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有没有穷兵黩武,蜀汉灭亡责任在不在姜维

Posted 司马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姜维有没有穷兵黩武,蜀汉灭亡责任在不在姜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姜维有没有穷兵黩武,蜀汉灭亡责任在不在姜维

2、蜀汉亡国这口锅,究竟该不该由蜀军统帅姜维来背

姜维有没有穷兵黩武,蜀汉灭亡责任在不在姜维

穷兵黩武,不得人心

冬去春来,又一年过去了。公元255年的正月,魏国淮南再次发生反司马氏的兵变。魏国镇守淮南的大将丘俭、文钦于寿春集结五六万魏军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军亲征二人,丘俭、文钦孤立无援,当月丘俭被杀,文钦投吴。到了三月,司马师在返回之后也很快染病身亡,魏国朝政由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主掌。魏国政局一系列的人事更迭又给了姜维进军的机会,但此时蜀汉朝堂之上也开始有了不满的声音。大将张翼认为蜀汉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经常打仗,他在朝堂之上与姜维力争,姜维晋升了张翼官职让他同去,张翼不得已只好跟随。

这年夏天,姜维扬言兵分三路,实则仍主攻陇西狄道。此时郭淮已经去世,陈泰正式升任征西将军,雍州刺史一职由王经接任。陈泰接到王经的报告说姜维、夏侯霸从南安、金城、石营兵分三路而来,同样请求分兵三路御敌。陈泰认为分兵作战是兵家大忌,蜀军也未必有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判断这一情报有误。陈泰进军至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是汉中通往关中的要道),遣王经先行进驻狄道仔细打探蜀军动向,等各路魏军集结之后再发动进攻。八月,姜维大军已经进至⒑保ㄏ孛,今甘肃临夏东北),很快就要抵达狄道。王经原本只是一介文臣,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但他麾下有兵士数万人,又全都是陇西的精锐部队。王经认为蜀军远道而来,此时应予以痛击,于是在与未与陈泰等人会合前便渡过洮水(水名,源出甘、青两省边境,流经甘肃西南部汇入黄河),自行向姜维发动进攻。轻敌者必败,这是验证过无数次的真理,何况面对的还是善于正面野战的蜀汉军队。结果可想而知,王经被打得大败,在率败军渡过洮水返回狄道时又被姜维追上痛击,魏军将士战死、溺亡的总共有好几万人。最后,随王经退回狄道的魏军仅剩万余人。

回想一下蜀汉对魏国作战的几次大捷,早年蜀汉建立前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但毕竟吴军才是赤壁大战的主角;后来关羽的水淹七军俘获三万魏军也是靠运气好捡个便宜。这一次洮水大捷,是自诸葛亮北伐魏国以来蜀汉获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只不过因为相关史料记载甚少而被后人忽略了。王经折损的几万魏军数目到底是多少,史书并无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后来魏灭蜀战役中魏将军诸葛绪也任雍州刺史一职,诸葛绪带去征蜀的士兵有三万人,洮水一战王经是在境内作战,集结士兵数量肯定会多于远征蜀国时的诸葛绪。假设随诸葛绪远征的三万士兵占雍州兵力的三分之二,那么境内作战的王经就很有可能集结了近五万魏军。加之他敢于无视上司陈泰合兵的命令自行进攻,可见其统率魏军规模的庞大,最后王经退守狄道时仅剩残兵万余人,所以很有可能被姜维歼灭的魏军人数达到了三万。

不管是几万人,这的确是一场大捷。姜维乘胜将狄道城团团包围,不过一时还无法攻克。张翼担心久攻不下将会前功尽弃,再次劝阻姜维停手撤兵。姜维十分生气的说道:画蛇添足!看来这一次姜维想拿下狄道城作为蛇脚画到蛇身上。此时各路魏军已经接到王经惨败的消息,魏将军陈泰、邓艾、王秘、胡奋的援军纷纷赶到。邓艾等几位将军向陈泰建议:目前魏军陇西的精锐尽丧,军队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赶来增援的大都是临时拼凑的部队,也不是姜维对手。整个战局就像是壮士被毒蛇咬伤了手必须要断腕一样,眼下应该避开蜀军锋芒,放弃狄道再作良图。

众将的这一番建议让陈泰十分生气,陈泰向众将表示:现在蜀军受挫于狄道城下,两军士气已经此消彼长;攻城需要的战车、大盾也好,堆积土山也罢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姜维野战得手,攻城却没有任何准备;加上蜀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狄道城被洮水环绕,蜀军在洮水里面,魏军居高临下占据险要就等于扼住了蜀军的脖子,姜维必定会逃跑,现在是救援的最佳机会,怎么可以说不救呢?最后,陈泰力排众议率军秘密沿山而行,在绕过姜维布置的伏兵后成功抵达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之上。陈泰命士兵在山顶点燃烽火,擂鼓吹号,守城魏军远远望见援军后士气顿时大增,姜维闻讯也立刻向陈泰发起进攻,但被居高临下的魏军击退。此时拿下狄道已经不可能了,陈泰又与王经秘密约定日期夹击蜀军,姜维同样预感到再呆下去会有被围歼的危险,于是见好就收于九月引兵退还。由于之前打了大胜仗,这一次退军并没有撤回汉中,而是驻扎在钟题(城邑名,今甘肃成县西北),这一年余下的几个月也都是在魏国钟题度过的。

(图)曹髦驱车

狄道解围后,王经感慨道:城里的粮食连十天都维持不了,如果援军无法及时解围,那么狄道城将面临一场屠杀,恐怕整个雍州地区都会不保。魏国这次遭遇惨败,少帝曹髦于十月、十一月连下三诏安抚,要求地方州郡对于战死的魏军将士进行统计,免除家属一年的赋税徭役并给予抚恤,被迫投降的也不追究家属责任。阵亡将士的遗骸散落原野、沉入洮水中的,都要派人打捞、收敛。陈泰、王经两人不会想到,因为洮水大败,他们两人的命运甚至人生归宿也都因此发生了改变。战后两人被免去兵权调回朝廷任职,在五年之后的司马氏与曹氏的争权当中,司马昭派人弑杀了少帝曹髦,王经因为不愿归顺司马昭而牵连被杀。陈泰的下场也不太好,《三国志·陈泰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陈泰听闻曹髦被害后,赶来抱着曹髦的尸首嚎啕大哭,以至于口吐鲜血。最后因为过于悲恸,陈泰也于当年去世,两人都没有善终。在陈泰、王经调走之后,司马昭的堂弟司马望任征西将军、邓艾升任为安西将军,王经雍州刺史的职务也由邓艾的老部下诸葛绪接任,防御蜀军的重任则主要落在邓艾身上。

公元256年春,姜维在驻地钟题被后主刘禅封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并与负责汉中防务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魏国天水郡境内的上会师之后,便率军进攻祁山。当时祁山有成熟的麦田上千顷,不过因为邓艾提前有备而未能得手。于是姜维回军从董亭(今甘肃武山以南)改攻南安,邓艾又提前据守了险要的武城山(今陕西武山县西南),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依旧没有成功。此时已经是秋季的八月,根据会师的约定日期,胡济应该已经抵达上。在争抢武城山失利后,姜维率军乘夜渡过渭河沿山路向东进入天水郡与胡济会合,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胡济的部队却没能按时到达。最后,姜维大军在上附近一个叫段谷(山谷名,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的山谷里中了埋伏,被邓艾打得大败,被杀的士兵数以千计,战死士兵的左耳纷纷被魏军割下邀功,加之失散以及被俘的士兵,损失也已超过万人。因这次重挫,之前几次大胜后陇西被平定的地方也开始骚动不安。

起初,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挑选南中劲卒连同他们的家属万余户迁到蜀地,组建了一支堪称王牌的精锐部队——无当飞军。王平曾率领这支劲旅前围祁山后敌张A,丝毫不落下风。有些民间传说这次无当飞军也在段谷覆没,虽然找不到任何关于飞军覆没的记载,但这一次的损失实在太大了。为了平息众怨,姜维谢罪引咎自责,像当年诸葛丞相街亭失败后自贬官职一样请求自贬,后主刘禅下诏降姜维为后将军,代行大将军事。

公元257年五月,魏国淮南发生第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镇守寿春的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乐D后收编了他的军队。但诸葛诞的做法并不高明,他没有像丘俭那样率军讨伐司马昭,而是在寿春囤积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闭门自守,还遣子为质入吴希望吴国援助。吴国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机会,遣唐咨等吴国将领率军数万前来增援。因为诸葛诞有士兵十多万人,实力强大,司马昭带着少帝曹髦于六月亲征,集结了各地士兵共二十六万人前去平叛。

算上诸葛诞的叛军,寿春一下子聚集了超过四十万的魏军,西边的蜀汉立刻压力骤减。虽然上次遭逢惨败,但由于这次机会实在难得,姜维再次集合了几万士兵进攻魏国,这一次没有出兵陇西,而是率军进入骆谷,抵达沈岭(山岭名,今陕西周至西南)以图关中。这次挡在姜维面前的,是驻守在长城镇的魏征西将军司马望。长城镇囤积了大量粮食,但司马望的士兵却很少,邓艾也从陇西赶来增援。任凭姜维怎么挑战,二人均不出战,姜维进至芒水(水名,陕西周至东南,向北流入渭水),司马望、邓艾也靠着渭水扎营。双方相持了多半年,直到来年二月诸葛诞的叛乱被剿灭、魏军主力正在回援,姜维领军退还。返回后被重新任命为大将军。

(图)姜维半身画

姜维原本就是魏国人出身,因诸葛丞相赏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自他掌军之后连续五年年年出兵,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遭遇过一次惨败,不但自己的左膀右臂张翼、廖化心怀不满,恩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不喜姜维外,《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蜀汉儒学大师谯周更是以一篇《仇国论》批评指责姜维。谯周在《仇国论》中指出:小国要想战胜大国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养民,以前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正是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办法养民二十年,方才战胜了强大的吴国。俗话说拉弓射箭与其胡乱发射不能击中目标又浪费了箭支,不如谨慎发箭。如果不顾国困民疲一味的穷兵黩武,那么国家就会因此败亡,即使是智者也挽救不了了。或许是各方反对的声音实在激烈,又或许是征战多年确实需要休整了,姜维于芒水退军后没有再对魏用兵,在汉中休整了几年,又去陇西沓中屯田,前后加在一起有四年多的时间。在这几年中,投降过来的夏侯霸年老病故。

四年多后,也就是公元262年十月,已经六十一岁的姜维又动起了北伐的念头。这一次,蜀汉资历最老的将军,已经年过耄耋的廖化也对姜维爆发了:‘打仗不知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你姜维!我们每次出兵在军事规划上都逃不出敌人的算计,在兵力上又少于敌人。仍然这样不停的去用兵,怎样才能生存啊!《诗经》里面讲‘没有发生在我的前面,没有发生在我的后面,偏偏出现在这个时代让我赶上了’,说的就是今天的状况啊(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面对廖化的不满,姜维没有听从,出兵洮阳(洮阳即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最后在侯和(今甘肃卓泥东北)被邓艾击败。

蜀汉亡国这口锅,究竟该不该由蜀军统帅姜维来背

三国时期蜀汉消亡,历来不少史家认为总揽蜀汉军事大权的姜维应负首要责任,其来由是姜维九伐华夏,不只没有达到灭魏兴汉的目的,反倒使蜀汉国内加倍兵困民疲,使蜀汉最终走向支离破碎。这显然是极不公允的说法。

那么,姜维究竟和蜀汉亡国有什么关系呢?蜀汉消亡这口锅,事实该不应由姜维来背?

客观而言,蜀汉亡国,姜维作为蜀军统帅,北伐没有成功,天然有推卸不了的主要责任。

个中姜维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从计谋思惟和战争具体布置上来看,他有重军事而轻政-治和外-交的倾向。如在联吴方面,姜维在北伐时代未能正视争夺孙吴,结合击曹;在蜀汉内部,固然因汗青的原因,难于调整息争决诸葛亮身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矛盾和斗争,形成一个联结一致、配合对敌的向导班底。

稀奇是对后一点,姜维的根基立场是消极的,在黄皓、阎宁、谯周实际上已把握了蜀汉实权今后,其时姜维虽握有四五万军力,也厌恶黄皓专擅,建议后主杀掉这个太监,但他很不果断,最后照样以选择了脱离中-央去沓中种麦的逃避法子。这件事,不管对姜维的北伐事业,照样对蜀汉政-局的安危来说,都是晦气的。

姜维北伐,盘算措置上也切实存在不少欠妥之处。

北伐前期,姜维几乎是一股脑沿用了诸葛亮在位时制订时的各项政-策,计谋上着重陇右,放松由汉中进逼关中姜维平取陇右。汉中是巴蜀门户,夺得这块“自然粮仓”,也是争取关中的跳板,弃此不攻,这是一失。

无论从军需给养、进步关电和屏障巴蜀,都有相当积极的计谋意义。但姜维重攻不重守,更未在取胜之际,扩大战果,致使陇右这块“自然粮仓”未能充裕施展潜在的经济和军事感化,这是二失。

恰是因为上面二失,所以在钟会、邓艾大举伐蜀之际,姜维“被绊于沓中”,使魏军“袭其空虚”,轻取汉中。汉中丢失,姜维退守天险剑阁,盖住魏军主力钟会八万大军进逼成都,但因众寡最殊,调遣又不实时,顾此而失彼,给邓艾以奇袭阴平直捣成都之机。

总之,因为姜维以上诸失,故对魏战争,处处显得被动,他纵有忠心报国之志,然终不克拯救蜀汉亡国的命运。

姜维纵有过错,然而我们若是把蜀汉亡国完全归之姜维北伐及军事盘算某些失当也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首先,魏蜀争战优势在魏国一方。

诸葛亮身后,曹魏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姜维等都难以逆转。其时三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对比,曹魏远胜蜀吴。魏自曹丕今后,持续履行屯田政-策和九品中正轨制,经济络续恢复,吏治上也对照明朗。公元238年,魏又以司马懿为统帅率军斩杀公孙渊父子,辽东恢弘区域并入魏国邦畿,更增加了曹魏的实力。所有这些,都为曹魏统一南北奠基了稳定的根蒂。

在这种汗青趋势和实力成长的形式下,难怪蜀汉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有人说他是“空劳师旅”,“未能进咫尺之地”。那么我们要求继续诸葛亮的姜维必然要击败曹魏,取得成功,这实在是超越汗青趋势的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相反地,我们认为恰是姜维十二次北伐,以攻为守,才使懦弱的后主政-权陆续了整整三十个年头。

由此可见,把蜀汉亡国归之于姜维北伐,这是倒置了汗青事实,也是冤枉了姜维和他吃力心经营的十二次艰辛的北伐。

蜀汉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姜维北伐未能成功、蜀汉政-权最后败亡的整个进程来看,从内因来说,最首要的应是因为刘禅政-权是一个没落陈旧的统治集体。

诸葛亮身后,主持蜀汉大政的是蒋琬、费t。在他们长达18年的执-政时代,在内-政和外事上并无任何建树,各方面都日就衰败,乃至积习难改。

例如,对于诸葛亮身后蜀汉最高统治集体业已显现的派系斗争,他们不光未予调整、缓解,反而有所加剧。蜀汉政-权起头受到刘禅庞信的太监黄皓的操作,益州土著田主集体敏捷增进,从内部严重威胁蜀汉政-权的生存。

再如在军事上,蒋琬、费t等掌权者不光没有积极支撑姜维北伐,反而进行牵制。姜维出兵,前得不到费t的支撑,后受制于黄皓,其奏效不大也是必然的了。

在诸多内部原因中,蜀汉的亡国首要应是亡于益州土著田主集体的出卖。在钟会轻取汉中、邓艾奇袭阴平、进克涪县、直趋成都时,蜀汉形势固然邪恶,但并非到了无可拯救的田地。

其时,退守剑阁的姜维,另有蜀军四、五万人。此外,罗宪、霍弋离别统率可观军力镇守着白帝城和夜郎。若是蜀汉当权者能接纳合理的军事办法,照样有或者与魏国僵持下去的。可惜的是后主听了谯周的活,随意地开门屈膝了。

到了刘禅出降,姜维尽管忠贞不贰,贪图以诈降魏军、策反钟会、挽回后主蜀汉政-权,那已是决弗成能了。留给他的只是“非死之难,处死之难”的悲剧终局了。所有这些,充裕地解说真正造成蜀汉亡国的,是以黄皓、谯周、阎宁为代表的益州土著田主集体,而不是姜维。所以说,蜀汉消亡这口锅不该当由姜维来背。

相关参考

姜维为避祸不在军事重地汉中屯田导致蜀汉迅速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兵分四路,意欲灭蜀。千钧一发之际,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姜维并不在军事重镇汉中,却身在遥远的甘肃沓中。主将不在,兵分两处,仓促之间,无法救急,终于,汉中被钟会轻轻松松突破了,被逼无

蜀汉亡国这口锅,究竟该不该由蜀军统帅姜维来背

三国时期蜀汉消亡,历来不少史家认为总揽蜀汉军事大权的姜维应负首要责任,其来由是姜维九伐华夏,不只没有达到灭魏兴汉的目的,反倒使蜀汉国内加倍兵困民疲,使蜀汉最终走向支离破碎。这显然是极不公允的说法。那么

姜维取消魏延的稳定部署,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灭亡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t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蜀汉政权在三国里最早灭亡,其实是因为姜维错用了一个人而导致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政权是最早灭亡的。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蜀汉癸未六年,司马昭气势汹汹,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动攻势。后主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决定投降,蜀汉政权灭亡。而蜀国之所以会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笔者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尽蜀汉

姜维诈降成功蜀汉能否复国

作为蜀国后期的顶梁柱,姜维在蜀国灭亡后还进行过一次复国的努力,他诈降钟会,试图挑动小钟谋反,再利用离间的手段杀掉邓艾和钟会,从而达到恢复蜀国的目的,为此,他给后主上书,称将要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

姜维在蜀国灭亡后为何投降钟会而非邓艾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的一代名将。他不光勇猛,而且还足智多谋。有关他的勇猛,罗贯中着墨不多,最经典的战例只有两场。一场是天水关与老赵云杀得难解难分;另一场是单人独骑,身逢险境,单手抓住魏国名将郭淮射来的箭

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前言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绵竹,逼近成都,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远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曹魏与蜀汉经过四十多年的

评价一下姜维的历史地位?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凭什么熬了三十年才灭亡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