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何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
Posted 皇后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禅为何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刘禅为何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可是这真的就是事实吗?隐藏在事实后面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刘禅,刘备之子也,其父以仁德闻名天下,以白衣之身,打下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刘禅即使继承了刘备的十分之一,也端不会混帐到如此地步的。既然不是基因的问题,那剩下的解释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刘禅根本就是在自暴自弃。至于刘禅为何会自暴自弃,这就要从一段失败的婚姻说起。
大家读三国志蜀书时,多半关心的是诸葛亮传或者关张马黄赵。极少有人去看二主妃子传的,而刘禅给逼疯掉的原因,恰好就载于二主妃子传中。
三国志中的原文如下:“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陵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十五年薨,葬南陵。后主张皇后,前后敬哀之妹也。建兴十五年,入为贵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联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
三国演义中的原文如下:“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
大家这下知道刘禅的悲惨之处了吧,他竟然娶了张飞之女为妻,而且一娶就是两个。张飞是当世英豪,容貌自然生的惊世骇俗,足可令婴孩闻名止啼。而张飞之女的容貌呢,如果不出意外,应该长得比较象父亲。因为基因遗传有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女生象父,男生象母”。以遗传几率来算,张飞的女儿长得象母亲的几率是很小的,而两个女儿同时都长得象母亲的几率就基本上接近于零了。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景,章陵元年,刘禅这个15岁的小屁孩正憧憬着人生当中第一段美好的爱情的时候,家里面终于如愿以偿的给他娶亲了,立张飞的大女儿为太子妃。新婚之夜,当我们醉醺醺的小刘禅以颤抖的双手揭开新娘的盖头的时候,顿时吓傻了,竟然看见自己的三伯穿着新娘装坐在床上,唯一不同的是似乎没长胡子,年纪似乎也比较年轻。刘禅怀疑自己是不是喝高了,自己人生的初恋应该是位“神仙姐姐”才对,怎么会长得这个样子呢?是,一定是自己喝高了,出现了幻觉,都怪关兴、张苞那几个傻X灌我,还一个劲的说为了我好。于是,刘禅轻手轻脚的将盖头重新盖了起来,然后去圆桌那儿喝了几口醒酒茶,整理了一下自己头上的新郎冠,末了还用自己的手往大腿上掐了一把,确定非常痛之后,才坐回床边,鼓起勇气,重新揭开了盖头。可怜刘禅不是魔术师,那个盖头也不是魔帕,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盖头下依然是“如花姐姐”那张大脸。小刘禅这下慌了,酒也全醒了,转身就想逃,可是却被新娘抓住了胳膊(张小姐是谁呀!如果让你小样这样闪脱了,传出去岂不是坏了她爹的名头),一把扔在了床上,在床的一角嗦嗦发抖。嘴里想喊救命,却惊吓过度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反而因为张得过大,竟然脱臼了。还好新娘公鸭嗓子够洪亮,迅速唤来了太医,才没经受更大的痛苦。最后还是被嘴里塞双臭袜子,心有不甘的被新娘QJ了,从此落下了说话含混不清的病根。
这样的打击对一个男人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忒别是对于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着人生幸福的小男人,轻则自暴自弃,重则自残身体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但无疑刘禅是坚强的,毕竟他继承了刘备那忍辱负重,审时度世的优良基因,这帮助他渡过了人生中的困难时刻,反而在由一个男人变为一个男孩的过程中愈发成熟起来。身残志不残的刘禅既然失去了生活幸福的权利,就开始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到国家大事上来,虽然还是太子,但他开始发愤图强,他立志要夺取天下。俗话说:“娶妻但求贤妇,只要能帮助自己降服六宫,辅助自己夺取天下,立她为妃又有何不可呢”!刘禅常常以这样的安慰麻醉自己,甚至开始乐于敷衍起张妃来了,可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人生的苦难,这才刚刚开始。看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张飞性格上是有缺陷的,他常常喜欢饮酒至大醉,又喜欢酒后鞭挝健儿。而张妃作为张飞的女儿,身上无疑也是潜伏这这些性格缺陷的,当然这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才会慢慢诱导出来。但是最糟糕的就是,在刘禅的身边,这些客观条件都存在。深宫的生活是寂寞的,时间显得那样的漫长,而心高气傲的张妃是不肖于和其它的妃子一起,去做那些莺莺燕燕的事的。
于是打发时间的唯一途径就寄托在了身体单薄的刘禅身上,而刘禅对她欲迎还拒的敷衍态度,无异令她的生活更加苦闷。当这些因素都凑到一起,并且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量变演变成了质变,张妃身上那些潜伏的性格缺陷开始逐渐的明显起来。也许是一次不经意间的醉酒,也许是无意间打了下人一巴掌,张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于是,她也开始狂醉饮酒了,她也开始鞭挝健儿了,当这些特点全在一个女人身上出现的时候,后世我们通常简称为SM女王。开始时的对象肯定是一些太监,宫女,甚至是侍卫(张妃出身格斗世家,摆平侍卫自然不是难事),但当这些人得到教训,开始刻意躲着张妃,而张妃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时,刘禅真正的灾难来临了。当然,事情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后世已经无从稽考了,只知道后主时常背人而泣。
世人都以为刘禅是遗传到他父亲爱哭的毛病,可刘禅在赵云怀里哭过吗?在刘备把他扔到地上哭过吗?在拦截孙夫人的时候哭过吗?可见,刘禅从小就不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为何偏偏娶妻之后变得爱哭了呢!至于另一个猜测认为刘禅是因为大权旁落,嫉恨诸葛亮而哭,这就更是牵强附会了,刘禅是有点恨诸葛亮,但不是因为权利的问题,这点我下面会提到的。实际上,刘禅之所以会背人而哭泣,原因我开始已经分析过了,其实是由他不幸的婚姻生活造成的。世人都认为刘禅当了皇帝,日子过得是多么的风流快活,可当刘禅伤痕累累的倒在床上辗转反彻,夜不能昧的时候,谁又真正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呢?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虐待和被虐待也一样,当刘禅开始恣意的享受被虐的快感,并渴望着虐待的快感的时候。他是真正堕落了,由一个有志青年蜕变成了一个怪胎,更可怕的是这个怪胎掌握着国家的无上权利的时候,人民开始遭殃了。这也是后世之人认为刘禅是一个对宫女、太监非常残忍的暴君的原因。
如果阿斗扶得起来,结果会怎么样
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千百年来,“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懦弱的代名词,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最让老百姓诟病的是,刘禅被俘后,司马昭问他想念蜀地吗?刘禅居然笑嘻嘻地说出:“此间乐,不思蜀。”就这六个字,把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亡国,是因为蜀汉和曹魏的实力悬殊太大。投降,是因为刘禅不想看到成都被屠城。
那么,刘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君主?
刘禅继承蜀国的君位,要从刘备的托孤说起。
夷陵之败,让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应验,刘备要追随他的兄弟们而去了。但是,遗恨是少不了的,一统天下的夙愿终将化为泡影。他在不舍中,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也就是托孤于诸葛亮的同时,又以李严为副。李严是刘璋旧部,很明显,这个人事安排,是让李严牵扯诸葛亮。这招很高明,是政治权谋的最高体现。
虽然自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配合不那么紧密,以至于诸葛亮连夷陵之战都没参与,但是,诸葛亮的人品、能力和忠诚,刘备是绝对信任的。更重要的一点,“诸葛一生唯谨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可以非常放心地闭上眼。当然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最大的理想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并没有政治野心。
对政客来说,有信任还不够,还要给信任再上把锁。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潜台词是,你要想皇帝的位置,随时都可以。
这话一语双关,既相信你,还得打你的脸。诸葛亮只能涕泣,还得发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老板把话说这份上,就是死,也得把你儿子照顾好。
刘备善意警告诸葛亮后,又警告李严,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朕,你自己掂量吧,希望你和大臣们能跟诸葛亮同心协力,维护好蜀汉政权。对两个人的谈话中,既表明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诸葛亮,又指出李严是蜀中俊杰,对朕忠心耿耿。目的是让他们互相提防,这就是政治手段。
之后,刘备又对太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天下就交给你和丞相了,以后丞相就是你爸爸。当着众人的面,把诸葛亮抬得高高的,先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这样做,只要是重名节的人,除了鞠躬尽瘁就剩鞠躬尽瘁了,诸葛亮也就是这么干的。
刘备驾崩,刘禅继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相父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曾经称赞过刘禅,这话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刘备临终时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丞相都夸太子智慧和气量都很大,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太欣慰了。
纵观诸葛亮的品行,应该不是个拍马屁的人,由此可见,刘禅应该是个有能力的人。刘禅继位时17岁,智力应该健全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我信任你的能力,你就放手干,绝不干预你。
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诸葛亮大权独揽,在小皇帝跟前挑拨离间的人应该不少,他还能坚持这么做,说明他把《六韬》真的学通了。刘备曾让其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左传》等书,而让诸葛亮亲自抄给他学,诸葛亮自然了解刘禅的学习情况,可见诸葛称赞刘禅不无道理。从政事的安排上看,刘禅确实是有气量的人。而就在刘禅继位的第二年,诸葛亮还说过这样的话:“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本来从托孤的安排上看,刘备的初衷是让诸葛亮辅政,但诸葛亮的做法已超出了这个范围,特别是北伐时,大军独揽在外,而在走之前还要来个《出师表》,把一个22岁的皇帝像孩子一样监管,谁能用,谁的话不能听,都指明道姓的安排好。虽然北伐期间他们之间有过不和谐的情况,但总体上刘禅还是做到以大局为重,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在内心并不赞成北伐的情况下,还是全力支持了诸葛亮的决定。
对于北伐,诸葛亮是有苦衷的,他在《前出师表》中说“益州疲惫”,在《后出师表》中说“王业不偏安”,也就是说,北伐是不得以而为之。当时蜀汉的人口只是曹魏五分之一,占地面积和地理位置悬殊更大。这样的情况下,容不得蜀汉悄悄发展,如果两家都相安无事,曹魏的发展会更快,所以必须用战争的方式抑制曹魏发展强大。而蜀国越是弱小,越需要图强,不然很快就会坐以待毙。
还有一个原因,蜀国内部的官僚集团矛盾重重,要用战争来转移视线。诸葛亮的北伐,把目标盯在陇右,目的是让曹魏集团长途奔袭,消耗他们的国力。为此,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他也没有采纳。
但是,魏国也看透了诸葛亮的意图,给诸葛亮来了个空城计,《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是虚构的故事,真实情况是蜀汉中了曹魏的空城计。
曹魏采取空城防御,将陇右一带的人口大量迁移,只留空城,蜀军大动干戈,攻下城池,却得不到人员和粮食等后勤补给,导致蜀汉的补给线被迫拉长,致使劳民伤财,魏国没被拖垮,自己的国力倒是一落千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依然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刘禅继续维持着诸葛亮生前制定的治国政策,继续使用诸葛亮提拔的人员。魏延反叛被杀后,作出了“既已名正其罪,扔念前功,赐棺椁葬之”的决定。说明刘禅有个人主见,对魏延的行为有基本的判断,这是臣子间争权的结果,对魏延的处理上,正体现了诸葛所说的“智量甚大”。
诸葛亮死后,为了改变宰相一枝独大的现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权力交又,相互牵制。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实现了皇帝集权。
诸葛亮主政11年,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30年的皇帝,期间政权稳固,如果说刘禅昏庸无能的话,蜀汉政权会存活这么长时间吗?
亡国,这是“娘胎”里带来的结果,他的父亲和他的相父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也无力回天。当曹魏兵临成都时,刘禅选择了投降,在实力的悬殊的情况下,避免了士兵的无谓伤亡,避免了老百姓的生灵涂炭。
降魏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软禁于洛阳。曹魏权臣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安排了蜀地歌舞表演,蜀汉旧臣听后伤感不已,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说:“人到了这种没心没肺的地步,就是孔明再生,也保不了蜀汉。”之后问刘禅想念蜀地吗?刘禅笑答:“此间乐,不思蜀。”
典型的装傻,司马昭大笑之余,当然要怀疑他是在演戏。蜀汉旧臣郤正觉得刘禅的回答太丢人,宴席结束后对刘禅说,怎么能这样说话,您应该哭着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没有一天不想念,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刘禅马上哭着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司马昭疑惑地问:“这怎么像郤正口气。”
刘禅故作惊讶道:“您怎么知道的?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哄堂大笑,从此,再也没人防范刘禅。装傻也是需要智慧的,刘禅装出了境界,谁能说这不是大智若愚。
刘禅装傻的结果是,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刘禅是三国中当皇帝时间最长的,自己不但活了下来,还熬死了司马昭,直到泰始七年才去世。
其子孙也享受到发不错的待遇,史载“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而曹、吴的后人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刘禅,骂的人自然,儒家的观念,亡国而不殉国,这是不忠不孝。写过《陈情表》的同时代的李密却说刘禅:“可比齐桓公。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褒贬自有后人评说吧!
相关参考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可
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千百年来,“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懦弱的代名词,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最让老百姓诟病的是,刘禅被俘后,司马昭问他想念蜀地吗?刘禅居然笑嘻嘻地说出:“此间乐,不思蜀。”就这六个字,把他永远钉
看到刘禅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到成语“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王(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人们常用来形容刘禅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
刘禅是曹操的儿子刘禅因为投降魏国时,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而扬名天下。人们乐此不疲地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埋汰他的无能懦弱。此外,对他的身世之迷也是诸多探索。曹操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上刘禅怎么死的,蜀国灭亡投降后苟且安度余生”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说起刘禅,最经典的就是他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了。这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在蜀国灭亡之后,刘
世人都讥讽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一直背着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的头衔。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不知道寒了多少读者的心。真实的刘禅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他真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皇帝吗?刘禅,蜀...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这三国中,蜀汉是灭亡最早的一方,其亡国之君刘禅,更是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被嘲讽、鄙夷了近一千八百年。可是国主乐不思蜀,不代表蜀汉没有忠义之士,在灭蜀之战中,有十大悍将,用生命
刘禅如何成为三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应该说,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