或者是前敌总指挥。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给予的期待。
注释:
①见《三国志·马谡传》
②原文为:“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见《诸葛亮集·马良与诸葛公书》,书中有“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句。
③原文为:“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见《三国志·马谡传》
④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
相关参考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
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失败,壮志未酬,气恨交加去世。在临死前,他该有多少话要交代啊。可为什么别的话不说,却偏偏给诸葛亮说一句“马谡不可大用”的话,仿佛他已经预测到未来马谡会“失街亭”一样。难道刘备有这么神吗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具有过人的智谋,用兵一直非常谨慎,基本不会进行冒险的军事行动。刘备去世前,将诸葛亮叫到床边,除了让他好好辅佐阿斗外,还特意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马谡。虽然刘备在智谋方面比不上诸葛亮,但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
刘备一生最信任最看重的人,当然是诸葛亮。诸葛亮有什么特点呢?诸葛亮有忠诚之心,有高尚的品德,有料定三分的才智,有孤身入吴的胆略,但是最主要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做事情兢兢业业。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事无
荆州不仅死了关羽,还让隆中破产。可以说是丢人丢地盘。毕竟蜀汉名将唯羽。夷陵把刘备打得仅以身免,四方精锐全死光,剩下的名将也死得不少。出师表也写得很清楚。失街亭不过是失去前进的要塞。军队主力尚在,还从凉
刘备在临死之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此,人们在探讨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时,往往都认为是诸葛亮“大用”了马谡。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让马谡去守街亭,并不是什么“大用”,而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
在后世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一个最高智慧和最高品行的化身。他与刘备、刘禅父子的君臣关系被后人誉为千古君臣的楷模。在三国群雄的逐鹿中,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甚至赤壁之战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借东风恐怕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