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

Posted 三国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

2、是因为三国谋士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

  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蜀国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次之,230万人;魏国最多,约443.3万人。>  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  至于吴国的人口数量,是比较难翔实的。有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  另一本史书记载了灭亡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与242年的数据相差无几,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  西晋时期所著的一本书籍记载,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国人口,共94.3万户人家,537.3万口人,而另一本史书记载的人口数量也是吻合的。算下来,魏国大概就有66.3万户人家,合计443.3万口人。>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根据以上数据,大概也能从中粗略判别出国家实力强弱,毕竟在劳动生产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着国家实力强弱。蜀国人口最少,实力也是最弱的。>  而恰恰蜀国也缺乏能够把羊羔训练成老虎的将领,所以相较其他两个国家,处处落了下风。其实就蜀国的得力干将来看,个个都不弱,可关键是别人家的得力干将也不弱啊,两相比较,蜀国的得力干将并不比其他两家占优势。>  这一点,后期主政的费伟洞若观火,每当姜维想大肆举兵北伐的时候,费伟都不会批准,即便批准了,兵马也不会超过一万。>  他还经常劝说姜维:“论才干谋略,我们比起丞相差远了,他都不能做到的,我们又怎么能成功呢!还不如好好地保家为民,何必老想着要跟他们决一生死呢。”>  蜀国实力最差,想要统一天下那只能找一个国家来合作。在这一点很机智,为了联合吴国,他老早就制定了一份瓜分魏国的计划。不过两国虽然一直联盟,隔阂还是很大,在不同的立场下,制定的攻魏计划从未成功过。>  浮沉几十年,姜维看在眼里,也都明白实力悬殊,可他偏偏等到蜀国灭亡之前,才幡然明白过来,可惜已经迟了。在蜀国灭亡的事情上,姜维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一个用兵太频繁,另一个是放弃了险要的关隘。>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关于频繁用兵,廖化劝过他:“打仗时智谋不如对方,兵力也不如对方,这样打仗怎么行呢!况且连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何必去做这种无益处还劳民伤财的事情呢?”>  可不是嘛,从221年到蜀国灭亡,蜀国百姓户数增加了大约40%,而人口数增加只有4%,这可不就是穷兵黩武的危害吗?>  而他的另一个错误显然也是致命的,他认为传统的部队分散驻守是消极抵御的姿态,于是下令把兵力全部集中起来,驻守在汉寿和乐城两处,而这个措施,等同于直接抛弃了重中之重的汉中。>  果然,魏国已经在商量着攻打蜀国的事宜了:“现在吴国难攻,不如先进攻蜀国,大概算了一下,蜀国有十万兵马,驻守他地的有四万多,剩下可以打仗的只有五万。>  现在我们又把姜维困在了杳中,他顾不过东边,我们现在抵达守卫空虚的骆谷,然后伺机袭击汉中,必定能够拿下蜀国。”>  其实单纯论姜维的人品,那绝对是作风正派的君子,那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对臣僚同事谦恭有礼,吃穿用度都格外简朴,家里没有养着多余的妻妾和歌姬舞姬,可以说,像他这样勤奋好学清廉节俭的人,实在是这个时代的表率。”>  尽管如此,他的高尚品格依然掩盖不了他犯下的错误,有人直接把蜀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他。>  其实这样说很偏激,即便没有姜维,风雨飘摇的蜀国最终灭亡也是注定的,只是他的错误将灭亡的速度加快了而已。>

  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

  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蜀国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次之,230万人;魏国最多,约443.3万人。

  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

  至于吴国的人口数量,是比较难翔实的。有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

  另一本史书记载了灭亡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与242年的数据相差无几,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

  西晋时期所著的一本书籍记载,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国人口,共94.3万户人家,537.3万口人,而另一本史书记载的人口数量也是吻合的。算下来,魏国大概就有66.3万户人家,合计443.3万口人。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根据以上数据,大概也能从中粗略判别出国家实力强弱,毕竟在劳动生产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着国家实力强弱。蜀国人口最少,实力也是最弱的。

  而恰恰蜀国也缺乏能够把羊羔训练成老虎的将领,所以相较其他两个国家,处处落了下风。其实就蜀国的得力干将来看,个个都不弱,可关键是别人家的得力干将也不弱啊,两相比较,蜀国的得力干将并不比其他两家占优势。

  这一点,后期主政的费伟洞若观火,每当姜维想大肆举兵北伐的时候,费伟都不会批准,即便批准了,兵马也不会超过一万。

  他还经常劝说姜维:“论才干谋略,我们比起丞相差远了,他都不能做到的,我们又怎么能成功呢!还不如好好地保家为民,何必老想着要跟他们决一生死呢。”

  蜀国实力最差,想要统一天下那只能找一个国家来合作。在这一点很机智,为了联合吴国,他老早就制定了一份瓜分魏国的计划。不过两国虽然一直联盟,隔阂还是很大,在不同的立场下,制定的攻魏计划从未成功过。

  浮沉几十年,姜维看在眼里,也都明白实力悬殊,可他偏偏等到蜀国灭亡之前,才幡然明白过来,可惜已经迟了。在蜀国灭亡的事情上,姜维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一个用兵太频繁,另一个是放弃了险要的关隘。

  三国姜维引蜀国灭亡 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关于频繁用兵,廖化劝过他:“打仗时智谋不如对方,兵力也不如对方,这样打仗怎么行呢!况且连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何必去做这种无益处还劳民伤财的事情呢?”

  可不是嘛,从221年到蜀国灭亡,蜀国百姓户数增加了大约40%,而人口数增加只有4%,这可不就是穷兵黩武的危害吗?

  而他的另一个错误显然也是致命的,他认为传统的部队分散驻守是消极抵御的姿态,于是下令把兵力全部集中起来,驻守在汉寿和乐城两处,而这个措施,等同于直接抛弃了重中之重的汉中。

  果然,魏国已经在商量着攻打蜀国的事宜了:“现在吴国难攻,不如先进攻蜀国,大概算了一下,蜀国有十万兵马,驻守他地的有四万多,剩下可以打仗的只有五万。

  现在我们又把姜维困在了杳中,他顾不过东边,我们现在抵达守卫空虚的骆谷,然后伺机袭击汉中,必定能够拿下蜀国。”

  其实单纯论姜维的人品,那绝对是作风正派的君子,那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对臣僚同事谦恭有礼,吃穿用度都格外简朴,家里没有养着多余的妻妾和歌姬舞姬,可以说,像他这样勤奋好学清廉节俭的人,实在是这个时代的表率。”

  尽管如此,他的高尚品格依然掩盖不了他犯下的错误,有人直接把蜀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他。

  其实这样说很偏激,即便没有姜维,风雨飘摇的蜀国最终灭亡也是注定的,只是他的错误将灭亡的速度加快了而已。

是因为三国谋士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的他,恰恰就是因短视与骄矜而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那位神一般的诸葛亮,则负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的连带责任。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自成立到覆灭,只历刘备、刘禅父子二帝,存续了短短42年,这僻处西南一隅的羸弱小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如昙花一现,却留下许多经典传奇故事,让后世无数英雄扼腕长叹,涕泪满襟。

关于蜀国迅速败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争论至今,仍不绝如缕。

导致蜀汉政权过早消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蜀国地理位置偏僻,地利上就有先天不足,巴蜀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其地域狭窄,空间逼仄,不论经济还是人才,均无法与强大的曹魏相抗衡,综合国力更是无法与占据北方广袤的地域、人才济济、正如日中天的曹魏相提并论,因此在三国旷日持久的对峙中处于下风,无力与曹魏甚至东吴打持久战、消耗战,败亡是早晚之事。也有人认为,刘备之子刘禅是个昏君,他整日浑浑噩噩,贪图享乐且好赖不分,他无端猜忌诸葛亮,重用宦官黄皓,极力设障阻挠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如此扶不起的刘阿斗,蜀国不亡在他的手里才怪!还有一种看法却有些惊世骇俗,认为导致蜀国灭亡的罪魁不是别人,正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诸葛亮。诸葛亮误国说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究起来却不无道理。他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几乎耗尽了国力、财力、民力,典型的穷兵黩武,却难建尺寸之功。他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使英雄失望,人才流失,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是明证,因此人才匮乏的蜀汉被能人辈出的曹魏击败亦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有些似是而非。导致一个政权失败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因君王倒行逆施而使民心向背、经济衰落、政局动荡、强敌入侵、领导人德才不备、体制积弊等等都能让社稷产生不稳甚至垮塌,但其中最直接、最快速的原因大都是因军事上的失败而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诸葛亮在世时,为解蜀国的战略困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次兵出祁山,大举北伐曹魏。蜀军六出祁山,虽然于大局无补,但也牵制住了曹魏的大量精锐与注意力,在战局上蜀国似乎还略占上风。但是,诸葛亮出师未捷,却过劳身死,就在他死去三十年后,曾经采取主动进攻战术的蜀汉竟变得不堪一击,并迅速土崩瓦解,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大变化。因此,似乎可以换一种角度,从军事胜败的层面去理解蜀汉兴亡的内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死后蜀国军队进取心全无、胜少败多,而陡然间“攻守之势异也”呢?

既然已经找到蜀国短命的症结,那么就可以最快速度接近真相。那位由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并对之寄予殷殷厚望、被后世喻为“陇西奇才”的前曹魏降将——姜维,抑或就是蜀国败亡的罪魁祸首呢!?

正是因为诸葛亮看人走眼,错选不堪大用的姜维接自己的班,这才导致蜀汉后继乏力,昏招迭出,最终满盘皆输的。

当初诸葛亮赏识姜维之才,于是有意栽培、攫拔他,一直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诸葛亮死后,姜维毫无争议地成了蜀军的统帅。姜维成了蜀国三军总指挥后,很快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他几乎否定了恩师诸葛亮以往拟定的对魏主动进攻的军事战略,而采取了另一种全新的、显得很被动保守的战略战术思维——古文献称其为“敛兵聚谷”。

关于姜维的“新军事变革”,古文献是这样诠释的:(简译白话文)当初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方只虚设疑兵,主力都集中于外围,魏军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战役爆发后,蜀将王平之所以能大胜魏军悍将曹爽,就是因为这种军事部署十分正确。而姜维却认为这样虽然可以防御敌人,但却无法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获取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接替诸葛亮统领蜀军后,几乎全盘否定了魏延、王平的成功经验,而是用一种新的战法取代了早已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攻守模式。姜维把自己发明的新战法叫作“敛兵聚谷”。按姜维的思路,就是等曹军来攻时,故意弃守外围,诱敌深入,然后坚壁清野,大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凭高城深堑抗拒并拖住敌人,使来犯之敌无法再进一步。一旦敌军侵入,可命小股蜀军做游军不断袭扰之,截断其粮道,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让他不得休息,久之敌必不战自乱。敌军粮草匮乏,必定难以持久,待他大举撤退时,我蜀军主力倾巢而出,配合游军并力追歼,定可大获全胜。姜维确定了新的战略思想,并很快付诸实践。姜维命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为了夯实效果,他又在长安、建威、武卫、石门、临远等地建立军事防御工事,与前线三城互为拱卫、遥相呼应。

姜维的新战法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有很多硬伤,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他的战略构想似乎和当年那位只善纸上谈兵的赵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看似完美实则先天不足的新军事思想,主要是由蜀国与魏国之间那巨大的实力差距所决定的,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彼时,来自中原的魏军以骑兵为主,而来自西蜀的汉军以步兵为主,论机动能力,步卒哪有骑兵效率高?即便魏军因粮草不济准备大举后撤,靠双腿行进的蜀军哪里追得上来去如风的魏军精骑?军力、装备、速度皆不如敌人,对北撤魏军实施合围、聚歼的战略构想不过是姜维一厢情愿的空想。

先诱敌深入,再聚而歼之的想法本身没问题,这也是历代兵家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但彼时的蜀汉相较于强大的曹魏,此举无异于“以兔搏鹰”,基本毫无胜算。姜维没有算到的是,假如撤掉外围守兵,把曹军放进来,蜀军回撤至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据守,此举看似合理,实则等同玩火,没有了战略纵深,实力不济的蜀军就会“请神容易送神难”了。假如汉、乐二城被魏军攻陷,整个防线就会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蜀军屏障一失,无险可守,汉中一带一马平川,接下来的糟糕情形就不难想象了。

想当年,刘璋再三邀请刘备入川,就是因为盘踞汉中的张鲁发兵侵入西川,西川已经危若累卵。得汉中者得西川!对于蜀国来说,汉中的战略地位之重可想而知。

之后发生的事情,证实了因姜维的战略误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蜀军的前沿守军尽数撤防汉、乐二城,魏军蜂拥而至,汉、乐二城很快被攻陷,汉中岌岌可危。

古文献记载,蜀军按姜维的部署,全数回防汉、乐二城。蜀将王含和蒋斌各率五千人马分守二城。魏军大将钟会命荀恺、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将二城围得水泄不通。钟会则率魏军主力,绕汉、乐二城而过,径直往西直奔阳安而去。

在深谋远虑的钟会眼里,汉、乐二城再固若金汤,一旦被围,也不过是两座难有作为的孤城而已。大军绕过这两个孤立的据点直取汉中,姜维绞尽脑汁布下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汉中则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到手了。

汉、乐二城被荀恺、李辅部魏军攻陷,钟会则亲率主力打下阳安,从容屯驻于剑阁,等于一把扼住了西川咽喉。魏军另一位主将邓艾得知剑阁已经被己方攻占,于是放心大胆地寻找入川捷径,演绎了一出军事史上以出其不意而着称的精彩战例——偷袭阴平。假如汉中不沦陷,则易守难攻的剑阁雄关就是一道鸟飞不过的天险,那么邓艾绝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偷袭阴平,直取西川,蜀国凭借秦岭、巴山这两道天然战略屏障,也不会如此迅速地走向毁灭的深渊。

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诸葛亮生前定下的伐魏战略,虽不一定能大获全胜,但却可以最大程度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为蜀国争取更大的战略伸缩空间。谁料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姜维在魏军大举来犯、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竟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让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轻取汉中,然后偷渡阴平,窥视成都。以雄才大略着称的“陇西奇才”的姜维,竟然出此下策,确实让人费解。姜维为何全盘否定恩师诸葛亮制定的对魏战略,他怎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擅改前辈早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方针、理念,让钟会、邓艾轻易得手呢?有人说姜维长期统兵在外,采取“敛兵聚谷”的策略,实则是为了率军远出,借此躲避后主刘禅的猜忌。也有人说姜维本就是魏人,当初因迫不得已而降蜀,其内心不会真的为蜀效死力。更有人说他后来降魏并非诈降,而是真降,事实果真如此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做讨论了。

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曾经评价姜维道:“维为人好立功名”。意思是姜维好大喜功,有些不切实际。也就是说,姜维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有些急不可耐,他罔顾事实,急于求成,以至于利令智昏,结果不但没有成就自己的功业,反而断送了蜀汉江山,倾覆了家国社稷。傅玄的评价很是中肯到位,可谓一语中的。

曾担任蜀国军师、尚书令、大将军要职的智者费袆曾经屡次劝诫姜维,希望他以大局为重,不要急功近利,老是寄希望于一战而定乾坤,兴复汉室的宏伟构想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谨慎从事,一步步来,切忌朝令夕改、轻率冒进,一旦落子不慎,必至满盘皆输。只可惜姜维极度任性,缺乏大局观且不听规劝,而一意孤行,终让费袆的预言一语成谶。

当然,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的他,恰恰就是因短视与骄矜而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那位神一般的诸葛亮,则负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的连带责任。

相关参考

蜀国灭亡因有个致命的软肋 更和姜维脱不了干系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三国,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

姜维在蜀国灭亡后为何投降钟会而非邓艾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的一代名将。他不光勇猛,而且还足智多谋。有关他的勇猛,罗贯中着墨不多,最经典的战例只有两场。一场是天水关与老赵云杀得难解难分;另一场是单人独骑,身逢险境,单手抓住魏国名将郭淮射来的箭

姜维简介 三国蜀国名将姜维的资料及生平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自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

蜀汉政权在三国里最早灭亡,其实是因为姜维错用了一个人而导致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政权是最早灭亡的。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蜀汉癸未六年,司马昭气势汹汹,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动攻势。后主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决定投降,蜀汉政权灭亡。而蜀国之所以会

姜维深得诸葛亮真传,为何却挽救不了蜀国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

姜维怎么死的揭秘三国蜀国名将姜维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姜维北伐了多少次  在三国时期,蜀汉阵营先后有诸葛亮、姜维两人数度北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暂且避过不谈,这里就主要讲述一下姜维的北伐,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维到底进行了几次北伐,其中胜败又是如何?  

蜀国名将姜维

  人物简介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蜀国名将姜维,从孤儿到纵横沙场的将领,姜维的传奇一生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末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自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

姜维诈降成功蜀汉能否复国

作为蜀国后期的顶梁柱,姜维在蜀国灭亡后还进行过一次复国的努力,他诈降钟会,试图挑动小钟谋反,再利用离间的手段杀掉邓艾和钟会,从而达到恢复蜀国的目的,为此,他给后主上书,称将要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

姜维

三国后期蜀国的将领姜维是一个在历史里并不甚被关注的人物。一方面,三国里名将太多,而这些名将所聚焦的历史都在三国前期,而姜维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将活跃的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谋反之臣,晋朝时所写的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