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
Posted 火攻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
> 当带兵溯江西上时,已整顿军队在樊口(今湖北省武昌西北)相候。双方组成联军,由周瑜统一指挥。他率军继续逆水而上,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东下的水军前锋遭遇。> > 曹操原以为大军压境,会俯首投降,没想到孙权会同他交战,且还与刘备联合在一起。这时曹军许多将士因水土不服而患病,士气非常低落,两军相遇,曹操就吃了败仗,只得扎营安寨,将水军屯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与陆上大军相依,两军隔长江天堑对峙。> > 曹军不习水战,在船上奔袭,易于晕船,加之军中发生瘟疫。土兵病倒不少,有人献计说:“船小容易颠簸,若以铁链相连,将船只联结一起,并在船上铺上木板,构成大型方舟,使士兵登舟如履平地,待操练完毕,便可渡江杀敌,一举而胜。”> > 也有人反对说:“铁链锁船固然能解我军畏水,但极易被敌火攻。”> > 曹操思虑再三,说:“天寒地冻,只有西北风,敌军火攻,反烧自己,有何惧怕之理!”他命士兵做成方舟,果然自如多了。> > 周瑜麾下老将黄盖见曹军联接战船,急忙向周瑜报告说:“曹军锁牢船舰,急切难以解开,若用火攻,必奏奇效!”周瑜说:“此意与我不谋而合,但冬天北风劲吹,如何用火攻,还需斟酌。”他们就准备起来,伺机而行。> > 先是黄盖在军营中故意“倚老卖老”顶撞周瑜,而周瑜“执法如山”将黄盖重重地杖责了几十大板,先为黄盖产生“异心”作准备,这就是民间盛传的谚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黄盖挨打后,派遣使者到曹营送了一封求降信。信中说:“我是东吴老将,本应效从主命力战守土,但丞相秉乘天意,收取江东,效主命则违天意,实难两全。周 瑜小人得志,不尊老将,擅用刑罚,尽失人心,江东必将亡于他手,我思前想后,为遵天意,为报私仇,决意归降,若蒙收纳,我将在营委曲求全,待等总攻之日, 决意投奔,愿为前躯,舍身效命。”> > 曹操何等精明,当即将信往地上一扔,命人将来使绑了。那来使虽然官职卑微,可威武不屈,昂首大笑:“我死不足惜,只是辜负了黄盖将军一番苦心!”> > 这使曹操。他本多疑,心想:如果黄盖真的投降,岂非天赐良机?若是黄盖诈降,我将上当。再一想:黄盖只是东吴的一个将领,即使诈降,在自己的百 万大军面前,能有多大作为,权衡利弊,接纳黄盖利多于弊,不过他仍是不放心,就将来使关押,自己派人去东吴营中探听消息。> > 曹操派出探 子,潜入黄盖营外,将账篷挖了一个洞,向里面观望。见一老将军伏在榻上,股背上皮开肉绽,被打得确是不轻,还听那老将军还在痛骂周瑜,在旁伺侯的士卒,一 边给老将军敷药,一面也在嘀嘀咕咕,面露不平之色。探子探得真情,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便不再犹豫,放出那个使者,答应接受黄盖投降,由黄盖约定日期,到 时归降,定有重赏。使者回去后,又传来消息,说黄盖感谢丞相大恩,约定冬至日率部来降,这就是人人常说的“苦肉计”。> > 到了约定日期,黄盖将几十艘兵船装备停当,每条船上装满干柴枯草,灌上膏油,外面蒙上帷幕,插好旌旗,以掩人耳目,再在船尾上系了条小船。> > 冬天时光,一般多刮西北风,这正是曹操不怕火攻的主要原因,但难免也有刮东南风之时,特别是冬至那天,经常要刮东南风。中国地域广大,曹操久居北方,不了解南方气候变化。这时江上正刮着东南风,黄盖指挥船只向曹营急驶而来。> > 江面上朦朦胧胧,曹军见江中船只,以为是黄盖来降,都很高兴。就在这时,黄盖命人燃干柴枯草,自己则率兵士回到船尾拖着的小船上,割断缆绳,使之脱离牵 连,几十艘船只犹如几十条火龙,急向曹营水寨冲去。曹军知道上当,联接着的“方舟”已被大火引燃,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水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连岸上的 石壁都映红了。不一会,岸上大营也着火烧燃,曹军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 周瑜率领主力在南岸早就整装待发,看见火光冲天,忙命士兵擂起战鼓,攻过江来,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把曹军打得大败。> > 在弥漫的烟火中,曹操带领残兵败军,忽忙从陆路,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退去,途中泥泞不堪,战马陷入泥潭,难以脱身。曹军争相逃命,又死伤不少。逃到江陵,清点人数,曹军死伤大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 > 曹操命堂弟曹仁守江陵,自己则回转许都。后来曹操又收缩战线,放弃江陵,退守襄阳。> >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孙刘联兵的胜利,使他们的地位得到巩固,曹操不敢轻易向南用兵,从而奠定了魏、蜀、吴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分天下概述
黄巾大起义之后,由于中央集权日渐衰微,地方割据不断加强,分裂的倾向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群雄割据的阶段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鼎立。鼎立的魏、 蜀、吴三国实际上是对峙的三个地区性政权,其中最先于220年称帝,次年也于成都登基,而则迟至229年称帝。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确立。一般 而言,三国时代从赤壁大战算起,止于280年西晋统一中国。> > 鼎立的三国中,以曹魏最强大,其创始人为。曹操由于世家大族的背 景,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出任东汉王朝的地方官。他任政时,举措得当,"郡界肃然"。但曹操政治地位的上升,关键在于镇压黄巾起义立功,被升迁为八校尉 之一,成了东汉皇室核心武装的重要将领。同时,曹操在镇压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军时,收降30万,称为青州兵,由此他不但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也有了深厚的政 治资本,一下子成为中原一带的政治强人。公元200年,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凭足智多谋,以少胜多击败了,赢得了这场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战。北 方大局已定,曹操即开始筹划征讨南方。208年,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翦除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曹操的大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 壁拉开了决战的架势。然而,这次曹操却未能再现官渡之战的辉煌,反被刘、孙联军火烧连营,大败亏输,不得不饮恨北归。从此,刘备以荆州为据点发展力量,孙 权在江东的政权更趋稳定。赤壁之战促成魏、蜀、吴三足鼎立。> > 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当时的智者在"隆中对"里早有预言,诸葛 亮告诉刘备,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家兴盛,百姓依附,可以和他结交,而不可图谋;所可取者为荆 益二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在这著名的"隆中对" 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点出了三方鼎立的趋势,和此后历史的发展轨迹基本相符。>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立为魏王。不久, 徒有虚名的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追尊曹操为武皇帝。魏历史上又称为曹魏,共历5帝46年,占有淮河两岸及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 中、陇右、河西地区。曹魏后期,司马昭遣兵灭蜀汉。265年,司马昭之子废魏建晋,魏遂亡。> > 221年,刘备也在蜀地称帝,国号 汉,都成都,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及甘肃一部分。223年,刘备出兵击吴,在夷陵之战中遭受惨败,抑郁生病而死。其子 (俗称刘)即位,诸葛亮受刘备嘱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任政期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使蜀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边疆安定。234年,诸葛亮积 劳成疾,病死军中。刘禅无能,且宠信宦官黄皓,政治腐败,国力日衰,终于在263年为曹魏所灭。> > 三国中最后立国的是吴,占有今长江中 下游地区,南至福建、两广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230年,孙权派卫温统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州(今),并派使者出使南洋群岛诸国。孙权死后,东吴政 治渐趋腐败,末帝孙皓更是荒淫暴虐,终于在280年订城下之盟,投降。吴前后共历4帝52年。孙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鼎立政治格局的终结。> > 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年代,地区经济均有发展,三国为自身的强大计,都比较注重开发本地区经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都推动了边缘、落后地区经济的 发展,如魏对辽东、凉州的经营,蜀对西南夷的开发,孙吴强迫山越走向平原以及对闽广进行拓展等。其中蜀、吴的经营发展,更促使中国南方经济上升了一个台 阶。相关参考
引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号都有独一无二的渊源和其代表的政治符号。三国时期的魏、汉(蜀)、吴三国国号的确立就是典型。这与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历史有怎样的联系呢?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从汉到「”蜀
黄巾大起义之后,由于中央集权日渐衰微,地方割据不断加强,分裂的倾向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群雄割据的阶段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鼎立。鼎立的魏、蜀、吴三国实际上是对峙的三个地区性政权,其中最先于220年称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
赵云之所以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不是因为刘备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一清二楚,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诸葛亮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
孙权据报孔明出兵两次,曹真损兵折将。群臣力劝兴师伐魏,以图中原。张昭建议孙权,先就皇帝位,然后兴兵。于是改年号为黄龙元年,谥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孙登为太子,大封群臣。刘禅获悉,询问孔
三国处于东汉末年与西晋建立的过渡时期。魏、蜀、吴三国虽取代了东汉献帝,三分天下,但在礼仪制度上仍然基本沿袭汉制。魏蜀吴三国不仅遵循东汉的儒家仪典,在官吏任用及等级划分上也无不体现汉制。那么,三国的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自始自终都是「”北强南弱”的大格局。无论是董卓入关控制长安洛阳,还是曹老板一统华北,最后到司马家三分归晋,整个帝国的力量中心一直在北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控制了北方,谁就能执天下牛