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

Posted 公元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

2、揭秘一代名将夏侯渊为什么会死于黄忠手下?

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这个刘璋是个暗弱少决之人,耳根又特别软。公元211年,刘璋听说将派钟繇进攻张鲁,内怀恐惧。> >   早在公 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之后赤壁之战之前,刘璋派别驾从事(州牧的行政助手)张松出使荆州,向曹操输诚,张松受到曹操的冷遇,心怀愤恨,故劝刘璋结纳刘 备自保,拒绝归附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现在,刘璋终于接受张松的建议,邀请赤壁之战后已占据江南四郡(今湖南省)的,入蜀防张。> >   刘备入蜀后,与刘璋会于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吃喝玩乐,达数月之久。刘璋把自己驻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天区)的军队交给刘备统领,刘备却在当地盘桓游移,收买人心。> >    次年,刘备由涪城移军至葭萌关(今四川省广元市南),诱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南下至涪城,大破涪城守将刘贵、冷苞、张任、邓贤。刘贵等退保绵竹。刘 璋遣李严都督绵竹诸军,李严率领全部守城部队投降刘备。刘备进军围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达一年之久。雒城守将是刘璋的长子刘循,坚决抵抗。庞统即在进攻 雒城的战斗中死于落凤坡这个地方。> >   公元214年,刘备进围成都,、、从荆州入川赴援成都。占领江州(巴郡治所,今重庆 市)后,兵分两路,张飞从陆路北上,经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地区)、德阳县(属广汉郡,今四川省江油市东北),与刘备会合。诸葛亮、赵云、刘封走水路,经 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抵达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一带),从南面威逼成都。恰在这时,脱离张鲁加盟刘备,整日在成都城下耀武扬威。荆州兵围成都数 十日,刘璋遂率众出降。> >   刘备围成都的时候,成都尚有精兵三万,粮草可支持一年。曾有一个叫郑度的人,认为刘备悬军深入,民心未附,军资无所出。郑度建议刘璋坚壁清野,据守城池,不与交战,刘备抄掠无所得,不出百日,必然溃败,趁势击之,必获大胜。> >   刘璋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于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野草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拒绝坚守的建议,将老爹留下的大好江山拱手送给刘备。> >   曹操是于公元215年平定汉中的。如果刘璋能坚持一年,曹操平汉中后,可与刘璋夹击刘备,恐怕刘备只能乖乖地退回荆州,甚至连退回荆州的机会都没有。如此,也就没有以后的蜀汉帝国。当然,曹操赶走刘备,也会趁势占领成都,刘璋也只能以投降了事,只不过是向曹操投降。> >    一句话,如果刘璋不想死,只有投降一条路,剩下的只是向谁投降的问题。毫无疑问,向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投降,可以美其名曰“归附”,要比向强盗刘备投降 好得多。即使向曹操这个强盗投降,也要比向刘备投降好得多。毕竟,曹操这个强盗要强得多,前途要远大得多。刘璋的最后结局可以反证这一点。> >   刘璋的失败,首先是他自己引狼入室,且不去谈它。其次一个原因,是张松、法正、李严的背叛。> >   在刘璋治下的益州,这些人都是高官厚禄,吃香喝辣,体体面面,风风光光。他们为什么要吃里爬外,背叛刘璋?> >    陈寿没有在《志》中为张肃、张松兄弟立传。他们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刘璋、刘备、法正等人的传记中。张氏兄弟是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属益州土著。 张肃为广汉太守(张肃先于老弟张松作为刘璋的使者,拜会过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太守),张松为别驾从事,都是刘璋的左膀右臂。> >   张松虽为益州土著,却瞧不起刘璋,看透刘璋不能自保;心高气傲的他又被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拒诸门外。> >    法正为扶风县(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前后,也即李、郭汜这帮恶棍蹂躏长安的那些年,关中大饥,法正与同乡孟达逃往益州,依附刘璋。法正(包括孟 达)是进入益州的难民——逃荒之民。法正好不容易当上了新都县的县令,后转为军议校尉(中级参谋官),但郁郁不得志,又被同样远来依附刘璋的其他人诽谤, 得了个品行不端的名声。> >   张松、法正两个失意之人,臭味相投,结成一个地下党,伺机推翻刘璋,另迎新主。这是对张、法二人不忠于刘璋最好的解释,也是成为定论的解释。> >    我看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仕途上,张松谈不上失意。不得意倒是有可能,他想做更大的官。公元208年刘璋派他到荆州晋见曹操的时候,他本来是悄悄地带着 益州的地图献给曹操的,希望曹操的中央政府收回益州,自己做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可曹操不待见他,张松出于一己之私,转而投靠刘备,希望刘备这个强人替家 乡自保。> >   对法正来说,益州并不是他的家乡,他是逃难来的,外人一个,谁掌权无所谓,只要自己高官厚禄就行。他的出卖刘璋,完全是与刘备做一笔买卖。> >   张松、法正为什么臭味相投?因为他们都是把政治当买卖的商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点没错。对法正这个难民来说,谁来当难民营的总管,他是无权也无力决定的。只要自己能弄个副总管或管家干干,下地狱也要干他一票,甚至不惜出卖现任总管。> >   张松的情形,可能比法正更复杂一些。他把刘焉父子视作入侵者,而这个入侵者不仅掠取了他家乡的权益,入侵者本人又不如他的法眼。这种复杂性,与以后的谯周相似。> >   尽管张松、法正这两个死党早已悄悄地出卖刘璋,如果李严不在阵前反戈,刘备也难以至少不那么容易占领成都。> >    李严是何许人?荆州南阳人,原是刘表的部下,为秭归县令。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时,入蜀依刘璋,为成都县令。依常理而言,曹操是代表中央政府的, 刘表的儿子都归降了曹操,李严这个刘表手下小小的县令,竟然拒绝归降中央政府,可见李严也不是什么善茬。刘备去世后,李严的所作所为和结局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李严也是以难民——战争难民——的身份进入益州的。> >   公元213年,李严奉命率军在绵竹抵抗刘备时,职位是护军,大约相当于刘璋手下军队的政委,竟然不放一枪,不费一弹,率部投降刘备。> >   李严的投降,不是山穷水尽时的无奈之举,不在通常的情理之中,而在情理之下。情理之下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心态,是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趋势。但它又对心理和思维活动起重要影响。> >   李严的心态与法正相似。他们都是难民(也可以叫移民),不在乎谁当难民营的总管(或移民村的村长),只要自己高官厚禄,有利可图即可。> >    从刘焉父子的下场,可以总结出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当强敌压境时,益州军阀或益州立国的政权中,手握大权的大臣或手握重兵的大将,往往不战而降。我们 去翻翻新朝(注意,这个“新”字不是新旧的“新”,而是王莽政权的国号)以及西汉、东汉王朝过渡期间由公孙述在益州建立的成帝国灭亡的史料,也可印证 这个结论。> >   当然,刘焉父子的失败,归根到底怪他们自己。刘焉刚刚在益州站稳脚跟,野心就膨胀起来,想割据称王甚至要进攻长安。尽管那 时(公元194年)的京城长安由李、郭汜等一帮暴徒把持,刘焉是清君侧呢,还是要推翻朝廷?别人还真是不好说,也说不清。留住儿子刘璋不予遣返京城时, 刘焉对朝廷的态度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 >   刘璋比他老爹还要糊涂。公元208年上半年,曹操平定荆州时,刘璋本来是要归附中央的,才分别派遣张肃、张松向曹操致敬。曹操表示接受,刘璋振威将军的职位,就是曹操封的。> >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安排。如果刘璋稍有一点政治敏锐性的话,他应该认识到,他屁股下面的益州,其实是个火药桶,自己又暗弱无能,不如把益州交回给中央政府管理,自己在朝廷里做个闲官,了却残生,保护家人,这是自己和家族最好的结局。> >   刘璋听了张松的一番叨咕,竟然就迎刘备进川。刘备是什么人?第一,刘备是不服输、不低头的主,前将军这样的高位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第二,刘备是曹操的政敌,是曹操的死对头。> >    刘璋与刘备联手,不是与曹操决裂,对抗中央么?你把曹操尊为汉相也好,骂为汉贼也好,毕竟,中央政府是曹操主持(或把持)的。把一个强悍而又欲壑难填的 刘备拉在自己身边,结为同盟,却得罪一个更强悍的强人和中央政府,不是找死么?即使要找一个强盗帮自己搬家,也得找一个合法而强大的强盗才对。> >   找死的人,死到临头,却往往不敢死,甚至不敢坚持一阵。刘备兵临城下时,刘璋坚持下去,或向曹操求助,事情都是可能有转机的。大不了向曹操投降,总比向刘备投降好。毕竟曹操代表中央政府,投降后成为归附中央的模范和表率,披红戴花,评先发奖;高官照做,高薪照拿。> >   从刘璋父子的下场,可以总结出另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动乱时期,益州的统治者,一旦立稳脚跟,容易,野心膨胀。一旦强敌压境,却意志薄弱,丧失斗志,霎时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几十年后,后主的不战而降,也可证明这一点。> >   本书前面的内容说过,蜀汉帝国的建立,从人事的角度,贡献最大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是关羽降曹后的回归,奠定了刘备集团的组织架构,也就奠定了刘备后半生事业的基础。> >    看来,这个说法仍然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从人事的角度,对刘备的蜀汉帝国的建立贡献最大的,是刘璋,而不是关羽。如果没有刘璋的短视、幼稚和易受 蛊惑,没有刘璋的迎刘备入川,只要刘璋守住长江三峡,关羽的赤兔马爆发力再强,也飞不过去。益州这块土地,永远没有刘备的份。即使刘璋丢掉益州,也是丢给 曹操。> >   曹操占领了益州,刘备只能龟缩在荆州一隅,不被吃掉,也被曹操一口吞下。那就没有以后的蜀汉,当然就没有三国和三国历史。没有蜀汉,益州归曹操所有的话,地处东南一隅的孙权集团,也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孙权集团根本就不可能立国,那就连两国也谈不上,遑论三国。> >    如此这般地一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刘璋才是三国和三国历史真正的缔造者。看来,什么英雄创造历史、群众创造历史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似乎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不信?你看,就像刘璋这样的一个窝囊废,一不小心,一时糊涂,竟然能“创造”一段动人心弦、欲说还休的历史!> >   不说不知道,历史真奇妙。

揭秘一代名将夏侯渊为什么会死于黄忠手下?

定军山下,老将黄忠已是观察多日。此刻,法正就在他的身边。法正原本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

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草一木。这天晚上,刘备派干儿子刘封出兵爬上定军山东面的山峰,开始放火焚烧鹿角,曹营内看见火光,知道有人偷袭,一个叫韩浩的将军主张出击,但是大将张郃不许,他说深夜敌情真伪难辨,不如先去一小部分看看虚实。

韩浩带兵前来,前方却空无一人。正向后撤,却听见四处有喊杀之声。韩浩大惊,此时心情格外紧张,可是等了一整夜,并不见一个人。

第二天夜晚,还是如此,敌人又来偷袭,只是仍然找不到人。第三夜、第四夜,曹军彻底乏了。他们相信刘备的军队不敢过来,只不过虚张声势而已。不过第四夜晚上,刘封又偷偷的来了。

曹军毫无防范,等接近曹军的时候,韩浩被刘封砍伤,危难中,张郃赶到,可是寨墙外堆满了曹军的尸首。主将夏侯渊也率军前来支持,夏侯渊严肃批评张郃,说他畏首畏尾,于是又抽调四千兵马补充到张郃手下。

张郃摩拳擦掌,全力以赴等候刘备的军队,可惜他们都失算了。狡猾的法正不过是疑兵之计,他的目标是对准夏侯渊。他要准备收网了,而且希望网到夏侯渊这条大鱼。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何不敢惩罚法正

第一、法正功劳太大、地位太高,智谋过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因为刘备名义上占领荆州七个

名将夏侯渊为何死于黄忠手下

定军山下,老将黄忠已是观察多日。此刻,法正就在他的身边。法正原本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

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什么不杀了刘璋呢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在此时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自公元212年开始,刘备和益

夏侯渊为何死于老将黄忠手下? 魂断定军山

...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

夏侯渊为何死于老将黄忠手下? 魂断定军山

...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

揭秘一代名将夏侯渊为什么会死于黄忠手下?

...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

揭秘一代名将夏侯渊为什么会死于黄忠手下?

...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

诸葛亮却见死不救

孟达在《三国演义》中不是什么主要人物,但是他的故事却颇具色彩,结局也非常的耐人寻味。他原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一名将领,与法正是同乡好友。他也曾与张松、法正一起密谋迎接刘备入川推翻旧主刘璋。益州之战结束

如何客观评价张松?张松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松,字子乔,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而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叹息。赤壁之战前夕,张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不被礼遇,因此怀恨曹操,劝刘璋改为

曹操拒绝张松的真实原因

漫谈三国:曹操拒绝张松的真实原因  汉中的张鲁计划攻打益州的刘璋,刘璋惶惶不安,这时张松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许昌游说曹操攻打张鲁,以解益州之危。但令张松意想不到的是,曹操对其傲慢无礼,张松于是悻悻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