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与历史相符吗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我们不会把常识僵化并使它变成信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与历史相符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与历史相符吗
俗话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如果用来映衬《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的话,那么在第八十五回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最为合适了。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诸葛亮巧破由司马懿设计的五路兵马进犯蜀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司马懿乘机向曹丕献出五路伐蜀的计策,想乘刘备去世蜀汉政局不稳之际,一举将蜀汉政权消灭。这五路军马分别为:
第一路:鲜卑国国王轲比能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
第二路: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等四郡,以击西川之南;
第三路: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
第四路: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
第五路: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
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及一班文武大惊失色,连忙找丞相诸葛亮问计。谁料想诸葛亮居然称病不出。刘禅派遣手下大臣去请诸葛亮,却都被相府下人挡在门外。无奈之下,刘禅只得亲自来到丞相府看望诸葛亮。只见诸葛亮正在优哉游哉的在府内小池边观鱼。刘禅询问之后才得知诸葛亮早已在数日之内将这其中的四路兵马逼退。
诸葛亮的对策是:马超守西平关防御轲比能;魏延以疑兵之计对付孟获;李严守永安宫,并以其名义写信给孟达;赵云引军守把关隘对抗曹真;至于东吴的十万大军,诸葛亮最后派出的仅仅是邓芝一人出使江东。在邓芝的义正词严之下,孙权不但放弃了进攻,而且还与蜀汉宠幸结为盟好,共同对付曹魏。
这个故事虽然不长,但已经足以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大家都会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击节叫好。同时也不免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这个故事是历史的真实吗?小说中如此的描绘,符合艺术的真实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安居平五路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情节。
首先,这个计划并不见于正史。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晋书》等史料中,均未出现司马懿向曹丕献计的任何记载。因此,所谓的五路伐蜀首先就是杜撰的。
其次,小说中诸葛亮用马超去抵御鲜卑国国王轲比能也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轲比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鲜卑族的首领不假,但他并不是什么国王,而是被曹丕封的附义王。而诸葛亮派出了马超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马超在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
第三,孟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尚属一个疑问。就算此人真是存在,发动内乱也是两年以后的事情。
第四,曹魏此时也正在忙于内政及准备向东吴发动战争,此时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打算。而小说中被派出去抵御曹军的赵云,此时也正在成都。他出兵汉中的时间是在五年之后。
第五,小说中提到的孟达率兵进犯的说法也不是历史的事实。此时的孟达根本没有打算向蜀汉发动进攻的意思,而且他手上也没有十万之众的人马。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第五路------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也不是历史的真实。
因为在夷陵之战以后,孙权的重心就放在了如何对付曹魏即将发动的进攻上,他也没有进犯蜀汉的打算。自从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与曹魏之间爆发了数次大战,将曹魏大部分的兵力都牵制在东南战场。这反倒帮了蜀汉政权的大忙:刚刚遭遇惨败的蜀汉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孙权在东南战线与曹魏鏖战,而是与曹魏一起图谋蜀汉,奄奄一息的蜀汉或许早就灭亡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细节倒是历史的真实。那就是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重新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应对曹魏的威胁。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列举现在的历史剧与历史不相符的例子
比较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
纪晓岚
官宦世家出身,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
纪昀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迁左春坊左庶子。
京察后,授贵州都匀府知府。
因乾隆帝赏识其学问,加四品衔,留任庶子。
不久,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曰“如是我闻”,写了不少的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反对理学,《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二年后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
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贤明的君主能干的臣子,相互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
纪晓岚正直、机智、英俊、洒脱,他与和珅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自己又每每能够成功避开和珅的报复,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
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想当然善意美化的,全属子虚乌有。
据有关资料记载,纪晓岚真实的形象和民间传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
“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
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毛病,朱珪曾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
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但客观地说,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长相也绝对不是“对不住观众”,应该能“过得去”,但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
在乾隆以貌取人的标准下,这些先天不足
清史家邓之诚先生说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
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
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
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此,即便纪晓岚再才华横溢,他相貌一般般、近视眼、口吃这些“毛病”,是乾隆和纪晓岚一辈子貌合神离,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纪晓岚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只能做乾隆的词臣。
纪晓岚曾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判案不力,部议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
”一个堂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在他的主子心中竟是个“凑数的腐儒”这般田地,怎能叫人不再说他一次悲哀。
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这些都是一些无实权的官职,只是大清朝廷花瓶般的摆设而已,是他做词臣真实际遇的体现。
乾隆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只是为了给自己多抹点脂粉,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多弄些噱头。
让纪晓岚当总纂,这是因为纪晓岚在这方面确实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才气,乾隆认为他只能做一些这类的工作,而并不是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
总纂《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五十岁,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惊人的意志力,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上经营十三年,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他一生的荣耀和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晓岚和许多同僚都饱尝了文字所带来的窘迫、艰辛甚至家破身亡,后人很难从其中看到“爬格子”的那种愉悦。
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都因差错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
最后,总纂陆锡熊在前往盛京校书途中,连吓带冻一命呜呼;总校对陆费墀因无力负担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
纪晓岚也多次受到训斥和处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又发现许多讹误,乾隆又“令纪、陆两人一体分赔”。
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带给纪晓岚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
纪晓岚腾达始于笔砚,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朝也正是“文字狱”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也一定使纪晓岚噩梦缠身。
纪晓岚为后世留下一本《阅微草堂笔记》。
这部笔记流传甚广,鲁迅说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
”孙犁认为这部笔记“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
”纪晓岚之所以也写了这样一本笔记,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他目睹了太多的人由文字而丢了自己的脑袋。
这本书完成时,他不无遗憾地吟咏到,“平生心力作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
”以纪晓岚的渊博博闻,著书立说应是举手之劳。
可是好多的话好多的事,不是不可写,实是不敢写。
除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我们没能看到纪晓岚传承下来的更多文字,这对后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遗憾。
“瑟缩不敢著一语”,反映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状况和心态。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个别致的号“观弈道人”,他在下棋时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
纪晓岚久居官场,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
他追随乾隆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世故”的一面;再者他为官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从来不去意气用事赌气要强,这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
纪晓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
和珅抓住时机给了他最致命的打击,他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大儿子病亡,爱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家破人亡。
但纪晓岚依然坚定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两年后他又回到朝堂。
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纪晓岚具有阿Q般自我安慰的本领,表现为豁达开朗和幽默乐观。
清代笔记中提到纪晓岚记载最多的就是他的诙谐。
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记载:“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纪晓岚这种豁达向上的心态,使他在遭受到各种打击中能及时愈合自己的伤口,积极面对。
纪晓岚在69岁那年自题一首挽联如下:“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把自己比作在官场中起落浮沉的鸥鸟;又说自己如生死书中的蠹鱼。
这其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也包含了对自己一生的认识,这也是他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从这一自挽联中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称得上是看破红尘,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凄苦的感叹。
纪晓岚也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也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
有史料记载,和珅发达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纪晓岚作为一个文人,不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这本身就很难得。
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当时朝中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和珅。
纪晓岚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夹缝中走钢丝,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是“大隐隐于朝”的典范。
嘉庆十年(1805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句,故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的最高认可。
另外还有“满清第一才子”、“风流才子”、“幽默大师”和“一代通儒”等称号,每个称号后面都为后世留下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不能要求纪晓岚也去效仿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
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受辱乃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
“纪晓岚做不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
”每每看到纪晓岚的故事,就想说一句:“悲哉,纪晓岚。”
其实,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
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
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
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
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
电视剧中的纪晓岚由张国立饰演,和珅由王刚饰演,但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其貌不扬,高度近视,而和珅 却是一代美男子。
据史记载,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两人政见不同,也常常在诗文中互相讥讽,但在政坛,无有很多交锋。
这与今日电视剧情节大相迥异。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孔明与群臣上言道:“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美而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真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过想必大多数网友的关注点不在
《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首立功”,叙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个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常常也因此而与志同道合之人结为异性兄弟。可见,这个故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1.双色球067期什么时候开奖奖级说明一等奖投注号码与开奖号码中6个红色球号码和1个蓝色球号码全部相符,奖金浮动奖,最高为500万元二等奖投注号码与开奖号码中6个红色球号码相符,奖金为浮动奖三等奖投注
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谥号是壮侯,依据周公制谥法,属于恶谥,名与实爽,意思是名望与实际能力不相符。一方面,关羽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视甚高却身死人手,让蜀国损一员名将,又丢失一处战略要地——荆州
南北朝时木兰从军的故事木兰从军多少年时间木兰替父从军参加公元429年的战役的可能性最大,这与诗中所写木兰行军路线相符,而且那一年木兰大约17岁,正适合当兵年龄。之前的公元424年或427年,木兰年龄尚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坦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自己也好,关张也好,无数三国的读者也好,就此认为刘备真的是和曹操并列的英雄。当然,多年之后,刘备果
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只是普通的叔嫂还是另有隐情,到多数是相信后者的,曹植《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因“甄”字使后人编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历史上曹植与甄宓的恋情真的存在吗?据一些正史和野史以及零碎资
伯牙与钟子期伯牙出生楚国,是晋国的上大夫,极其擅长琴艺,被称为是“琴仙”著名的高山流水就是他的成名曲。钟子期是晋国的一位樵夫,一介布衣。可以说伯牙与钟子期在身份地位上是很不相符的,他们之间应该是没有任
...“刮骨疗毒”或“刮骨去毒”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将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写得惊心动魄,生动感人。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