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Posted 军队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2、赵充国为何要屯田作战?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屯田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兵一样招募百姓种地,但在三国时期,这种屯田和军队直接屯田性质差不多,因为这既需要按军队的方式进行管理,又需要有军队对这些人进行保护。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虽然形式不同,制度设计也不尽一致,但三个国家却都有屯田。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呢?>  先看看三国屯田情况。>  最早实行屯田的是,时间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这件事不仅在《武帝纪》当中有记载,有一个做得好的典农官还为此而封侯,后来在魏文帝时期还被追加谥号,可谓是把他当作大功臣来对待。这个人叫任峻。魏国的屯田发端于一个叫做枣祗的人,他早期的职务是东阿县令,后来任职羽林监,是他最早在颍川设立了屯田机构。看到了这件事情潜在的巨大作用,就任命任峻做了典农中郎将,由他招募百姓到许昌郊外屯田,当年就收获了百余万斛粮谷。有了这个示范,曹操下令在各郡县和各诸侯国都设置田官,数年内就达到了粮仓充盈。正因为如此,《任峻传》说“曹魏军旅和国库的富饶”,是“从枣祗这儿开始,到任峻那儿最终形成”。曹操因为任峻功高,封他为都亭侯,还升为长水校尉这样的荣誉高官。任峻死于建安九年,同一时期能被封为都亭侯的,除了诸夏侯曹,只有二荀贾诩这些人。>  东吴的屯田没有魏国这般规模,大概也没有魏国这种制度化程度,但他们只是没有国家级别的“军垦农场”而已,其屯田的范围同样遍布辖区。陆逊二十一岁时任海昌屯田校尉,也就是说,东吴最迟在公元202年就有了屯田。吕蒙进攻皖县有功,除了任命他为庐江太守,还奖励给他寻阳屯田的六百人。这些都说明,东吴是存在着屯田制,可能在郡县范围内还比较普遍。>  蜀汉国的屯田也是散见于各种记载当中。建兴十二年(公元234),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对阵,驻扎在武功的五丈原。“时常忧虑粮草接济不及,使自己的意愿难以实现,因此分兵开展屯田,作为长期驻扎的打算。”还有就是姜维的“避祸沓中”。姜维上奏后主想杀黄皓,不同意,姜维只好驻兵在外,要求“在沓中种麦子,以避免在京城内被迫害”。这种事情虽然是姜维避祸的借口,但说明蜀汉国有这种政策制度,否则,提出这种要求不但不会“避祸”,反而还会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  根据《魏书》的记载,自遭受荒乱,粮食就一直缺乏。等到各地起兵,都不能做一个常年的打算,没有吃的了,就四处抢掠,吃饱了,就把剩余的丢弃,这种在流离中瓦解,没有敌人进攻就破散的队伍不可胜数。像袁绍在河北,军人要采摘树上的桑椹吃,袁术在江淮地区,军人要取食水中的河蚌充饥。至于普通百姓,更是发生人吃人现象,最终造成了统治区域内一片萧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中表现的也非常充分。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兵想要夺回,两家已经是你死我活的阵势,不可能有妥协的余地,但就是因为都没有了粮食,双方只好罢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曹操并没有紧跟着追击进入河北,实际上也是粮食难以为继。诸葛亮的北伐,几次都是因为粮食供应而不得不放弃。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曹操才会认为:安定国家的方法,在于兵强粮足,秦国以优先发展农业兼并天下,汉武帝以屯田安定西域,这是先代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是下令实行屯田,在各州郡设置屯田的官员。实行屯田的效果是明显的,魏国在实行屯田的当年,只是在许县就收获了粮食百万斛。说曹操后来能够消灭群雄,扫平天下,都是因为实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得来,这话虽然有点儿太满,但在征伐中不需要长距离运粮,军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从而稳定军心,却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屯田带来的好处,无疑是曹操的优势之一。>  当然,屯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大片的闲置土地。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土地闲置呢?这就是战乱造成的严重后果。>  屯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粮食养兵,但是这个好处别人也不会看不到,到时候诸侯们纷纷效仿,那么只会造成战役的规模加大,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多。这也是赵扬最担心的。>  战争中,粮食,是征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粮草供应,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时,在古代,一些战争,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能够陆陆续续的达到几十年。为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种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损耗在路上的粮食减少。而这种方法,就是屯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击败匈奴后 ,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军籍,世袭服役,地位比较卑下;汉、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编入军队的民户,身份与屯民及普通百姓无何差异 。剥削形式大体有3种:①劳役地租。多是屯官给工具、种子,集体劳作,收获除供屯户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属此类。明、清的漕运屯田,也是一种劳役地租。②分成制实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西晋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③定额实物租。西汉在西北的屯垦,每亩租4斗。屯田的成绩与历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比较显著,随着封建统治者日趋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劳动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幸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渐变质瓦解。>

  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屯田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兵一样招募百姓种地,但在三国时期,这种屯田和军队直接屯田性质差不多,因为这既需要按军队的方式进行管理,又需要有军队对这些人进行保护。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虽然形式不同,制度设计也不尽一致,但三个国家却都有屯田。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呢?

  先看看三国屯田情况。

  最早实行屯田的是,时间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这件事不仅在《武帝纪》当中有记载,有一个做得好的典农官还为此而封侯,后来在魏文帝时期还被追加谥号,可谓是把他当作大功臣来对待。这个人叫任峻。魏国的屯田发端于一个叫做枣祗的人,他早期的职务是东阿县令,后来任职羽林监,是他最早在颍川设立了屯田机构。看到了这件事情潜在的巨大作用,就任命任峻做了典农中郎将,由他招募百姓到许昌郊外屯田,当年就收获了百余万斛粮谷。有了这个示范,曹操下令在各郡县和各诸侯国都设置田官,数年内就达到了粮仓充盈。正因为如此,《任峻传》说“曹魏军旅和国库的富饶”,是“从枣祗这儿开始,到任峻那儿最终形成”。曹操因为任峻功高,封他为都亭侯,还升为长水校尉这样的荣誉高官。任峻死于建安九年,同一时期能被封为都亭侯的,除了诸夏侯曹,只有二荀贾诩这些人。

  东吴的屯田没有魏国这般规模,大概也没有魏国这种制度化程度,但他们只是没有国家级别的“军垦农场”而已,其屯田的范围同样遍布辖区。陆逊二十一岁时任海昌屯田校尉,也就是说,东吴最迟在公元202年就有了屯田。吕蒙进攻皖县有功,除了任命他为庐江太守,还奖励给他寻阳屯田的六百人。这些都说明,东吴是存在着屯田制,可能在郡县范围内还比较普遍。

  蜀汉国的屯田也是散见于各种记载当中。建兴十二年(公元234),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对阵,驻扎在武功的五丈原。“时常忧虑粮草接济不及,使自己的意愿难以实现,因此分兵开展屯田,作为长期驻扎的打算。”还有就是姜维的“避祸沓中”。姜维上奏后主想杀黄皓,不同意,姜维只好驻兵在外,要求“在沓中种麦子,以避免在京城内被迫害”。这种事情虽然是姜维避祸的借口,但说明蜀汉国有这种政策制度,否则,提出这种要求不但不会“避祸”,反而还会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

  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根据《魏书》的记载,自遭受荒乱,粮食就一直缺乏。等到各地起兵,都不能做一个常年的打算,没有吃的了,就四处抢掠,吃饱了,就把剩余的丢弃,这种在流离中瓦解,没有敌人进攻就破散的队伍不可胜数。像袁绍在河北,军人要采摘树上的桑椹吃,袁术在江淮地区,军人要取食水中的河蚌充饥。至于普通百姓,更是发生人吃人现象,最终造成了统治区域内一片萧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中表现的也非常充分。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兵想要夺回,两家已经是你死我活的阵势,不可能有妥协的余地,但就是因为都没有了粮食,双方只好罢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曹操并没有紧跟着追击进入河北,实际上也是粮食难以为继。诸葛亮的北伐,几次都是因为粮食供应而不得不放弃。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曹操才会认为:安定国家的方法,在于兵强粮足,秦国以优先发展农业兼并天下,汉武帝以屯田安定西域,这是先代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是下令实行屯田,在各州郡设置屯田的官员。实行屯田的效果是明显的,魏国在实行屯田的当年,只是在许县就收获了粮食百万斛。说曹操后来能够消灭群雄,扫平天下,都是因为实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得来,这话虽然有点儿太满,但在征伐中不需要长距离运粮,军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从而稳定军心,却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屯田带来的好处,无疑是曹操的优势之一。

  当然,屯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大片的闲置土地。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土地闲置呢?这就是战乱造成的严重后果。

  屯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粮食养兵,但是这个好处别人也不会看不到,到时候诸侯们纷纷效仿,那么只会造成战役的规模加大,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多。这也是赵扬最担心的。

  战争中,粮食,是征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粮草供应,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时,在古代,一些战争,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能够陆陆续续的达到几十年。为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种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损耗在路上的粮食减少。而这种方法,就是屯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击败匈奴后 ,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军籍,世袭服役,地位比较卑下;汉、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编入军队的民户,身份与屯民及普通百姓无何差异 。剥削形式大体有3种:①劳役地租。多是屯官给工具、种子,集体劳作,收获除供屯户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属此类。明、清的漕运屯田,也是一种劳役地租。②分成制实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西晋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③定额实物租。西汉在西北的屯垦,每亩租4斗。屯田的成绩与历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比较显著,随着封建统治者日趋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劳动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幸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渐变质瓦解。

  末年的黄巾起义,遭到了朝廷的强力镇压,由此带来的也是对起义者的大规模杀戮,相应的,也就是起义军人数多的地区人口急剧减少。董卓独揽大权后,有步骤地开展了篡汉行动,他的军队,在京城周围对百姓肆意屠杀。这也引起了关东诸侯的强烈反对,于是起兵共同讨伐,董卓为了避其锋芒,遂将皇帝和都城迁往长安。在迁移过程中,董卓将洛阳城一把火烧尽,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进长安,因为争权又互相攻击。他们互相杀伐一连进行了几个月,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也几乎成为一片白地。这种乱兵屠杀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诸侯间的征伐,导致百姓遭殃使人口锐减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像长期围城造成城内大半人饿死,引水灌城,破城后再屠城等,都有造成一地荒无人烟的状况。就当时全国的情况来说,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汉献帝回到洛阳,连饭都吃不上,曹操为此将其迁往许昌,而这个新都竟然也需要屯田。另外就是诸葛亮,打仗的时候竟然还会有地方屯田,可见全国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  有了安国强军的需求,有了大片闲置土地这个基本条件,屯田这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也就势在必行了。>  这种屯田制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因此大田,丰足军用”。又因为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以他才会“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这话绝对不是信口说说的,最早兴起魏国屯田的枣祗,因为死得早,没有得到封爵,曹操不但给他的儿子追加封爵,还检讨说给他的封号实在是太晚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屯田这种制度建立的好处更加明显,战争虽然还在继续,但基本上没有因为粮食问题而逼迫战争的停息。这就是魏国皇帝要给任峻追加谥号的原因所在吧。有人可能要说,蜀国的诸葛亮不是因为粮食问题而两次北伐撤兵吗?但诸葛亮的北伐粮食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输。当然了,吴蜀两国,战争的密度、强度都要比魏国差一些,因此他们的屯田的规模和制度建设也要差一些,这也是需求决定了屯田的组织形式。>  屯田制在三国时期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在平常时期很少采用呢?这就是战时和平时的区别吧。在战时,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优势,容易应对战时的复杂形势。而在平时,这种形式又不便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因人而异的不同结果。>

  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末年的黄巾起义,遭到了朝廷的强力镇压,由此带来的也是对起义者的大规模杀戮,相应的,也就是起义军人数多的地区人口急剧减少。董卓独揽大权后,有步骤地开展了篡汉行动,他的军队,在京城周围对百姓肆意屠杀。这也引起了关东诸侯的强烈反对,于是起兵共同讨伐,董卓为了避其锋芒,遂将皇帝和都城迁往长安。在迁移过程中,董卓将洛阳城一把火烧尽,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进长安,因为争权又互相攻击。他们互相杀伐一连进行了几个月,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也几乎成为一片白地。这种乱兵屠杀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诸侯间的征伐,导致百姓遭殃使人口锐减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像长期围城造成城内大半人饿死,引水灌城,破城后再屠城等,都有造成一地荒无人烟的状况。就当时全国的情况来说,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汉献帝回到洛阳,连饭都吃不上,曹操为此将其迁往许昌,而这个新都竟然也需要屯田。另外就是诸葛亮,打仗的时候竟然还会有地方屯田,可见全国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

  有了安国强军的需求,有了大片闲置土地这个基本条件,屯田这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也就势在必行了。

  这种屯田制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因此大田,丰足军用”。又因为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以他才会“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这话绝对不是信口说说的,最早兴起魏国屯田的枣祗,因为死得早,没有得到封爵,曹操不但给他的儿子追加封爵,还检讨说给他的封号实在是太晚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屯田这种制度建立的好处更加明显,战争虽然还在继续,但基本上没有因为粮食问题而逼迫战争的停息。这就是魏国皇帝要给任峻追加谥号的原因所在吧。有人可能要说,蜀国的诸葛亮不是因为粮食问题而两次北伐撤兵吗?但诸葛亮的北伐粮食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输。当然了,吴蜀两国,战争的密度、强度都要比魏国差一些,因此他们的屯田的规模和制度建设也要差一些,这也是需求决定了屯田的组织形式。

  屯田制在三国时期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在平常时期很少采用呢?这就是战时和平时的区别吧。在战时,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优势,容易应对战时的复杂形势。而在平时,这种形式又不便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因人而异的不同结果。

赵充国为何要屯田作战?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史书《汉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年间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尽史书。而《赵充传》则是西汉时期著名大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篇章,全篇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一篇可以充分了解赵充国的重要史料和典籍。

赵充国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战功显赫的著名将领,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展露除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因为他自小便生长在西北边境一代,因此他对当时的游牧名族的习性非常熟悉。在汉武帝年间,他就已经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了,正是在这一战中,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仅率领七百人马就突破了匈奴的重重包围圈,从此开始自己辉煌的作战生涯。他不但在作战上十分勇猛,而且在计谋上也是不遑多让的,比如说他晚年进行的屯田活动。

那是在汉宣帝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此时的赵充国担任后将军一职,他出兵河湟,先是攻打零羌,之后又安抚罕开羌,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效,但是因为开支实在是十分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赵充国于是提出了屯田的策略,自给自足,才能在边境和羌人长期作战。

但是宣帝和朝臣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羌人。赵充国于是便谎称患病,同时也上奏宣帝,指出在从临羌到浩门之间,羌人没有开垦的田地一共有2000顷之多,如果能够驻足人马屯田,那么羌人就会不攻自破。宣帝在经过思索之后准备按照赵充国的想法进行屯田,于是便问他屯田之后对多久可以攻打羌人,赵充国说最晚明年的春天,羌人就会全部灭亡。于是赵充国便开始施行屯田的策略。汉军在这一地区的屯田不仅有利于攻打敌军,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这里,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赵充国将军不愧为一代名将,具有深远的谋略和智慧,值得后人铭记和悼念。

赵充国陵园位于现在的甘肃天水清水县城北一公里处的牛头河畔。这是一座为了纪念西汉时期著名将领赵充国的陵墓。这座陵园从汉代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此后后世之人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开辟祭田,修筑了用于祭祀的宫殿,建造了石碑,终于形成了现在比较大的规模。现在的陵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赵充国墓区、宋金墓葬群博物馆和碑林区。在1962年的时候被甘肃省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的陵园总占地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整个陵园庄重肃穆,环境十分优雅宜人,是很多游客来到此地的一个不能错过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既可以瞻仰到千百年前一代名将的风采,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也是休闲旅游不错的选择。在这座陵园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应该是赵充国将军的墓冢了,墓冢高3.8米,底径为10米,十分壮观。在墓冢的前面分别树立着两座石碑,一座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造的“汉后将军营平侯之墓”,另一座是清朝乙酉年间的“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此外还建立了仿汉白玉石柱冲天式牌楼,仿古建木结构的碑亭两座,一座是元朝时期的书法家赵孟书写的“赵充国颂”碑刻,另一座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天和二年鲁恭姬碑刻。

应该说这座陵园历经千年的光景,还能够保存如此完好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还把在本县境内发现的碑刻和雕像一起搬迁到了这座陵园之中,使之内容更加丰富,也提高了陵园的文化内涵。

相关参考

赵充国为何要屯田作战?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史书《汉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年间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尽史书。而《赵充传》则是西汉时期著名大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篇章,全篇内容丰富,资料详

在中国存在着世间最长远的朝代,但是世界各国都不承认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非常悠长,除了一些被史书中记录的之外,还有上古时期,而且在上古这段期间,一直都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就是距离现在已经过了4000年了,而且也有相关的证据证明曾经出现过洪水和大旱,而

世界各国都惊呆 中国最新十大超级工程

中国最新十大超级工程曝光:中国强大到吓坏西方来(1)高铁“四纵四横”完成一半,“高铁外交”突围东南亚虽然201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让“铁道部”成为历史,大力推动高铁建设的原部长刘志军也被判刑,但是中国高

八国联军侵华各国都捞了不少,为何日本却认为自己吃亏了

文/寂寞的红酒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攻击洋人,引来了八国的联合干涉。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合出兵,组建了八国联军,八国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

三国时期赋税与徭役介绍

  时期出现了部分在当时行之有效的税赋制度,比如曹魏的屯田、户调制,东吴的租、赋、算、税四大类,蜀汉的口赋、算赋,还有这一时期因战事而确定的徭役性世兵制度等,所有这些,都比之汉代有了一些变化。>>  

兴修水利成绩卓效

经济方面屯田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

斩袁绍二子,陷高句丽国都,“恃远不服”的公孙康究竟是何人

作者:李力,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在三国时期,一提到“公孙”二字,人们立刻会想到威武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但是在三国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公孙”,就是公孙康。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到底有没有坑杀40万降卒

...。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

屯田这事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原题目:枣祗:屯田这事我照样有谈话权的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粮食对人们生活十分主要,古今都不破例,“断粮”也是战争中常见的手段,粮道、汲道都是要重点保障的。本篇就来聊聊枣祗zhī。案《晋书・

屯田这事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原题目:枣祗:屯田这事我照样有谈话权的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粮食对人们生活十分主要,古今都不破例,“断粮”也是战争中常见的手段,粮道、汲道都是要重点保障的。本篇就来聊聊枣祗zhī。案《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