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大将对阵时真的会大战二百余回合吗
Posted 战车
篇首语: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大将对阵时真的会大战二百余回合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国时期的大将对阵时真的会大战二百余回合吗
《演义》中经常有用“回合”的交战用语,如第65回,写与白天大战两百多个回合,晚上又接着交战,又是数十个回合。三国时期将帅之间的交 战用的都是“回合”一词。“回合”本是指古代交战时的一来一往。合就是交、交战的意思,最开始“回”与“合”指的是车战中的一次交战。到西汉初期都是 以车战为主的,车战开始的时候,交战双方的战车驶向对方,先是双方距离较远时,用箭互相击射;战车靠近之后,改用戈矛交战;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一 次用弓箭对射。这个过程称为“合”。等战车驶远之后,必须各自再转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所以交 战的顺序是先“合”后“回”,而一个“回”,必有一个“合”与之对应。在这过程中,一方失败,才算是战争结束。到了西汉之后,作战的对象变为北方的匈奴 人,作战的形式也从车战变为骑马而战,古战场上“回”与“合”交替的作战场面也就不再出现,但是用一个“回合”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沿用下来。> > 《三国演义》里描绘战争场面时,经常在大战几十或几百回合以后,根据打的结果,胜方士兵再掩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其实,中国有史记载的战例,并没有这种两军主将先厮杀二百余合,然后众军士再集体群殴的场面。一般认为,古代冷兵器时代,作战都要近距离接触。所以团队 集聚的冲击力量是取胜的关键。胜利叫“集事”,失败叫“败绩”。所以作战的阵形非常重要。两军阵形不散,就会形成对峙。“对圆”应该就是指这种胶着状态。 春秋车战为主,一般都列三军,左中右,列阵后再厮杀。车阵在前,徒兵在后掩护,已经开始形成成熟的阵法了。由于一般战斗时中军不会首先投入战斗(如著名的 城濮之战,子玉中军不动所以不败),所以总是两翼张开进行冲锋。这样就形成了两翼对圆了。后来虽然兵种逐渐增多,但是列阵厮杀,中军最后投入战斗的模式基 本形成惯例。所以到后期,两翼的部队总是布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还有一种排兵列阵的方式叫雁行阵,这时就不是三军而是两军了,左翼叫左甄,右翼叫右甄。这 时也可以形成两阵对圆。> > 到了两汉魏晋时期,骑兵的装备和战术更加娴熟,并逐渐成为战斗的主力,对战斗的胜负具有的影 响。此外,铠甲和马具制作技术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时很多猛将就会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在两军阵中来回厮杀,有可能形成将对将的厮杀。斩获敌军大将自然容 易鼓舞士气,但这绝非是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步骑配合,按照一定的阵法攻击敌军,还是这个时代两军作战的主要形式。> > 至于这些古代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战争场面的描写,那完全是从吸引人的角度,浓墨重彩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勇猛果敢,着重描写英雄人物而已。(李传军)古代武将对决真需要大战三百回合才分胜负吗
“大战三百回合”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形容古代作战的一个词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回合呢?“回合”这个概念,有两种意思。 一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中骑枪冲刺的回合制。即双方骑枪对冲,一次为一回合。如果一方被击落马下,则另一方获胜;如果双方同时落马,或者双方都未落马,则重新开始下一个回合,直到决出胜负。 二是格斗。即双方(不论步战马战)以类似hema比赛的方式交手,一方出招被对方格挡,或者击中对方为一回合,即一次攻防结束为一回合。有时双方一招之后立即脱离接触,有时双方站桩拼刀,连续进行几个回合的对攻。 这又可以分为无甲械斗和有甲械斗两类。 1. 无甲械斗。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引用一段发生在真实战场上的场景。滑铁卢战役,苏格兰灰骑兵(Scots grey)的中士Sergeant Charles Ewart连续干掉八个法军,并夺取一面军旗,战斗过程军士自述如下:“正是在那次冲锋中我夺取了敌人的鹰旗(法国第45步兵团的鹰旗,后成为英国灰龙骑兵团的团旗。在这段文字描述的场景发生之前艾华特中士已经砍倒了四个护旗手和一个执旗手——译注)。为它我和一个法国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他先是向我的下盘猛刺一剑,但我躲开了并向他头上砍去,把他砍倒了。之后一个枪骑兵向我冲来,我让那矛从右边刺过,然后砍中了他的下巴,向上直砍到牙齿。接下来是一个步兵,他向我开了一枪没打中,于是就挺着刺刀冲过来,我再一次很幸运地躲了过去并当头把他砍倒,从而彻底结束了这场争夺。”——没有什么拖沓,就是几招之内结束战斗。 >而hema,即欧洲古典剑术比赛,模拟的是无甲/轻甲状态下的械斗。其中绝大多数比赛都是几招之内分出胜负。B站上有一段【武术赛事】2016瑞典HEMA剑鱼军刀saber冠军赛的视频,本人按照回合的第2个定义,做了一个统计。 >01:11----01:46,五个回合 35 >01:57----02:02,八个回合 5 >02:16----02:31,三个回合 15 >02:43----03:13,八个回合 30 >03:20----03:26,两个回合 6 >03:38----03:54,六个回合 16 >04:07----04:22,三个回合 15 >05:40----05:52,五个回合 12 >06:04----06:17,七个回合 13 >06:27----06:32,一个回合 5 >07:14----07:25,四个回合 11 >07:36----07:45,四个回合 9 >07:58----08:06,三个回合 8 >08:16----08:21,三个回合 5 >08:34----08:44,三个回合 10 >08:56----09:13,三个回合 17 >双方共进行了十六次交手,时间分布为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30 35,共用时212秒,每次交手平均用时13.25秒;回合数分布在1--8回合,共进行68回合,每次交手的平均回合数为4.25回合。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且纯手动统计,出现误差在所难免,但是已经能够一窥无甲械斗的样貌。 >一般来说,在交战双方没有任何一方消极避战、拖延时间的前提下,无甲械斗交手不过四五回合、时间不过十几秒,就能给任意一方造成杀伤。如果以让对手丧失战斗力或者取人性命为目的,则十几个回合之内、时间不过一分钟,就能决出胜负。 >这是因为攻击武器从拳脚变成了器械,而防守还是血肉之躯。而器械的威力远在拳脚之上。器械的威力可以这样来理解:前手刺拳全力击中对方,可能也只是造成眩晕效果;而刀剑只要足够锋利,手腕一抖就能削下手指。如果这是持剑手,那么很容易造成无法握住兵器的后果。一句话,因为攻高防低,导致容错率降低,即使高手也可能被低水平选手反杀。在比赛里,这可能只是一个不小心送出去的一分,在实战中这可能就要了命。接下来我们来看有甲械斗。 2. 有甲械斗。 >有了盔甲的防护,战斗时间会不会延长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人类几千年的冷兵器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盔甲发展史,实质就是武器vs盔甲的不断升级,直到最后火器的出现彻底淘汰盔甲。(盔甲:我容易吗我......)如果盔甲不能提供足够的防护,那么各主要文明何必费力发展重装骑、步兵呢?所以,我们要细分这个问题。如果是步战情况下,使用刀剑之类的兵器,盔甲(这里特指铁甲)基本免疫。除非是双手大力劈砍/突刺,不然很难对一个重甲战士造成伤害。 但马战的情况不同。 >1. 《三国志》:(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个大家都熟悉。 >2.《晋书》: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陈)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十六国时期,前赵猛将平先大战当时的另一个猛将陈安,不过三个回合,就夺取了后者的长枪。 >3. 《南史》: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倒。左右范双斩爽首。----薛安都复刻了关羽斩颜良的壮举,也是一招制敌。 >4. 《南史》:(焦度)与魏豹皮公遇,交槊斗,豹皮公墯地,禽其具装马,手杀数十人。----从描述来看,交战时间极其简短。 >5.《北史》:又从平凉州,沮渠茂虔令一骁将与陵相击,两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坠马。陵恐其救至,未及拔剑,以刀子戾其劲,使身首异处。 >6. 《北齐书》:贼中有一骁将,超出来斗。(綦连)猛遥见之,即亦挺身独出,与其相对。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俯仰之间”,即时间短。 >7. 《旧唐书》: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在评书中尉迟敬德与单雄信大战三百回合,现实中一击制敌。 >8. 《旧唐书》: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9. 《新唐书》:(王)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 >10. 《明史》:(傅友德)单骑奋槊刺其将韩乙。 >以上情况大多是骑枪对冲。如此来说,骑枪对冲实在是冷兵器时代限定条件最多的,同时也是最凶险的一种交手方式。这时我们再看秦琼的传记:“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秦琼多次在两军阵前跟敌方骁将玩骑枪对冲,每次都取得了胜利(莫不如志),当然有骄傲的资本了。 那么非骑枪对冲情况下的近身格斗呢? >1. 《宋史》:(敌将)枪直珪胸而伤右臂,(王)珪左手以杵碎其脑。继又一将复以枪进,珪挟其枪,以鞭击杀之。----宋将王珪,面对敌方两个枪骑兵,一铁杵干掉一个,一铁鞭又一个,干净利落,没有大战三百回合的描述。 >2. 《旧五代史》:(周)德威微服挑战,部下伪退,陈章纵马追之,德威背挥铁挝击堕马,生获以献,由是知名。----陈章绰号“夜叉”,极其骁勇,结果被周德威“回马挝”一击落马被俘。交战双方都是当时的猛将,可战斗过程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你来我往、斗个天翻地覆,就是简洁高效的一招制敌。 >3.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布鲁斯vs英国骑士波鸿的亨利。结果是布鲁斯躲过亨利的骑枪冲刺,在两马相交之际,一斧子把对方的脑袋劈成两半。也是电光火石之间决出胜负。 综上所述,重骑兵之间使用重武器的有甲械斗,往往一招制敌,没有出现如小说里写的大战三百回合的场景。一是就骑枪冲刺模式来说,骑枪之下,众生平等;二是就近战武器来说,鞭锏锤挝斧之类的武器因为它们的钝击属性,凭借战马赋予的速度,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盔甲所带来的防护。因此,两位猛将骑马大战三百回合的事情,也就在评书演义里存在,实战中一般不会出现。相关参考
“大战三百回合”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形容古代作战的一个词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回合呢?“回合”这个概念,有两种意思。一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中骑枪冲刺的回合制。即双方骑枪对冲,一次为一回合。如果
黄忠简介 黄忠(?——220年),字汉升(《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八引《蜀志》中作“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
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
刘懿 汉少帝北乡侯刘懿(?—125年),济北惠王刘寿的儿子,东汉前少帝,在一般看法里不认为是汉朝皇帝之一。汉安帝去世后,阎太后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少帝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
张绣是武威祖厉人,东汉末年的军法,当时的群雄之一。张绣的父亲是骠骑将军张济,在张绣小的时候跟随张济出征打仗,在张济死了之后和刘表联合一起。后来归降于曹操,因为不满曹操的行为而攻击了曹操,而后和刘表联合...
张绣是武威祖厉人,东汉末年的军法,当时的群雄之一。张绣的父亲是骠骑将军张济,在张绣小的时候跟随张济出征打仗,在张济死了之后和刘表联合一起。后来归降于曹操,因为不满曹操的行为而攻击了曹操,而后和刘表联合...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
提到三国牛人诸葛亮,除了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谋外,还有两个拿手绝活,一是精通奇门遁甲,善于观察天象;二是口才相当了得,堪称三国最佳辩手,言辞极为犀利,经常让对手无言以对,尤其是在演义当中,诸葛亮仅用了
...若不是被他主公孙权害死,凭他的才智能力很有可能改变三国后期的局势。此人就是东吴大将吕蒙。追溯到历史,首先吕蒙是一个武夫,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他却是跟着孙策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人。能战场经验和功绩那不...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故事”,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