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Posted 公元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

  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

  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

  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

  的割据势力。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今

  河南洛阳),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

  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同讨卓。关东

  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并推袁绍为各地联军的盟主。当联军

  进至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

  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趁机割据称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达

  数十个之多,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袁绍、扬州(今淮河以南)

  的袁术、徐州(今湖北、湖南)的刘表、凉州(今甘肃)的马腾和韩遂、幽州(今河北

  北部)的公孙瓒、江东(今长江以南东部)的孙坚和孙策、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兖、豫二

  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的曹操等。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大,只得到处投靠,没有固

  定地盘。这些割据势力,仍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残害人民,使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

  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民

  群众迫切期望重新出现安定的局面。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公元155年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历

  任东汉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职。他是在镇压黄巾起义

  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武装的,在所有割据势力中,实力最强大,是一位比较杰出

  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重视发展生

  产,实行屯田,解决了军队粮食问题。又善于带兵作战,军纪严明。建安五年(200

  年),占据了兖、豫二州的曹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今

  河北、山西、山东东部)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进行了一场大的兼并战争。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进而全部占有了青、翼、幽、并四州,大体上

  统一了我国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妄图乘胜统一南方。又挥军南下,攻打荆州。这时,

  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

  长子刘琦一道,www.cha138.com率领2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今汉水入江处)。

  曹操率领20多万军队(号称80万大军),自江陵(今属湖北省)沿江东下,直逼夏

  口。刘备危急万分,立即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这时,孙策已经病死,

  其弟孙权继位)。

  孙权深知,如荆州为曹所有,江东也难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

  3万军队,与刘军共同作战。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军远来疲

  惫,瘟疫流行,不习水战,初次交锋失利,退驻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

  刘联军隔江对峙。十一月,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用战船10艘装满柴草,灌油放火,

  顺风猛冲曹军水寨,延及岸上营垒。随后,周瑜和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大败曹军,曹

  操不敢再战,率残部逃回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轻易南

  下,势力只能局限在北部中国。他一方面在洛阳、弘农、颖川、睢阳等20余处郡国,广

  泛推行屯田,储备军粮,加紧训练水军;另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建安十六

  年(211年)平定了关中(今陕西中部)

  马超、韩遂的作乱,迫使马、韩逃亡凉州。215年,曹军又自陈仓(今陕西宝鸡市

  东)出散关,打败张勇,占领了汉中(今陕西南部)。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

  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

  刘备则乘胜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又向西发展,经过3年的时间,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刘璋被

  迫投降。218年,刘备又率兵进攻曹操占领的汉中,两军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第二年,

  刘军攻下了汉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称帝的次年,刘备也自立为皇帝。国号汉,改元

  章武,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又称季汉。

  江东的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统治势力进一步得到巩固,比以

  前更加强大。这时,被刘备的大将关羽领导的荆州,位于长江的上游,直接关系孙权统

  治的安危,对荆州势在必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关羽攻占了曹操的襄阳(今

  湖北襄樊),进而围攻樊城时,孙权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他采纳司马懿等人

  的建议,袭击关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虏了关羽的家属,关羽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

  东),被孙军擒杀,从而孙权攻占了荆州全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迁

  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

  从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魏国占有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区

  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公元265年,

  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历五帝,共46年;蜀国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

  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土地。公元263年为魏国所灭,历二帝,共43年;

  吴国据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公元280年为晋所

  灭,历四帝,共59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

  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

  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

  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

  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

  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

  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历史记载

背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荆州争夺

魏、汉、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季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汉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季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汉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刘备托孤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汉。辅政的季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季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汉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夺权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汉,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汉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季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季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汉,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季汉之战告捷。

三分归一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季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季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季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相关参考

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

《三国志》: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貌

>  《志》是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最初《魏志》《蜀志》《吴志》三书是单独流传的,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

三国历史简介 究竟是哪方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鼎立中期各国是怎样发展的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晋朝人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部正史,成书年代比《后汉书》还早了一百多年。在体例上,《三国志》具有特殊性,它相当于集纪传、断代

三国鼎立中期各国是怎样发展的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

三国鼎立中期各国是怎样发展的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

以少胜多 奠定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其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场战役双方兵力很悬殊,曹操一方投入的兵力有三四十万,有的甚至认为多达八十万,战役的过程也复杂跌荡,从

三国时蜀国国力最弱,魏国处于守势,凭什么还能保持三国鼎立

三国是东汉时期之后的历史阶段,前后持续了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我们对于三国的了解多数源于《三国演义》,其中表现出的智谋、忠勇常被人津津乐道,但是,从220年曹丕称帝开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