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合肥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Posted 将军
篇首语:你要学会努力奔跑,别被世俗跌得一塌糊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合肥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国合肥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 合肥之战 >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基本资料
>日期: (第一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二次)215年八月 (第三次)233年十二月 (第四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五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地点:合肥结果:曹孙两家的城垒争夺战,未有胜负 参战方:曹魏(曹军)、东吴(孙军) 指挥官:(第一至四次) 诸葛恪(第五次) | (第一次)蒋济 (第二次)、李典、乐进 (第三次)满宠 (第四次)张颖、满宠 (第五次)张特、司马孚 |
(第二次)约100,000人 (第四次)号称100,000人 (第五次)约200,000人 | (第二次)>7,000人 (第五次)约3,000人 |
第一次
简介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十二月,孙军将领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当时合肥太守为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 > 曹操接到消息后,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至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孙权想率轻骑亲自突击敌人,不过张进 谏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 勇,怀霸王之计。(用兵是一件凶器的事,战争是一件危险的事。现今我军麾下恃着盛壮的气势,忽然以强暴般的战斗,三军的士兵,莫不心寒。虽然可能斩杀敌 将、夺取敌旗,威震敌场,但这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将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贲、育之勇,怀有霸王的计谋。)”孙权便不再想突击。 而合肥城经过数月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于是守军 以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行动以作防备。另一方面,张喜援军仍未到达,别驾蒋济便向刺史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个成功回城,两个却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相信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 参战人物 孙军 :孙权张昭张 曹军:蒋济张喜 >第二次
简介 三国鼎立图 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同时,孙权与争夺荆州中以平分荆州作条件,两军撤退。不过,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 > 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 军勿得与战。(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因敌我兵力悬殊,各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张辽说:“公远征在 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 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教函要我们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 > 李典亦认同张辽, 于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 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 > 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 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将军弃我 乎!(将军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 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 >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 > 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第三、四次
简介 230年,魏国于合肥建筑新城,防备吴国。于233年十二月第三次合肥之战爆发,孙权出兵想围攻合肥新城,因城远水,二十余日不敢下船。满宠便遣六千步骑,在淝水隐处伏兵等待。后孙权上岸,满宠伏军突起袭击,斩首数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吴主又使全综攻六安,亦不胜。 > 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进行第五次北伐,遗使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旋即引发第四次合肥之战,于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 > 六月,满宠想率众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但殄夷将军田豫却认为该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至,怕孙权反过来吞并援军。而当时吏士多请假,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假将士,集合抵挡。不过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其锐气;而中军则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敌军知道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破。听从其计,先派前队出发。 > 而魏明帝亦不接纳满宠援军的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守城有余,魏明帝便于七月壬寅日,亲率率水师东行。满宠便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加上吴军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又听到魏明帝大军将至,于是孙权撤退。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陆逊军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第五次
简介 253年,吴太傅诸葛恪由东兴回来后不久,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四月,至淮南。五月,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魏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一个多月,死伤甚多,城池将破。 > 张特对吴人说: “今我无心复战也。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 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 去刑责;自抵抗敌人以来,已经九十多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个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明日早上送名,你们先以我的印绶拿去作信托吧。)” > 张特便将印绶抛给他们,而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绶。于夜中,张特却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到明日,张特对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我只有战斗而死了!)”坚守不降,吴军大怒,进攻但已不能攻克了。当时天气又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伤严重。诸葛恪攻城不下,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后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至新城,知遁吴兵已疲乏,便进兵大败吴军。七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 >合肥之战
概述 合肥之战,张辽战斗生涯中的巅峰之战,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①] 《三国志·张辽传》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于人屯合肥”。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而在此之前曹操分别在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冬十月、214年秋七月、进攻过孙权,那么曹操是在哪一次进攻孙权之后留张辽镇守合肥的呢? >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乐进曾“从征孙权”,之后曹操回师才“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而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公元212年曹操征孙权时,孙权曾向已入川的刘备求救,刘备在向刘璋告急时又提到“乐进在青泥与相拒”。由此可知,张辽、乐进、李典等应当是在公元214年冬十月曹操离开合肥时一同被留在合肥防守东吴的。除此之外,曹操还命温恢为扬州刺史,协助三人防守东吴。 > 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向遣使向曹操报告。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负 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 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素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 后守。当晚,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身大战东吴。 >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张辽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 孙权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 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 “聚围辽数重”。张辽的左右见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将军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 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三国志·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 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值得一讲的 是,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意义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 首先,对曹操战略意图的领会显示了张辽的军事才能。大战前曹操派人带来了合肥的防守方案,许多人对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 击这一方针疑惑不解,是张辽首先理解了曹操的战略意图:曹操远征在外,救援不及,所以必须“及其(吴军)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张辽正确的理解了曹操的战略意图,为后来合肥之战的取胜奠定基础,可见,张辽在战前已经先立一功。同时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张辽,已经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了。 > 其次,执行曹操出击战略显示了张辽的 果断勇敢。先出击后守备虽然是曹操的战略方针,但要执行起来也是有相当难度的。第一点是兵力悬殊,当时合肥守备仅七千多人,而吴军则是十万之众气盛而来, 守城尚且有相当难度,更别说出击。第二点是诸将疑惑,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还要出击,难怪守城诸将会对出击的方针存有疑惑,虽然张辽有解释过原因,但仅凭纸 上谈兵式的解释是难以完全让疑惑武将信服的。在这种情况下,张辽要执行这一战略不仅要果断,更需要十分大的勇气。 > 再次,两次出战过程都显示了张辽一贯的勇猛战风。第一次出战,张辽与李典仅带领八百人就对孙权十万之众发动了突击,而且在战斗之中张辽是冲锋在前,战斗持续了一个上午,杀得东吴人马披靡。观《三国志》,有几处会对某人某战有如此详细的描述,可见陈寿也为当时张辽的勇猛表现所折服。而第二次出战,虽然本传没有记载得像第一次那样详细,但从“几复获权”的记载字样也可以想象得出张辽作战时的勇猛。 >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 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 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曹操又加封了张辽为征东将军,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攻东吴路过合肥时,还专门到沿着张辽奋战过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处“叹息者良久”。春秋战国 鸡父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 鸡父之战 > 鸡父之战,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的作战。 > 在战争中,吴军抓住战机,灵活用兵,以情报与谋略配合作战、出奇制胜,夺取州来。 > 此战后,楚国在战略上居于守势。>战争背景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在宋国大夫向戍倡导下,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春秋第二次弭兵会盟,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晋、楚、齐、秦四个强国,因国内矛盾激化,国势趋于衰弱,放慢了对外扩张、争夺中原霸主的步伐。偏处于长江流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则先后兴盛起来,加入中原争霸的行列。> > 吴国是春秋时期一个新兴的国家,原本是楚国的属国,自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晋国出于同楚国争霸的需要,采纳楚国亡臣屈巫联吴制楚的建议,主动与吴国缔结战略同盟,让吴国从侧面打击楚国,牵制楚国的北上。日渐强大的吴国,为了进入中原,也将楚国作为战略打击的目标,因此同晋国结盟,摆脱了与楚国的臣属关系,并积极动用武力,同楚国争夺淮河流域。自寿梦至吴王僚的六十余年间,吴楚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但吴国因溯江攻楚困难及淮河流域为楚国控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地处淮河域中心的州来,与东面的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为犄角,成为吴国难以逾越的障碍。州来虽曾先后两次落入吴国之手,但却复为楚国所据。>战争起因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吴国因为淮河流域之地尚为楚国所盘踞,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楚国控制下战略要地州来,于是吴楚之战再起。> >战争过程
鸡父形势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秋七月,楚平王得知吴军进攻州来,下令司马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叫令尹阳(子暇)带病督师。吴军统帅见楚联军力量强盛,遂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伺机行动。楚令尹阳因病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司马越被迫回师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准备休整后再作行动。 鸡父位于大别山之西北麓,为当时楚国南端之重镇。其地当淮河上游之要冲,胡、沈、陈、顿、项、蔡、息、江、道诸小 国,屏列其西北。楚控有其地以对吴,则进可以战,退可以守;且由此可控制淮颍地区诸小国,而保持其东方之势力范围。吴夺其地以对楚,则不仅可驱逐楚国在淮 颍地区之势力而控制其周围诸小国,且可由此以进入大别山区,为日后破楚入郢做准备。>奇袭计划 吴公子光得知楚军统帅阳已病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为这是吴军退敌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 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画像 楚联军,等待战机。 > 公子光说:“诸侯跟随楚国的虽然很多,可是都是小国。他们害怕楚国而不得已,因此前来。胡国、沈国的国君年幼而浮 躁,陈国大夫夏啮年轻力壮但是愚顽,顿国和许国、蔡国憎恨楚国的政令。楚国令尹死去,他们的军队士气涣散,将帅出身低贱而很受宠信,政令又不一致。七国共 同参加战斗而不同心,不能团结一致,没有重大威严的军令,楚国是可以打败的。” > 吴王僚采纳公子光的建议,并制定出具体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条件(古代晦日不打仗),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分兵力首先来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的军队,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主力。同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让先头部队放松戒备减少军威,后续部队巩固军阵整顿师旅 的灵活战法。> >吴军告捷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吴军准备就绪后,于用兵所忌的晦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楚司马越 仓猝之中,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僚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公子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以不 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交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刑徒即散乱退却。胡、沈、陈军队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 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从三面突然出击,战胜了胡、沈、陈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尔后又纵所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这些士卒 侥幸逃得性命,便纷纷狂奔,口中还叫嚷不已:“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大夫死了”。 > 许、蔡、顿三国军队见此状况,军心动摇,阵势不稳。吴军紧随乱兵之后,乘胜擂鼓呐喊进攻许、蔡、顿三国之军,三国之 军因惊恐、惶惧而流汗狂奔,不战而溃。楚军初见胡、沈、陈、军战胜吴军,向前奔逐,正感吴军脆弱无能,因为当天是晦日休军,多以未及列阵,忽见许、蔡、顿 乱军漫山遍野狂奔而来,而后面吴国军队又冲击过来,楚军突受此种奇袭,仓猝之间向后败退。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战争结果 楚军于鸡父之战大败后,司马越收集残部退驻(今河南省新蔡县境)从事整理。战后不久,发生楚国太子建之母出走吴国之事,于是司马越畏罪自杀,囊瓦接替越担任令尹。>战争影响 鸡父之战的失败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使吴国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资本。自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争霸战争中逐渐陷入被动。终于在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的柏举之战被吴国以少胜多,攻破首都,元气大伤。相关参考
>易京之战>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
战争概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
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
>清缅战争>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
张辽突袭张辽是三国时期曹魏大将,自从与关羽共同解了白马之围以后,深受曹操重视,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战功赫赫,他指挥作战的兵法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张辽突袭,出其不备,战无不胜。张辽画像张辽突袭的战争中,最
三国虎牢关之战背景虎牢关之战,是一场规模宏的战争。《三国演义》中,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公元一百九十年,是董卓及关东诸侯联军的一场恶战。三国虎牢关之战剧照这场战役被划分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国鼎立确立之前的
> 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崩溃,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皇帝。1853年,美国人培理率军舰首先打开日本大门;同年,印度第一条铁路和电报线路建成。1854年,俄、奥、英、法围绕土耳其“遗产”
秦灭六国> 战争概述: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统一六国之战,仅仅用了九年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 将帅星
> 战争概述:公元190年,关东(潼关以东)各州郡守以讨伐为名,推举渤海太守为盟主,联合起兵。讨董军声势浩大,董卓被迫弃都洛阳至长安,两年后被部将所杀。伐董之战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群雄逐鹿的时代宣
> 1856年4月,克里木战争参战各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结束;次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正式提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