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诸强联刘抗曹,三国鼎立联蜀称帝
Posted 将军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平定诸强联刘抗曹,三国鼎立联蜀称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平定诸强联刘抗曹,三国鼎立联蜀称帝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汉末被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兄孙策,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吴侯。
一、少年聪慧继承遗志
孙权为孙坚次子,出生之时,方面大口,双目炯炯有神,孙坚十分惊奇,以为他有贵相,对他特别钟爱。
孙权少年时期就随父兄转战南北,见多识广。他又十分喜欢读书,不仅阅读了《诗经》、《尚、《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而且浏览了许多历史和国事方面的书籍。10岁那年,孙坚因帮袁术争夺荆州而中箭身亡。从此之后,孙权就随长兄孙策寄寓军旅,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系统的文化修养,使孙权很快地成长起来。
孙权虽然年轻,却性格开朗,胸怀宽广,度量恢宏,好侠养士,仁义而有决断,因此名声很快地赶上了他的父兄。孙策出兵江东时,孙权经常帮他出谋划策,孙策十分惊奇,以为自己的智谋也赶不上这位弟弟。因此,每次宴请宾客,孙策总是对孙权说:在座的各位谋臣猛将,将来都会成为你的部下僚佐。
孙策见孙权确有才能,便委任他为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县长。这时,孙权才15岁。不久又担任了仅次于将军的军职。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被复仇的吴郡太守许贡门客刺杀,临死之前,将重臣张昭等以及孙权召到床前,先对张昭等人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据有吴、越之众,保有三江之固,足以坐观成败,进而兼取天下。请诸君好生照顾吾弟!如果仲谋不长进,公等可自取权位。孙策的意思,是想用这些话来安张昭等人的心,稳定他们辅佐之意。策又将官印授予孙权,对孙权说:若论率江东之众,冲锋陷阵,与天下英雄争高下,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使众人齐心协力保有江东,我不如你,你当善自为之!当夜,孙策身亡,年仅26岁。
孙权继承其父兄的事业之时,虽已拥有会稽、丹阳、吴郡、豫章、庐陵和庐江六郡,但这些地方新占不久,人心并未归服,统治并不巩固。将士新丧主帅,见继位者年轻,放心不下。许多江东英豪和北方侨寓之士,也多徘徊观望,有人甚至想改换门庭,另投新主。在此关键时刻,江东名士周瑜从驻地巴丘率军前来,稳住了军心,与张昭等说服众人齐心辅佐幼主,到处宣传孙权有帝王之相,可以共成大业。于是,江东人心渐安。
已占据北方大部地区的曹操早有统一天下之志,见江东孙策新丧,人心不稳,便欲乘机伐吴。侍御史、孙策旧臣张绂劝阻道:乘人之丧进兵,不合古义,有不仁不义之嫌。如果征伐不利,会将好友变成仇敌。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厚意待之,孙氏必然感恩戴德。曹操听从其言,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于是,孙权便名正言顺地行使职权。他待老臣张昭以师傅之礼,以周瑜、程普、吕范等统率军士。同时,招纳名士、聘请俊杰,一批从北方流寓至江南的人士如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成为孙权的座上客,逐渐得到重用。然后,孙权分兵遣将,开始征伐不服从自己的人,巩固在江东的统治。
这时,孙策生前委任的庐江太守李术不肯接受孙权的领导和指挥,并多有招降纳叛之事。孙权写信给李术,要他交出叛将。李术回答说:有德之人,人们自然归顺他;无德之人,人们肯定背叛他。我不能再把这些人交还与你。孙权大怒。决定出兵征伐李术。
孙权估计李术受攻,必然要向曹操讨救,就先以李术曾杀掉曹操委派的扬州刺史严象一事作为出兵理由,写信给曹操,说:严刺史从前为您所用,又是州中的长官。但李术为人凶恶,藐视朝廷之法,残害州官,惨无人道,应该速速将其诛灭,以惩罚丑恶之人。现在我要讨伐他,上为朝廷扫除不法之徒,下为州郡报仇雪恨。这是天下通义,更是我夙夜所思之事。只恐怕李术受攻、害怕诛杀,必然捏造情况,向您求救。希望您命令下面执事官员,不要听信李术的一面之辞。这一来,孙权既为自己造了出兵的舆论,又堵住了李术的求救之路。
接着,孙权便出兵把李术包围在皖城。李术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便不肯出兵救援。皖城弹尽粮绝,终被攻破。孙权杀了李术,又将李术的部曲军士3万余人徙往别处,除掉了这一心腹之患。
在孙氏家族内部,也有人企图作乱。孙权的叔伯哥哥孙辅担心孙权不能保住江东,便借孙权出行之机,派人拿着书信去邀曹操前来,不想所派之人将书信径直交给了孙权。孙权得到此事,火速返回。回来之后当作不知道,招呼张昭一同去见孙辅。孙权半开玩笑地说:兄长快乐够了,不想活了?为什么呼唤他人来江东?孙辅心中大惊,可嘴里却矢口否认。孙权便把孙辅写给曹操的信拿给张昭看。张昭看后十分愤怒,随即扔给孙辅。孙辅满面羞愧,不发一言,于是孙权将孙辅的左右心腹杀个一干二净,将他的部曲军士分给各将,将孙辅迁徙东部,看管起来。
镇压了内外叛乱之后,孙权在江东的统治便逐渐安定下来。
二、平定诸强联刘抗曹
立稳脚跟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大基业便提上了日程。鲁肃给孙权分析天下形势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难以一时扫除。为将军您打算,只有安定后方,成鼎立之势,以观天下之变。再乘北方多变之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将长江流经之地全部占有,然后就可以称帝王之号以图天下。这乃是汉高祖的功业啊!孙权听了十分高兴,决定采纳鲁肃的意见。
孙权统治区内的山越人,大多分布在丹阳、豫章、庐陵一带的深山险地。他们是秦汉时代百越的后裔,为了逃避汉族官府的统治和剥削,隐遁山林,以血缘关系群居。汉末群雄割据,他们拥宗帅自立,组成宗部、宗伍,大者数万家,小者几千户,拒绝向官府纳税服役。山越人强悍好武,勇于阵战,极难战胜。孙权继位之初,即分派各将对他们进行镇抚,但收效不大。孙权受到山越的牵制,难以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对外征讨之前,孙权决心先解决山越问题,便派征虏中郎将吕范率兵平鄱阳(今江西波阳),荡寇中郎将程普率兵讨乐安(今江西德兴)。又派骁勇之将到山越群居难以治理之县镇守,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别部司马韩当为乐安长,周泰为宜春(今江西庐陵)长,吕蒙为广德(今安徽广德)长。这些将领不时出兵,将各地山越的宗帅擒拿斩首,强迫山越人出山定居,将强壮者补为军卒,替政府打仗卖命,老弱妇幼列为编户农民,从事生产,向国家交纳谷帛。经过几次大的剿抚行动之后,山越的反抗暂时减弱,孙权的内部进一步稳定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又率军攻打地处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黄祖见孙权来势凶猛,命将士把2艘大船横在江上,又以大石系上巨绳沉入江底,船上驻扎军士千余人,以弓弩等阻挡孙权水军前进。
江东水军到了那里,黄祖的水军一齐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人不得前。孙权部下偏将军董袭和别部司马凌统各领敢死之士百余人,每人身披两重铠甲,乘坐战舰,一直冲到黄祖战船跟前。董袭手执大刀,一连砍断两根巨索,江东水军乘势一齐冲上前去。黄祖见势不妙,忙派都督陈就率水军迎战。孙权大将吕蒙率先锋部队,冲将陈就杀死。黄祖军兵溃败,黄祖逃窜,江东军队将其追杀,并乘胜占领了夏口。
孙权消灭黄祖后,正想乘胜进取荆州,不料曹操早已抢先一步,进兵荆州,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琦、刘琮不知所从。鲁肃听说之后,对孙权说:荆州与我相邻,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如果占据此地,便可为帝王之业,现在刘表新亡,二子不合,军中诸将,各怀异心。刘备乃天下英雄,素与曹操不协,当初暂时依附刘表,刘表嫉其能而不敢加以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二子齐心协力,对他们应该加以安抚,与他们结为盟好;如果他们不能和好,应该以别的办法加以夺取。请您派我到荆州吊丧,向刘表二子表示慰问,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众,同心同德,共抗曹操。刘备必然欣然同意。如果事成,天下事便不难了。如不速往,恐为曹操占先。孙权同意,马上派鲁肃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便星夜驰往荆州。等到了南郡,听说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南下。鲁肃在当阳长坂坡截住刘备,与他共论天下大事,并传达了孙权的慰问之意。鲁肃问刘备:刘将军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备回答: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情,准备投奔他。肃说:讨虏将军孙权,聪明仁慧,敬贤礼士,江东英雄,从之如云,现在已据有六郡之地,兵精粮广,足以成大事。为您打算,不如遣心腹之人与孙将军结交,共谋大事。如果投奔吴巨,吴巨不过凡夫俗子,又在偏远之地,将来一定为人吞并,怎可值得相托?刘备听后甚为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令兄诸葛瑾的好友。当时,诸葛瑾为孙权的长史,很受信任。诸葛亮对形势的看法,本来与鲁肃相同,也有联吴抗曹之意,听鲁肃说完之后,遂与鲁肃结为好友。刘备接受鲁肃的建议,不再南下,命军进驻鄂县的樊口,等待时机。
曹操接受了刘琮等人的投降后,自江陵顺流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您派我向孙权求救。刘备同意,亮便与鲁肃一同去见孙权。孙权十分焦急,见二人来,连忙迎接。诸葛亮劝说孙权道:现在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江东,吾主刘备收散兵于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现在曹操靖平内乱,已破荆州,威震四海。中原已无英雄用武之地,故刘将军逃难至此。请孙将军量力而行:如果您觉得以吴越之兵可与曹操的中原之军抗衡,不如早与曹操绝交;如果觉得力量还不够,为何不偃旗息鼓,卑颜屈膝侍奉曹操?现在将军表面有服从之名而内心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恐怕离祸害不远了。孙权不高兴地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诸葛亮见孙权发火,知道激将法已起了作用,便更进一步撩拨孙权说:汉初田横不过是一个壮士,都能舍身取义,不为他人所辱,何况刘将军是汉朝宗室,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如百川归海。如果事情不成,此乃天意,又怎能卑身事人呢?孙权听后大怒道:我乃一方之主,更不能以三吴之地、10万之众反而受制于人!我志向已定,必与曹操争个高下!当前除了刘将军之外,没人能抗御曹操,可是刘将军新败,他还能担当起这个使命吗?诸葛亮见孙权心动,遂打消他的顾虑说:刘将军虽然在长坂坡遭到失败,但尚有关羽水军精锐及陆续归队的将士,不下万人。刘琦聚合江夏战士亦在万人之上,受刘将军指挥。曹操之众,远途而来,疲惫不堪,这正是古人所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以犯了兵家大忌。况且北方将士来到江南,不习水战,不善舟船。另外荆州民众投降曹操,不过是迫于兵势,暂时屈身,并未心服,一旦有事,其中必乱。现在孙将军若能命勇猛之将统兵数万,与刘将军同心协力,破曹操军队必然无疑。曹操兵败,必然北还,这样,荆州、三吴之势必然强盛,鼎足之势便可形成。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请将军速作决断!孙权听后十分赞同,便与群僚商议筹划。
恰巧此时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说:近来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刚刚挥戈南向,刘琮便束手投降。我现在正整顿水陆大军80万,想与孙将军在江南比武嬉戏。威胁之意,溢于言表。孙权将信给群臣传看,群臣大都惊慌失色,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乃虎狼之人,挟天子以征四方,动辄以朝廷之命为辞,今日如果拒绝他,于事理不顺。况且我们之所以敢于抗拒曹操,就是凭借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领其地,刘表所治的水船战舰数千艘都被他夺去。曹操已全部放入江中,准备顺流而下,更兼有巨量步兵,水陆并进,这长江之险岂不是已与我们共同据有了吗?至于力量众寡之悬殊,更不必多说,所以,依我看,不如暂且投降曹操。群臣议论纷纷,都以为张昭所言甚是。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心中实在委决不下。过了一会儿,孙权起身到厕所去,鲁肃追孙权于窗外,权知道他的意思,拉着鲁肃的手,问道:爱卿想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已观察思虑过,众人之议,都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成大事。现在我可以投降曹操,而您不能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如投降,曹操恐怕会打发我回家乡,回乡之后,按我的才能,也还可以当个诸曹从事之类的官吏,可以乘华车、率吏卒、交结士人及朝廷命官;如果不断升迁,当上州郡长官恐无问题。将军您如降操,曹操会怎样安置您呢?请您三思!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听从众人之议。孙权执着鲁肃的手,叹息道:唉,众人的议论,真使我大失所望!现在爱卿为我筹划大计,甚合我意。
当时,鲁肃劝孙权将周瑜从鄱阳召回来商量。周瑜,字公瑾,风流儒雅,姿貌出众,东吴之人皆称他为周郎。瑜气度恢宏、胸有大计,文武韬略为东吴诸臣之冠,连老将程普也倾心折服,逢人便讲:与周公瑾相交,好像饮甘醇美酒一样,不觉令人自醉。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香。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因而周瑜与孙氏兄弟有姻亲。孙策死后,孙权倚周瑜甚重,以兄长之礼事之。召回周瑜后,孙权又召集群臣商议大计,周瑜说:曹操虽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乱臣贼子。将军您英雄神武,有雄才大略,兼仗父兄壮烈遗风,割据江东,占地数千里,兵精将广,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清除污秽。现在曹操自来送死,为什么还要投降他?我替将军分析当前的形势:现在北方尚未平静,马超、韩遂等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方隐患;曹操舍弃车马,倚仗舟船,来与我们争雄,岂不是弃长用短?当前正值盛寒、马无草料,中原之兵又跋涉于江河湖湾之间,不服水土,疲劳过度,必然生病,这些都是用兵者的大忌,而曹操居然敢贸然行之。将军捉拿曹操,正在今日!您如果给我精兵数万,前往夏口迎敌,保证为您取胜!孙权说:曹操这个老贼,早就有篡汉自立之心,只不过忌惮袁绍、袁术兄弟,吕布、刘表与我几个人。现在数雄已灭,只有我还在与他抗衡。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公瑾认为应当抵抗,正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授给我啊!说毕,孙权双目圆睁,拔出佩刀,嗖地一声砍去前面案几一角,大声喝道:诸将吏谁要再说投降曹操,就像这案几一样!
当晚,孙权在室内来回徘徊,或低头沉思,或仰首长叹。他虽下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可总担心兵力太少,难以取胜。正要派人召来周瑜商议,恰巧周瑜推门而入。原来,周瑜料想到孙权必然心存疑虑,特来打消他的不安。周瑜对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书信上说他有水陆大军80万,便惊慌不已,不再细想是否真实。其实,照实细细算来,曹操所带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不堪;收降刘琮,得到刘表的军队不过七八万,况且他们都心怀狐疑,不会奋力作战。以疲惫之卒,督率狐疑之众,数量再多,也不值得害怕。我如有精兵5万人,便足以制服曹操,请将军不必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脊背,感叹地说:公瑾所言,正合我心。张昭等人,怀有私心,各顾妻子家业,使我深为失望,仅你与鲁子敬与我同心,这是苍天以二卿赞助我呵。5万兵一时难以调集,我已选足3万人,船粮战具军械已备齐。你与鲁子敬、程普等将便为前部,我当不断续以援兵,多送粮械,作你们的后援。你如能决胜,自可决胜;如不利,就返回我处,我当与曹操决战。于是,孙权便正式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军与刘备共进,合力防御曹军。又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瑜、普筹划方略。
周瑜等率军前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兵马已患疾疫。初一交战,曹操军队小有失利,曹操便屯驻江北,周瑜等驻扎南岸,二军隔江相望。周瑜苦于无破曹之计。瑜部将黄盖献计道:现在敌众我寡,难以持久。曹军因不习舟船,已将战舰连在一起,这样行动不便,正利于我们采取火攻。取得周瑜的同意后,黄盖便先派人送书信给曹操,假称欲降曹操,并定下投降时日。黄盖等便准备战船十艘,船中载满干柴、芦苇、油脂等易燃之物,上面盖上帷幕、插上旌旗,并将小船系于船尾。到了约降之日,恰巧刮起东南大风,黄盖等率军登上引火之船在前,其余战船尾随其后。曹操军将都出营登船观看,指手划脚,说是东吴战将要来投降。到了距离曹军船舰约二里之地,黄盖令军士点火后撤至小船,火船乘风,箭一般直射北岸。曹军船只已连在一起,行动不便,又毫无防备,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舰,并延及岸上营寨。那时,火仗风势,风助火威,不一会,烟雾弥漫,火光冲天,大火几乎烧遍曹营各个营寨。曹军见此状况,纷纷逃命,被烧死及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等人率精锐之军紧随其后,擂鼓呐喊,杀声震天。曹操等魂飞魄散,急忙率残兵败将从华容道逃跑。此道崎岖不平,恰逢雨后泥泞不堪,曹操只得命令病弱步兵负草铺地,让军骑通过。一时间,士兵被人马踏死及陷入泥中而死者甚多。周瑜、刘备等率大军水陆并进,追歼于后。曹军饥饿疾病及战死者去一多半,曹操乃留曹仁、徐晁守江陵、襄阳,引败军北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孙权和刘备的合力之下,曹操大军被击败,基本确定了三国的局势。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前,很多人却劝孙权迎接曹操而不是对抗。这一点,《三国演义》当中是诸葛亮最终舌战江东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然而这又是一件“抢功”事件,真正的历史上,劝说孙权抗曹的人并不是诸葛亮,那么到底是谁?
赤壁之战被称为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战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刚刚当上了丞相,七月就发兵南征刘表。
八月,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败走夏口,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本来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刘琮投降,曹操又得到了荆州的水军,可以说是声势更加浩大,顺风顺水的曹操,要想他不趁机攻打东吴都难。
面对这种局面,孙权的东吴政权必须做出一个决断:是迎战还是投降?对于孙权来说,要想做出这样一个决断也是两难的。投降,父兄的基业就毁在了自己手上;迎战,力量悬殊,胜算极小。何况,曹操还在安抚荆州各地,追打刘备这个残敌,迎战等于是引火烧身,失败就是加速灭亡。而此时的东吴,笼罩在一片投降阴霾之中,认为曹操不可战胜。
可是最终,孙权还是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并派出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和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再加上瘟疫曹操主动撤回到北方,终孙权一生,东吴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大的危机。
孙权从犹豫不决到决心抗曹,是谁说服他做出这样的决断呢?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跨江东行,到吴国“舌战群儒”,用激将法刺激周瑜,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就是说,主张抗拒曹操的是周瑜和鲁肃。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先说服孙权的呢?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渡江东侵的消息,与诸位将领商谈,将领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想单独交谈的用意,就拉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鲁肃回答说:“刚才分析大家的意见,他们只想害将军,不值得与他们共商国家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至于将军您却万万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迎降曹操,他会将我送还乡里,评定一个名位,还可以做一个闲散官署中的办事官员,乘坐牛车,携带随从,交游于名师荟萃的名城京师,多年之后经过逐级升迁,我肯定还会做到州郡一级的长官。如果将军迎接曹操,还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处所?希望您早定迎战大计,不要采纳大家的意见。孙权叹息说:“刚才那些人所持观点,使我大失所望,现在你阐明了国家大计,正与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
当时周瑜接受孙权的指令前往鄱阳县,鲁肃劝孙权派人追上周瑜,招他返回。周瑜是怎么说的呢?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孙权召集部下询问计策,与会者多数认为,曹操新得到荆州水军,东吴用来抗拒曹操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再独有,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抗拒曹操。因此,最好早日投降。周瑜说:“……请让我为您分析一下:现在假如北方已经完全稳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地和我们争夺地盘,但是否能够和我们在水面上一决胜负呢?现在北方并没有平定,加上马腾、韩遂还在潼关以西,实际上是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去骑兵,依靠舟船,和我们吴越人较量,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现在又赶上天气奇冷,马无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远跋涉到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然生病。所列举的这四点,都是用兵者所应该担心的,而曹操却冒险行动,将军要活捉曹操,应该是在今天,我请求带领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你说应当抗击,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呀。”
很显然,是鲁肃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同时又说服孙权追回周瑜。
提出让孙权抗曹的还有一人——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来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请您允许我去向孙将军求救。”这时候,孙权在柴桑,观望曹、刘战局的胜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请将军权衡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如能凭借吴越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对抗,不如早一点与曹操断绝关系;假如无力抗衡,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干脆向曹操投降称臣!如今将军表面上说是顺从并遵从曹操,内心深处却迟疑不决,情势危急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没几天就临头了啊!”
孙权说:“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坚守道义不肯辱没自己,何况刘豫州身为汉朝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人心归附,如同江河流归大海那样,如果功业不能成就,这就只能说是天意了,又怎能再做他曹操的臣下!”
孙权非常愤怒,脸上变了颜色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疆土,以十万大军,而接受别人的控制。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似乎除了刘豫州就没有人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了。可是,刘豫州新近才吃了败仗,他又怎能抗击强大的对手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兵马虽在长坂战败,但现在失散归来的士卒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上万精兵,刘琦整合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本来就疲惫困顿,听说他们追赶刘豫州的时候,使用轻骑兵一日一夜追赶了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因此兵法上忌讳这种做法,说‘必定会损失上将’。并且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不过是受到兵威的逼迫罢了,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确实能命猛将统帅几万兵马,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就必然能够击败曹操。”孙权听罢大喜,当即派出周瑜等人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抗击曹操。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观望曹、刘战局成败。暗示着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诸葛亮的到来,才说服了孙权下定决心抗击曹操。
实际上,这段记载有很大的疑问,一国兴兵,而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自己内部没有一个意见,就凭一个使者的一番话,一国之君可能就会做出决定吗?诸葛亮的话有三部分:孙权你战还是投降?刘备还有没有能力战?要战我方的优势是什么?这第二点是一个联合问题;第三点是双方联合后胜算问题。
这一点,周瑜把自家的优势都摆明了,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不可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抗曹。否则,那就成了诸葛亮一样的使命,到了危险的时候去求救别人。当然了,知道刘备还有兵能战,这也是孙权要联合作战而不是独立抗曹的关键。现在要说的是第一点,孙权是不是听了诸葛亮的话才决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于刘表死,鲁肃提出来应该前去吊丧,顺便说服刘备,应该好好安抚刘表的部众使荆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后,就派遣鲁肃前往。鲁肃来到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到了荆州,因此昼夜兼程,等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鲁肃只好向着战场的方向走,到了长坂坡,和刘备相会,劝刘备“与权并力”。
刘备很高兴,到了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鲁肃也返回去复命。”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到这事也是有疑问的,孙、刘联合抗曹,本来是鲁肃的“本谋”,怎么会变成开始于诸葛亮呢?很明显,这是作者为了抬高诸葛亮而有意为之。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到达柴桑,孙权可能不听取使者的汇报而先接见一个前来出使的人吗?而这个使者,是前来“求救”而不是来增援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东吴已经做出了决定抗曹,孙权这才决定见诸葛亮,否则,孙权肯定连诸葛亮的面也不会见。而诸葛亮的功劳,就在于成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一起作战。因为无论是鲁肃还是周瑜,他们劝孙权拒敌曹操,都没有涉及联合作战问题。
回头再说鲁肃,他所说的是孙权有没有归属的问题,也就是生死问题,所以孙权说鲁肃是“阐明了国家大计(廓开大计)”,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对周瑜,则只是说“和我的想法相同。”对诸葛亮的说法孙权又是怎样的反映呢?孙权只是“大喜”。从事后孙权对鲁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的确是鲁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曹操战败撤离,鲁肃从前线先行返回,孙权郑重其事地请将领们去迎接鲁肃。鲁肃将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总起来说,是鲁肃最先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因为鲁肃的话是生死问题,是国家大计。而周瑜的话是胜负问题,是军事大计。至于诸葛亮的话,则是联合问题,是外交大计。
相关参考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今天很多人认为鲁肃所倡的孙、刘联盟是平等的联盟,显然是对鲁肃的思想缺乏了解。鲁肃的思想是要孙权据荆州以夺天下,而不是诸葛亮所想的三分天下,鲁肃希望孙权以与刘备联盟...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今天很多人认为鲁肃所倡的孙、刘联盟是平等的联盟,显然是对鲁肃的思想缺乏了解。鲁肃的思想是要孙权据荆州以夺天下,而不是诸葛亮所想的三分天下,鲁肃希望孙权以与刘备联盟...
公元200年,孙权继其兄孙策成为江东之主时,年方一十九岁。这时,曹操正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逐鹿中原;刘备尚未成为割据称雄的一方势力,正依附袁绍,袁绍被打败后,刘备又于201年投奔荆州刘表。从孙权继位到
舌战群儒,是指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孙刘联军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对刘政策,周瑜主张吞刘自大,孙权(鲁肃)主张联刘抗曹,这两个方针对东吴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用周瑜的话说,刘备“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如果“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刘关张),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
诸葛亮是一个大才,他对时局的分析能力非常强。刘备三顾茅庐之时,他尚未出山,便定了三分天下之计;荆州投降曹操,他又力劝刘备火并刘琮;遭到拒绝后,他孤身出使东吴,力劝孙权联刘抗曹,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奇才,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故事。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
曹操南下,江东告急>> 铲除袁绍的势力后,曹操平定了北方,接着又计划举兵南下,除掉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一统天下。>> 208年,经过几年休养生息,曹军大举向南进发。>> 此时,驻守在
不久病死,儿子继承了帝位,执掌政务,与联合。当时的情况应该做的事情,孙权总是让陆逊告诉诸葛亮,并刻了孙权的印,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次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让陆逊看过,轻重是否合适,如果有不妥之处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孙刘联合抗曹火烧赤壁”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历史上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著名的一场,三国赤壁之战简介中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