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帝刘备是靠什么让诸葛亮为他卖命
Posted 茅庐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昭烈帝刘备是靠什么让诸葛亮为他卖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昭烈帝刘备是靠什么让诸葛亮为他卖命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最受人瞧不起,无论是曹操评价的“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还是“织席贩履小儿”的“大耳贼”,就可以看得到刘备先生在三国诸雄的人望如何了!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 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细读三国,不难看出刘备立足,多靠的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
刘备的请人艺术,最著名的当数“三顾茅庐”这一节了。说实在的,刘备先生确实没有什么识人之才,从对庞统的态度,以及对马超的态度不难看出这一点。但是在“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的问题上,却显示对人才的另一面。
其一,从态度上来看,刘备先生能够三顾茅庐,而且一次比一次态度恭谨,甚至恭谨到那种有点做作的地步,尤其对诸葛亮身边的家人、朋友、亲属、仆童等的态度,让人看到甚至有点肉麻的感觉,就连他三弟张飞同志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觉得他做的有点过了,而不时地出言不逊,倒是读过《春秋》的关老爷似乎看出点猫腻来,一改那种瞧不起知识分子的态度,反而劝起张飞来。实实在在体现出“请人首在恭,态度必须敬”的请人前提。
其二,从行动上来看,刘备先生也充分显现出来“一谦,二拍,三高帽”的请人技巧。首先说“谦”,也就是谦虚。通过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和介绍,刘备已充分了解到诸葛亮的习惯和性格,知道诸葛亮是个自命清高,狂妄自大的年轻知识分子,而这样的知识分子往往好为人师,喜欢高人一头,所以在请诸葛亮出山的问题上,先把自己的地位摆正,而不再张嘴比先言“汉室宗室”自抬身份,而是持弟子礼来博取诸葛亮的好感。其实刘备心里也给明镜似的,知道诸葛亮不会不知道他的,也是非常了解这种知识分子的心态的。
第二说“拍”,就是拍马屁。刘备通过了解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当然会通过那方面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溜须拍马。刘备心里会说,你诸葛先生不是才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治国之能臣吗,我干脆拍马拍到家,直接称呼你具有姜子牙、张子房两位开国能臣,一下子就拍得诸葛亮晕晕乎乎的,于是不光很快在家里等着了,而且认真准备了“隆中对”这样好的面试答卷,与刘备先生一拍即合,迅速成交。第三说“高帽”,自然就是“戴高帽子”了。
刘备最会给诸葛亮戴高帽子了,先不说“白帝城托孤”一顶高帽子直接把诸葛亮一家子都用死算完,就说在请诸葛亮出山的这几句话吧,就可见这顶帽子的高度。例如在二顾茅庐时给诸葛亮写的那封信中,提到“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不光给诸葛亮戴上姜子牙、张良这样的大帽子,而且直接上升到天下、社稷的高度!在诸葛亮谦虚自己“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的时候,刘备又直接给诸葛亮戴上“抱经世奇才”、“以天下苍生为念”等大帽子,直接把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拍的忘记了矜持,主动地提出自己“三分天下”的想法,更有甚者生怕刘备听不懂,连准备好的地图都拿出来,不能不说刘备先生的高明之处了。
其三,从当事人身上来看,不难看出“稳、准、狠”的特点来。稳,主要是说像刘备这样请人的主,心态要稳,任凭什么考验和意外的发生,丝毫不能干扰他的心态,尤其是要讲明的一点就是脸皮厚是心态好的关键。准,就是说看人、看事要准,最起码要一样看清对方的特点,尤其是弱点,只有抓住对方的弱点,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直接拿下。狠,不是对人发狠,而是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意思。就像人家刘备一看诸葛亮被忽悠动了,根本不会给诸葛亮再思考得失的机会,根本不留什么反悔的余地,直接把人带走,这才是真正的“短平快”、高效率呢!
刘备请人的这一套,并不能算高明,因为有些话对司马徽、崔州平等人也讲过,可是最终只有诸葛亮入彀,也就说明了请人艺术的针对性和特异性,只有活学活用,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吹捧、拍马”。
让昭烈皇帝刘备看走眼的蜀汉大臣是谁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诸葛亮的这初次北伐,本已取得了一个大好开局,就这样被马谡给断送了。后人论及此事,一般都把这看成是“刘备识人”,而诸葛亮在这方面要稍逊于刘备。不过,刘备看人也不是总那么准确,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对于这个人,恰恰是诸葛亮看得更准。
这个人叫做彭k。
彭k是广汉人,身高八尺,面貌体魄雄伟,这在以貌取人的古代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不过,彭k出道时不遇其主,只是在刘璋手下当了一个文秘类的小官(书佐),就是这样,还由于受人诋毁,被刘璋降罪,剃掉头发带上铁钳,罚他服徒刑。正所谓是天无绝人之路,赶上刘备入川,彭k就准备前去游说刘备,让他收纳。彭k先去见了庞统,尽管此前两人并不熟悉,但彭k却是不合礼数,颇有些蛮不讲理的做派。不过,在庞统那儿住了几天,倒也得到了庞统的认可和喜欢。而原来是刘璋手下,后来叛迎刘备入川的重臣法正也知道彭k的才能,两人就一起推荐给了刘备。
刘备在葭萌关接见了彭k,听了他治理天下、夺取益州的议论,认为彭k有奇才,就留下彭k在自己身边。刘备让彭k去传达军事命令,向各个将领指挥讲授作战安排,彭k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符合刘备的心意。刘备也因此而十分欣赏彭k,对他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成都平定以后,刘备兼任益州刺史,提拔彭k担任了治中从事。彭k从一个服徒刑的罪犯,一步登天当了州府中高官,气势很是嚣张,又因为得到刘备的恩宠而骄傲不已。
不过,彭k虽然得到了庞统、法正等人的推荐和刘备的重用,但有一个重要人物却是十分地不看好他,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对彭k怎么样,心里却并不喜欢他。诸葛亮个别地对刘备说:“彭k这个人欲望太大,志向广阔,很难保证他会安稳顺从。”刘备一向敬重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多次说了之后,就在暗中认真观察彭k的言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心里对彭k便有所疏远,终于把彭k降职外放,让他到江阳(益州南部,今四川泸州境内)去当太守。
彭k听说让他到远方去做官,心里不高兴,也因为气不顺而胡言乱语。彭k去拜见马超。马超问彭k:“您才能出类拔萃,主公对您非常倚重,说您和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任命您到外地的小郡中去任职,这不失去了人们对您的期望吗?”彭k骂道:“那个人不过就是一个老兵的水平,已经昏聩了,倒行逆施,还有什么好说的!”(原文:老革荒悖,可复道耶!)马超没有应话,彭k又说:“您在内部,我在外面,平定天下不是很容易吗!”马超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默默无言,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是把他送走。马超把彭k的话全部向刘备做了汇报,刘备命令将彭k逮捕入狱。
彭k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这是犯了“悖逆”之罪,知道这一时的狂妄有可能将要付出“被剁成肉酱”的代价。于是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当初他投奔刘备,就认为曹操、孙权、刘璋这些人都不行,只有刘备才具有“霸王的气质”。说刘备把他从布衣中提拔为重臣,是把“给儿子一样的恩宠给了他”。然后是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喝多了酒,脱口失言,才说出了那个“老”字。还说关于“内、外”的那些话,是想让马超在北方立功,全力为主公效劳,一起去讨伐曹操,并没有也不敢有别的意思。再往后就是把责任推到马超身上,说马超说的话虽然不错,但只是重点强调了开始和结尾,中间的意思却没有表达清楚,这是让他感到很痛心的!最后是把诸葛亮好一顿吹捧,说他是商代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
尽管如此,彭k还是被判罪处死。
应该说,在彭k问题上,诸葛亮看得更准,是刘备看走了眼。庞统对待人,愿意更多的说人的优点,在他看来,当时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好人少而坏人多,应该让人的美德得到宣扬,这样才能使风气得到改善,好人越来越多。应该说他和法正一样,看重的只是彭k的才能,刘备刚入川,正是用人之际,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得到推荐和任用。而诸葛亮并没有否定彭k的才能,他看到的是彭k“志向太大而欲望更大”,这样的人,是很难保证他“安稳顺从”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大,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欲望,那就保不住会发生什么了。有句话叫做“欲壑难填”,谁又能保证人的欲望有个满足的时候呐!
那么,诸葛亮的看法对不对呢?
先说降职这件事。外任当然不如内官受重视,在“主公”身边,始终不离左右,主公始终看得见,有机会再升迁,将来接替法正、诸葛亮是会有这个可能。但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想,外放也不是官场末日!在一个战乱年代,出外当一方诸侯,也是一种锻炼。正因为是用人年代,真有才能还是会再得到升迁的。
再说见马超这件事。马超也曾经是一方诸侯,因为被曹操打败,全家被杀光,无家可归才来到蜀地归降刘备的。他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刘备也给了他高官厚禄,但刘备并不会给他实权,这是由马超的身份决定的。刘备曾经在不得已时也依附过别人,一旦有机会他就要自己独立成事,他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能不防着点儿马超吗?这应该是彭k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在这时候去见马超是什么用意?官员无端被贬,本身就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所以,这时候去见马超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再联系到他对马超说的话,就更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不纯。
马超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但他知道自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所以心中才“常怀畏惧”。看他见到彭k所问的话,可以看作是一般的关怀询问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试探问话。一个知道自己被人防备的大将军,家里突然间来了一个君主身边的红人,而这个人又是莫名其妙的被贬职了,他难道就不会有所警惕吗?所以,彭k如果不是心里有这个悖逆想法,哪怕是一个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不会在马超面前说出那样一番话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对彭k的看法是准确的。
好在刘备还是清醒的,尽管彭k把他说成是“慈父”,也没有将其赦免。否则,彭k即便是流放到边远地区,也难说他不会鼓动像“南中诸郡”那样的太守叛乱,因为他就是这样投靠刘备的。
相关参考
蜀汉烈祖昭烈帝刘备 官职:安喜县尉——平原县令——徐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益州牧——汉中王——皇帝 字玄德,号汉昭烈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
刘备如何将诸葛亮绑上战车为其卖命一辈子?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ldq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 生平 刘备自称是汉朝皇室世家,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已丧父,与母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
他一生用兵如神,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威名在纷乱的战国时响彻云霄。他不仅声名与孙武齐名,同时,也写下了不起的兵法战策,这些兵书完全不逊于《孙子兵法》。他就是战国时卫国人吴起,一生历经坎坷,曾在鲁、魏、楚三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谓蜀汉昭烈帝。幼贫,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221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但不少游客却对门楣上赫然悬挂的“汉昭烈庙”牌匾感到困惑,而祠堂内的主要建筑也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和刘备殿,对于刘备庙为何会被叫做武侯祠,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谜...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但不少游客却对门楣上赫然悬挂的“汉昭烈庙”牌匾感到困惑,而祠堂内的主要建筑也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和刘备殿,对于刘备庙为何会被叫做武侯祠,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谜...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谓蜀汉昭烈帝。幼贫,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