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

Posted 演义

篇首语: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

2、三国周郎赤壁_闲话三国

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

>  听书,是一种中国式的读书方式。>>  起初,这是为老百姓准备的。因为,一、他们文化不高;二、在印刷术未普及前,书籍很贵。所以,就由一个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像后来的读报一样。慢慢地,说书成为一门艺术,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也愿意用耳朵享受听书之乐了。>>  《演义》这部书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且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主要的原因,就是贯穿全书的平民精神。因为说书人要使听众耐心坐下来,不抽签,不退场,不起哄,不叫倒好,就必须了解听众“喜闻乐见”些什么。所以从演义一开始的绝对市井气息的桃园结义,到猛用树条痛打小官僚,到那小哥儿俩皇帝落荒而走的狼狈万状,确实是满足了老百姓的欣赏欲望,他们是以老百姓的心理来描写这段历史的。因此,《三国演义》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代创作人员,特别是历代说话人的平民意识。>>  虽然这是一部写帝王将相的书,老百姓在这部书里,基本上是被凌辱、被驱赶、被屠杀、被当作像zǔ上肉一样地摧残的一群。但是,“唯辟作威,唯辟作福”的当朝天子,也有“相抱痛哭,吞声于草莽之中”的时候,那位督邮大人,也有裸着肥硕的屁股,让人鞭打的时候,这正是蚁民们极愿看到的称心场面。因为相抱而哭和撅起屁股挨打,本是群众的家常便饭,现在也轮着皇帝和父母官尝一尝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能如此适应读者的消费心理,倒是值得后来人好好学习的。所以,开宗明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便成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出好戏。当台下的老百姓,看到那吆五喝六、不可一世的小官僚,被睁圆环眼的张飞抽得魂灵出窍时,无不会赞一声:“打得好!”而感到痛快的。读书至此,也有浮一大白的畅快。>>  为什么千百年来的老百姓,津津乐道这次怒鞭督邮呢?看戏看到这里,都会为张飞鼓掌叫好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张飞揍的这个小官僚,也是老百姓最想揍的;是张飞替老百姓出了这口气。但实际上,元凶首恶绝不是他这个小小督邮,而是官做得比他大的当朝一品,是十常侍,当然更是那位昏君。>>  但中国老百姓,常常不怎么恨皇帝,因为皇帝离得太远,俗谓“天高皇帝远”是也。在戏曲里,在里,皇帝老子,甚至天上的玉皇大帝,总是被描写成一个可以愚弄、欺骗的傻子,一个坐在龙椅上的智商较低的角色。而最切齿痛恨的,倒是直接坐在老百姓脖梗上拉屎的官吏。俗话“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督邮,今天来看,也不过一个科级或是处级干部罢了。然而他却打着皇帝的招牌,拉大旗作虎皮,来到安喜县为所欲为。正是这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残酷暴虐、巧取豪夺、吮吸民脂民膏的官吏,是直接迫害老百姓的统治机器,也是老百姓最为深恶痛绝的。张飞动手揍,老百姓最解恨了。>>  《三国演义》是从民间口头文学,所谓“说三分”开始这个伟大的群体创作的,反映中国老百姓最基本的心愿,爱其所爱,仇其所仇,善其所善,恶其所恶,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这部小说生命力的所在。所以,这个督邮,就成了老百姓的出气孔了。>>  历史小说之难,在于这种真与似真的天衣无缝。《三国演义》中很多重要人物,由于既是历史,必受历史的约束;又是文学,无法不作文学的铺陈。因此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存有这两者扭结组合中的相互悖谬,不够统一的遗憾。所以,无论、,或是,都有那种性格上矛盾背离得令人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独有张飞,自始至终是完整的。因此,他的这种天然自成的可爱之处,最能被读者欣快地接受。>>  而对于后世写作的人来讲,若能像《三国演义》这样考虑到群众的“喜闻乐见”,而不天马行空,自得其乐,确确实实眼睛向下,写一些抒发老百姓心声的作品不也是一种启发吗?

三国周郎赤壁_闲话三国

>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赤壁之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把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打败的。而《三国演义》中,把指挥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头衔,加在身上,实际是一种掠他人之美的行为。这不是诸葛亮的错,是后来一心想美化他的作家们的错。>>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是使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着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曹操从公元184年讨伐黄巾起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他不是没有失败过,但进军洛阳以后,到统一中原,北征乌桓,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尤其是在他军事成就的顶峰之作,官渡大捷以后,又取得了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把撵得个屁滚尿流,紧接着,他就要发动这场在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  这场战争的失败,败在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上,一个太骄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清醒认识。天平一倾斜,便只看到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招致失败的结局。>>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这也是所有翘尾巴的人,很容易涌上来的德行。曹操是文人,难免文人风流,如此得意,自然情不自禁,加之马屁精一捧,就摇头晃脑地做起诗来。诗,也许不难做,仗,就不怎么好打了。于是,这位枭雄栽了个大跟头。>>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这一败的后果,“俯仰之顷”,三分局面就定下来,他一生中再也休想渡过长江,而成全了一个“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瑾。>>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诸葛亮成了,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后人的发挥创造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正面战场上,并无蜀军一兵一卒,他指挥谁去?当时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军事观察员,或联络参谋而已。>>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这场战役。>>  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这实在是可怕的扭曲。史实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láo,不觉自醉。”而且他“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他不愧为苏东坡笔下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在,评价三国时,人们并不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他说“三国周郎赤壁”而不说孔明赤壁。但经后来小说家的虚构,扬抑之间,两人一则为神,一则为小肚鸡肠的小人了。>>  曹操在荆襄之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吴。因为,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曹操和孙权的这场决战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实力的较量。孙权始终下不了决心应战,他确是被曹操声势浩大的八十三万兵马吓住了。>>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这也是共识。但实力强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胜者。周瑜看到了这点,因为战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大赌博,是伴随着时代进化演变的魔方游戏。它是个不停地产生误区,又不停地制造机遇的庞大迷宫。所以,周瑜敢于以东吴较少的兵力,再加之与刘备结盟的支持,握有和曹操一决雌雄的信心和决心。>>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这些,是战场上屡见不鲜的。善战者便在这误区与机遇,偶然与必然的不停变化之中,扬长克短,把握时机,趋利避害,应变图胜。于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骄傲的曹操,败在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手下。>>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这种不公平的事情,难道仅仅在小说中发生过吗?最后连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间接承认:“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也认为他的对手是周瑜,而没有孔明的份。只有大都督周瑜,才是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  可历史上的许多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相关参考

三国周郎赤壁_闲话三国

>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

永远的三国_闲话三国

>  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文学颇有点不景气了。一位个体书商向我诉苦,他搞的几本书砸了。>>  于是,他感慨,不知道读者现在的胃口,到底想吃什么?武侠的书潮过去了,港台的书潮过去了,隐私内幕、社会

权谋三国(1)_闲话三国

>  拜把子,是国货。很少见外国人有什么结义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恋,两个男人有点像契兄契弟那样亲热。正经的西方男人很忌讳同性之间过分亲昵,友情可以很深厚,但无结拜这一说。即或是基佬,他们也宁愿是

争议关羽_闲话三国

>  在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赞美者,如李卓吾先生,“

和亲考_闲话三国

>  “和亲”政策,是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们,对周边强邻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笼络手段。>>  因为对实行者来说,是一个不算很痛苦,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其实,用婚姻手段巩固和发展两个家庭的联系者,老百姓也干得

刘备的突围_闲话三国

>  魏、蜀、吴三分天下,以最为步履艰难,一直是在颠沛流离中求生存,并逐步拓展。>>  魏得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利(中原腹地悉归于曹)、人和(谋臣良将、贤俊鸿儒均集中在许都);吴守江东,天堑可赖

豺狼董卓_闲话三国

>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从野蛮向文明逐渐过渡的过程。>>  野蛮渐渐少下去,文明渐渐多起来,这是个总趋势。但也保不齐,野蛮又猖獗起来,实行灭绝文明的大倒退。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种短暂的,或相当长时期的野

宫廷的血腥_闲话三国

>  在《演义》中,公元200年因衣带诏杀董承、王子服,诛董妃;公元254年司马师仍因衣带诏杀夏侯玄、张缉,诛张皇后,故事情节一样,人物身份一样,场景地点也一样,只不过时间相差半个世纪罢了。>>  这

携民渡江的刘备_闲话三国

>  有一句专门针对《演义》的民谚,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意思是说,年轻人火气壮,爱抗争,好犯上,喜动武,看了梁山泊英雄的造反行径以后,对于本来就有的逆反心理,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大江东去_闲话三国

>  清赵翼《论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了人世更迭,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历史趋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别人当然很想了解这位老将军的实际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