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成神小说之功_闲话三国

Posted 小说

篇首语: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羽成神小说之功_闲话三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关羽成神小说之功_闲话三国

2、李卓吾的非议_闲话三国

关羽成神小说之功_闲话三国

>  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一部小说,能将其中一个人物塑造成万民心目中的一位尊神者,敬仰之,供奉之,祭祀之,膜拜之,只有这部《演义》及其塑造的。要说文学的功能,影响最大,反映最佳,社会效果最强烈者,莫过于此了。>>  造神,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各式各样的神来愚弄老百姓,还有的,造自己为神或者鼓吹个人迷信之类,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只有《三国演义》造出来的这个关帝,具有想象不到的长远生命力。>>  近二三百年间,中国人(包括海外华裔)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凡有文庙的地方,差不多都有一座关帝庙。而一般人家的神龛上,供奉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轻易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的。>>  十几年前,我到沙头角,看到那里每间店铺中,都供着关公菩萨,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很有新鲜感。近些年来,大陆地区,由南而北,关云长和他的青龙偃月刀,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很多城镇还建起关帝庙,香火鼎盛;饭店酒楼,一进门,必有关羽和周仓、关平的立像,驱邪降魔。《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能造出一位神明来,文学的力量确实不能低估。>>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变成一个远比小说中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名垂万世的神灵,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根据《三国志》这部官方的史书看,对关羽的评价,只是一员虎将而已,与、、黄忠、并列。并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从这段评价看,有万人之敌的绝对肯定的一面,有报效曹公的并不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刚而自矜的明显是缺点的一面。就其战绩、政绩来看,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荆州之失,导致蜀国的败弱,他是不能辞其咎的。所以,他连一个超凡的人都说不上,然而他却成了神,这里面,有很值得研究的中国人的造神现象。>>  人们为什么信神?主要是不信自己。为什么不信自己?是由于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实际上并未摆脱奴隶制度那种人身依附的层层契约关系,和绝无人身安全可言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权专制制度。不知何罪,全家籍没入官,财产充公,妻子儿女,罚往宁古塔给披发人为奴。了然不知,被株连九族之内,送上法场,枭首示众。在“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凄惶状态下,无可求助的中国人,不仰赖于神的佑护,焉有他法?>>  于是关羽就成了这种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要比统治者或个人迷信,或造神运动所强加给老百姓的神,生命力要长远得多。>>  为什么关羽成神?一、因为书中把他写成是万人之敌,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也好,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关羽之所以能从小说中跳出来成为老百姓的神,正是小说里充分描写了这种义薄云天的形象,符合了老百姓无援求助的心理。另外,关羽的忠诚信义,不事二主,也符合历代统治者驾驭臣民的需要,于是封号由汉献帝的“汉寿亭侯”,到刘备的“前将军”,到的“壮缪侯”,到的“忠惠公”,到元文宗的“武安王”,到明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帝圣君”,到、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一级一级地上升,成了中国人最普遍信仰的神。>>  一是统治者需要这样忠贞不贰的神,二是老百姓觉得他不是那种敬而远之的神。由此,也可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永盛不衰的生命力的所在了。

李卓吾的非议_闲话三国

>  《演义》是一部从话本形式,也就是从历代说书人的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小说,因此这部名着仍保留着原来作为说唱艺术的许多特色。所以,书中出现的那些可有可无的人情世故,天文地理,神妖鬼怪,轶事遗闻,纯粹是为了满足书场里的听众,主要是平头百姓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才不近合理充斥于篇幅之中,而使人产生枝蔓横生之感。>>  到了南征,七擒孟获,正好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蛮荒夷域的机会,从八十七回,一直到九十一回,用相当于《三国演义》这部书的重头戏“赤壁之战”的宏大篇幅,来满足听众的好奇之心,可见中国人是多么津津有味地爱听这些玄虚荒诞了。其实这正表明了中国人被统治者愚弄得闭塞、无知、狭隘、局限的结果。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加之礼教束缚的双重桎梏,老百姓在物质上是被压迫榨取,任人鱼肉,在精神上是被思想禁锢,精神压迫。尤其孔孟之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教诲,人们最终都成为循规蹈矩的,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的顺民。>>  因为这样,每个人的精神视野和想象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现实之严酷和动辄获咎的恐惧,也使良民们唯有安分守己,战战兢兢。于是在说书场中听这遥远的一切,也就是最大的寄托了。>>  所以,在中国,小说又叫作传奇,道理也许就在这里。>>  诸葛亮六擒六纵,孟获始终不买这个账,总是在释放以后,又。如果说按马谡所见:“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所以他建议诸葛亮,对付蛮荒夷域的化外之民,光靠武力征服,只能奏一时之效。而要彻底使其膺服,他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当然,一个正确的理论付诸实践。还有一个过程,不是人人都能说到并能做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笔下罗亭式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人物,先生一辈子深恶痛绝这些人。所以,他在遗嘱里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做这种空头理论家,和空头文学家。而文学界此等人还特别“茂盛”,夸夸其谈,全在唬功,嘴上把式,作品稀松;要不就贩卖洋货,乱甩名词,人云亦云,狗屁不通,甚至连马谡这两下子也没有。现在来看马谡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不能因其最后失守街亭,而非其言也。>>  诸葛亮自然认同这个道理,因此才六擒而六纵之,要以他的道德感召力,降服其心。>>  奇人,一代文宗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时,评到这里也捺不住性子,对诸葛亮有微言了。他说:“孟获却也顽皮,孔明却也耐心,想欲借此消闲过日乎?不然,何不惮烦一至此也!”诸葛亮本来派一个用疑兵计,就吓得孟获不敢轻易挑衅。如此兴师动众,耗时耗力,人们不禁想,诸葛亮花如许兵力和时间,去与孟获作这种战争游戏。一位脸皮厚,输了不服输,放走了再来,一位也太愿意做戏,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演。这种反复,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是值得推敲的。>>  对于拥兵百万,武将如云,粮mò丰足,雄踞中原的来说,在当时,算是绝对的超级大国,具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使得边远部落臣服,轻易不敢启衅。北攻乌桓,是力取。挥师千里,乘胜追击,不容敌人有稍许喘息之时。而诸葛亮的西蜀,北有魏国存虎视眈眈之意,东有孙吴怀觊觎窥测之心,因此,他不可能长期地把相当一部分军力,被牵制在蛮夷之域,从而影响他的北进计划。所以,这次南征,不仅是简单的手术刀式的行动,以制止后院起火。而是一次彻底解决问题的战争,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使得在未来北上作战,无暇旁骛时,南疆不再需他分心。诸葛亮南征孟获,用马谡计,是智取。或擒或纵,或诱或间,使其既屈于武力,又膺服于心攻,这无疑是正确策略。>>  因为武力,可以征服一时,不能持久,败者总是要设法反抗的。只有真正的心悦诚服,才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平稳和平静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不惮其烦地降服孟获,也是求相安无事,有一个平静而不骚扰的周边环境,建立缓冲地带,无后顾之忧罢了。>>  但是,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蜀国,公元222年夷陵大战,蜀败;223年死,继位。短暂的休养生息,国力稍有恢复,诸葛亮就主张南征。这种杀鸡偏用牛刀之举,是否明智,真有大可怀疑之处。他从225年的3月起,对孟获捉捉放放,耗时费力,一直打到年底,才回到成都。这就等于苹果挂在树上,还未达到成熟程度就摘,未免操之过急了。可惜诸葛亮急于图功,227年又动干戈,出兵汉中。所以,他主持下的蜀国政权,只有战争,没有建设,事隔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诸葛亮是个伟人,但也有其不能令人敬服的伟人缺点,那就是感情用事,固执己见,过于自信,罔顾实际。>>  人们不禁问,相对于蜀来说,孟获充其量,草寇而已,值得诸葛亮率师亲征吗?值得六擒六纵去做什么战争攻心试验么?>>  因为每次俘获了孟获,都是连同主帅到士兵统统予以遣返释放。所以,孟获的有生力量,并未受到蜀汉的沉重打击,以致到溃不成军的地步。只要人仍在,自然就心不死,这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稍作休整,扩兵买马,必然又会倾巢出动。这也是孟获六次被擒而不服的根本原因。直到盘蛇谷全歼三万藤甲兵后,武装力量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他才算真正认了输。>>  这就是说,诸葛亮仅仅依赖精神力量去征服对手,而不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是不会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的。道德和文明的感召,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唯有在对手的战斗力基本丧失,已无可还手的可能下,精神作用才可以充分发挥。所以,归根结底,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双方实力的消长。>>  如果诸葛亮认识到这一点,早在一擒再擒时,就把不肯认输的孟获降服了。在文学上也是这个道理,拿出一部像样的,说得过去的作品,要比在大会小会,报刊上自吹人捧上一千句一万句,更有说服力。孟获所以不认输,就因为他手中有可恃的实力,不信,诸葛亮不烧藤甲兵的话,他会孬吗?>>  中国人有句俗话,“事不过三”,甚至“可一可二不可三”,但诸葛亮以至于七擒,这种“雷公打豆腐”的威猛,也摆脱不了中国人性格中,那种对于强者的怯懦,和对于弱者的施虐之心吧?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

>  《志》评价、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

李卓吾的非议_闲话三国

>  《演义》是一部从话本形式,也就是从历代说书人的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小说,因此这部名着仍保留着原来作为说唱艺术的许多特色。所以,书中出现的那些可有可无的人情世故,天文地理,神妖鬼怪,轶事遗闻,纯粹

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

>  听书,是一种中国式的读书方式。>>  起初,这是为老百姓准备的。因为,一、他们文化不高;二、在印刷术未普及前,书籍很贵。所以,就由一个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像后来的读报一样。慢慢地,说书成为一门

戏文三国_闲话三国

>  旧时的京剧舞台上,着名的老生,言菊朋老板有一出脍炙人口的戏,叫做《让徐州》。看过他戏的人,如今大概不是很多了。但由于当时有一家叫“百代”的公司,做过这张唱片,造福后代戏迷,所以现在还能够听到。>

三国周郎赤壁_闲话三国

>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

永远的三国_闲话三国

>  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文学颇有点不景气了。一位个体书商向我诉苦,他搞的几本书砸了。>>  于是,他感慨,不知道读者现在的胃口,到底想吃什么?武侠的书潮过去了,港台的书潮过去了,隐私内幕、社会

权谋三国(1)_闲话三国

>  拜把子,是国货。很少见外国人有什么结义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恋,两个男人有点像契兄契弟那样亲热。正经的西方男人很忌讳同性之间过分亲昵,友情可以很深厚,但无结拜这一说。即或是基佬,他们也宁愿是

和亲考_闲话三国

>  “和亲”政策,是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们,对周边强邻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笼络手段。>>  因为对实行者来说,是一个不算很痛苦,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其实,用婚姻手段巩固和发展两个家庭的联系者,老百姓也干得

刘备的突围_闲话三国

>  魏、蜀、吴三分天下,以最为步履艰难,一直是在颠沛流离中求生存,并逐步拓展。>>  魏得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利(中原腹地悉归于曹)、人和(谋臣良将、贤俊鸿儒均集中在许都);吴守江东,天堑可赖

豺狼董卓_闲话三国

>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从野蛮向文明逐渐过渡的过程。>>  野蛮渐渐少下去,文明渐渐多起来,这是个总趋势。但也保不齐,野蛮又猖獗起来,实行灭绝文明的大倒退。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种短暂的,或相当长时期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