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另一面_闲话三国
Posted 刘备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的另一面_闲话三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刘备的另一面_闲话三国
> 《志》卷三十二,说“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到《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正面人物形象,把他的这方面的爱好,给抹掉了。这倒合乎文革创作三突出的原则,好,则好到一塌糊涂;坏,也坏到不可救药。于是,刘备就特别的正人君子起来。其实,他从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去东吴结亲,洞房花烛,一住就是一年,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把荆州忘得干干净净。从这点看,正史《三国志》对他性格这一方面的描述,是接近真实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大出息,很容易知足的人物。>> 刘备被打得屁滚尿流,托庇于荆州刘表时,寄寓在新野局促之地,稍稍能喘口气,恰巧有人送来一把牛尾巴毛,这位老兄的手工艺匠人的职业本性复萌,兴致勃勃地编织起帽子来。>> 一看,不得不说话了,“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其实,即使不是诸葛亮,假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看到九五之尊在宫里做手工活,不问朝事,或率领宫妃,扮演角色,或干类似的总不是领导人该做的事情时,不也觉得不可理解吗?>> 刘备的编织,或许只能看作是匠人的阶级本性了,若按前不久流行的红五类观点来看,刘备、曹操、三位,最根正苗红的还得数这位刘备。他本人要是填表的话,在成分栏里是应该写上“手工业劳动者”的,比之曹操的官僚子弟,孙权的土豪乡绅,确实算作革命基本群众和依靠对象的。但手工业者终究和产业工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小生产规模,决定了农业手工业匠人,像刘备这样“编席贩履”之徒的保守狭隘,目光短浅,患得患失,贪小失大的先天就有的性格,表现在革命上,则是坚定性不够,而惰性却十足,获得和占有的欲望强烈,但斗争意志却常软弱动摇,思想上爱唱高调,个人的品质意志则显得薄弱,表面上的正经,但生活上却极易被人腐化等的阶级弱势。>> 所以,建安十五年,建议过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周瑜提出的这一招,挺厉害,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活中,管这一招叫“羁縻”,是用来对付高层异己分子的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段。因为凡执掌权柄的人周围,并不都是同心同德者,必有一些感到棘手的人物存在着,这其中,有一类是用不得,又甩不得的人;有一类是碰不得,又罚不得的人;有一类是杀不得,又放不得的人;有一类是近不得,又远不得的人……这些可能成为敌手、叛逆,可目前仍在控制之中,但持离心离德状态的势力代表人物,无论如何是危险因素。>> 通常有三种处置办法:一、借一个什么名目,一网打尽,或逐个消灭;但杀人绝非万全之计,有碍观瞻不说,而且持异议者,历朝历代,总是层出不穷的;除独夫民贼,这一招较不常使用。二、礼送出境,要是掌权者绝对强大,而且对手除一张嘴巴外,别无实力,也无妨一试。一般情况下,放虎归山,迟早要构成对自己的正面直接威胁,有远见者,并不喜欢这个措施。三、中国的政治家比较乐于采用比软禁(当然,实际是更为养尊处优的软禁)还要宽泛的羁縻政策,把握在身边,高官厚禄,声色犬马,“丧其心志”,“娱其耳目”,是最为稳妥的了。只要安排好足够盯牢的眼睛,随时知道动静即可。>> 周瑜对于位居荆州的这位枭雄,干掉他不是办法,因为北方有个曹操,不干掉他,早晚必是个不安定因素。这位文化层次要高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解到这个所谓“皇叔”的刘备,其实只是在黄巾之乱中冲杀出来的一批“痞子先锋”罢了。究竟他是否真的是天胄贵裔,是那位穿金缕玉衣入殓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史书上也称其“湮没无考”。所以被封皇叔,只不过汉献帝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上,心里总是存有复辟的念头,才认这个本家,以为能给自己提供奥援。而刘备本想借此抬高身价,自然大做文章,捞取资本。政治的任何交易,无不因利害需要而定。即使穿上皇叔的干部服,也仍旧是骨子里的小作坊里的工匠而已。>> 正如文坛上某些新锐老秀,或西服革履,满口鸟语,而粪土一切,或仙风道骨,隐迹终南,而挥斥方遒,但一涉及“分田分地真忙”利害所在的关头,或攸关声名地位职称头衔排名座次高低上下,也不过一饮一啄,一饭一粥的微末之事,便露出早先村子里、地头上,那种仨瓜俩枣也不相让的小肚鸡肠来,和他们笔下那田园牧歌的清高俊逸,全不是一回事了。本性这种东西,如孙行者的尾巴一般,难免就要暴露出来的。>> 当然,周瑜不可能研究过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阶级分析的观点,但他却吃透了刘备这类从农村杀出来的流氓无产者,一朝得势,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柄以后,首先极欲得到满足的两大需求,无非一是金钱,一是女人。这两样东西,是最能让昨天的泥腿子,乖乖地举起双手了。>> 在革命成功的前夜,曾经向即将夺得全国政权的共产党人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的问题。因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个革命特点,更多把握权力的人员是农民,所以,他大声疾呼。甚至还要在更早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他对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提出的农民革命领袖的腐化堕落现象,就号召全党重视了。后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更多的经不起考验的干部,等不及糖衣炮弹上膛,引线尚未点燃,就主动地张开臂膀,拥抱糖弹,迎接袭击了。>> 就像《西游记》里的那位八戒先生在高老庄招亲一样,“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帽儿窄窄,今宵做个娇客”。刘皇叔到东吴做驸马爷去了。瑾这一“羁縻”谋略,如果不是知识分子诸葛亮,也看出刘备这个编席匠的全部出息,早对作了锦囊妙计的巧安排,我们这位刘皇叔,在东吴老丈母娘家住下来,和猪悟能在高老庄招亲以后,失去革命坚决性,不想再去西天取经,几乎是同出一辙的。>> 他那个宝贝儿子,降晋后的“”,推本溯源,倒是和乃父东吴招亲的“乐不思荆”,有着遗传上的因果关系的。奸雄曹操的另一面,也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之人
三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坚韧不拔的刘备,风潇洒的周瑜,更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其中曹操无非是三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从历来的史书记载或者是像三国演义这种小说对曹操的描写大概都是负面的,无非都把曹操描写成奸诈狡猾,狠毒无情,报复心极强的一个卑鄙小人。在宋代有的评书人讲三国演义时台底下听众一听到曹操获胜就非常难过,一听到曹操惨败就拍手称快。但是曹操真的是史书或者民间描写的那样吗?其实并不尽然,要想真正了解曹操就要从各个方面来分析。 曹操是一个有才的人。清朝的刘熙说「 ”其诗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据史书描写曹操从小就好读书,尤好兵书,手不释卷。他的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表达了他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伟志愿。毛泽东曾写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提到的东碣石大概也是想借古人的志向来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奋斗的气魄。这也从侧面看出了毛泽东对曹操文学的认可。 曹操是一个有情的人。曹操当时和张绣作战,张绣失败投降。曹操强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感觉屈辱便最后反叛,因为镇压张绣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曹昂的生母很早去世,所以是曹昂由曹操的正室也就是丁夫人抚养长大,因为丁夫人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丁夫人对曹昂是非常的疼爱。当丁夫人知道曹昂的死讯后整天以泪洗面并且埋怨曹操,最后丁夫人气的回娘家去了。曹操的有情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曹操跑到丁夫人的娘家去劝丁夫人回家,丁夫人不理曹操就一直在织布,曹操这时抚其背并且好言相劝,丁夫人还是不理,最后曹操只得作罢,在走之前曹操再回头问丁夫人,丁夫人还是没理。曹操在走之前对丁夫人的父亲说希望让丁夫人趁着年轻再嫁。并且在以后的日子一直很照顾丁夫人一家。曹操的脾气是公认的阎王脾气但这时他却表现了一个丈夫的柔情和温柔。甚至在死后曹操在自己的遗志上写到很怕死后遇见子修找他要妈妈。 曹操是一个爱才的人。之前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打仗拼的就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曹操其实粮草就不够了,这时许攸来找曹操,曹操当时听到许攸来了就直接光着脚出去迎接,在东汉末年光着脚迎接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看出来曹操对许攸的重视。最后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火烧袁绍的粮草由此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是一个有度量的人,陈琳之前在为袁绍卖命时写了一篇讨贼文痛骂曹操,后来袁绍官渡之战失败陈琳被捕,曹操就问陈琳你当时写檄文时你骂骂我就可以了干嘛还要骂我的祖上呢?陈琳,曹操当时问陈琳是否愿意投降陈琳拒绝了,曹操问陈琳你死了后你的母亲怎么办呢?陈琳回答说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对别人的父母怎么样,曹操又问那你的妻子呢?陈琳说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会对别人的妻子怎么样,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虽然最后不得不把陈琳杀了,但是他对陈琳的家人一直很好。 易中天教授评价曹操是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性格复杂形象多样。但是很多的史书和民间小说对曹操的形象的大都强调的是他的负面。或许是因为曹操性格中暴力的一面掩盖了他善良的一面又或许是当时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造就了曹操。一个时代终要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三国那个乱世使曹操成为一个乱世的奸雄。后人太过于强调曹操的奸而忽略了曹操的雄。相关参考
> 有一句专门针对《演义》的民谚,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意思是说,年轻人火气壮,爱抗争,好犯上,喜动武,看了梁山泊英雄的造反行径以后,对于本来就有的逆反心理,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 听书,是一种中国式的读书方式。>> 起初,这是为老百姓准备的。因为,一、他们文化不高;二、在印刷术未普及前,书籍很贵。所以,就由一个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像后来的读报一样。慢慢地,说书成为一门
> 旧时的京剧舞台上,着名的老生,言菊朋老板有一出脍炙人口的戏,叫做《让徐州》。看过他戏的人,如今大概不是很多了。但由于当时有一家叫“百代”的公司,做过这张唱片,造福后代戏迷,所以现在还能够听到。>
>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
> 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文学颇有点不景气了。一位个体书商向我诉苦,他搞的几本书砸了。>> 于是,他感慨,不知道读者现在的胃口,到底想吃什么?武侠的书潮过去了,港台的书潮过去了,隐私内幕、社会
> 拜把子,是国货。很少见外国人有什么结义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恋,两个男人有点像契兄契弟那样亲热。正经的西方男人很忌讳同性之间过分亲昵,友情可以很深厚,但无结拜这一说。即或是基佬,他们也宁愿是
> 在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赞美者,如李卓吾先生,“
> “和亲”政策,是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们,对周边强邻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笼络手段。>> 因为对实行者来说,是一个不算很痛苦,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其实,用婚姻手段巩固和发展两个家庭的联系者,老百姓也干得
>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从野蛮向文明逐渐过渡的过程。>> 野蛮渐渐少下去,文明渐渐多起来,这是个总趋势。但也保不齐,野蛮又猖獗起来,实行灭绝文明的大倒退。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种短暂的,或相当长时期的野
> 在《演义》中,公元200年因衣带诏杀董承、王子服,诛董妃;公元254年司马师仍因衣带诏杀夏侯玄、张缉,诛张皇后,故事情节一样,人物身份一样,场景地点也一样,只不过时间相差半个世纪罢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