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帝国是一个巨大的难民营
Posted 盆地
篇首语: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汉帝国是一个巨大的难民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蜀汉帝国是一个巨大的难民营
所谓难民,就是逃难之民,即由于自然灾害、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逃离家园的民众。难民营是指难民集中聚居的地方,可以是政府建立的,也可以是难民自发形成的。难民营这个概念的要素有二:一是纯难民或难民为主体;二是集中居住甚至形成村落或城镇。> > 按照我的这个定义,难民营也可以叫移民营。如果难民在安置区定居下来,也就成了移民。> > 现在来看看,蜀汉帝国像不像一个难民营。> > 于公元217年在汉中称王,算是正式建国。此时蜀国地跨荆、益两州。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丢了“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的时候,蜀国的疆土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滇北(南中)、陕南(汉中),拥有整个长江上游流域,以四川盆地为中心。> > 成都的西部是东西走向的横断山脉,再往西是青藏高原;西北面是巴颜喀拉山余脉;北面是岷山。汉中的北面是秦岭;滇东北的南面是乌蒙山。整个蜀国的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东面)向水,像一个撮斗向东倾斜。> > 四川盆地的出口是长江三峡,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是四川盆地狭窄的门户。从地形地势来看,四川盆地活脱脱就是一个囚笼。> > 这样的一种地势地形,理论上来说,易守难攻。只要派兵守住北面的几个山隘和东面的长江三峡,便万事大吉。现实是,容易守住的地方,也就是难以出去、难以扩张的地方;挡住了别人的同时,也就困住了自己。> > 成都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又有都江堰的灌溉,沃野千里,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在农耕时代,成都平原是个活命过日子的好地方。即使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成都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全国大都市中首屈一指,让人想得打喷嚏。> > 在大动乱的年代,所谓的三战之地、四战之地,往往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或政治中心。这个时候,封闭的四川盆地就是“民”道乐土了,肯定会有大量的难民(逃避战乱之民)涌入。> > 四川盆地又像一座营垒(不是堡垒,堡垒建于高处),关起门来,自成一家,自成一统。老百姓生活在这样一座营垒里,外面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感觉肯定 很好。统治者生活在这样一座营垒里,会有几分洋洋自得,;同时,与世隔绝,坐井观天,可能会有几分恐惧、沮丧。> > 正是统治者的这种内心的自得与沮丧并存,安全感与恐惧感混杂的心态,加上四川盆地的地缘、经济特征,使动乱时期的西南政治和政权独具特色。> > 所谓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表征,也就是少见的东西。少见则多怪。自然,大动乱时期四川盆地政治、经济的这种特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就显得有些怪怪的了。> > 东汉后期,益州政治权力的脱离中央,始于益州牧刘焉。> > 刘焉为皇室远支,“少仕州郡,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长官)、太常(九卿之一,管祭祀礼仪)”。黄巾动乱后,乘势而起的各地军阀、郡守、豪强权势日重,刘焉上书汉灵帝刘宏,建议改刺史为州牧,遴选清名重臣出任州牧,以加强中央集权。> > 东汉王朝的州,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监察单位。每个州设一个刺史部,派驻一名刺史,负责本州的吏治、风纪监察。州牧则是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首脑。理论上讲,州牧们可以拱卫中央——前提是,他们乖乖地听话。表面上看,刘焉的这个建议的确不错。> > 刘焉建议设州牧,并非出于公忠体国。这时候,刘焉意料,天下即将大乱,东汉王朝国将不国。刘焉的本意,是想趁机谋个州牧的干干,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而避祸。> > 原先,刘焉是想到交趾(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任州牧的。侍中董扶告诉刘焉,益州有天子气。刘焉便心猿意马起来,遂属意于益州这个地方。恰巧益州刺史俭横征暴敛,激起民变,被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刘焉也就遂了心愿,顺利地当上了益州牧。> > 可以说,刘焉是以难民的身份进入益州的——政治避难。刘焉到任后,把州政府搬到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招降纳叛,广施恩惠,阴谋自立。刘焉杀豪强以立威,镇压反对派,派他情妇的儿子督义司马张鲁进入汉中,断绝通往关中的栈道,杀害中央政府委任的汉中官吏。> > 益州形势很快安定下来,刘焉掌握了益州的实际权力。“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批准自己享受起皇帝的待遇来,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 刘焉赴益州上任时,只带侄子刘瑁同往,三个儿子刘范、刘诞、刘璋都留在皇帝身边。刘焉反志渐露,献帝派刘璋去益州劝诫他的老爸,刘焉将刘璋留在身边,不予遣返。> > 公元194年,刘焉阴使刘范串通西凉军阀韩遂、马腾,袭击长安,与郭汜、樊稠战于长平观,韩、马大败,刘范战死,刘诞被杀。议郎庞羲收留刘焉在京城(长安)的孙子,并送到益州。恰好绵竹城失火,刘焉越级享受的一些待遇如车具之类被烧毁殆尽,并殃及百姓。> > 刘焉痛失二子,又感天灾报应,将益州牧的治所搬回成都,发背疽(背部的化脓性感染)而亡。伊拉克 伊拉克·1933年8月亚述人事件
1933年8月亚述人事件
亚述人居住在伊拉克北部,为历史上亚述帝国居民的后裔,一直要求独立。他们讲叙利亚语,信奉基督教,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被土耳其人赶出家园后居住在英国人管理的难民营中。1922年英国征募了大批亚述人,组成了一个“伊拉克军团”,军饷由英国人负担。1931年,亚述人的精神领袖马尔·沙穆恩向国际联盟呈交请愿书,提出在伊拉克或叙利亚为亚述人拨出一块土地,让流亡欧洲的所有亚述人能拥有自己的家园。1932年,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时,英没有作出有利于亚述人的任何决定,亚述人认为英国人背叛了他们。1933年沙穆恩向伊拉克当局提出:伊拉克政府承认亚述人是伊拉克人的一部分;阿马迪亚地区应允许世界上所有亚述人居住;1925年割让给土耳其的地区应作为亚述人家园的一部分;重建被解散的亚述人军团为独立军团;国际联盟承认马尔·沙穆恩作为亚家园的一部分,重建被解散的亚述人族长的地位,并支付年度津贴。费萨尔同沙穆恩谈判,拒绝了前3个要求,谈判失败。1933年8月,亚述人进入叙利亚试图建立家园,统治叙利亚的法国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伊拉克政府认为这是一次起义,于是在边界命军队开枪打死了十几名亚述人。之后,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将亚述人的村庄洗劫一空,亚述人被围,遭到了疯狂屠杀,难民涌入摩苏尔及其它一些村庄。8月11日,贝克尔·西德基将军在内政部长希克梅特·苏莱曼和总理拉希德·阿里的默许下,率军队用机关枪对手无寸铁的亚述人进行疯狂的集体屠杀,尸体堆成了小山,西德基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亚述人说这次事件中3000人被杀。
相关参考
三国时,在刘蜀政权创建的过程中,闯进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当刘蜀政权兴旺发达时,他就离开了人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他就是法正。史书对他有客观评价,后世对他多有微辞,刘备对他器重有嘉。法正,字孝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统治者们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虽说元朝并不怎么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这几十万人该管还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乱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了巨大的迫害,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才涌现出了很多的名人、名将,为社会、国家的统一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
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割让给列强,即使是受到中国恩惠的小国也希望分享一块蛋糕。有一个国家声称中国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他们的,并要求中国归还他们的领土,理由是中国当时把这块土地给他们
在1945年春天,一个新的部队抵达意大利北部的英国航线:陛下的犹太旅团。由大英帝国周围的犹太志愿者组成,其中许多人是大屠杀的难民,该旅团帮助确保意大利的胜利,并确保战后奥地利和比利时的和平。但可以说比
序章: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地方官员的亲信手上,这就使宋朝时期的农民不但要面对政府的苛捐杂税,还要被迫接受地主阶级的层层剥削。没有土地的农民就要租借地主的土地来种植
序章: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地方官员的亲信手上,这就使宋朝时期的农民不但要面对政府的苛捐杂税,还要被迫接受地主阶级的层层剥削。没有土地的农民就要租借地主的土地来种植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国之君,国家的存亡和统治者有着很大的关系,创天下容易,治天下艰难,当然,我们历史上的贤君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勤政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的贡献,例如李世民,康熙,朱元璋,历史上被人铭记
70年代时,有20万难民逃往中国,中国崛起后他们再也不愿离开
中国一直是一个兼容并蓄,能够容纳各个民族的国家。从古代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各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同形成了如今5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通过民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