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其经济为何能一直向前发展

Posted 经济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其经济为何能一直向前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其经济为何能一直向前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等级规定为何如此严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其经济为何能一直向前发展

南下大开荒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就跟春秋战国似的,诸侯割据战争和民族融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融合的高潮,因为越乱的时候越容易融合。

第一点,六朝的时候,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

六朝,指的是三国孙权建立的东吴,他定都于建业,后来东晋又定都在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南京),改名为建康。为了避免晋帝司马邺的讳,所以改名为建康。此后代替东晋的宋、齐、梁、陈,总称六朝,所以南京是六朝故都。唐诗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说的就是这个。

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从江东扩展到了整个长江流域。现在只听说有江西的,没有江东,其实当时江东就是江南,又叫江左。要站在长江上游往下游看,往入海口看,那就是东。要是站在长江入海口往上游看,那就是江左,是不同角度的同一个地方。长江的开发从吴越争霸时期就扩展到了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了岭南,两广和闽江流域(福建)。

第二点,三吴地区最发达。太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原来北方的经济水平比南方高很多,现在开始平衡,但重心还是在黄河流域。江南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有下面这些原因。

第一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汉朝的时候北方人口占全国的81.2%,南方占18.8%,南方根本就没有人,开车上街随便70码。关中地区人口占据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就是五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陕西。南方生产条件比北方好,气候比北方好,但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就因为没有人。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一次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再有一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比如现在为了躲避北方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的战乱,束发右衽的汉族就衣冠南渡了,留在北方的全是披发左衽了。南方劳动力一多,加上北方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您别刀耕火种了,我教你怎么种地,发展自然迅速。

第二是民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原来也会种地,但他的方法太落后,咱们教他与汉族融合,这买卖就好干了。

第三是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的措施。

劝课农桑的课就是考察的意思。考察地方官的政绩,有三条标准:田野辟、户口增、赋役平。地开垦得要多,人口要增加,赋税的分量要让老百姓能够承受。当然今天不能用了,田野辟、户口增和退耕还林、计划生育对着干,早撤职了!古代因为是农耕经济,所以田野辟、户口增、赋役平可以实施。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南方就发展起来了。为什么早不干这事?

环保在北方

中原王朝统治中心是黄河流域,现在是被人打到这儿来的,没辙了才来开发这个地方。梦寐以求的故都洛阳被人抢了,只好南下来建康白手起家。说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假如说今天是中华民国的话,你想台湾能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吗?不可能,它的中心在南京,东南沿海和上海肯定是最发达的,台湾就弯着去吧。现在想开发南京开发不了,南京被解放了,他就只能开发台湾去了。那时候的统治者重视江南也一样,因为北方被少数民族占了,成北魏的了,只能开发江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持续的开发,经济一直向前发展,北方因为是屡经战乱,经济反而在破坏、恢复,破坏、恢复中循环。这一时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扩展,原因是汉人跑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畜牧业扩展。这也有好处,使得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总体上是在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新农具新技术的出现。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于灌溉。跟自行车的原理相似,就像自行车的链子,一半在水里,绑了一堆竹筒,人一踩,链条转动,竹筒就把那个水给弄上来。然后竹筒的水挨个倒到一个槽里,那个槽延伸到田地里去,就这样把水引灌翻过去。它的优点是不但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排涝,假如地被水淹了,倒过来再弄河里去。

另外北方还兴修水利和开发边疆,开发了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很多政权在这儿割据。里写慕容复要复国,《天龙八部》慕容氏建的那个国就是在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等级规定为何如此严格

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统一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公元280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等政权的统治。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公元581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权,并于公元589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

严格的服饰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服装上对各阶层人们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尊卑之别靠服饰的面料、形制、颜色等来体现。例如帽子,有冠、冕、弁、帻、巾、帽等。据《晋书・舆服志》载,通天冠为皇帝所戴。平冕、远游冠、缁布冠、进贤冠、武冠、高山冠、法冠、长冠等为王公贵族们所戴。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为舞人、宦者所戴。却敌冠、樊哙冠等为殿门卫士所戴。巾为尊卑共服之物。帽亦如是。这是从名称上体现尊卑。又如进贤冠,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吏,并冠一梁”。这是从形制上加以区别。又如《宋书礼志》,“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恰,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这是以颜色加以区别。关于服装等级的种种区别,《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等史籍志中有详尽的记载,此不能尽述,只取其荦荦大者略述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的等级规定虽然很严,但具体实行起来却是另一回事,朝廷的种种规定往往不能实行。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载,三国曹魏末,夏侯玄议论当时的服装制度说:“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Z之服,通于贱人。虽上下等级,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黄之采,已得通于下也。欲使市不鬻华丽之色,商不通难得之货,工不作雕刻之物,不可得也。是故宜大理其本,准度古法,文质之宜,取其中则,以为礼度。车舆服章,皆从质朴,禁除末俗华丽之事,使干朝之家,有位之室,不复有锦绮之饰,无兼采之服,纤巧之物。自上以下,至于朴素之差,示有等级而已,勿使过一二之觉。若夫功德之赐,上恩所特加,皆表之有司,然后服用之。夫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朴素之教兴于本朝,则弥侈之心自消于下矣。”由此可见,在曹魏末期,已出现朝臣之服侔于至尊,玄黄之采得通于下的局面。民间私做雕刻之物,商贾贩卖难得之货,市场出售华丽织物,使得服装等级制度难以维持。夏侯玄对此提出车舆服章皆从质朴的建议,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当时的当政者司马懿认为此建议虽好,但难以实行,终未采纳。西晋时,傅咸上书说:“古者后妃乃有殊制,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可见此时服装越制的现象仍很严重。十六国时,前赵刘曜下禁令:“无官者不听乘马,禄八百石以上妇女乃得衣锦绣。自季秋农功毕,乃听饮酒,非宗庙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前秦时,又出现商人车服之盛拟于王侯的现象。黄门侍郎程宪进言,要求“肃明典法”。苻坚下令说:“非命士以上,不得乘车马于都城百里之内。金银锦绣,工商、o隶、妇女不得服之,犯者弃市”。南朝刘宋时,周朗上书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佣卖之身,制均妃后。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睥睨;宫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学。侈丽之源,实先宫阃,又妃主所赐,不限高卑,自今以去,宜为节目。金魄翠玉,锦绣e罗,奇色异章,小民既不得服,在上亦不得赐。”从周朗上书中可见刘宋时服制的尊卑之别已被打乱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孝文帝下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其御府衣服、金银、珠玉、绫罗、锦绣、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出其太半,班赍百官及京师士庶,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戍士,各有差”。孝文帝此诏,松弛以前的禁令,意在进一步提高北魏纺织品的生产水平。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北魏后期纺织品的生产甚至超过了南方。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珍八味,仆隶毕口”的局面。为此,元雍曾上表请求下令:王公以下贱妾,悉不听用织成绵绣、金玉珠玑,违者以违旨论;奴婢悉不得衣绫绮缬,止于缦缯而已,奴则布服,并不得以金银为钗带,犯者鞭一百。当时的执政者灵太后从之,但此令并未久行。

上述事实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服装的等级规定往往有程度不同的突破,尤其是在服装用料方面,几乎是尊卑不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第一,魏晋南北朝的服饰规定以《周礼》为模式,而秦汉时在服饰方面已违周礼久矣。《晋书・舆服志》说:“《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变古制,郊祭之眼皆以玄,旧法扫地尽矣。汉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秦汉200多年在服饰上的不遵周礼,自然有其原因,而且对魏晋南北朝有直接影响。欲摆脱这种历史影响而远循周礼,这无疑是很困难的。

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纺织业的生产水平已大大高于以前,在北方尤其突出。早在三国时,洛阳地区就有马钧改造旧织机之事发生。至北魏时,由于北方的长期稳定,其纺织品的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据《魏书・宣武灵皇后传》载:“后幸左藏,王公、嫔、主以下从者百余人,皆令任力负布绢,即以赐之,多者过二百匹,少者百余匹。”仅此一事,就可反映出北魏时纺织品的生产能力。这就为社会地位低的人穿锦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所谓服饰僭越者,一为商贾,二为贵族家的婢妾。商贾社会地位虽低,但贱而不穷,婢妾有主人给撑腰,所以难禁。

第四,从衣料上划分贵贱本身违背人的消费本能。在等级社会,人的地位虽不同,但在消费上追求舒适却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谁都知道罗e绸缎比粗布舒适,只要是有可能,贱人也愿穿华丽之服。

相关参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等级规定为何如此严格

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统一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服饰有什么特点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

寻找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历史及地理位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

魏晋时期的门阀为何能累世垄断官位

门阀,本意即「”门第阀阅”,指的是累世权势显赫的世家大族。这些世族不仅是代有高官的显贵之家,也是文士辈出的书香门第,同时拥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因而其家族才能长期把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累世不绝。一、

魏晋南北朝朝到北宋,中国经济中心的大转移

秦汉以来我们国家的无论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都集中在北方,秦朝时期围绕着西安,后期逐渐有西安转向洛阳地区,特别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代相继战争不断,南方则是多国并立,局面稳定,没有大的兼并战争,这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学风形成的因素,及此一学风对当时的政治发展、社会风气及学术研究方向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自汉末以来,儒学衰微,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士大夫为逃避政治迫害,往往抛弃现实俗务,专谈玄妙哲理,并讲究谈吐和仪态,史称「清谈」。清谈的内容主要根据老子、庄子、易经,因此这三部书合称为「三玄」。

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

南北朝时期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的。现在,小编

浅谈魏晋南北朝都督制的发展及都督制的衰亡

东汉时期,朝廷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已经逐渐的濒临崩溃了,这套制度渐渐的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因而这一时期在朝廷之中一个家族就出现了多个高官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最终豪门世族的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浴衣

浴衣也是内衣的一种。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衣的内衣――明衣,这是内衣发展到一定时期,成熟化、定型化的表现。对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

为什么同性恋能风靡魏晋

为什么同性恋能风靡魏晋?魏晋的同性恋文化是怎么兴起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之世”,三国时期“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西晋“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汉人陷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