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中,赢在地形上,也输在地形上
Posted 地形
篇首语: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中,赢在地形上,也输在地形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中,赢在地形上,也输在地形上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是深沟,形势险要。它的闻名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三国人物——诸葛亮。五丈原作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那时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阵,最终诸葛亮积劳成也是疾病逝于此。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早已埋在了黄土之下,这个一直保留下来的古战场就静静地伫立在那,沉默不语。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总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从蜀国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都是因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创造出用于运粮的木牛流马。其实兵粮供应不足而退兵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因为五丈原这里的地形实在是太复杂,沟壑太多,要从谷底运上高原费时费力,很难保持粮食运输的持续性,所以诸葛亮发明的这种运粮工具适应这样的地形,保障了运粮的效率。
用木牛流马将粮食运到斜谷口集积,在建立邸阁储备粮食,为前方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所以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打魏国,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诸葛亮到达县,将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而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
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在这,司马懿点破了这场战得胜负点在诸葛亮的选择上,这个选择与五丈原的地形有着极大的关系。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但如果往西前往五丈原,我们就没事。结果大家都知道,就发生了诸葛亮魂归五丈原的事。整场仗的关键在于地形的掌握上,司马懿自己也是看得很透彻,相当于在和诸葛亮打赌。最后诸葛亮选择了五丈原这条路,而前文司马懿所说的话也为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
五丈原之战赢在地形上,也是输在地形上,虽然诸葛亮力挽狂澜的在五丈原坚持了一百多日,但是心力交瘁的他最终还是败了。五丈原这个古战场依然保留至今有他自己的造化,这千百年来的风霜洗礼,留给了后人一大串的疑问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也是它存留的价值所在。
历史人物 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战,五丈原之战是什么样的?
五丈原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是听起来却总会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这种悲凉自然来源于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三国时期,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有胜有败,但是最终也还是没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心愿,而五丈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后一站,他最终也是在这里病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战,是什么样子的。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一、丞相西驱十万来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第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二、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三、长星不为英雄在
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五丈原,试图破解疑团。来到实地,用与古人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维,或许更容易得到灵感吧。站在五丈原上,日薄西山,轻风吹过,脑海中盘旋着的一直都是这样的问题。
五丈原,背高山面深谷,扼要冲,易守难攻,当然是要地。但敌人如果不来攻,如果跟你耗着,那优势岂不成了包袱?要地岂不成了死地?
这绝非臆想,就在6年前,深为诸葛亮赏识的马谡奉命去守街亭,街亭的大致环境与此地差不多,两面是山,中间是关陇大道,魏军沿大道东来,如果能守住街亭使之不能通过就是胜利,可马谡看完战场立即下令上山,他的理由是下面不好守,山上居高临下敌人无法攻击。
马谡力排众议上了山,魏军来了,可人家不攻山,就这么在山下等着,山上缺水,马谡不得已下令向下冲锋,结果一个个蜀兵成了弓弩手的移动靶。
五丈原难道是第二个街亭?以诸葛亮对兵法的精通,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之所以选择五丈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看着下面的河川,突然想到渭水分田也许正是他的理由,面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或许想到攻击长安把握并不大,但如果撤军的话,负面影响又非常大,不仅对他个人,对蜀国国力来讲这种反复出击又无果而终的事也越来越不能承受。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他要在关中长期驻守,渭水分田就是作长期驻守的尝试。
由五丈原下沿渭河西行,不多远外即是宝鸡市区。宝鸡,汉末三国称陈仓,5年前,诸葛亮亲自率数万大军与魏将郝昭率领的1000多守军在陈仓相遇,诸葛亮连攻20多天竟然未下,只得退军。此次兵出斜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避开陈仓,占领五丈原,陈仓的战略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如果以五丈原为东止线,将陈仓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悉数占领,与陇右就联成了一片,等于把魏、蜀“国境线”前推到了关中,即使不拿下长安,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是一种持久战,虽然不符合此前蜀军制定的战略计划,但这也是当前最稳妥的方案。进攻北原,由北原向东攻击,这个方案诸葛亮也曾想过,并派兵向位于北原的阳遂发起过进攻,但被魏将郭淮击退。此次五丈原之行,回程时专门是从北原走的,由蔡家坡镇上一大坡,来到原上颇为惊讶,原来上面是一马平川,公路从五丈原镇所在的岐山县县城经过,蔡家坡去岐山县城的这一段竟然是直向北的,走了几十分钟才到,从岐山县城再向北数里才是周王庙所在的北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北原不是五丈原那样的“原”,是与八百里秦川无异的一马平川,岐山以东分别是兴平、杨凌、咸阳,三国置雍县、郿县、美阳、槐里,都是重镇,上北原与在北原下差别不大,如果暂不攻长安,那也就没有上北原的必要了。人算虽如此,但敌不过天算。长期的操劳让诸葛亮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一年8月里的一个深夜,人们发现五丈原西南上空一道流星划过,落在了五丈原的附近。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了。
四、心外无刀谁握刀?
有人说,诸葛亮早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五丈原上他能做的其实只是等待,等待生命的终结,等待可以去追随先主的那一刻。不过在我看来,1781年前的那个秋天,五丈原上也许真的有一个寂寞而巨大的等待,但等待不是死亡,而是奇迹的发生,是复兴汉室壮志的实现。
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人认为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兴兵,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但是,作为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不贪图安逸享受,励精图治,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精神和毅力都应该称赞。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通过北伐来打击异已,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这更是荒诞不经,别的不说,就说诸葛亮的家庭,弟弟诸葛均随他入蜀,名不见经传,事迹湮没无闻,也没有活跃于政坛;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到北伐前线服役,并死在了前线;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后虽任要职,但那是在诸葛亮死后,而且他能为国尽忠,受到称赞。
如果诸葛亮另有企图,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难做到的,要是那样诸葛均、诸葛乔、诸葛攀早就被培养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那样的接班人了。
诸葛庙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尊石碑,上面刻着“心外无刀”几个大字。心外无刀,也许是想表达对诸葛亮心战实践的敬仰和总结吧,望着这几个斑驳入石的大字,总想上去抚摸一下,不为亲近历史,只为触碰一下石上的刀痕。
心外无刀,其实心才是刀!因为有心,所以成刀,所以壮烈!五丈原归来,成小诗一首,作为此行的记念:十万子弟出斜谷,渭水分田欲报蜀。武侯呕血增忧恚,宣王免战问饭否。心外无刀谁握刀?原下有虎难缚虎。长星不为英雄在,坠向天边随先主。
相关参考
一、沙盘的发明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沙盘,是在军事上为了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作战或展开训练,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成的模型。它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边陲、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并以其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一大批精通各种技能的工匠及佛教高僧和堪舆师。文成公主本人
1927年版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中的海府地区,初步形成公路网。此图弥足珍贵。何以端提供文\\本刊特约撰稿何以端民国初年至日军侵琼前的海南,各种地图纷纷出现。尤其是陈济棠治粤期间,社会有一个较明显的发展阶段
诸葛亮出剑阁震慑敌国刘禅有剑阁却成都不保 不论做什么工作,地理都是很重要的要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要素,在战役中,即便拥有有利地形,但短缺人和,是不行能打败对手的,有利地形既可恃又不行恃,
杭州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有汉、畲、回、满、蒙古、壮、苗、朝鲜、侗、土家、布依、高山、傣、瑶、彝、佤、水、维吾尔、白、达斡尔、藏、黎、塔塔尔、僳僳、纳西
锦州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开放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港口城市。锦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和中央
“钱塘江的秋潮之所以壮观,和当地的地形有关”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有三个:1、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2、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
诸葛亮开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不听。后蜀军水源被断,大败,士卒离散。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
师长看地形迟到并说怪话,被彭德怀严厉批评,事后他感觉受益匪浅
1949年8月的兰州依然有点炎热,我第一野战军已将兰州城围住,然而由于兰州城坚固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外围的阵地更是易守难难攻,其中沈家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沈家岭位于兰州城西南5公里以外,从南向北看,形状
很多中年的朋友看到权谋网,都相见恨晚,都觉得早几年接触,人生会不一样的状态,但是此时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不学觉得没多大用了,其实不然,自己做不成,依然要学习权术,这个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