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为何诸葛亮不夺权称帝 有隐情
Posted 阿斗
篇首语: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死后为何诸葛亮不夺权称帝 有隐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刘备死后为何诸葛亮不夺权称帝 有隐情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隔。但是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要夺权称帝的打算。究竟是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还是另有隐情呢?
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法正的权,在刘备去世之后,给刘禅的遗嘱中说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的人,却始终没有把昏庸的后主推掉,自己当皇帝。
首先,是出于刘备的恩情。在古代,非常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想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诚意相邀,可谓伯乐之于千里马。面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的内心自然是万分感激。即便在刘备死后,一想到在刘备面前发的毒誓,诸葛亮又怎么会造反篡位呢?
刘禅
西蜀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刘禅这么无能,那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取而代之?为什么不敢自己称帝呢?
1、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然,称帝之事,除了蜀国内部,还得看看周边的态度,比如吴国是不是支持诸葛亮已经很难说了,南蛮和西羌乘机造反却是可以肯定的,而魏国看着蜀国内乱,难道还不会蠢蠢欲动?
2、集团外部的阻力
诸葛亮的荆州集团虽然很强大了,但是益州集团尚且有李严手握重兵、原从集团也有赵云,这些都不能不让诸葛亮有所顾忌,即使是他二人后来死了,但是魏延和马岱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人对蜀国忠诚这是无疑的,但是在那样的大是大非前,应该就不会对诸葛亮也忠诚了,毕竟于公于私他们都不会选择诸葛亮的。
蜀国大将魏延
顺便澄清一下,魏延是以部曲归属刘备的,不存在演义里说的那样叛变的事情,同样,这么说来,魏延即使是荆州人,也未必算得上是荆州集团的。
3、集团内部的阻力
假设诸葛亮真想称帝,除了外部阻力可能还会有内部阻力,因为诸葛亮不能保证自己荆州集团的所有人都会在这一时间上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何况像杨仪那样的小人会做出什么,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诸葛亮很早看出了杨仪的为人,这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4、政治口号的因素
作为东汉末年的传统文人,诸葛亮的内心仍然将汉室作为正统的。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或者支持了刘备的称王称帝,那也是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也勉强承德上汉朝天下的正统。而诸葛亮一生那么多次讨伐中原,痛恨篡夺汉家的曹魏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作为坚持正统的汉朝知识分子,诸葛亮连别人篡位都痛恨不已,更何况自己取代刘禅称帝呢?
虽然刘备已死,诸葛亮看似大权在握。但是如果当时起兵造反,顺利夺得皇位的机会是很小的,这就是天不时人不利。再加之诸葛亮并没有称帝的欲望,所以尽管离皇位如此之近,也没有发生夺权之事。
刘禅,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长子
其实,刘备的遗嘱上是想告诉诸葛亮:刘禅如果有能力就辅助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决策。而事实上,蜀汉后期的许多重大决策,诸葛亮也都没有问过刘禅,从这点来看,他也没有违背刘备的意愿。
5、兵民厌战
汉末到三国成立,打了那么久的仗,死了那么多人,士兵们一定很累了,以前征战的一幕幕血腥浮现在自己心头的时候,当回想起昔日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死去的时候,难免对战争不寒而栗……,好不容易告别了战争,他们难道还愿意再回到战争么?尽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所以人民厌战也是必然的。
也许诸葛亮身边的北伐军队可能不会厌战,但是后方的军队就难说了,而且就三国后期来看,诸葛瞻之所以兵多还败在邓艾的手上,除了本身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外,士兵就不参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这点看,成都尚且有那麽多士兵但是仍然投降这件事就容易解释得多了,同样,尽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所以人民厌战也是必然的。
6、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者起义军的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无赖,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诸葛亮没有称帝或许就是这种心态。
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什么不夺权称帝?
公元223年,刘备举国伐吴失败后,退兵白帝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孤诸葛亮,说:“如果阿斗是当皇帝的料,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权势、威望达到顶峰,蜀汉内部诸葛亮一手掌控军政大权,上层刘禅还没有丝毫政治资本,完全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而且诸葛亮还有刘备这个先帝临终前明确的遗诏,就算取而代之也名正言顺。为什么诸葛亮至死都没有夺权称帝的打算呢?
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究竟是没有野心,还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诸葛亮权力欲望很深,从他事必躬亲就能看得出来,喜欢亲自掌控权力,不容他人指染。在蜀汉政权内部,夺取李严的权,打击魏延,牢牢掌控蜀汉的军政大权。
有人还分析,诸葛亮一直极力推动北伐,就是想真正打造一番伟业,到时候以盖世之功登上皇帝宝座,那样就顺理成章,奈何多次北伐没有取得实际效果,诸葛亮的“野心”自然就沉寂下来。
根据后人看法,综合分析诸葛亮没有夺权称帝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文人造反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
中国历史上来看,大凡开国皇帝或者起义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出身,甚至流氓的都有,反观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没有一个成功的。
诸葛亮熟读历史,可能也看到了这一点。
2、蜀汉集团外部阻力
诸葛亮在蜀汉集团着力培养荆州集团的势力,但是刘备为了平衡,益州集团的李严掌控重兵,原有集团赵云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诸葛亮对他们的力量非常有顾忌,就算这二人后来死了,魏延和马岱也是让诸葛亮不能忽视的。
这些人对蜀国忠诚度非常高,都是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人,自然不会对诸葛亮改朝换代很忠诚了,因此,诸葛亮对于这些阻力没有解除之前,不会去想其他的事情。
3、荆州集团内部阻力
就算诸葛亮真的要称帝,其实集团内部阻力也不小,他并不能保证荆州集团内部所有人都会一条心。比如杨仪那样的人,诸葛亮自己心里都没底。
4、朝野政局需要稳定
汉末多年以来,一直混乱格局,烽烟四起,老百姓都需要一个稳定安宁的环境。
如果诸葛亮贸然发动政变,夺取刘备江山,那必定又是一番战乱,此时吴国蒸蒸日上,魏国力量更是强大,诸葛亮要是政变,肯定要经过一番内乱,谁能保证吴魏两国不会趁机浑水摸鱼。
先不管诸葛亮是否有能力平定,蜀国经过这样的内乱,保存下来的实力估计也会很弱小,说不定就被吴魏两国灭了,诸葛亮也不想看到这一幕。
5、师出无名
刘备集团本来的口号就是恢复大汉江山,打倒篡位的曹魏,这些也是诸葛亮积极提倡的政策。如果他自己称帝,自己还篡位,那不仅打了自己的耳光,人心不稳,蜀汉统治肯定会岌岌可危。
在诸葛亮干掉李严后,诸葛亮掌控蜀国军政大权,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刘禅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诸葛亮也没有必要迈出最后一步。
因此,综合因素下,诸葛亮继续当他的大丞相,没有去夺权称帝。
相关参考
公元221年,刚刚登基称帝的刘备统帅国中大部分兵力,以为报仇为名义,开始大举进攻东吴。不料吴军以逸待劳在第二年夏天大破刘备,刘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有很多人认为刘备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带随军出征,这也是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尽管刘备也考虑到诸葛亮的权力过大问题,但是出于北伐中原这样的军事战争,也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刘备还是将军权交给了诸葛亮。在刘备嫡系相继陨落,益州本土派支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如果再将问题直接点,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呢
提到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真的取代了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如果再将问题直接点,在去世后,为什么不称帝呢?>在回答为什么不称帝这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国的大权,然而蜀国的灭亡,原因最重要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刘禅这么无能,那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为何不敢自己去称帝呢?在刘备去世之后,给刘禅的遗嘱中说到
很多人一直说,诸葛亮如果想当皇帝,可以轻而易举的废除刘禅并取而代之,没必要为此推测争执的面红耳赤,看着曹操父子两代人完成代汉自立的过程,或许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了解取代汉室难度有所裨益,自董卓及其部属李
原本,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蜀国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派人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皇帝,同时将年号改
刘备兵败吴国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也谨遵先帝遗愿辅佐刘禅。按理说,关羽、刘备之死都和东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对吴国应该怀有深仇大恨才对,然而不久之后,诸葛亮为何又同吴国签订和约?刘备死后,刘禅
...,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
刘备死后,蜀汉动荡,为何诸葛亮要等两年才去平叛!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加工描写的小说。东汉末年,朝廷黑暗,民不聊生,很多地方纷纷举行了起义。其中,刘备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