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奇闻:揭开三国东吴孙氏一族可怕的“死亡魔咒”
Posted 寒门
篇首语: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今奇闻:揭开三国东吴孙氏一族可怕的“死亡魔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今奇闻:揭开三国东吴孙氏一族可怕的“死亡魔咒”
人的长相虽然也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总的说来长相与寿命之间并无特定关联,与长相很相近的不到50岁就死了。> 孙权的父亲只活到38岁,哥哥孙策只活到26岁,他们都死于意外事件,或被伏击、或补暗杀。孙权还有一个弟弟叫孙翊,也死于一次暗杀事件,死时只有20岁,再加上的族子(孙权的族兄弟)孙河也是这么死的,孙氏一族似乎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死亡魔咒”。> 并非死亡之神对孙氏过于眷顾,这些事件在偶然之外也有一些必然的原因。《志》说孙坚“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是一员猛将,但他也有“轻而无谋”的一面,早年在西北战场给名将张温当参谋,曾劝张温借故杀了悍将董卓,说明他喜欢激进。后来以郡太守的身份兵讨伐董卓,一路上杀同僚、杀上司,不问青红皂白,逆我者死,行事这种作风过于刚猛,及至被袁术驱遣南攻刘表,刘表被他打得无法喘息,只好拼死一搏,孙坚在一次伏击中丧命。> 孙策的刚猛更超过其父,拓地江东,再创孙氏基业,他的办法就是武力征讨,走一路杀一路,无论地方宗帅、世家大族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只要有碍于他的事业一律讨伐格杀,但他也“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最后遭遇到仇家的暗杀。> 南宋学者王应麟说“孙坚与策,皆以轻敌陨其身”,后赵大臣程琅以孙策的事例规劝君王:“帝王亦一夫之敌耳,孙策之祸可不虑乎!”从孙坚到孙策,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基因,结局也很相似,陈寿评论孙坚勇挚刚毅,评论孙策英气杰济,都不是一般,但同时也指出他们父子二人“轻佻果躁”,性格上过于刚猛、政治上过于激进、上专擅讨伐,这是他们陨身致败的原因。> 这或许与他们的出身有关,说到底孙氏出于的低层,也可以说是草根和寒门,与儒学世族崇尚礼法、家教严正不同,寒门较少受拘束,所以他们好驰猎,喜滑稽与酗酒,有时候这些成为他们的魅力和凝聚部下的特长,有时候又成了致命的缺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qiwen8)网站编辑整理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人的长相虽然也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总的说来长相与寿命之间并无特定关联,与长相很相近的不到50岁就死了。
孙权的父亲只活到38岁,哥哥孙策只活到26岁,他们都死于意外事件,或被伏击、或补暗杀。孙权还有一个弟弟叫孙翊,也死于一次暗杀事件,死时只有20岁,再加上的族子(孙权的族兄弟)孙河也是这么死的,孙氏一族似乎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死亡魔咒”。
并非死亡之神对孙氏过于眷顾,这些事件在偶然之外也有一些必然的原因。《志》说孙坚“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是一员猛将,但他也有“轻而无谋”的一面,早年在西北战场给名将张温当参谋,曾劝张温借故杀了悍将董卓,说明他喜欢激进。后来以郡太守的身份兵讨伐董卓,一路上杀同僚、杀上司,不问青红皂白,逆我者死,行事这种作风过于刚猛,及至被袁术驱遣南攻刘表,刘表被他打得无法喘息,只好拼死一搏,孙坚在一次伏击中丧命。
孙策的刚猛更超过其父,拓地江东,再创孙氏基业,他的办法就是武力征讨,走一路杀一路,无论地方宗帅、世家大族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只要有碍于他的事业一律讨伐格杀,但他也“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最后遭遇到仇家的暗杀。
南宋学者王应麟说“孙坚与策,皆以轻敌陨其身”,后赵大臣程琅以孙策的事例规劝君王:“帝王亦一夫之敌耳,孙策之祸可不虑乎!”从孙坚到孙策,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基因,结局也很相似,陈寿评论孙坚勇挚刚毅,评论孙策英气杰济,都不是一般,但同时也指出他们父子二人“轻佻果躁”,性格上过于刚猛、政治上过于激进、上专擅讨伐,这是他们陨身致败的原因。
这或许与他们的出身有关,说到底孙氏出于的低层,也可以说是草根和寒门,与儒学世族崇尚礼法、家教严正不同,寒门较少受拘束,所以他们好驰猎,喜滑稽与酗酒,有时候这些成为他们的魅力和凝聚部下的特长,有时候又成了致命的缺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qiwen8)网站编辑整理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古今帝王第一盗墓贼东吴大帝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 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 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实际上,真正的盗墓狂人,没有一个是亲自操铲干活的,都是幕后老板和指挥。 孙权盗墓,及后面将要说到的石季龙、武则天、朱由校、弘历,都是这么一回事情。 ● 东吴大帝的诞生 孙权这个人家世显赫,大家现在熟知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就是他的祖上孙武写的。孙武后来到了吴国,经前面说过的另一盗墓狂人伍子胥的引荐,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此后,孙氏家族在江浙一带声名大涨,荫及子孙。 但孙权能当上皇帝则要感谢他的老子孙坚,而不是受孙武的影响。孙坚是汉末枭雄之一,先后任过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职,官至破虏将军,故而又称“孙破虏”。 孙坚的经历很不简单,汉献帝刘协主政的中平元年(184年),孙坚与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与袁术等诸侯联合攻伐过董卓,还是董卓最怕的对手。 孙坚时为长沙王,兵起长沙。 但袁术与孙坚明里合作,暗里拆台,不少联合军也是观望不前。孙坚前去攻打华雄时,袁术不发粮草,虽然孙坚最后打败了华雄,但却一度陷入险境。公元192年,袁术再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时,他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遗体运回江东,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年仅37岁。孙权立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为什么讲孙权盗墓先要说孙坚?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孙权能当上皇帝,是老子给奠的基;二是孙权粘上了盗墓者这块狗皮膏药,也是因为老子。 孙坚生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一女孙尚香,不只孙坚自己厉害,他的子女在三国时期也都是风云人物。孙尚香是蜀国君主刘备的夫人,当年孙权想要回刘备“借走”的荆州时,听信周瑜的“妙计”,嫁妹与中年丧妻的刘备,但却中了诸葛亮的诡计,结果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这么算起来孙坚是吴国的“太上皇”,还是刘备的老岳父、蜀国的“国丈”呢。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上没有孙尚香这个人。 孙权是孙坚的二儿子,其兄孙策也是十分了得的人物。 《搜神记》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孙策、孙权兄弟在娘肚里时就有异兆。孙坚的夫人怀大儿子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地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果如孙坚所言,兄弟俩都成了非凡人物。 孙坚在攻打荆州时中了黄祖的埋伏被杀后,长子孙策继承父业。孙策未负父亲重望,广交豪杰,先后与周瑜、张昭、张纮等相识,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地,成为江东“小霸王”,被东汉朝廷封为吴侯。公元199年,孙策率军大败宿敌黄祖,为父报仇。 孙策年轻美貌,时人称其为“孙郎”,与周郎(周瑜)亲若兄弟,最后还成了连襟,分别迎娶了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段才子风流佳话,至今仍是一桩美谈。本来照这样发展,将来吴国的皇帝不会有孙权的份了,但孙策可能是无帝王命,公元200年4月,在外出狩猎时竟被旧仇许贡的部下行刺了,英年早逝。这样,父兄打下的这份帝王基业转到了孙权的手里。孙权称帝后,不敢忘记老大的功劳,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公元221年,已率先称帝的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但孙权哪甘心当什么王,在刘备立国成都之后,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吴国由此诞生。 ● 给老子修庙动盗墓歪心 孙权盗墓就是在当了皇帝之后。 原来,古代帝王立国,必立“七庙”,就是建七座庙,分别供奉自己的祖宗,即“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其中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据《宋书·礼志六》(卷十六)透露的情况,孙权当了皇帝之后,并未完全按照这规矩办事,他仅仅给自己的老子孙坚立了一座庙。此庙被尊为东吴的“始祖庙”,庙址在当时的长沙郡临湘县。 但这里有令后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既然是“始祖庙”,那就应该与都城建在一起,这样既方便祭祀,也比较正统。不过孙权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福地说”。孙坚当年平剿包括黄巾军在内的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有功,被朝廷拜为长沙太守。当年孙家起兵反秦、反董卓也都是从长沙起事,长沙对孙家来说确是福地。二是“风水说”。宋书《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七)转引《广异记》称,当年孙坚父亲死后,孙权请风水先生在浙江老家富春卜地下葬。忽然有一个怪异之人问他,你家想当百世诸侯,还是想当四世皇帝?孙坚说想当皇帝。于是这个人随手指了一处。孙坚很是惊异,相信了那人,把父亲葬在那地方。富春江有一次涨水,孙坚父亲的坟四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沙带。有老人就说,你的子孙将来会在长沙发迹,后来果然如此。 但孙坚的庙修好后,孙权却未祭祀过,每年仅派长沙的主政官员代他前往祭祀。孙权这行为,日后广受史家的批评,认为孙权根本就没把他的老子当成“始祖”,为君不尊,立始祖庙不过是做样子。 让史家批评更为激烈的地方,却是修庙的木材来源——竟然是盗墓盗来的。 从别人家的祖坟里挖出来的,用死人的“棺材板”给老子修庙,史家称“未之前闻也”,即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 当年,长沙附近山多树,木材丰富,并不像现在森林资源不丰富。孙权这样给老子修庙确实有点“糊弄鬼”的意思。不过,也有人认为孙权做得好,身上充满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倡导的“破四旧”色彩,有点移风易俗“革命家”的味道。 ● 首盗第一任长沙王大墓 孙权盗的是哪个人的墓?这个人的祖上算起来与孙家祖上的关系还不一般呢,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任“长沙王”吴芮。 吴芮是长沙人的贵人,没有吴芮,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长沙市,所以,长沙人对吴芮一点也不陌生,在市志上首先得给这个人留下位置。 对于吴芮的身世,不同版本的吴氏族谱上有不同的说法。主流的说法是,吴芮是吴王阖闾的后代,这么说来,孙权的祖上孙武能发迹,还要感谢吴芮的祖上吴王,将恩人之后的墓挖了实在不像话。原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王位后,不务国事,沉湎声色,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其子孙四分五散。太子友与时任谏议大夫族弟暨带着母亲(失宠的皇后)和家眷到今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安徽休宁右龙乡)隐居了下来(一说隐居于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另一个王子徽则来到了前总书记江泽民的祖籍地、今江西婺源一带。吴芮是吴王后代隐居到瑶里这一脉的第五代人。 另一种说法是,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芮的祖先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居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到了吴芮父亲吴申那一代,举家南迁楚国,官居楚国大司马。楚国亡国前夕,吴申审时度势,携家小渡过长江隐居瑶里。 吴申生有二子,吴芮是长子,自幼才华出众,秦统一后当了番阳(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清廉,颇得民心,被百姓誉为“番君”。秦末,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吴芮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毅然响应起义反秦,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因为有违项羽指令,后又被取消了封王。 在其后的时间,吴芮帮刘邦夺得了汉家天下。刘邦统一全国后,重新分封诸侯王,其中有七个异姓:分别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长沙王都城临湘,在所有异姓王中,只吴芮的长沙国得以善始善终。 其实,长沙国是一个小国,实际仅控一郡之地。根据曾做过长沙王太傅的贾谊于公元前174年的上书,汉初的长沙国民户数只有二万五千,按当时的情况来推测,全国也就只有十几万人。 但长沙国虽小,却是进入南越诸国的咽喉之地,是阻挡百越诸侯进攻中原的门户,军事位置极为重要。不久天下巩固后,刘邦便开始了剪除异姓王的计划,先后搞掉了七个,仅留长沙国,称吴芮有德,忠心。但刘邦仍是不放心他,因为他是吴王之后,说不定有朝一日反汉自立。 在一时无法取缔的情况下,刘邦派了一位楚地出生,名叫利苍的亲信出任长沙国丞相,实际上是监视国王吴芮的一举一动。巧合的是,利苍的墓于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被发现,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乡汉墓,其中二号墓主就是利苍。一号汉墓出土了千年不腐的女尸,就是他妻子辛追。有人知道这层关系后曾开玩笑,说辛追当年说不定还和吴芮见过面,一起吃过饭呢。 ● 首任长沙王死亡和葬式之谜 这里再说一下吴芮之死。 《汉书·吴芮传》(卷三十四)记载,公元前201年,吴芮这个长沙国王仅当了一年,时年40岁,刚过生日后不久,便死了。死后刘邦谥他为“文王”,由其子继王位。对吴芮的死因,史书上没有交代,似乎是突然死的,所以给后人留下了猜测的空间。 据说他是在率兵平定福建,行至金精山一带(今江西宁都县西北15里石鼓山)时,染上了大病,途中不治而亡。还有人干脆认为,吴芮是被刘邦毒死的,是他密诏长沙国丞相利苍下的药。虽然此说离奇,不过联系八个异姓王七个未得善终,刘邦对其下毒手也无不可。 从史料上看,吴芮之死确实可疑。吴芮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妃子叫毛苹,在去世那年过生日时,吴芮与毛氏苹泛舟湘江。远望青山,近看碧水,想想这么多年征战在外,打打杀杀,夫妻聚聚散散,毛氏和吴芮都陷入了一种未可名状的伤感境界。毛氏对着丈夫即兴吟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吴芮听罢竟然想到了死,称:“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吴芮在瑶里的老家有一处风景绝美之处——五股尖仰天台,少时应该常去玩耍,所以有些深刻印象,他的意思就是死后把我送回老家瑶里的天台安葬,也好朝看红日,晚望明月,了却生前不能回家、叶落再归根的宿愿。但吴芮的愿望在下葬后400年才实现,这又是后话了。 吴芮说这话是不是当时预感到了什么不测之事要发生?反正不久他死掉了,不久毛氏也死掉了,这里面的谜团大概永远也无法解开了。 吴芮死后,并未能回到老家瑶里,而是以诸侯王规格,礼葬在国都临湘西北的北津城。 北魏时地理学者郦道元曾到过吴芮墓旧址看过,他在《水经·湘水注》(卷三十八)中写道,“(吴芮墓)广踰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chán)郭之佳憩也。”从郦道元所记来看,吴芮墓很大,汉代四尺约一米,吴芮墓周长达到了170米,看来孙权挖后并未铲平毁掉。 既然要盗墓材,长沙附近的古冢名墓很多,为什么要选吴芮的?这是因为吴芮的墓材多,而且好。 秦汉时期曾流行一种特高等级的下葬礼制,叫“黄肠题凑”。这种葬式有利于尸体保护,本是春秋时期周天子所葬专用,后来诸侯王、功臣,经特许也可使用了。如西汉大将霍光死后,汉宣帝便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题凑”全部用上等木料做成,墓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料。扬州广陵王博物馆内便保存了两套全国仅见的“黄肠题凑”,此是1980年在江苏高邮天山一号墓、二号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分别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和王后。 整个墓内南北长13。5 米,东西宽11。2 米,高4。10—4。50 米,四周全部由上等方木围成,题凑木共计857 根,每根方木一般长0。94 米,宽、厚均为0。40 米,层层垒砌。我曾随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学生一起去看过,虽然经过2000年水浸土埋,但木质仍然坚硬如新。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石景山区老山汉墓,都发现了保存较好、形制复杂的“黄肠题凑”。作为刘邦唯一未除国号的异姓国王,吴芮的下葬应该也使用了这种葬制。这种推断的依据就是之后的广陵王刘胥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退一步说,即便吴芮死后不使用这种“天子葬式”,根据秦汉时椁室都是用木材做成(不用砖石)的情况,作为长沙王的吴芮下葬所用的木材量也会很惊人,不然孙权绝不会派人盗墓劫材。 孙权盗取吴芮墓材的事情,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从这些史料上看,孙权盗掘吴芮墓和修孙坚庙时,征用了当地不少民工。这么多的木材要运到地面上,也是要费不少人工和时间的。 ● 尸体不腐与“养尸地”之谜 孙权盗墓还引出了一个“活见鬼”现象,《盗墓史记》(第一部)中称之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奇事,此说并不夸张。 吴芮是公元前201年离世的,到孙权盗墓时已过了400年时间。但打开他的棺材后发现,吴芮的尸体竟然一点也未腐烂,“容貌如生,衣服不朽”。 墓,是人类尸体放置的专用场所,发现尸体很正常。而且,因为收敛和下葬时防护措施做得好,尸体长久不腐也并非神话,特别是秦汉以前,对尸体的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最好的,马王堆辛追尸体历时2100年,出土时仍有弹性。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的不腐古尸——葛家岗一号墓主,也是一具汉尸,距今2300多年,属战国中早期。这具尸体是1994年现代盗墓贼拖出来的。有意思的是,这伙人却将真正的“宝物”——这具千年古尸扔到了盗洞里,而是剥下身上的丝绸衣服胡乱塞进蛇皮袋里,后来以4000块钱卖给了文物贩子。像刘邦的后妃吕雉,因为尸体鲜活如生,盗墓士兵还奸了尸。到了西晋时,刘邦的另一位后妃薄太后陵被盗,打开棺材后,太后也是“面如生”。 还有厉害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时的义熙九年(413年),有人盗发东晋初年著名武将卞壶墓,“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卞壶墓的原址在南京朝天宫一带,盗墓贼掘开棺材后,发现卞壶不只尸体未腐,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长指甲,这是中国古代盗墓史上一桩著名奇事,真的是活见鬼了! 离我们最近的一桩活见鬼现象,是孙殿英盗清东陵时发生的。当孙殿英的手下打开清东陵内慈禧的棺材时,发现慈禧的尸体也未腐烂,皮肤如少女一般白嫩,弄得有士兵动了奸尸的邪念。更让人吃惊的是,慈禧的手上长出了一寸多的白毛,指甲也长了出来。 人的尸体下葬后,指甲还能长出来,按过去民间的说法是葬到了“养尸地”。什么叫“养尸地”?这在古代葬书上一般都有说明,“地书谓纯阴不化之地,年久尸不化,名曰养尸,主凶”,葬此地的尸体内脏腐烂,毛发、牙齿、指甲等部位却还会继续生长。所以,“养尸地”多出僵尸。 古代风水先生认为,“养尸地”是凶地,如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葬书》、管辂的《地理指蒙》、杨筠松的《三龙经》等经典葬书中,均是这个观点,称“葬不宜”。其原理是,尸体受到地穴内邪气的影响。 吴芮正好葬在“养尸地”上?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过可以回答的是,所谓“养尸地”是一种迷信,谁相信谁傻,过去想保护尸身不腐还来不及呢,能“养尸”应该是好事啊! ● 盗墓贼认出墓主后代的真相 盗吴芮墓引出的活见鬼现象,如果到此为止,也还不算出奇,奇的还在下面呢。 不久,当时替孙权盗墓取木的湖南人去安徽,经过寿春时,在路上遇到一个中级军官,当时是校尉级别,他觉得十分惊讶,便问校尉:“你怎么长得很像过去的长沙王吴芮啊,就是稍微矮一点儿。” 校尉很诧异,反问他,“吴芮是我的先祖啊,你是什么原因看见吴芮的?” 那人便把孙权盗吴芮墓,取里面木材修建孙坚庙的事情和经过说了一下。原来,这当官模样的人叫吴纲,是吴芮的第十六代孙。吴纲后来还追问吴芮是否重新安葬了。 如此巧合之事,几百年的唐代也遇到了一起,不过吴纲换成了唐代名士萧颖士。 萧颖士是南朝梁武帝之子萧恢的曾孙。他曾任阳府功曹,任期满后,到南方游历。一天,他和同伴从瓜洲坐船渡江,船中有两个小伙子,注视颖士良久后说:“这个人与曾封为鄱阳郡王的萧恢长得十分相像!”萧颖士听了很惊奇,但还未问清,就下船分手了。 过了一年,萧颖士游归北上路过盱眙县时,与县官见了面,刚好这里抓到了五六个盗墓贼。萧颖士一看,船上碰见的两个小伙子也在其中。萧颖士这才知道,他们是盗墓惯犯。年龄不大却已“从业”十多年,盗了无数古墓,其中有一座就是鄱阳王冢。 鄱阳王冢掘开后,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随葬珍宝,还发现萧恢的尸体没有腐烂,跟活人一样,年龄在50岁左右,胡须有点斑白。因为坐船时看到萧颖士与鄱阳王长得很像,两人忍不住冒出了几句。谁知还真的巧了,萧颖士就是鄱阳王的后代。孙权盗掘吴芮墓的事情动静很大,让吴芮居住在浮梁瑶里的族人相当吃惊。当他们知道祖坟被盗的消息后,赶紧奔赴长沙,看到自己引为自豪,视为圣祖的吴芮坟墓遭盗,棺材遭撬,还被晒尸,他们悲痛万分,气得要死,不排除有人要找孙权讨说法。但孙权其时龙运当头,是吴国的大皇帝,吴芮的族人也只好忍了。 根据吴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遗嘱,后人决定将吴芮迁葬回家乡瑶里。据说为防止再盗掘,将其秘葬于五股尖仰天台下一个岩洞深处,至今遗迹尚存。而长沙的吴芮墓早毁了,连当年的墓址在哪几都无处寻找了,只剩四处高楼林立。如果不是孙权干的坏事,吴芮的墓可能至今还在长沙城北,当地又可以大做吴芮文章,开发旅游资源了。 另外,他们还分别在休宁、婺源、浮梁、高岭等四处修建了吴芮的衣冠冢。所以出现了安徽、江西境内不只一处吴芮墓的现象。现在著名的吴芮墓在婺源县镇头乡冷水亭村鸡山上,墓分3座,间距百米,俱坐南朝北。墓前立封门石,围之以青石。立有两块墓碑,一块上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沙长沙王讳芮谥吴文公之墓”,另一块上刻,“汉长沙王吴文王芮墓”。 ●古代盗墓贼竟然盗“棺材板”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为孙权喊冤,盗墓长沙王吴芮墓,可能是他手下人出的馊主意啊。其实,就算主意是手下出的,吴芮是历史上的好官善人,挖开他的墓是需要承担社会道德和政治风险的,没有当朝皇帝点头,谁敢动洛阳铲,谁敢用他的“棺材板”给皇帝造始祖庙?绝对不敢的。 就如后来明朝大太监陈奉在湖北境内大肆盗墓一样,没有皇帝朱翊钧在背后指挥,是盗不起来的。而且,当时吴国初立,宫殿、庙宇待建,木材的需求量很大,盗取墓材便不失为一种不要成本的“就地取材”手段。 在古代,盗取他人祖坟、祖庙、旧宫旧殿上的材料,并非是一种罕见现象,而是事例多多。如后面将要说的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刘曜、清朝的乾隆两位皇帝,都曾这么做过,他们因此才列入中国古代盗墓“名人榜”的。 盗墓材也是盗墓者行盗的目的之一,到现代盗取墓材的事件仍然存在。盗墓贼盗棺材为哪般?因为看上了棺材板。棺材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木料,比如楠木做的,在汉人丧葬风俗中,即使是再穷的人家,也会想着法子给死者弄副好“料”,甚至出现没有好棺材不能下葬的事情。 除非像明太祖朱元璋当年那样,穷到无立锥之地,才会用席子包裹下葬。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盗墓贼才盯上了棺材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江苏淮安的墓,“文革”中便遭到过盗掘。我2008年初在当地采访时,一位当年的知情人告诉我,当时是生产队社员响应号召,集体动手挖的,生产队还给每人出了工分。吴承恩的棺材很大,材质很好,被拆开后,和新木材一样,后来统一送到当地的村办小学打课桌、门窗使用了。有心人曾留下了一块顶头板,但后来也失落了。 有的人甚至还用棺材板来打嫁妆,用彩色油漆漆一下,和新的一样,而且因为材质好,不明真相的买主还会格外看好。但因为是死人的棺材板打的,一旦暴露,木匠麻烦就大了,退出改行是小事,搞不好会被新娘家长打得半死。盗墓贼更过分的行为是,直接把将棺材盗出来出售。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些这样的盗棺材卖的专业盗墓贼。明黄省曾的《吴风录》便有这样的记录—— “自正德中……西山九龙坞诸坟,凡葬后二三日间即发掘之,取其敛衣与棺,倾其尸于土盖,少久则墓有宿草不可为矣。所发之棺则归寄势要家人店肆以卖。” ● 孙休当皇帝时的盗墓奇闻 话还是说回来。孙权第六个儿子孙休做皇帝(吴景帝)时,也出现过一起盗墓取材的奇闻。 此事见于《抱朴子内篇》—— 吴景帝时,戍将于江陵(又作广陵)掘冢,取板治城。后发一大冢,内有重閤石扉,皆枢转开闭,四周徼道通事,当作车。且广高可乘马。又铸铜为人数十枚,又作十数头。长五尺,皆大冠衣,执剑列侍。灵坐皆刻铜人,背后石壁。言殿中将将下脱军字。或言侍郎,似王公冢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鬓毛班白鲜明,面体如生人。棺中有云母,厚尺许,白玉璧三十双以藉身又作尸。兵人举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长一尺,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出堕地。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大如枣许。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是东晋人著名炼丹术士葛洪所撰,他是今江苏省句容人,内篇有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lù)诸事,为《太平御览》等各种笔记小说转摘。 这则发生在吴景帝年间吴国境内守城军官所盗的坟墓,不是一般人家的,从墓室结构和随葬有铜人等,推测是王侯等级还是有道理的。 撬开棺材后,墓主的尸体也未腐烂,盗墓的士兵将尸体扶在墓壁上站起来,死者的怀里竟然掉下了一只有一尺寸长的“玉冬瓜”(清太后慈禧死后曾陪葬“玉白菜”),两只耳孔内、鼻孔内还塞进了如枣子大小的金块。看来,守城军官本来只是想“借”墓主的木材,谁想竟发现了这么多宝物,真可谓发了意外的横财。 盗墓者看中的墓材,不只有棺材板,还有墓砖等一些东西。在古代,砖价不低,如在南北朝时,二百块砖与一匹绢的价钱相当,一匹绢价高时达两三千文,低时一千文,按二千文算,一块砖价十文钱,利润相当可观。难怪盗墓贼会盯上墓材,这比种田划算啊。 过去的江南,便有人靠盗墓材谋生。据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人江休复《杂志》称,“江南王公大墓,莫不为村人所发,取其砖以卖之。” ● 再盗南越国三代王墓 盗墓贼盗墓材仅仅是盗墓动机里的一小部分,多是盗墓小贼所为,所盗对象也多是一般的民冢,没有多少金银珠宝随葬。绝大多数情况下,盗墓贼看上的还是随葬宝物。 孙权盗墓就是这样,并非仅仅是“借木料”,贪图财宝才是他的最大目的。当时,曹操、董卓这些汉末英雄,也兼职盗墓,通过盗墓筹军饷、军需。身处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孙权也一样,不忘“摸金”,给吴国和孙家积累巨额财富。 史载,长沙之地被东吴占领后,孙权确实曾仿照过曹操的做法,令人在此盗掘过王侯贵族的墓葬,获取奇珍异宝。而有文字记载的一起是他曾成功盗掘了第三代南越王——明王婴齐墓。 南越国以今天广州为中心,领地是南岭的珠江流域广大地区,包括南海都是越国的地盘,自古就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地,人们以捕捞、渔猎和种植水稻为生,当时属于农耕农业社会经济形态,南越人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南越文化。但第一代南越国国王却不是当地的土著越人,而是中原人赵佗。 据《汉书·南粤·赵佗传》(卷九十五)记载,赵佗原是战国时赵国的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青年时代随秦军出征,英勇善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suī)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前去平定岭南。但屠睢滥杀无辜,遭越人顽强抵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再次前往征讨,经过四年努力,于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二人在平定岭南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后来,秦始皇任命任嚣为新设立的南海郡最高军政长官——郡尉,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赵佗则任南海郡龙川县令。 ● 西汉禁止向南越国售母牲 秦始皇死后,中原地区反秦起义四起,其时任嚣生了大病,但中原形势突变让任嚣十分着急,急召赵佗到病榻前,告诉了他项羽、刘邦、 陈胜、吴广一班豪杰已反秦,并相继拥兵自立。任嚣嘱赵佗派兵断绝军事要道,做好准备,南越北依山险,南接大海,东西几千里,完全可以单独立国,并确认赵佗为他将来的接班人。 谁知任嚣命不该当国王,不久便病死了。赵佗接掌了南海郡。本来赵佗就有雄心大志,任嚣的“立国”计划正合其意。不久赵佗断绝了经由五岭通往岭北的秦开新道,堵住了中原农民起义战火向岭南蔓延的趋势,南越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就在刘邦大败楚军,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刘邦正在山东汜(sì)水之阳准备登基称帝之前,赵佗率先当了“皇帝”,他宣布建立南越国,并自立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的建立为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提高南越人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变越人野蛮的风俗,比如杀首子、食人等恶习,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州等南方城市能有今天,与当初吴芮首筑长沙城一样,赵佗也是功不可没。 但是刘邦的大汉王朝一稳定,岂容赵佗在自己的身边称王称霸?于是刘邦开始想主意,与对付当初封授的七个异姓王一样,想搞掉南越国。刘邦先是收降其为自己的诸侯王,后是灭南越国。 赵佗并不买刘邦的账,汉高祖十一年(前17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赵佗接受了刘邦赐给他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变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国,按时给当朝上贡。 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成了汉朝事实上的女皇帝。她一改刘邦对南越国的安抚手段,使得双方关系恶化。汉朝中央政权对其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禁止南越边境上的关市买卖铁制农田,就如美国今天禁止向他国出售尖端武器一样,输送到南越国的牲口,只准是公的,不准是母的,目的是破坏南越的生产。 赵佗见情况不对劲,便在三次派臣上书谢罪,要求解禁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他首先向进入南越国的门户——吴芮的长沙国发难,理由是吕雉“封杀南越”,是吴芮出的坏主意。 小小的长沙国哪是南越国的对手,很快便被收拾掉了几个县。同时,赵佗再次宣布南越国独立,尊称“南越武帝”,开始与吕雉平起平坐。吕雉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派兵前去攻打。上面推测的吴芮可能在征巢南越国途中死去,依据的就是这段历史。 首批前去讨伐的是隆虑侯周灶,他带着10万人马进入南越。但因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加上山林瘴气,瘟疫流行,士兵纷纷倒下。幸好,双方僵持了一年多,不久吕雉病死,双方的战争才暂时停止。再后来,十六国诸皇帝同样青睐“虚冢”,多设假坟以迷惑盗墓者,十六国时期的帝王差不多全部实施秘葬制,如后赵始主石勒、武帝石季龙都给自己造了不少墓穴,石勒甚至是半夜出殡,葬他的人将棺材抬向黑夜的深山中。至今考古界很少发现这一时期的帝王墓,就与秘葬有直接的关系。 传说最广的是朱元璋秘葬一事。朱元璋临死时给指定接班人、孙子朱允炆留下口谕,要求后事从速处理。朱允炇很听话,在朱元璋倒头后的第7天,便将其下葬了,出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罕见的“速葬”,下葬那天,南京十三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一起出殡。 最玄乎的说法是,因为男主人朱元璋秘葬他处,孝陵内只有女主人马皇后,马皇后独守空陵,常常伤心夜哭。朱元璋秘葬处,过去流行的说法是,在南京城西的朝天宫大殿下。但是,不论朱元璋到底葬在哪里,民间传说是真是假,朱元璋实行秘葬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不会空穴来风啊,至少他喜欢秘葬。 赵佗陵墓的反盗手段极具迷惑性,也相当成功,成功地迷惑了历朝盗墓贼,甚至把盗墓皇帝孙权也玩进了迷宫,终未找到。虽然人们极其希望发现赵佗墓,但至今还是无一点蛛丝马迹。 可能因为赵佗墓太神秘了,唐时便有人据此编了一篇荒诞的盗墓小说,名叫《崔炜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崔炜得到仙人相助,进入过赵佗的墓穴,墓穴空间巨大。崔炜看到里面有各种极尽奢华的陈设和珍奇异宝,还看到了传说中的为赵佗殉葬的东瓯王摇和闽越王无诸所献的4位侍女。赵佗知道他进来后,还把齐王田横的女儿田夫人赏配给崔炜作侍妾,并赠送给他一颗西亚太食国的夜明珠。 不过,不久前,暨南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赵佗墓在唐代已被盗墓贼成功光顾过,根据就源于盗墓小说《崔炜传》。理由是盗墓小说所描绘的情景与下面将要讲述的第二代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所见,有着惊人的巧合,如果不是成功亲身经历和讲述,是无法写出《崔炜传》的。 赵佗墓被盗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假设,替代不了考古发现。如果赵佗墓真的没有被盗毁,还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我想它总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 两千年后二代南越国王墓现身 赵佗活得太久了,以至于他的儿子都死了,留下的王位只好由其孙子赵眜(mò)来继承。赵眜继位后,史称“南越文帝”。赵眜是第二代南越国王,在位仅十几年,公元前122年病逝,葬地在哪儿后人一直不知道,连盗墓贼也没有探出来。 但在20世纪80年代,赵眜的墓竟然意外被发现了,而且还完好无损。赵眜墓从未被盗过,这当与实施秘葬有关。如果孙权地下有知,肯定后悔死了,当初怎么就没往象山岗下深挖呢? 赵眜墓的发现也是一次意外。当时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准备在广州老城区北面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侧的象岗上盖几幢宿舍大楼,在挖掘大楼基础墙坑时,一位民工在用力使用铁锄时碰上了硬物,震得虎口发麻,低头一看竟然是一大块头。 由此向下一探,发现了一块块成片相连的大石板——赵眜墓在沉睡了2000年后,横空出世了。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眜的墓进行全面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枚金印“文帝行玺”最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南越国王背着汉朝中央政权私刻的,难怪后来吕雉对南越国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原来其有二心。这些目前都收藏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里。赵眜的墓室空间巨大,坑南北长10。85米,前部宽处12—13米,可谓巨穴,系从山冈顶部向下打了20米竖坑,再向四周开凿而成。内有四位夫人陪葬,巨穴中还有壁画和数间帏帐。这与《崔炜传》中崔炜所见极为相似,专家据此推测赵佗墓在唐代被盗墓贼光顾是相当有道理的。 ● 三代南越国王娶了中原滥女 赵眜的墓被发现,在当时轰动了全国,也让2000多年前赵佗所建的南越国揭开了神秘面纱。 公元前122年,病重的赵眜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遂赶紧派人到长安传信给汉武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赵婴齐于是向汉武帝请了“探亲假”回到南越国。同年赵眜病死,赵婴齐继王位。 孙权后来成功盗掘的南越国王墓,墓主就是第三代国王赵婴齐。 赵婴齐这个人夫妻运很旺,没去长安当宿卫之前,便娶了南越女人为妻,生了长子赵建德。后来到长安,又娶了邯郸樛(jiū)家的女儿,生了儿子叫赵兴。后樛氏被立为王后,赵兴当了太子。赵婴齐主政时,南越国便不行了,婴齐是个暴君,恣意杀人,不讲仁政,也就当了十来年君王。 公元前115年,婴齐病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其母亲樛氏当上王太后。樛氏在未嫁给赵婴齐、做姑娘时,曾与一名叫安国少季的男人上过床,相当性开放。赵婴齐死后,武帝派安国少季来到南越会见樛氏,俩人旧情复燃。我怀疑赵婴齐再娶樛氏,就是汉武帝设的圈套。 当时樛氏的绯闻传出来,南越人对身为太后的樛氏很不相信。而樛氏生怕国内发生政变,欲依靠汉朝的势力稳定局面,多次劝说赵兴和群臣归属汉朝。当时的几朝元老、丞相吕嘉是一个“越独分子”,樛氏欲除掉这个归汉计划中的障碍,后来吕嘉发动叛乱,派人杀害了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并立赵婴齐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公元前111年,吕嘉和赵建德被汉武帝派的大军擒杀,南越国灭亡。 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从此退出历史。 ● 从南越国王墓中盗走36颗玉印 时间到了公元229年,距离南越国灭亡已有322年,孙权瞄上了南越国王墓。 孙权盗南越国王墓的记载,见于晋人王范的《交广春秋》一书,《三国志》上并没有交代。这不是因为孙权盗墓不存在,而是陈寿编的这本书太简单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都未能收录进来。所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看看确实看不明白,便下令中书侍郎裴松之作补注。 南越国王赵佗的墓虽然藏有宝物无数,但因为很注意反盗墓,所以直到300年后的三国时期,仍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据《交广春秋》所记,孙权先安排当时在广州的交州从事吴瑜,到民间明查暗访,搜集南越王墓的情报。但查听多日,也没有发现一点线索。 但吴瑜并非一无所获,他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孙权听到汇报后很干脆地批示,还等什么,立即动手挖赵婴齐的墓。 孙权真的是利欲熏心,当时正是三国混战时期,北方的曹魏集团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但孙权把边防安全都放一边了,派将军吕瑜带上几千名士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广州。他们打着官方旗号,明火执仗,盗挖起了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都是石室椁藏,建在山上,不像北方陕西、河南这些中原境内的陵墓四周都是土好挖。1983年,发掘赵眜的墓时,考古队员的几把洛阳铲都是被石头弄卷了口或崩裂。而且,南越王墓的墓道在封闭时都使用了大石块,最重的近一吨,一两个人根本无法打开,发掘赵眜墓时就受到顽石的阻挡。在没有现代化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吕瑜当年是怎么打开墓的还是一个谜。但可以想见,这班人一定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婴齐的墓室掘开。虽然婴齐的随葬品没有赵佗那么丰富,但也是宝物多多,根据《广交春秋》所记,婴齐穿着金镂玉衣,身上的饰件是纯金的,还有36个颗玉玺金印,三枚铜剑,铜剑上面还有精美的龙状花纹。 盗了赵婴齐的陵墓,孙权还不死心,又让吕瑜将广州城外四周的山岭翻了一个遍,真的是挖地三尺,今广州附近的不少山岗都让孙权的人马刨过。但幸运的是,二代南越王赵眜的墓阴差阳错地逃过了一劫,不然我们今天就考不到古了。 ● 孙权盗墓在近代引发的猜想 孙权盗墓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甚至近代国学大师也曾参与到孙权盗墓的猜想当中。 据曾主持并参加二代南越墓考古的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麦英豪著文讲述,1916年5月,广东台山人黄葵石,在广州市东山龟岗买下一块地建住宅,在挖地基时不经意地发现了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 此墓中出土了铜器、陶器和玉器等许多随葬品,木椁板上刻有“甫一”“甫二”“甫五”“甫十”“甫廿”等文字。从出土的陶器铜器等上刻有的文字看,可以断定为西汉初年墓,正是南越王国存在的时间。 此事立即轰动了广州乃至当时的整个中国学术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当年孙权派吕瑜将军来广州寻而未获的南越国第二代“南越文王胡冢”,著名学者王国维当时也参与了考证。但因为没有出土证明墓主身份的物证,猜测无法得到证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二代南越王墓被发现,才证明王国维当年参加的讨论研究,观点是错误的。 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广州市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考古人员从那时起,几乎把广州市市郊都找遍了,却与当年孙权一样,徒劳而返。后来发现二代南越王墓的象山一带,(三国历史 www.cha138.com)麦英豪曾两次试图进入探测,但都因为在“军事禁区”里而作罢。 麦英豪为没有主动发现南越王墓而感到有些遗憾,孙权当年也应该是这种心情吧? ● 宋代盗墓贼盗了“孙王墓” 最后要说的是,孙权的墓后来也被发现了,在今天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左前方的高岭梅花山上,离民国大汉奸汪精卫被毁墓穴很近。这与史书中记载当年朱元璋建孝陵时,称孙权是条好汉让他守陵的说法完全一致。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的朋友曾与我聊过此事,当时探测孙权墓是作为一个课题来完成的,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运用磁测技术发现的。科研人员发现孙权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至于孙权墓是否被盗了,目前还不得而知,估计很难幸免。 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墓肯定被盗了。据明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这里的孙王陵就是孙策的坟墓。 黄省曾所记孙策墓被盗一事,并非首遭。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随葬品被掘一空。孙策死后被葬在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孙策墓被盗经过,在宋人滕崴《孙王墓记》一文里有反映。当时,盗墓贼挖开孙策墓后,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宝,其中有银盂杯、金搔头等。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交出了所盗宝物。但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被当时的权臣朱勖据为己有。此后,孙策墓屡遭盗掘,面目全非,废变为烧瓷器的官窑。 有一个巧合最后说一下,据新资料考证,与孙权一样,同葬在紫金山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孙权的后裔。这里就有迷信的说法了,从历史上看,第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权,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中山,这该不会是一种因果轮回吧?! 附一: 盗墓者巧遇吴芮后人 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专於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馀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转引自晋人郭颁《世说》) 附二: 赵佗墓 南越武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交广春秋》云:佗生有奉制称藩之书,死有秘异神密之墓,是也。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玉匣珠襦,黄金为饰,有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文。而文王胡墓亦莫知其处。佗墓后有大冈,秦时占者言有天子气,始皇遣使者凿破此冈,深至二十余丈,流血数日。今凿处形似马鞍,名马鞍冈。相关参考
20世纪初前后,河南洛阳出土一块石碑,石碑正中写道「”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后来又被称为「”阿罗憾墓志”。由于可能是盗墓贼所为,所以出土时间、地点等如今已经不可
三国东吴群英,在孙氏兄弟的率领下,通过一次次与曹、刘等诸侯的较量,维持着孙吴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高规格的地位,他们大多来自士大夫阶层,带着祖辈、父辈的光环进入统治阶层。但其中也有异类如吕蒙,来自基层,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皇帝,上古时代就出现了这样的奇闻,黄帝就娶了一位极其丑陋的女子,名字叫做嫫母。究竟这位嫫母是什么来历呢?竟然让一位黄帝来迎娶她?在上古时代嫫母有哪些奇闻故事
东吴有个替丈夫报仇的徐氏,被称赞为东吴女丈夫,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那句赞叹孙氏的诗:“不及东吴女丈夫。”其实很有意思。从内容来看,显然是折射刘备为报仇而忘大义的过错。那么,从全书内容来看,还有没有其他
三国中水军最强的军队无疑是东吴,至于东吴诸将,也都是水上猛兽,一个个精于水战。只不过,有一位东吴大将手持超级神兵,最后却被水活活淹死。此人就东吴将领,董袭。董袭,会稽人,身长八尺,勇力过人。早年跟随孙...
公元241年,对于步入60岁的孙权来说,是极为悲痛的一年,因为他的长子孙登死了,才33岁。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伤心欲绝。而孙登又是他耗尽大量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他的死如同一把
正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方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占据了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就是由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的东吴江山。>> 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参加了讨伐董卓
这次对决史称西陵之战。是两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如同一局精彩的掼蛋大赛。陆抗在一手差牌的情况之下屡出奇招,虚虚实实,让人叹为观止。成就了史上的经典之战。他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慧,力挽狂澜,东吴得以残喘。但不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
孙权后人:吴大帝孙权,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那么他的后代现今都在何处呢?孙权后人目前公认的聚居地之一是浙江富阳龙门镇,孙权一支也一直被称为富春孙氏。2006年,本报曾经组织过南京孙姓市民前往龙门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