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袁绍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

Posted 士人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与袁绍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与袁绍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

2、历史人物 强大的袁绍为什么在曹操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曹操与袁绍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

“孟德,我是你大明湖畔一起捡肥皂的本初哥哥啊!”

“去你的本初哥哥,我心里只有中出哥哥!”

开篇理清背景。

在汉末想出人头地,比其它朝代难,宋以后,出来混基本两步走,比如说小明同学想出人头地,第一步先苦读几年考科举进入官僚系统,有了官位,第二步就看个人能力,搞政绩、搞人脉、搞站队,赌赢了,官就做得更大,继续三搞,如此往复循环,直到官位升无可升,只好像袁世凯一样搞皇帝了。

而汉末的游戏规则更复杂,如果小明生在明清,除非他爹是重犯之类的小概率事件,小明无论是平民还是权贵,家里是富是穷,都可以考科举,所以明清多有清苦出身的朝中大员,如果生在汉末就悲剧了。

汉末是三步走,在获得官位和三搞之前,第一步要获得一定的“声望”,才可能被举“孝廉”或“茂才”进入官僚系统,而汉末的“声望”基本等同于士人圈子对你的评价,家世背景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小明没有出身在士人家庭,背景不够硬,多半要被官场拒之门外,所以汉末很多有能力的地方豪强和寒士无法进入官僚系统,或者进去了也只能混到“吏”的级别,社会上升渠道断裂,阶层板结,低层出身的精英无法被消化,像小明这样的人想出头只好投奔黄巾,黄巾之乱有别于单纯的农民起义,而是部分豪强和寒士中的精英借农民起义,反制士人门阀。

那汉末的“声望”系统又是怎么形成的捏?

古代君权社会,最理想的状态,皇室一家独大,百姓均分土地,产出税赋,百姓中的精英通过考试成为官僚,辅佐皇室。皇室百分百控股,控制董事会,官僚是公司高管,没股份但收入不错,只有百姓苦逼农民工。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土地控制在谁手上,如果说古代国家是一个公司,土地就是股权。

当然,上面说了,皇室完全控制土地,实现控股,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是东汉光武以来,刘氏与豪族共天下,刘秀为了跟豪族融资,在二级市场各种抛售,导致豪族们手里捏着更多的股份。

到了汉末,皇室已经无法控股,当初二级市场的豪族小散们,已经成为基金级别的士人门阀,进入董事会跟皇室平起平坐了。

但士人们还是不爽,董事会的权力结构,最早是由皇室定的,按这个结构,就和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大佬一样,马厂长们虽然没有控股,但手里的股份有更大的投票权,真正话事的还是他们。凭毛握着一样的股份,你投票权更大呢,民主何在?

于是士人们另立中央,依靠公知自媒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只要皇室出台让士人不爽的政策,就唱衰做空皇室,同时通过舆论与人事挂钩,控制人事部门,副总以下职位都被士人垄断。皇室也不傻,重用董办宦官,又把外戚安插到财务部门,用董秘和小舅子们对抗士人。

这就是汉末“声望”系统的由来。

md终于介绍完背景了。。。

汉末群雄,起家最艰难的是皇叔,卖草鞋出身,连平民都不是,是被打压的商人阶层,老曹虽然好点,也有自己痛处。

老曹的家世,妥妥的董秘王党出身,按理说是混不进士人圈子的,也就无法获得“声望”系统加成,进而仕途受阻,搞不好要切jj,跟人妻说再见,才能进入董办混出头。

但枭雄就是枭雄啊,宁死都不抛弃对人妻的爱好,选了一条艰难的漂白之路。

这时候袁绍出现了,一直到入主兖州之前,本初哥哥都是老曹的好伯乐,没有跟本初哥哥捡肥皂的交情,“浊流”老曹连漂白的机会都没有。

袁绍为毛给老曹漂白的机会呢,因为袁绍自己的底子也不干净,他是庶出,理论上不能继承家业,但常委家的私生子也总归有很大的能量,除了传统靠演技拼孝道博声望之外,也积极培养自己的派系,“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正好此时士人受到党锢余波的冲击,袁绍这支少壮派冲在对抗宦官的最前面,名声上又赚得盆满钵满。

袁绍羽翼丰满,反过来以少壮派力量威胁袁家元老,立不立我,不立我就带小弟们干袁术。袁党少壮派内讧,王党和其它世家自然笑开花,袁家元老们一琢磨这样就亏大了,只好扶正袁绍。

老曹也是袁绍游侠少壮派的一员,且为老大哥冲锋在前,棒杀蹇硕叔父、陈武案上书呛声,专做士人们拍手称快的事。老曹一个宦官家庭出身的家伙,欺师灭祖拿宦官刷声望,老曹的宦官爷爷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气死。

投靠老大哥,有得也有失,从“故世人未之奇也”,到“惟梁国桥玄、南阳何J异焉”,何J对老曹奇个毛啊,都是袁绍阵营里捡肥皂的好基友,大腿上有几个志都一清二楚。名士自媒体一给老曹加持,立马“由是声名益重”,声望值噌噌的往上涨。

但因为打击宦官太跳,被宦官们开刀,由“洛阳北部尉”左迁“顿丘令”,然后“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到最后“恐为家祸,常疾病,辄告归乡里”。

总的来说,老曹依靠着袁绍,算是入了士人圈子,彻底漂白了。

再后来董卓乱起,士人在关东起兵,老曹汴水败后,继续为老大哥做事,进屯河内,因为此时袁绍与公孙瓒对峙,除了北线的压力,东线公孙瓒还控制部分青州,和徐州陶谦也很暧昧,袁绍等于腹背受敌,所以袁绍和兖州刺史刘岱又是和亲,又是把老婆孩子当人质,绝不能让他从后面插入。

老曹屯河内,是守住袁绍西线,以免董卓的骚扰。再到东郡,东郡毗邻邺城所在魏郡,仅隔一河,老曹领东郡,等同替袁绍护住了菊花,从此想后入袁绍的,都得先问问老曹。

再之后,老曹领兖州,袁曹决裂的分水岭,明明已经深深的插住了背后了,为毛会分裂呢,原因有三。

1.老曹骨子里始终是个王党。2.汝颍分裂。3.老曹锋芒太露。王党最后再说,先说汝颍分裂。

袁绍取冀州,颍川系是出了大力气的,结果袁绍引河北系入局,冷了颍川老兄弟的心,汝颍出现裂痕。这件事,袁绍未必完全出于派系平衡,上回说过“动员能力”,想调用河北的军力和财力,不可避免的要依靠河北本地的世家和豪强,所以后来荀死活要劝老曹把基本盘移到颍川,就是因为这次的教训太深刻。

颍川系不爽就不爽吧,结果荀南奔投了老曹,颍川系既然能帮袁绍拿下冀州,现在改换门庭,又会帮老曹做什么呢,袁绍想一想就觉得该拿老曹开刀了。

然后是老曹锋芒太露。

领兖州之后,老曹火力全开,先击破青州黄巾,势力大涨,接着击破刘备、单经、公孙瓒联军,再打袁术,把袁术打到丧胆,不敢再跟老曹扛正面,再入徐州,打到陶谦哭爹喊娘,一副打到天下无敌手的样子。

如果袁绍再不出手,再让老曹打下去,等到兖州边上这些人被灭得差不多的时候,加上颍川系的加持,下一个就是自己了,所以逼迫兖州士人叛投袁术,对老曹釜底抽薪。袁绍的想法,驱虎吞狼,兖州士人和老曹对耗,兖州士人彻底出局,老曹惨胜,势力大损,兖州还在自己羽翼之下,后方无事,但老曹也没了下克上的能力。

最后,老曹骨子还是王党。

即使靠着袁绍漂白,一心要混入士人圈子,老曹也表现出王党的一面,比如出任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完全是行酷吏事,打击的是济南的世家和豪强,还有王党内讧,何进准备屠灭宦官的时候,袁绍各种扇风点火,而曹操则更持中,希望何进不要太激进。

而曹魏政权和袁氏政权,在整个政治体系上,也完全是中央集权与门阀共和的区别,表现出来的动员能力也完全不同,具体的下次再说。

基于以上原因,袁绍出手了,但他没料到兖州士人引吕布入局,老曹直接被打残,跑到袁绍堂前,演了出曹包胥哭袁庭,袁绍心里笑裂了,你不是能打吗,不是有新欢颍川系了吗,怎么又想起旧相好来了。

但爽归爽,帮还是得帮的,吕布入局,攻受易势,不帮,老曹败,关东黄河以南,除了刘表,兖、徐、豫全是袁术势力,吕布必然北上,袁绍菊花不保,不得不帮老曹出面扛这一波。

老曹逃过这一劫,自己打下来的徐州,不得不拱手让给已是袁绍阵营的皇叔,当然也因祸得福,西进颍川。

等到老曹挟天子的时候,袁绍彻底心碎了,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没什么可谈的了,等双方周围的钉子都拔得差不多了,官渡你好,官渡再见。

最后说下兖州士人,很多人对兖州士人的向背存疑问,这里再解释下。

兖州士人叛曹,是多股力量的叠加。

老曹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的时候,老曹自己也表了鲍信为济北相,鲍信本来也是袁绍阵营里的人,因为心属曹操,这个时候已经是曹操的头马。

此时兖州的势力分布,除了老曹和鲍信,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的堂哥,张邈暂时还没反出袁绍阵营,等于兖州七郡,四郡是袁绍的势力,兖州士人在袁绍帐一点根基都没有,兖州士人心里会怎么想。

兖州刺史刘岱怎么死的,青州黄巾入寇兖州,刘岱“欲击之”,以刘岱一贯的怂样,肯定想守而不是攻,“欲击”只是做做样子,免人口实,为毛又跑去打黄巾了,是鲍信劝的,鲍信对刘岱说黄巾太猛又没什么辎重,宜守不宜攻。

这下刘岱悲剧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意思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刘岱自己亲信这样说,那就是忠臣谏言,鲍信这样说,那就是诛心之言,兖州士人、老曹们都在下面看着,如果刘岱按鲍信说的做了,等于按敌对派系的意思做事,他的脸往哪搁,以后还怎么领导别人,所以鲍信这么一说,刘岱反而不得不出击黄巾了,“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老曹和鲍信手里都握着重兵,战场上放点水什么的,各种猫腻。

刘岱死,老曹大赚,领了兖州,用这种方法夺了兖州,兖州士人又会怎么想。

兖州士人自己也苦逼啊,想投袁绍吧,袁绍帐下河北、颍川、南阳三派大乱斗,颍川系尚且吃瘪,跑来投奔曹操。想投曹操吧,曹操帐下也已经有了颍川系、谯沛系,还有鲍信的泰山系,再加上曹操又重用兖州寒士,程昱、毛d、满宠等人上位,兖州士人除了投奔袁术阵营,一点机会都没有。

袁绍怎么逼迫兖州士人呢,“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曹什么反应,“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这件事载于“三国志・张邈传”,但有两个疑点。

首先,袁绍靠什么起家的,“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袁绍可是靠会做人起家的,怎么可能一不小心就“有骄矜色”,而且张邈只是说两句,直接就让曹操杀他。

然后,曹操明面上和张邈亲善,但兖州人河内太守王匡,“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老曹杀王匡,一点面子都没给张邈,张邈和兖州士人会怎么想。

不是没有人知道真相,高柔,陈留人,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贾荩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於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真的不是高柔多有远见,而是他是高干的侄儿,高干跟袁绍什么关系,肯定是知道了袁绍驱虎吞狼,赶紧让自家人远离是非之地,高柔之后也确实北上投奔高干。

历史人物 强大的袁绍为什么在曹操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袁绍和曹操都是汉末三国风云一时的人物,据载二人年少时即相识。《世说新语•假谲篇》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有一次,曹操与袁绍看到有人新婚,就偷偷潜入主人家中,等天黑后喊道“有偷儿贼”,主人家听说有贼人来都出来察看,曹操和袁绍趁空进入新房劫走了新娘。二人不小心迷了路,袁绍掉入枳棘从中不能动弹,曹操这时又大喊“有偷儿贼”,把袁绍吓得一头冷汗,奋力从枳棘从中挣脱,得以脱险。>《世说新语》多记载逸闻轶事,属于野史范畴,例如“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出自此书,发生在曹操的一次行军过程中,但由于史书没有记载,让人无法确定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同样,袁绍和曹操少年的故事史书也很少涉及,只是在《三国志•卷六•袁绍传》中说“(袁)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卷七•张邈传》中称“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可以得知二人从小私交深厚。>>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设置西门八校尉,其中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这时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是很好的。>后来外戚何进掌权,计划诛杀宦官,对袁绍非常倚重。何进为了逼迫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征召边关守将入京震慑何太后和宦官,其中董卓就在征召的人之内。>曹操听说后讥笑道:“惩治宦官,诛杀祸国的元凶就可以了,一名狱卒就能办到,又何必征召这么多边关守将呢?如果非要赶尽杀绝,计划肯定会泄露的,我已经预料到一定会失败的。”>后来也果如曹操所料,何进因为计谋泄露被宦官张让等人先发制人杀死,被何进征召而来的董卓也成了祸国殃民的权臣。>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的地位虽比曹操高,但在见识上却远逊于曹操。>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绍被各地握有兵权的州牧、太守们遥推为反董卓联军的盟主,袁绍由渤海郡进军至河内郡(司隶校尉辖区)。河内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武陟县,辖区在黄河以北,从现在的地图上看,武陟县与东汉的首都洛阳隔着黄河,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曹操听说后也带着自己的人马打算跟随这位少时的朋友做一番大事业,袁绍推举他为奋威将军。可以说,此时曹操对袁绍还是抱有希望的。>然而作为盟主的袁绍不仅没有能领导诸侯推翻董卓的暴政,反而让联盟内部同室操戈,“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破虏讨逆传》),而曹操与袁绍的关系也急剧恶化了:>先是袁绍刚被推举为盟主时面露骄色,遭到陈留太守张邈的责备,袁绍于是就派曹操去杀害张邈。张邈与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曹操责备袁绍说:“孟卓(张邈,字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三国志•卷七•张邈传》)这是曹操第一次与袁绍的正面冲突。 后是袁绍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帝位,与另一位诸侯冀州牧韩馥商议拥立汉朝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但遭到曹操的反对,曹操直言“吾不听汝也”。袁绍于是派人恐吓曹操,曹操坚决不答应,甚至起了谋杀袁绍的念头,裴注版《武帝纪》称“由是益不直(袁)绍,图诛灭之”。>袁绍与曹操从少时的好友,到官场的同僚,最终走向敌对,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董卓退保长安,关东诸侯作鸟兽散。此后曹操平定了兖州,并将其作为发展的根据地;袁绍兼并了公孙瓒等势力,雄踞四州之地,两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建安元年九月,曹操将汉朝的都城迁到许昌,曹操被拜为大将军。>为了稳住袁绍,冬十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拜袁绍为太尉。东汉的太尉虽然位居在三公之首,但大将军一职却常常凌驾在三公之上,另一个武职“大司马”本属加官,到了董卓时代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位了,而且还在大将军和太尉之上。>袁绍看曹操被封为大将军,耻于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太尉一职。曹操于是就把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自己担任三公中地位最低的司空,并且暂时代领车骑将军职务。>从这可以看出,袁绍在气度方面也不如曹操。>袁绍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听从谋士沮授的建议迎立汉献帝到邺城,这一方面跟他对汉献帝一贯的态度即不承认其合法的帝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其见识不如曹操。>在刚刚得到冀州时,沮授建议他先消灭公孙瓒,再将汉献帝从长安迎回洛阳,借此号令天下,当他听到这样数年便可安定天下时颇为欢喜;而当他占有四州之地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沮授又建议他将汉献帝直接迎到邺城,达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效果,他却犹豫不决,因为郭图、淳于琼告诉他如果把皇帝放在身边,做什么事都要去请示皇帝,这样反而被束缚住了手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等到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又以皇帝的名义收复了京畿——河南郡等地时,关中的势力也纷纷依附曹操,此时袁绍后悔了。袁绍要求曹操把汉献帝迁徙到鄄城县,鄄城县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汉时属于兖州的东郡辖区,相比于许昌它离袁绍的势力范围更近,但遭到了拒绝。>袁绍看到曹操实力逐渐壮大,认为这是汉献帝的影响力造成的,在一番交涉下曹操又不肯交出汉献帝,所以才采用战争的手段,这才有了后来的官渡之战,袁绍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想从曹操那里把汉献帝抢夺过来。>>曹操实力虽然远不如袁绍,但也并不畏惧,他认为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武帝纪》),拥有的土地和虽然多,但也迟早为自己所有。为了做好后方的防御事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他派大将臧霸攻占了青州齐国、北海国和徐州琅琊国东安县(建安四年置东安郡)等地,控制了东面的局势;又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治于合肥专务于东南面的防御,以此防范江南的孙策。>没有了东、南两面的后顾之忧,曹操于是先派大将于禁北上驻军在黄河沿岸,之后又分兵把守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不久自己也亲率大军抵达官渡。可以说,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

相关参考

曹操与袁绍对战时,孙权与孙策是怎样占据江东的

正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方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占据了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就是由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的东吴江山。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大军。父亲

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

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袁绍的本郡)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从

第三章 赵俨智谋高一筹

  曹操与袁绍相战于官渡,袁绍遣使招诱豫州诸郡反叛曹操,诸郡皆应,只有阳安郡不为所动。这时郡都尉李通见曹操之兵弱于袁绍,便急忙查录户籍,意欲征税送去支援曹操。赵俨劝告李通说:“现在,天下大势未定,附近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袁绍的本郡)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从

袁曹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胜出

  以前所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战争。自然,曹操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袁绍为什么战败,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第一,曹操有大战略思想,袁绍做事情想当然。曹操这个人做事有分寸,在战争之前

中国史上6次一战定江山战役,长平之战只能排第三

第六名: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

曹操崛起与袁绍衰亡的战略要地,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城

距河南浚县东15里,有一座古城,地处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黄河,西依卫河,是出入中原,沟通南北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北方两大势力袁绍和曹操,与这座古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曹操崛起与袁绍衰亡的战略要地,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城

距河南浚县东15里,有一座古城,地处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黄河,西依卫河,是出入中原,沟通南北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北方两大势力袁绍和曹操,与这座古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

官渡之战中袁绍麾下不可忽视的两大谋士大揭秘

...下两名优秀的谋士,对于这两个人,识人用人皆胜袁绍的曹操有过这样的话:对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对田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对于袁曹两军,沮授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