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 烧张昭家的房子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 烧张昭家的房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 烧张昭家的房子

2、三国演义张昭的儿子是谁

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 烧张昭家的房子

对于张昭,孙权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并非没有历史依据。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六月间,26岁的孙策被刺客刺杀,气绝身亡之前,确实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眼见哥哥撒手人寰的18岁孙权,悲痛万分,根本无法接掌众事,“权悲号,未视事”。这时又是张昭给孙权“黄袍加身”,陪他阅兵显示威严,发布檄文,昭告四方:扛把子已经换人了,赶紧表忠心呐!

孙权能够顺利坐断江东,张昭功不可没,其功劳不在周瑜之下。但周瑜之比孙权大七岁左右,本质上还算一代人,能玩到一块。可张昭比孙权大了二十六岁,将近三十岁,不知有多少个代沟。时间长了,君臣之间难免有些隔阂摩擦。只是这次摩擦力太大,孙权几乎要剁掉张昭老匹夫的脑袋,烧掉张昭老头家的房子。

那是在东吴大帝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春二月,本来属于曹魏罩着的辽东(即今天东北一带)地区割据政权的领导人公孙渊派遣使臣到建业(今天江苏南京)觐见孙权,纳贡称臣。

为表彰公孙渊弃暗投明,彰显东吴帝国的大国气派,孙权要派万名水军,满载金银珠宝,从海路出发,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此诏一出,几乎满朝文武都表示反对,尤其以张子布言辞尤为激烈,他警告孙权:公孙渊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如果他朝秦暮楚,用我们使臣的人头去向曹魏纳下投名状,那我大吴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孙权文的说不过张昭,就来武的,拔出佩剑,直指张昭:大吴的子民入宫拜我,出门就拜你,这大吴天下是姓孙还是姓张?我平素对你不薄吧,可你屡次三番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我,我真怕有一天会压不住心里的满腔怒火!

面对白发苍苍的张子布,孙权杀心已起。

张昭死死的盯住孙权:你长大了(废话,孙权都51了,还没长大吗),不会再听我这个老不死的话,但我仍要说,死都要说。不为别的,就因为当年你妈老太后咽气之前,嘱咐我要好好照看你,辅佐你。现在想起太后的话,好像就在耳边一样。

得,孙权也是个孝子。张昭把娘亲都搬出来了,孙权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哦不,是不禁泪流满面。把天子剑一扔,抱住张昭,君臣俩抱头痛哭。

哭归哭,不着调的事干归干。孙权终归没有接受张昭的意见。张昭见反对无效,耍起老小孩的脾气。整天闲在家里,也不去上朝,罢工撂挑子不干。

孙权下旨让人用泥土封死张昭家的大门,既然老小子不来上班,就别出家门了。

张昭更绝,在门内又垒了一堵土墙,从里面把大门封死。你孙权小崽子封住我大门外面,我就封住里面。你不见老子,老子也不想见你。

和自己的柱国重臣斗气到这种程度,孙权仍然执意要结交公孙渊这个千里之外的好基友。可惜公孙渊实在是辜负了孙权的一片痴情,金银财宝如数笑纳,孙权派出的使节尽数被斩首送给曹魏输诚。

东吴外交战线遭遇重大挫折,挂不住面子的孙权虽然一时鸡血上涌要发兵和公孙渊干仗,但毕竟实力不足,最终也只能接受被涮的现实。

只接受现实还不够,还得把因这件事被自己堵在家里的张昭请出来。孙权多次派人去看望张昭,向他致歉,希望他不要再罢工,差不多意思意思得了,回来帮朕料理朝堂上的一大堆事吧。

三国演义张昭的儿子是谁

张昭的儿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曾写道,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世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也决不会是等闲之辈。那么张昭的儿子们又是怎么样的呢?

张昭画像

张昭一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承,小儿子张休。张承字仲嗣,公元178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年少时就以才学知名。而且张承为人勇壮刚毅、忠诚正直,能甄识人物,曾提拔彭城人蔡款和南阳人谢景,那时他们还很年少。后来他们都被朝廷所用。张承还勤于提携后进之士,为人厚道,吴国但凡是贤人,没有不上门拜访他的。

公元219年,张承为骠骑将军孙权的西曹掾,出任长沙西部都尉。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领私兵五千人。公元244年病逝,谥号定。而当时在东吴,死后还有谥号的只有张承及其父张昭,还有顾雍及陆逊四人而已。

张休,字叔嗣,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袭父张昭爵娄侯。同样出生于徐州彭城。太子孙登病逝,孙权第三子孙和被封为太子。但是关于党争的问题一直还没有结束。张休的好友顾谭当时属于太子孙和一派,而全琮一族属于鲁王孙霸一党,与顾谭关系亲密的张休自然也难逃全氏的攻击。于是全琮父子时不时向孙权进谗言,使张休被发配交州。就在这时,一向与张休不对头的中书令孙弘,也趁机再进谗言,于是张休就此被赐死,时年41岁。

三国张昭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禁,后被好友赵昱所救。尽管如此,在陶谦死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可见,张昭的人品还是很好的。

新《三国》张昭剧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随着难民一起逃到江南。被孙策看中并得到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东吴的大臣们也都很尊敬他,被他的才华所深深折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他称赞有加。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声望不能太高,这样容易被主上忌惮,从而打压他。但是孙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还很开心的将张昭之于自己比作管仲之于齐桓公。可见,张昭在吴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对他说若是孙权不能够担此重任,求张昭取而代之。连家族的江山都可以拱手相让,可见孙策对张昭看的是有多重要。孙权年少即位,全靠张昭扶持,才将东吴一步步做大,成为三国鼎立局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昭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张昭精通儒学,晚年闲赋在家时,对《左传》和《论语》做了些批注。张昭也善写隶书,他的书法作品被唐代书法家张怀在《书估》中列为第三等。

新三国张昭

2010年,电视剧新《三国》热播。该剧主要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马家族篡夺魏政权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

新《三国》张昭剧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有董卓权倾朝野、霍乱朝纲。又有曹操打着为国除害的名号培养自己的势力。董卓逃出京城后,曹操联合各地诸侯袁绍、刘备、孙坚等二十路豪杰,共同讨伐董卓。董卓最后死于义子吕布之手。至此,大汉刘氏江山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天下各路英雄豪杰皆觊觎这大好江山,纷纷入世,共同逐鹿天下。

张昭作为东吴谋士第一人,为东吴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在新《三国》中,张昭舌战诸葛亮这一场戏最为大家津津乐道。

张昭对诸葛亮说:“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者,相助齐桓公,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者,扶持弱燕,一鼓作气,连下齐七十二城,此二人堪称兴国济世之才也。而先生呢,枯坐草庐,笑傲风月,除抱膝吟叹之外,别无所长。刘使君未得先生前,尚能割据城池,自保有余;得了先生之后,则抛兵弃甲,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天子以安庶民,下不能剿贼军而守疆土。半年不到,弃新野,失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仓惶南北,碌碌东西。竟无一寸立身之地。”就是这段话,让大家觉得,新《三国》里的张昭才真正像一个历史上的张昭。

张昭怎么死的

张昭,辅佐了东吴两代权利核心人物孙策和孙权。一生中为东吴献计无数,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张昭的一生中最值得说的就是他忠直敢谏,刚正不屈的性格。孙权尚未登上王位时,还对张昭的谏言一一听从,但是在登上大位之后,就开始对张昭冷眼相待了。

新《三国》张昭剧照

东吴建国之初,丞相一位空悬,百官们都推荐张昭,但是孙权却笑着拒绝了,说丞相一职太过繁琐,怕累了张昭。于是选了名不见经传的顾雍。也许拿张昭和荣登相位的顾雍来做一番比较,就知道张昭为什么不受孙权的看重。

顾雍的资历比张昭浅,却能担任吴国的丞相十九年。他最大的优点是沉默寡言,当了丞相的这种事,对家里人也不说一声。对于军国大事的是非得失,更是“自非见面,口未尚言”。孙权曾经表扬他:“顾君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必然说中。”

然而张昭却不一样,他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发表,本意是想供主子参考,然而言多必失。他曾在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时当面提出责难,怕战事不利引起内乱,结果一战而平,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样的失误一多,难免在孙权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胸无城府,口无遮拦,张昭就是这样失去了孙权的信任。

张昭晚年闲赋在家,于公元236年自然去世,他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

张昭张

张,字子纲,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与张昭一起并称为“二张”。公元153年出生于徐州广陵郡广陵县。年少时曾游学于京都,后返回广陵,被举荐为茂才。当时许多地方豪杰都请他来辅佐自己,他都一一婉拒。

张人物形象

张因为避难来到江东,适逢孙策平定了江东。孙策曾亲自拜访于他,张遂出仕为官,投靠在孙策麾下。张最著名的小故事就应该属于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间的故事。张早些年在许都担任侍御史时,曾与陈琳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张称赞陈琳文章写得好,陈琳却说:“我的文章比起你的又或者张昭的比起来,就像小巫见了大巫一样。”这也是小巫见大巫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件事也正式说明了张与张昭二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已远超建安七子。孙权登基后,几乎对所有的大臣都是直呼其名,唯有对张昭和张,一直以张公和东部称之。可以看出孙权对张昭和张的器重。

张昭与张二人的命运恰恰有些相反。张昭是在孙策掌权时得到重用,地位极高。基本上孙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张昭同意后实施的。在孙权登基后,张昭的地位逐渐下降,孙权开始渐渐厌烦了张昭,张昭的权利被架空。而张在孙策执政时,远离权利中心,看起来没有张昭那样得到重用。而孙权执政后,张曾多次劝谏孙权,孙权都一一接受,张临死前还留了遗书,向孙权诉说为君之道。死后,孙权看着遗书悲痛不已。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张昭的儿子是谁

张昭的儿子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曾写道,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世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也决不会是等闲之辈。那么张昭的儿子们又是怎么样的呢?张

亚父张昭的故事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

曹魏有荀,蜀汉有诸葛,孙吴有张昭。三人都是三国顶尖的智者,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为各自君主的事业奠基;但是三人的结局各自不同:荀最后与曹操决裂,被赐死;诸葛接受托孤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昭则渐渐被

对孙吴两代君主忠心耿耿的张昭为何不受待见?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

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

该怎样评价张昭呢?张昭这个人实在是不好说,甚至有的时候看他的人格都有些冲突,《三国演义》里面对张昭的描写也并不是完全的丑化与杜撰。  先看看张昭这个人吧  张昭

张昭辅佐孙权成就帝业,为什么一生做不了丞相

张昭是东吴老臣,跟随孙策建立了东吴基业,孙策非常优待张昭,把军政大事都交于他处理。直至孙策遇刺,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在这种内忧外患,人心不稳之时,是张昭率先统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并辅佐孙权成就

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

...国奠定了基业,却不幸遭遇刺客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起初,孙权拟设丞相一职,大家以为非张昭莫属,纷纷予以举荐,结果被孙权否决了,理由是...

也谈孙权与张昭之间的相处

《三国演义》中的张昭,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目光短浅、为人可笑,十足的一个小丑。有网民曾经辛辣地说过:孙权是不是没脑子啊?张昭这种货色也给他那么高的地位,看来东吴也不过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过一个诸葛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三国张昭尽心辅佐两代君主为何最后却遭冷眼

三国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