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为何“挟天子令诸侯”背后的历史冤案
Posted 诸侯
篇首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曹操为何“挟天子令诸侯”背后的历史冤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曹操为何“挟天子令诸侯”背后的历史冤案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S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历史秘闻 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为何不敢称帝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各类民间传说等,曹操不仅被认为是一代枭雄,更是被骂我奸臣。只因他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是匡扶汉室,为大汉王朝而卖命。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疆域最大,曹操本人的能力也远超蜀国的刘备和吴国的孙权。
当时的汉献帝刘协,也被曹操所掌控,不论从实力上,还是个人魅力上来看,曹操绝对有称帝的资格。令人意外的是,一直到曹操去世,也只是个魏王,而没有称帝。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操有绝对的实力和机会称帝,为何他没有称帝呢?
不少人都说,曹操怕称帝以后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更会被刘备、孙权等人以匡威汉室的借口攻击。特别是刘备,本是编草席出身,却以刘皇叔自居,而且始终打着匡扶汉室之口号。小编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不全对。
在前期的时候,曹操也许有担心称帝会被其他势力群殴。在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定时,曹操即使不称帝,还是要与刘备和孙权不断进行战斗,跟称不称帝没多大关系。再说,曹操本是一代枭雄,个人能力和胆识,绝对秒杀刘备和孙权,岂能因为害怕他们两人而不敢称帝。
那是因为曹操真的是忠于汉室而不称帝的吗?这简直是个笑话。有忠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吗?有忠臣整天吓的皇帝睡不着的吗?当然没有。在那个乱世,曹操不能被称为奸臣,更不能被称为忠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和曹家所考虑。
小编认为,曹操之所以不敢称帝,不是因为他惧怕刘备和孙权,也不是他被天下人指责,毕竟曹操的脸皮很厚,别人的指责他并不在乎。真正阻止曹操称帝的是他自己。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间,但他内心依然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汉臣。
曹操与刘备不一样,他虽喊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口号,但他内心自始至终都有这匡扶汉室的报复。反观刘备,尽管一直以刘皇叔自居,而且把“匡扶汉室”做为口号和宣传,但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并不一定如此。
所以,小编认为,《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而是被丑化后的曹操。看待历史人物,我们要客观分析,不能人云亦云,有些人和事,并非是非黑即白,而是黑白兼具。
相关参考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各类民间传说等,曹操不仅被认为是一代枭雄,更是被骂我奸臣。只因他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是匡扶汉室,为大汉王朝而卖命。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疆域最大,曹操本人的能力也远超蜀
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统一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
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统一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
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
建安五年初,曹操面对刘备的反叛,对刘备进行了一场闪击战,一举打败了刘备,刘备被打败后,就逃到了袁绍那里去了。此时的刘备得找一个可以与曹操抗衡的人做后盾,而且还得是曹操的敌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做法
群雄争霸乱世乱象没有人知道下一个坐江山的会是谁可是一窝神奇的蚂蚁却能准确地预知未来一、蚁谣公元534年,兴盛一时的北魏一分为二,权臣高欢坐镇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另有权臣宇文泰,坐镇西京长安,另立一位
...因就在于官渡时出了个臭主意,不去救淳于琼,而是反攻曹操大营,结果导致乌巢失陷,全军崩溃。那么郭图这个人到底如何?还是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
...因就在于官渡时出了个臭主意,不去救淳于琼,而是反攻曹操大营,结果导致乌巢失陷,全军崩溃。那么郭图这个人到底如何?还是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
李嗟闭四年是哪四年李嗍嵌汉末年的一代枭雄,在其主子董卓死后与郭汜、樊稠一起起兵攻打长安,攻下长安后挟天子令诸侯,成为了继董卓之后的又一代权臣,其当政时间为公元192年攻陷长安到公元195年汉献帝离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